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 陈朝荣</h3><h3>攝影 | 陈朝荣</h3><h3>编辑 | 瑪 麗</h3> <h1><font color="#ff8a00">谨以此文献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负伤和活着归来的战友!</font></h1> <h3>1979年3月14日,战地记者陈朝荣前线归来,广西靖西龙邦凯旋门留影。(广州军区宣传科记者段秋生攝)</h3> <h3>41军123师367团4连连长刘粤军凯旋归来。(现东部战区司令员)广西靖西龙邦凯旋门(广州军区宣传科记者段秋生攝)</h3> <h3>图片来源:41军123师368团3营战友(南腔北调)提供</h3> <h3>41军123师368团1营2连指导员廖绪(左)、连长陈德洲(右)(连长冯广仁负伤后接任)带领全连指战员迈着坚定步伐凯旋归来。照片由陈德洲提供</h3> <h3> </h3><h3> </h3><h3><br></h3><h3>1979年3月14日天刚亮,大家起来吃早餐,个个穿戴整齐,待命出发。出发时间是8时正。</h3> <h3> 我必须提前赶到欢迎地点,拍下祖国人民欢迎子弟兵的难忘一刻。郭副师长同意我的要求,并命通信营派一辆摩托车送我先行一步。</h3><h3><br></h3><h3> 7时30分,我将背囊交给何飞跃,只背上照相机和手抢,乘摩托车出发。公路上,汽车成两路纵队,车上已满载干部战士,开始缓慢行进,我们从车间缝隙中穿来穿去,开得很快,不到20分钟,我们到了边防检查站。</h3> <h3>车队经广西靖西龙邦边防检查站。(1979.3.14上午)</h3> <h3> 车队在我方境内公路上飞驰。(1979.3.14上午)</h3> <h3> 越南的边防检查站和我们的检查站相距不到50米,过去,两国的边防人员友好往来,一起打球,一起看电影,而现在的越南边防检查站,残墙断壁。我们的边防检查站大楼,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两边的彩旗一字形摆开,“ 热烈欢迎英勇战士胜利归来” 的横幅标语尤为醒目。</h3> <h3> 部队经过凯旋门(1979.3.14上午)广西靖西龙邦</h3> <h3> 过了边防检查站,公路两边插满五颜六色的彩旗,中小学生、靖西的人民群众列队两边,做好欢迎“ 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的准备。不到200米,又有一个大彩门,彩门横幅是:“ 欢迎英勇的战士们胜利归来”,左联是:“ 向英勇的战士们致敬”,右联是:“ 向英勇的战士们学习”。</h3> <h3> 进入欢迎队伍后,摩托车开始减速。我这位战地记者的出现,特别引起欢迎群众的注目,提示他们:大部队即将到达。欢迎队伍的情绪开始激动。</h3><h3><br></h3><h3> 过了彩门,是广西自治区、靖西县党政领导和各界代表、文艺团体的欢迎队伍。我叫通信员停车,刚下摩托车,五、六名记者把我包围起来。我一看,广州军区的老记者、我的业务老师段秋生、广州军区新华分社采编主任姜柳初、广西日报、广西画报的记者,一早在这里等候。姜柳初一手把我拉住,问:战场的情况怎么样?我说:一言难尽,有空咱们聊聊。</h3><h3><br></h3><h3> </h3> <h3> 图为:新华分社采编主任姜柳初,(后右1)拉住战地记者陈朝荣想采访。(1979.3.14上午)广西靖西龙邦凯旋门</h3> <h3> 段秋生伸出手:欢迎战场上胜利归来的英雄。</h3><h3><br></h3><h3> 我抹去脸上的灰尘,笑了笑:师父,别笑我了,我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在后边呢,很快就到达。</h3><h3><br></h3><h3> 你起码算我们记者队伍中的英雄吧,来,先为凯旋归来的英雄拍张照片!他把我拉到路中间,以大彩门为背景,为我连拍两张。(下图)</h3> <h3>广西靖西龙邦凯旋门前,广州军区老记者段秋生为刚从战场归来,他的徒弟战地记者陈朝荣,拍下了这张经典照。(1979.3.14上午)</h3> <h3>广州军区老记者段秋生(右1)在战场留影。左侧为122师警卫连战士曾沙 1979.2.25.下午越南朔江</h3> <h3> 几名记者还围着我,想从我这里了解一些情况。这时,几辆吉普车已进入欢迎队伍中间,部队领导下了车,向欢迎队伍招手。我们终止了交谈,各自占领有利地形,开始拍照。</h3><h3><br></h3><h3> 欢迎队伍中,锣鼓喧天,“ 向英勇的战士们学习致敬”,“ 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学习致敬” 的口号声此起彼落。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负责人肖寒等领导和广西军区的有关领导同志,在大彩门下欢迎子弟兵的到来。走在队伍前面的师、团领导和地方党政负责人热烈握手,青少年向部队领导同志献上鲜花,为英雄模范人物带上英雄花。