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 以往出游回了家,总会很快就流水帐般做个美篇,记下路线风景,表示自已去过,又权作日后某种纪念。</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从9月22日上午10点飞机降武宿机场,到27日下午14点离开永济前往西安,6天时间,向北到代县雁门关,应县木塔,大同云冈石窟。向西到灵石王家大院,吉县壶口瀑布。向南晋中平遥,临汾洪洞大槐树和广胜寺,运城解州关帝庙 万荣李家大院,永济蒲津渡 鹳雀楼,西厢村。离开山西已经一周,一直不知从何入手来记录整理一下。事实上,出发前作了大量的攻略,尽可能多的了解山西,且已然是我在一省一地呆的最长,区域范围最广的一次,但对于“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的晋善晋美的三晋大地,短短六天,显然不够。</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蒲津古渡和雁门关</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中华民族母亲河在山西境内流淌965公里,留下了厚重的黄河文化,山西地处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过渡地带,黄河古渡,边关要塞无不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古蒲津桥有1900多年的历史,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黄河本身河水年年上涨,且经常改道,只能采用浮桥形式。<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唐开元(公元724年)铁牛四尊,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其数目之多、体积之宏(长 3-3.3米不等)、份量之重(柱、座计内,轻者45吨,重者可达70吨)、铁质之优、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用价值之大,举世罕见。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这些铁牛就是用来固定浮桥的,还有四尊尚未找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是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线,它既是抗击异族侵略的坚强堡垒,也是民族大融合的熔炉,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上写就浓墨重彩的一页。</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从西周姬幸长期镇守雁门关到抗日战争初期贺龙指挥八路军120师雁门关伏击战,3000多年来,发生在雁门关一带有记录的的大小战争就多达2000起之多,一部雁门关的历史,就是半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代军事史。</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3000多年来,包括周穆王、汉高祖、唐太宗、宋钦宗、明武宗、清光绪等22位帝王,卫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贵、杨业、徐达等22位将相,还有西汉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朝义成公主、唐朝威安和太和5位出塞和亲的公主曾在此留下行经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 古塔 古泉 古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素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之称的山西省,已发现各类古塔580余座。经有关专家考证,山西古塔种类居全国首位。在山西,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古塔星罗棋布,以种类多、规模大、历史久,造型殊、设计妙、结构巧在山西古建筑品类中自成体系,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令人叹为观止。</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木塔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高层建筑,是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木塔的设计,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全塔共用斗拱54种,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普救寺位于运城永济市西厢村,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的动人故事发生于此,矗立在寺内的莺莺塔,重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764年),高 36.76米,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其结构奇特,产生回音著称于世。据记载,为我国古园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佛教名寺广胜寺内属于中国四大名塔之一的飞虹塔是最为核心的建筑,始建于东汉,高47米,共13层,塔的外表全部镶嵌着琉璃构件,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色彩绚丽,居全国的琉璃塔之首。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和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以及全国最早、最大的元代戏剧壁画,被专家誉为广胜寺三绝。</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山西十年九旱,是一个严重缺水省份,正是缺水才惜泉,六天山西之行竞然看到挂有“名泉”招牌的泉水达三处之多。</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晋祠圣母殿南面的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于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它与齐年古柏,宋塑仕女像并称为“晋祠三绝”驰名中外。难老泉水量充足,潺潺湲湲奔流不息,天旱不减,雨涝不增,被誉为“晋阳第一泉”。 因此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名为“难老泉”。</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 霍泉</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广胜下寺门外即是霍泉,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br> 目前得到极好保护,是洪洞县饮用水源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雁门关豹突泉。雁门古道上,突起一泉,成为守关将士的水源。明代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至今泉水依然不减,只是为保护她,做了个盖锁了起来。旅游业的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清冽甘甜的泉水再也流不到桑干河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据说历史上山西曾经森林茂盛。后因大修寺庙,周边西安,开封,洛阳,北京等都城建设,加之一直以来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而进行军事设施建设,导致山西毁林严重,应县木塔就是一例,民间有“砍尽黄花梁,修起应县塔”一说;</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森林成为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祭品,晋祠的周柏唐槐,广胜寺的怪柏,解州关帝庙里的参天古树成为了见证者。</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晋祠圣母殿右侧,有两株千年古柏,一立一卧,据载是东周时所植,所以叫“卧龙周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 广胜寺大殿门口两棵古柏,一棵向左扭曲,一棵向右扭曲。</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晋祠和关帝庙</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晋祠的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像被誉为“晋祠三绝”。