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片黄叶从我眼前划过,在空中旋转起舞,一阵清凉的秋风迎面吹来,秋的气息越发浓烈了。抬头仰望,天空很蓝,阳光很好。我坐上妈妈的电动车前往新桥敬老院,和队友们一起寻访时代先锋。<br></h3> <h3>九点,队员们在敬老院门口集合。进入大门,就看见墙上、门上贴着大大的“寿”字和红红的“福”字,我们从楼梯上了二楼,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儿没有退役军人,但有两位老党员。<br></h3> <h3>工作人员带着我们走过洒满阳光的走廊,进入一个带独立卫生间的双人房间。“这个就是老党员。”工作人员指着一位卧床的老人说,“她87岁了。”<br></h3> <h3>同学们都围在她的床边,我看着她,老奶奶满头的白发,俨如秋日里的第一道霜根根银发,半遮半掩。满脸的皱纹和褐色的老年斑,好像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微微下陷的眼窝紧闭着,枯瘦的手压在被子上。我们这么多人涌进来,她只是睁了睁眼,又闭上了。
“我们能采访她吗?”队员们小声地询问。
“不要问她,她脑子不清楚了。我来讲吧。”工作人员如数家珍一样地向我们介绍,“她以前是区粮管所的会计,没有子女,是五保户,原来住在新桥街上,拆迁后她就住进了敬老院,已经瘫痪两年了。”虽然瘫痪在床,老人的房间没有异味,被子也很干净,看来工作人员把她照顾得很好。<br></h3> <h3>见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在小本子上记录着,工作人员继续介绍:“这里还有一位老党员,91岁了,原来纺织厂的工人,他脑子清楚,可以采访他。”<br></h3> <h3>我们兴奋地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了休闲室,这里有几位老人安静地坐在躺椅上看电视。工作人员说这是花了七千元钱买的按摩躺椅,躺椅上的老人就是纺织厂的老党员。<br></h3> <h3>老人看着我们露出了满脸的笑容,我不好意思地走上前采访:“老爷爷,您以前是干什么工作的。”老人说他18岁就到上海工作了,20岁被下放到鸣凰纺织厂,一直到退休。他还兴致勃勃地讲了他那时的工作任务,可惜我一句都没有听懂。<br></h3> <h3>听工作人员说,现在已经没有粮管所了,纺织厂也关门了,旧厂早拆了,但在那个年代可是很红火的。这些老人在那个年代可都是先进工作者,是那个年代的先锋,他们辛苦了一辈子,老了,国家没有遗弃他们,把他们送到敬老院,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这里安度晚年。</h3> <h3>走出敬老院,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岁月这般静好,正如敬老院的老人们一样,愿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