</h3> <h3>欢迎队伍中的广西自治区区委和广西军区负责人</h3> <h3>广西自治区区委、广西军区负责人与123师领导合影</h3> <h3>为英雄模范人物披红戴花</h3> <h3> 后面的车队慢慢跟进,靖西县城近十万欢迎群众拥上街头夹道欢迎,不停地向我战士乘坐的车队抛红鸡蛋,向乘坐在车上的战士端茶送水,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h3><h3><br></h3><h3> 当战士们看到国门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字样,百感交集,泪水刷刷流下。</h3><h3><br></h3><h3> 疲惫的身躯,迷茫的脸,周身泥土,满脸灰黄,衣服脏臭。历经28个日日夜夜,28天的枪林弹雨生活,闯过无数个生死大关,在猫耳洞,在荒山野岭,在深山老林,饿着肚皮行军打仗的日日夜夜里,战士们盼望战争能早日结束,早日回到祖国。</h3><h3><br></h3><h3> 今天,我们终于回来了,踏上祖国的土地,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人民群众之中,我们怎能不激动?自制不住而热泪盈眶……</h3> <h3> 炮兵通过凯旋门(1979.3.14上午)广西靖西龙邦</h3> <h3> 解放军同志,辛苦了!喝口茶!(1979.3.14上午)广西靖西龙邦</h3> <h3><br></h3><h3> 接受靖西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大家回到了离别近一个月的驻地,好像回到了自己家里。这里,没有枪炮声,没有地雷,没有敌人的影子,见到的是战斗之前已有了感情的父老乡亲和老老少少的群众。</h3><h3><br></h3><h3> 旧洲村旁的河里又热闹了起来。村里的姑娘们,小媳妇们争先抢着给亲人解放军洗衣服,洗鞋子,洗被子。</h3><h3><br></h3><h3> 侦察2连一排的战士回国后,被安排在旧洲公社粮库驻扎。刚安顿好,旧洲中学的一帮中学生就来到驻地,抢着给战士们洗衣服,洗被子,洗鞋子。开始,我们的战士还不好意思让她们洗,推托不开,最后还是被这帮中学生给拿到河边去洗。</h3><h3><br></h3><h3> 结果,这个班的女学生刚洗完没过两天,另外一个班的女学生又来,要帮战士洗衣服,洗被子,有的兵的被子被强行拿走洗了三回。活生生的60年代洗衣歌版本,一派欢歌笑语。</h3><h3><br></h3><h3> 午饭后,有的睡大觉,有的为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讲述战场上的一幕幕故事。回到祖国的第一天,又是轻松,又是自豪,大家的精神,完全松弛下来。</h3><h3><br></h3><h3> 连日来,部队各驻地的群众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放着鞭炮,抬着礼物前来慰问作战归来的子弟兵。当地群众的生活并不富裕,拿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来慰问,无非是抬几缸酒、一两头猪。靖西县的各部门分别派代表到部队驻地,宾来客往如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干部战士和群众,沉醉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h3><h3><br></h3><h3> 部队开始自下而上进行评功选模活动。有的连队进行得十分顺利,有的连队则在某些枝节问题争吵,比如:攻打某一阵地时,某个敌人是你打死的还是我击中的、战斗中有没有怕死和畏难情绪,来一番唇舌之战,影响了评选进度,也忙坏了连队指导员,日夜做各个人的思想工作,进行综合平衡。多数人倒觉得能活着归来,已属万幸,记不记功并不重要,最好把功劳记在牺牲的烈士身上。</h3><h3><br></h3><h3> </h3><h3><br></h3><h3> </h3> <h3>中央军委颁发的自卫反击战军功章</h3> <h3>广州军区颁发的自卫反击战军功章</h3> <h3> 能活着回来,已属万幸,这话一点不假。三大机关庆祝绝大部分人活着归来,政治部庆贺无一伤亡,在评功问题上进行得很简单,除几位同志在战斗打响后跟随首长下连队,首长极力推荐给了个三等功之外,也提出“ 把功劳让给牺牲的烈士”。</h3><h3><br></h3><h3> 接上级通知,自撤军回国内开始,干部三个月内不用交伙食费。同时,干部战士的伙食标准由每月15元增加到30元。多年来,机关干部和连队干部每月应交伙食费15元,占干部月收入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h3><h3><br></h3><h3> 别小看免交15元伙食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穷军官,工资级别多数在23级—21级之间,每月领到50—70元,交伙食费15元,牙膏、肥皂、买香烟或接待朋友买点酒、花生之类,以及其他开销,需30—40元,所剩无几的留下来养家糊口。如果还想买一块19钻以上的进口手表,家中有什么天灾人祸,干部就要负一屁股债,一两年内省吃俭用,才能还清。</h3><h3><br></h3><h3>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提到连长牺牲后,还欠了一串债务,这种事在我们的部队大有人在。