</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古语:山东文圣人,山西武圣人。关公作为汉蜀名将,是解州常平村人,一生以忠义仁勇著称,死后被历代帝王不断追封,由候而王、而帝、而君、而圣,终演变为威震华夏的武圣,祠庙遍及全国,30多国家共3万多关帝庙。对于百姓而言,崇拜关公之价值在于他的义气干云、坚贞不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解州作为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有全国最大的关帝庙理所当然。因此解州关帝庙被称作:“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创建年份为隋开皇九年(589年)。宋金元明清多次修建,现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br> <br> <br> </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 位于关帝庙端门的四龙壁,烧制于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的琉璃影壁。与其他著名的龙壁不同,此处只有四条,且是四爪龙,原因和关帝庙用绿琉璃一样——关公的“等级”不够,但也有一种说法,因关羽死后封帝,“四”与“死”谐音,暗喻关羽不同于真正的皇帝。</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挡众”,见此标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br> </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古城和大院</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明清以来,以太谷,祁县,平遥,榆次为代表的晋中盆地,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五百余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同样灿烂的众多文物古迹诉说着千年中国的漫漫历程。</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br> 城内保留着大量当年的票号,镖局,县衙,文庙,城隍庙。镇上至今仍有当地人居住在里面,因此被誉为活着的古镇。<br> 城内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静升镇,是靠卖豆腐起家的王氏家族历时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商业街,称为民间的故宫,或山西的紫禁城,面积25万平方米,比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的紫禁城大6万平方米,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集大成者,很多人参观后的感想是“王家归来不看院”。</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王家弟兄先商,后资助政府,军队,进而受命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从中不仅赚了钱,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并由此走上官商结合之路,先后有五品以上官员52人。<br>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 距运城市区38公里的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为汉族地方特色民居中的独例。</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 云冈石窟和洪洞大槐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br>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洪洞大槐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大半个中国,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真有这事吗?那就来临汾洪洞看看。</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元末明初,因中原地区常年荒疫兵乱,导致人口凋敝。而山西却少有波及,经济繁荣,人丁兴盛。从明朝洪武年间,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18次的官方移民高潮就开始了。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2217个县市,涉及1230个姓氏。</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借由这段历史,洪洞县开发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今天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br> <br><br><br><br><br><br></font></h3><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 在洪洞大槐树景区,厕所被称为"解手场",原因当然也跟移民有关。移民途中,被押解人员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各路押解大队都是这样,时间长了,便用“解手”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把“大便”演变为“解大手”,把“小便”演变为“解小手”,沿用至今。</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还有个和手相关的词汇是“背手”,有许多人说,背手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至今大槐树后裔们还有这种习惯,如今背起手来走路,倒也觉得挺舒服。</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石雕木雕砖雕</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凡有建筑,就会有装饰构件。石雕,木雕,砖雕依次应运而生,在被称为古建博物馆的山西,无论是晋祠,平遥古城,还是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抑或是关帝庙,广胜寺,一件件雕刻作品就像是一曲曲凝固的音乐。</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石雕多饰于房屋基础部分,主要是柱础石,墙基石,此外还有下马石,夹门石和门狮等。<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木雕装饰品主要分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如梁枋、檩条、瓜柱、斗拱等主要构架和撑木、挑头、梁垫、雀落等构件,以及构成外廊空间的天花、桶扇、门窗上的木雕。木结构外露部位,如屋檐、门罩等多有彩绘,流畅细腻。砖雕主要饰于木结构门庭外的八字或一字影壁上,以及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砖雕一般分布在墀头、山墙、正厅两侧的墙壁,二门两边的院墙、园林里的花墙等处。</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更上一层楼</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每个上过学的人都学过《登鹳雀楼》,但大多数人并未在意鹳雀楼在哪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永济市,黄河东岸,是中国四大名楼。始建于北周 ,历经700余年后,至元初毁于兵戈。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赛诗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 永济市于1997年首次重建,2002年落成。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 过去提到山西,首先想到的是煤和煤老板,是灰暗喑的天,黑乎乎的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今天的山西,虽然大同未开动车,太原未通地铁让人有些意外,但大同云冈的蓝天,雁门应县的蓝天,太原晋祠的蓝天,灵石平遥的蓝天,运城永济的蓝天,无一例外的表明,三晋大地的蓝天白云绿水,晋善晋美的山西已是更上一层楼了。</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读需要消化,故且先记下,留待日后慢慢消化。</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