阎敬铭与天下第一仓

鲁安乐村淘体验店

<h3>  号称“中国1号公路”的陕西沿黄公路,南起渭南市华山脚下,北至榆林市府谷县,全长828.5公里,它沿着黄河串起了陕西50余处名胜古迹景点。<br><br> 从西岳华山出发,向北跨过渭河大桥的第一站就进入大荔县境内,在距沿黄公路西边约一公里朝坂古道的土崖上,巍然屹立着一座古城堡,雄伟壮观!从城墙上的杂乱蒿草、残垣断壁可以看出其岁月的悠长,斑斑驳驳的城门上“以资捍卫”的大字引人注目。进入城门洞,映入眼帘的是高五丈的长方形青砖建筑,气势恢宏,远望是一块白底红字“天下第一仓”的照壁,南垣东西仓门正中间的影壁上高嵌“丰图义仓”四个石刻大字,苍劲有力、古朴凝重。这便是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也是我国目前现存唯一仍在储粮的古粮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 丰图义仓和清末陕西一位名人有关。此公姓阎名敬铭,字丹初,号约盦(公元1817—1892),清代朝邑(现为大荔县朝邑镇)赵渡人,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总办湖北粮台、按察使、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有“救时宰相”之称。死后赠太子少保,谥“文介”。慈禧太后议修颐和园时,阎公以库银缺少、列强环视,不宜居安妄为为由,坚决不予开支,遭到大太监李莲英等官宦的诬陷,一度被削职为民。阎公乐善好施,十分关心家乡百姓疾苦,尤其是目睹了三晋大灾、饿殍遍野之惨状,更是深感丰年储粮、灾年赈济的重要。他倡议在家乡修建丰图义仓,当地官府支持,四方乡绅解囊、八方乡亲出力,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开工,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竣工。该仓建成后,救济灾民功不可没。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保障粮食供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仓今用,又为研究我国粮食历史文化提供了史实基地。<br><br> 阎敬铭原籍陕西朝邑县(现大荔县)赵渡镇,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因善理财带兵,总理户部、军机有功,深得慈禧赏识,让其统管户部、把持军权,赐黄马褂,总理衙门行走,堪称当朝红人。清朝末年,政府积弱无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慈禧为贪享乐,要求户部筹款修建颐和园,财政当家人阎敬铭深知国库空虚,银两紧缺,对外贷款、赔款,对内修铁路、兴水师,围剿起义军,到处都得花银两。阎敬铭顶撞慈禧,有违懿旨,被革职为民。阎敬铭曾奉命赴山西赈灾,灾民无收,遍布饥荒,他体恤民情,为大清江山社稷忧心。1877年关中大旱,饿死多人,朝邑尤其严重。丰图义仓由清光绪皇帝时的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于1882年倡议修建,1885年竣工,竣工后绘制详细图样报闻朝廷,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此仓建成后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的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活人无数,阎敬铭被人们尊称为“救时宰相”。“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阎敬铭上掌握国库虚实,下体察黎民疾苦,可奈何不得太后懿旨,国家一贫如洗,民众食不裹腹,国无民心不稳定,民无粮食何生存,这样下去“天”就要坍塌下来。阎敬铭想,当务之急是修仓存粮,以安民心,于是动议在家乡朝邑组织乡邻修建粮仓。兴仓储粮确是一大义举,既在丰产之地积余入仓,囤积粮食,又可在荒年赈灾济民,福祉百姓。当时朝邑县本有粮仓,但县城粮仓地处低洼的黄河滩涂,房旧仓潮,多发霉变,虫害粮损,旧仓已不能使用。要在朝邑小县设立官办仓,名不正言不顺,无国库正当银两来源,规模又比较小,就算阎敬铭挪用官银兴仓,还得落下“营私”、“欺君”的罪名。