现在,每个月能省15元,三个月加起来就有45元,数字相当可观。</h3><h3><br></h3><h3> 为了庆贺“ 活着归来”,有人提出,把不交伙食费省下的15元用来买酒喝,理由是:留着钱固然重要,命更重要,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资本。这话也很在理,用这笔钱买酒,大家庆贺一番,或者和战友聚一聚,互祝“ 大难不死” 相当有意义。</h3><h3><br></h3><h3> 服务社从贵州联系采购了一批优惠价的简装茅台酒(没有纸盒包装,也算半慰劳部队),每瓶8元,我们宣传科的八、九位战友约好,每人每月将免交的伙食费15元再加1元,购买2瓶茅台,大家轮着来,每天一瓶,加上食堂分发的慰问酒,天天有酒喝。食堂的伙食改善了,上级又拨来大批鱼、肉、午餐肉罐头,天天大鱼大肉。大鱼大肉加茅台,个个喝得醉醺醺。</h3><h3><br></h3><h3> 何止我们机关的人喝酒,连队也不时让大家喝一喝。而连队干部有特权,几位干部在一起,请通信员把饭菜端到连部,酒一开,话也多了。部队上下流传着这么三句话:死了塑料袋(装骨灰的透明胶袋),伤了担架抬,活着回来喝茅台。</h3><h3><br></h3><h3> 这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人喝醉,我也不例外,醉倒好几次。</h3><h3><br></h3><h3> 友邻部队42軍有个连队老兵,一天喝得醉醺醺,身上斜挎一支冲锋枪,左摇右晃满营地找战友干杯,还喃喃自语着,谁要是不和他干杯就毙了他。这架势,把战友吓得纷纷找地方躲藏,生怕冲锋枪走火。</h3><h3><br></h3><h3> 生命是最大的资本,生命的价值无可估量,能多活二、三十年,将会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但由于战争的需要,很多人在数分钟内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场上,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们的干部战士对生命丝毫不讲价钱。活着回来了,反而觉得自己的小命很值钱。</h3><h3><br></h3><h3> 战后,有关部门对烈士抚恤金的发放作出了决定:一次性抚恤金,战士300元,干部700元,这标准确实太低了,在烈士亲属中引起强烈反响。后来,不得不把标准又提高了一些。有的人开玩笑,战士等于一头猪,干部等于一头牛,。我们这些活着归来的人,醉生醉死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这些牺牲的烈士中,如果不是参加战争,也许有的已成为将军,成为百万富翁,有的甚至将成为领袖人物呢!</h3><h3><br></h3><h3> 3月18日,靖西县各界代表在县城体育场召开自卫反击战重大胜利庆祝活动,驻靖西各部队和坦克团的官兵也云集在这里,加上县里各部门和一批群众,人头涌涌,足有数万人。会场五彩缤纷,红旗招展,喧天的锣鼓声、清脆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是靖西规模空前的一次大会。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负责人肖寒、部队首长、靖西党政领导人以及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出现在台上时,又是一阵阵的锣鼓声、鞭炮声和雷鸣般的掌声……</h3><h3><br></h3><h3> </h3> <h3>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h3> <h3>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负责人肖寒在庆功会上讲话</h3> <h3>123师368团一级战斗英雄刘勇代表英雄模范发言</h3> <h3> 大会主席台</h3> <h3><br></h3><h3> 几天后,全师又在作战出发前召开誓师大会的开阔地上,搭起庆功台,挂起毛泽东、华国锋巨幅画像和四盏大红灯笼,召开庆功祝捷大会,为一批英雄模范单位授奖旗,为战斗英雄及功臣披红带戴花,又是一阵喧闹的锣鼓声和鞭炮声……</h3> <h3>123师召开庆功祝捷大会</h3> <h3> 师长王方珍宣读各级嘉奖令</h3> <h3>师长、政委为英雄模范颁奖、披红戴花</h3> <h3>受奖的英雄模范单位</h3> <h3>受奖的英雄模范合影</h3> <h1><font color="#ff8a00"> 欢庆胜利</font></h1><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 国务院副总理郝建秀率领中央慰问团,到靖西前线慰问英勇作战归来的子弟兵。随团文艺团体是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整个靖西前线又沸腾起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h3><h3><br></h3><h3> 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欢呼声、口号声。</h3> <h3> 欢迎中央慰问团</h3> <h3> 中央给部队的慰问信</h3> <h3> 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h3> <h3>中央慰问团纪念品 一支钢笔</h3> <h3>中央慰问团纪念品搪瓷口缸</h3> <h3> 中央慰问团纪念品,一块长方形毛巾</h3> <h3> 中央慰问团慰问参战部队大会</h3> <h3> 中央慰问团下连队</h3> <h3> 国务院副总理郝建秀来到368团看望战士</h3> <h3>一级战斗英雄刘勇向郝建秀汇报战斗经过</h3> <h3> 郝建秀等领导和干部战士合影</h3> <h3>参与接待中央慰问团的女兵 图片来源:彭涛英提供</h3> <h3><br></h3><h3> 湖南花鼓戏剧团的到来,使营区更加热闹。连续在师部驻地演出三场花鼓戏《补锅》、《刘海砍礁》等短剧后,又下到各团和驻守在边界线上的连队演出,。每到一地,演员们会见战斗英雄和功臣,为他们披红戴花。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演员李小嘉利用演出间隙,请战斗英雄讲故事,虚心向战士学习,短短的几天中,她掌握了许多创作素材,准备通过学英雄、写英雄、演英雄,把英雄的事迹搬上舞台。</h3> <h3> 湖南花鼓戏剧团在慰问演出</h3> <h3>李小嘉和演员们一边向干部战士学习,一边了解战斗细节,准备将英雄事迹搬上舞台</h3> <h3><br></h3><h3> 不到10天,剧团走遍了部队各驻地,到处又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h3> <h3>湖南花鼓戏剧团下连队慰问演出</h3> <h1><font color="#ff8a00"> 结束篇</font></h1><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 这场自卫反击战,从准备到战斗结束,花了四个多月;部队开赴边境直至返回营房,足有半年以上。而真正的战斗,仅仅28天。</h3><h3><br></h3><h3> 战后,123师公布了战绩:</h3><h3> 击毙敌人:1130名</h3><h3> 杀伤敌人:179名</h3><h3> 俘虏敌人:187名</h3><h3> 缴获各种枪支:418支</h3><h3> 缴获各种火炮:45门(其中大炮5门)</h3><h3> 击毁和缴获汽车:177辆(其中击毁19辆)</h3><h3> 缴获各种枪弹:1134262发</h3><h3> 缴获各种炮弹:5602发</h3><h3> 缴获手榴弹:789发</h3><h3> 缴获电台:17部</h3><h3> 炸毁发电厂:1座</h3><h3> 炸毁敌营房:43座</h3><h3> 炸毁越中央电台:1座</h3><h3> 炸毁汽油库、弹药库:4座</h3><h3> 缴获、炸毁粮库、军需库:4座</h3><h3> ……</h3><h3><br></h3><h3> 战果辉煌,战绩累累。</h3><h3> 123师的伤亡人数,虽然没有公开,但内部资料显示:参战的12000人中,阵亡323人,负伤1056人,失踪1人。</h3><h3> 师里自下而上开了庆功会,评出了一批模范单位和英雄人物:</h3><h3><font color="#ff8a00"> 集体一等功:87个</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集体二等功:159个</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集体三等功:411个</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一等功臣:51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二等功臣:411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三等功臣:4784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中央军委授予367团6连为“穿插英雄连”称号</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广州军区授予368团2连为“八姑岭英雄连”称号</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授予368团2营机枪连9班为“英雄机枪班”称号</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中央军委授予唐立忠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授予刘勇为“ 一级战斗英雄” 称号</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授予陈全钢烈士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广州军区授予岑荣深为“战斗英雄”称号</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授予张绍荣为“ 战斗英雄” 称号</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h3><h3><br></h3><h3><br></h3> <h3>广州军区《战士报》有关123师的专版图片报道</h3> <h3> 123师战绩展览</h3> <h3><br></h3><h3> 越南人民军也公布了战绩,在河内召开庆功会。