阎敬铭左思右想,得一万全之策,在家乡以修义仓名义倡导捐资,再从官银中挤出部分补贴,对上对下都好交待。于是,丰图义仓的修筑实际上是半“官”半“义”的“官助民办”粮仓。它是目前全国唯一在用的具有实用性和文物价值,集仓储防御、营房为一体的古粮仓。<br><br> 丰图义仓坐北朝南,高约15米,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占地约17亩。砖砌周垣,南垣上洞开二门,名曰东仓门、西仓门。垣内周列仓廒58洞,可存放粮食约1400万斤。窑洞外建有廊房,108根红漆立柱环绕四周,进深一丈有余,有效地解决了窑仓存粮防雨晾晒等问题。仓廒内距地面二尺许铺有木板,底部通风,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储粮防潮难题。据大荔县粮食局局长王百超介绍,为了防鼠,粮仓用糯米汁拌石灰砌成。廒门前设半米高的围挡,既防水又防鼠,设计十分精巧。  院内偏南又有东西排列三幢灰砖青瓦建筑,供守仓人办公及生活所用。中间小院有房子15间,连同南面4个廒洞,现已开辟成“丰图义仓粮食历史文化展室”,主要通过历代仓储、仓运、仓政和数十种粮食标本及石磨、斗、升等粮食生产器具的展示,传播粮食历史文化,增强大众“民以食为天”的意识。而实物展览,更能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粮食播种、耕耘、收获的不易,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句。中院东边灰砖青瓦建筑,设有“大荔县历史文化展厅”,向游客介绍古同州的历史和黄河文明。而中院西边灰砖青瓦建筑,则设有“阎敬铭纪念馆”,介绍其求学、为官、教子的经历。  进入院内西南角一个隐蔽的地方,沿台阶通向仓顶,半人高的女儿墙护卫四周,排列整齐,而砖铺“漏斗”形顶面,外高内底,中间用“U”形铸铁槽穿过女儿墙、伸出廊房屋顶排水。其构思之巧妙,设计之新颖,令人赞叹!北仓顶正中建有朱文公祠,祠堂外的墙壁上镶嵌有慈禧太后御笔的“龙”“虎”两个大字,龙飞凤舞,潇洒飘逸,为丰图义仓增色不少。为什么丰图义仓要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建造祠堂?原来朱熹在武夷山讲学时,首倡社仓,即在乡村建立粮仓,完善了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即:官仓——义仓——社仓。实际上义仓和社仓并无多大区别。故丰图义仓的建造者专门修建了朱文公祠堂,以供后人祭拜。仓外又筑外城,东面和北面城墙随着时光流逝已经消失,而西面、南面的城墙历经百年沧桑仍岿然矗立,城中有城,既能储存粮食以备灾年之用,又能作为军事堡垒外御侵略,气势雄伟,建造科学,结构严密,固若金汤。  站在仓顶,登高望远,四周美景尽收眼底。河东鹳鹊楼隐约可见,初唐诗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名句让人遐想无限。南面华山峪壑幽谷常有云雾升腾,飘浮萦绕诸峰腰际。向西远观,八百里秦川沃野万顷,春雨秋霖,整个川原迷蒙一片,远山近水,林树帆樯,全都笼罩在云烟雨雾之中。外城新修的粮食主题公园被绿树环抱,广场四周的“社”“稷”“粟”“黍”等文化墙向游人介绍粮食知识,而广场中央阎敬铭的巨石塑像坐东朝西,高大雄伟庄严,两眼炯炯注视远方。这寄托了家乡人民的怀念,更是对他修建古仓的褒奖。<br><br> 丰图义仓建成100多年来,储过多少粮,轮换了多少次粮食,在历次天灾大旱中赈救过多少条人命,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作出过多少贡献是无法计算的。丰图义仓承载了古代仓政、仓储历史、仓储文化,特别是古代仓库建筑的整个历史。义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仓政体制。丰图义仓的“丰”意为丰产丰收;“图”为意图、图谋;“义”即仗义、义举、善举。“丰图”的意思是,丰收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图”解灾荒之急,与苏州“丰备义仓”的“备”字有意同之处。“义仓”有两层意思,捐资修建民办储仓的行为当属义举,储粮济民的赈灾行为也属义举,故为“义举之仓”。古代仓制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民办粮仓,由当地老百姓、民间义士、富裕人家自愿捐助兴建,目的是存余备缺,以解急需。民办仓有义仓、社仓两种。