同时,利用越南广播电台的“ 华语节目”,宣传其 “ 辉煌战果”,利用我们的战俘,大肆进行对华广播。</h3><h3><br></h3><h3> 据悉,在河内召开的庆功大会上,主席台上特意给346师师长和政委留了两个座位,但这两位将领并未出席;河内方面还宣布,分别给这两人记大功。</h3><h3><br></h3><h3> 早在369团3营攻下那怀之后,有干部战士发现,10号高地的山洞里有一个大坑已填上水泥,会不会是346师师长和政委在战斗中“光荣”,被士兵暂时埋在这里?为什么他们立了功,又未能出席庆功大会?这两人是死是活,一直是个迷?</h3><h3><br></h3><h3> 战后,中共中央就战俘交换问题,中国派韩念龙同志到河内进行谈判,河内方面又着重提出,一定要把346师师长和政委送回越南。</h3><h3><br></h3><h3> 根据上述种种猜测,这两位高级将领有可能真的“光荣”。那么,123师的战绩就更大了。但也有传说,黄扁山在通信站战败后,眼看部队死的死,伤的伤,自己已无回天之力,便逃回河内,受到免职处理……</h3><h3><br></h3><h3> 据有关的内部资料显示,这次战役我军伤亡26000人(包括东线和西线),越南正规军伤亡36000人,还有传说越南伤亡近10万人。</h3><h3><br></h3><h3> 伤亡的人数并不能说明问题,但是,究竟这场战争谁输谁赢,谁都不服输,都说自己赢了。</h3><h3><br></h3><h3> 战争的爆发,牵进了数以万计的官兵,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心。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父母祈祷儿子的安全。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或儿子当什么 “ 英雄” ,戴什么 “ 大红花” 、“军功章” 回来 “ 光宗耀祖”,期盼儿子活着回来,出现在父母妻子的面前就心满意足,甚至伤手伤脚都不要紧,只要留条命回来也行。这是人之常情。</h3><h3><br></h3><h3> 我记得清楚,从营房准备开赴边境的时候,6岁的大女儿小梅与邻居组织科老郑的8岁女儿小红,在房后瓜棚下的一段对话:</h3><h3><br></h3><h3> 我爸爸和你爸爸明天要去打仗了,怎么办?</h3><h3><br></h3><h3> 小红说:我们为他们祈祷一下吧!</h3><h3><br></h3><h3> 怎么祈祷呢?</h3><h3><br></h3><h3> 电影里是这样的,小红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然后双手合掌,闭着双眼:阿门!</h3><h3><br></h3><h3> 阿门!阿门!保佑爸爸打仗归来,求佛祖保佑,阿门!</h3><h3><br></h3><h3> </h3><h3><br></h3><h3> 正在房间收拾行装的我往窗外探头看看这两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啼笑皆非。但她们祈求上帝、祈求佛祖保佑爸爸安全归来的做法,出自一片真情。</h3><h3><br></h3><h3> 部队开赴边境之后,不能写信回家,不能打电话回营房,不能与亲人联络。营房里的家属们,像热锅里的蚂蚁,坐卧不安。一会儿,传来XX副政委遭特工队袭击,腿被打伤;一会又是某次战斗,牺牲了多少人……</h3><h3><br></h3><h3> 尚未开战,营房的家属区就笼罩了一片压抑恐惧气氛;首长的太太们,心情比一般干部家属更为紧张,因为她们丈夫的命更为值钱。甚至太太们常围着我的妻子,说她在地方上班,看内部材料较多;丈夫又是战地记者,或了解许多情况,要求透露一些。</h3><h3><br></h3><h3> 3月12日,我从茶灵回边境驻地旧洲村取胶卷时,给妻子发了个电报。14日,部队全部撤回驻地,龙邦公社邮电所接到的电报,象雪片似的飞向营房,飞向全国各地。我认为12日已发了电报,不必再凑这个热闹,而且师长急于要看我在清剿途中拍的敌人尸体是不是敌师长,催我快些冲出来(后来证实照片上的并不是敌师长,而是敌师后勤部协理员),于是,我便安心到军政治部黄慕超干事那里冲晒了数十个胶卷。</h3><h3><br></h3><h3> 妻子是营房附近的县医院文书,这期间,对有关部队的消息或战报特别留意,尤其是来自靖西边境的信息,每次战报一到,抢先阅读。收到12日的电报后,心里落下一块石头,哪知,在14日的一份战报中,记述了12日从边界到茶灵路段发生了卡车遭到敌人袭击事件,牺牲一人。是丈夫的车遇袭?还是其他车辆?为什么丈夫14日第二次回国后,不再来个电报?这又为妻子的心情蒙上一层阴影(作者注:那天遭袭击的是另一部卡车,牺牲的是一名医生,也是广东揭西人)</h3><h3><br></h3><h3> 这期间,妻子的确很辛苦,担心丈夫的安危,两个女儿又患病,分别住在两个医院,既要上班,又要跑医院照顾孩子,还要安慰家婆,身体再结实,也会熬不住。</h3> <h3> 盼親人早日养好伤</h3> <h3>这幅艺术作品,是战地记者陈朝荣从前线归来后,根据妻子在地方医院工作期间,担心丈夫的安危,亲人的渴盼,有感而发创作。图中女主角为作者妻子杨坚。1979.6广西贵县部队营区(现贵港市)</h3> <h3> 乐观、坚强的林举平战友</h3> <h3> 幸存活着回来的战友前往荣軍院探望生死战友 林举平</h3> <h3><br></h3><h3>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的战士为国捐躯,洒出热血。有许多人抛尸于异国他乡,连尸体都无法找到。</h3><h3><br></h3><h3> 我们这些幸存者能活着回来,实属不易。</h3><h3><br></h3><h3> “十年人事几翻新” ,我们退伍或转业后,居住在城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日子过得不错。</h3><h3><br></h3><h3> 但是你们,亲爱的战友!亲爱的烈士们!你们仍留在祖国的边疆,为祖国人民继续守边防。</h3> <h3> 广西靖西烈士陵园(1998.10)</h3> <h3> 广西那坡烈士陵园(1998.10)</h3> <h3><br></h3><h3> 战友们!我们见一次面不容易啊,大家都已高龄了,长途跋涉来一次边境不容易哟。望战友们自我珍重。希望再过20年,30年,你们这些“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不会被人们淡忘,更希望各级政府部门重视你们这些为祖国捐躯的英雄,说不定哪一天政府要员来看望你们,被全国人民想起,得到应有的纪念和尊崇。</h3> <h3> 清除战友家门口的杂草(1998.10)</h3> <h3> 吸口烟吧!战友,你太久没吸过烟了(1998.10)</h3> <h3> 战友,打仗时你饿着肚子冲锋杀敌,今天,我们陪你好好吃餐饭!(1998.10)</h3> <h3>战友们再见了,不知何年何月还能见一次(1998.10)</h3> <h1><font color="#ff8a00"> 致敬</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战士!</font></h1> <h3> 军民联防守卫在广西靖西龙邦边境线(1979.4初春)战地记者陈朝荣军旅攝影作品</h3> <h3>守卫在广西龙邦边境十二道门哨所的41軍123师367团战士,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979.4初春)战地记者陈朝荣军旅攝影作品</h3> <h3> 冲锋号吹响 战地记者陈朝荣军旅攝影作品</h3> <h1><font color="#010101"> 作者简介</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陈朝荣,广东揭西人,生于1942年4月,1962年6月参军入伍,1965年任41军123师政治部新闻报道员、摄影记者。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战地记者。</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战后转业至广东省计生委工作,后任广东省计划生育宣教中心、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艺术家,塔山之星勋章荣获者,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高级会员,广东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解放军报》、《南方日报》、《广东人口报》、《精彩人生丛书》、《家政》等报刊先后报道其事迹。并著有《战地记者见闻录》、《舍己救人好干部邵荣雁》、《琼崖小兵》、《要饭篮与照相机》等书。</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简历已入选《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文艺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 美篇全部文章及图片均为陈朝荣作品,请勿随意拆载。根据国家新版权法的规定,抄袭改编他人作品,最高罚款不超过50万元。若有采用转载者,请与陈朝荣联系,并注明出处,写上陈朝荣供稿字样。</h3><h3><br></h3><h3> 尊重原创 版权所有</h3><h3><br></h3><h3><br></h3><h3> 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全集完)</h3><h3> 感谢收看!</h3><h3><br></h3><h3> 2018年10月11日(初稿)</h3><h3> 2018年10月12日(定稿)</h3><h3><br></h3> <h3> </h3><h3><br></h3> <h3> </h3>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