义仓由县一级官府指导设置仓库,由乡绅管理,私办公助,实行“官督而绅办之”的仓制。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老百姓的捐资,属公益性粮仓,灾年赈济方圆灾民,它的始创者是隋炀帝杨广和宰相长孙平。社仓又叫社立仓,即社会办仓,以村、族为组成单位,由族长或有名望的人发起储粮,粮食来源于劝捐或募捐,一般没有正规的仓库,在祠堂或庙宇里存放,它由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倡导。另一类是官办仓,主要有常平仓、储备仓、转运仓、太仓、内仓、营仓等。官办常平仓基本上各州都有,老百姓的田赋收存于常平仓,灾年朝廷调常平仓的粮食赈灾救民;内仓是各级官员的俸禄粮仓;营仓是供官兵的粮草仓。丰图义仓相邻不远的华阴曾发掘过汉仓遗址,规模大、储粮丰,还为此仓专修运河。与京通二仓和汉仓相比,民办丰图义仓储粮仅区区3万石,其规模、位置、名分等多方面都不具备“天下第一仓”的美誉,但慈禧为何要御封“天下第一仓”,这个问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丰图义仓能得“第一”,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和特殊性。从丰图义仓的整体建筑看,这种半“官”半“义”的迹象也十分明显。陕西当地州县的义仓多达1000余座,唯有丰图义仓建筑考究、用料精良、规格较高、气势不凡、使用久远,而且半军半民的军事防御功能十分明显;它的建筑绝非一般义仓可比,就连官办粮仓也多有逊色。从修建丰图义仓使用的十几种规格、成色不一的墙砖看,又反映出这些墙砖捐自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砖窑,兴仓的义举、义捐确实存在。仓院内的两块记事碑也印证了这种分析,碑文记载了当年兴仓时的捐资情况,并有“动之官差3万银两”的文字。当时,国库紧缺,只能以义仓的名义修建,但义仓筹资又十分困难,修建规模也不及官仓,阎敬铭巧借兴义仓之名,从所管车马局挪用部分官银行修官仓之实。过去旧仓积弊较多,虫害、霉变频生,每逢新陈粮食倒运,仓官徇私舞弊,盘剥百姓,从中谋利。丰图义仓建成后,阎敬铭废旧立新,借鉴苏州“丰备义仓”的16条管理机制,整理仓储混乱现象,加强建章立制;重新丈量、登记土地,按优劣分为金、银、铜、铁等级别,额定每户的纳粮数,逐步使丰图义仓粮足仓兴,管理井然。丰图义仓选址在雄居黄河岸边的河塬上,地处扼守古渡驿道出入潼关的交通要冲,不仅具有高显、通风、干燥和交通便利、排水通畅等粮仓的必备条件,而且丰图义仓周围建外城、挖壕沟,内城又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突出了粮仓的储粮和仓城的防守作用,设计为砖墙窑式仓城,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义仓每个州县基本上都有,但能与丰图义仓相提并论者却不多。丰图义仓是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导修建在家乡的义仓,仓建成后阎敬铭又亲自奏禀慈禧。在慈禧看来,阎敬铭是大学问家,掌握财权军权,忠心耿耿,能回乡倡导修建义仓,其良苦用心难得。修建义仓为国解忧、为民造福,正是大清兴盛之根本,是阎敬铭对自己的“孝心”。慈禧御封“天下第一仓”自有嘉勉之意,也算给了阎敬铭面子。光绪年间,朝邑与大荔、合阳、蒲城、潼关等县都是黄河滩边的产粮大县,丰图义仓地势高显,建筑考究,通风向阳,是难得的储粮之处,在储余济缺,赈灾救民中功不可没。<br><br>  朝邑老县城就在丰图义仓向东望去的滩地上。1958年,修筑三门峡电站实施移民工程,朝邑县合并到现陕西大荔县,朝邑成为大荔的一个古镇,丰图义仓改为镇粮站,成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每年通过民政部门向困难户、灾民发放救济粮,向当地城镇居民和部队官兵提供生活用粮。丰图义仓因继续使用而保存完好,但它毕竟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完成作为粮仓的使命,辉煌和荣耀成为历史留在百姓的记忆中,逐步淡出仓储历史,但它储粮的功绩却不会因时空而淡出,特别是它时代久远的文物价值和百余年来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会更加显现出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