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敬爱的妈妈您像傲雪红梅不惧风霜,您像空谷幽兰吐露芬芳;您像艳丽山茶热情奔放,您像山间翠竹坚韧顽强。<br>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br>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森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br><br><br>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岁寒天后凋,亦自当春风。<br>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r><br><br><br><br> <br> <br> </h3> <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是我们敬爱的母亲刘浩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姐弟六人携家人分别从北京,上海,徐州汇聚济南,三妹夫妇因在外地事情耽搁未能参加。5月11日我们一行15人来到位于济南市长清区的“山东福寿园红星园",为敬爱的妈妈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仪式。</p> <h3> 举行纪念仪式的现场铺了红地毯。 小弟主持纪念仪式开始: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年已经是您们来到福寿园的第七个年头了。今天我们姐弟六人来看您们了,今年是敬爱的妈妈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姐弟六人特地从祖国各地来到山东福寿园,举行这个庄严的仪式,纪念敬爱的妈妈百年诞辰。敬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在战争年代结为革命伴侣,养育了我们姐弟七人,我们永远不忘您们的养育之恩,永远牢记您们的谆谆教诲!亲爱的爸爸妈妈,愿您们在福寿园这片福地休息的自在安详。您们的忠诚儿女将永远陪伴着您们,永远和您们在一起!</h3> <h3>我和先生给父亲母亲献花并三鞠躬致敬。</h3> <h3>二妹给父亲母亲献花并鞠躬致敬。</h3> <h3>四妹和妹夫给父亲母亲献花并鞠躬致敬。</h3> <h3>五妹和妹夫给父亲母亲献花并鞠躬致敬。</h3> <h3>大弟和弟媳给父亲母亲献花并鞠躬致敬。</h3> <h3>小弟给父亲母亲献花并鞠躬致敬。</h3> <p class="ql-block">在纪念仪式上,我(康兰)做为父母的大女儿,姐妹兄弟中的大姐发表了主题感言。全文如下: 亲爱的妈妈:今天是您的百年诞辰。一百年前,您来到这片山川秀丽而又满目疮痍古老美丽的齐鲁大地,您像一枝傲霜露雪的红梅不畏严寒,历经坎坷依然花满枝头,清香四溢。您在逆境中走过了幼年少年,难能可贵的是您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纵然清贫和操劳坚持供您读书,直至读完高中一年级,这在当时的中国女界已属凤毛麟角。 您在家乡曾被誉为“沂蒙第一美人",您美丽聪慧热情进取,您早年投身革命,曾成功机智掩护山东早期党的领导人邵德孚同志,不怕被敌人抓捕,立下大功。1938年5月您和刘曦阿姨等八位志气相投的姐妹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并在参军当天纷纷改了名字以示革命决心。您由刘瑞徵改为刘浩。从此,刘浩这个响亮的名字跟随着您度过漫漫历史长河,走遍了祖国大半江山;无论是最初在八路军山东游击队二支队司令部当秘书,书写公函,宣传品,写标语的昼夜忙碌;还是在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岸堤干校)担任宣教科长时工作的夜以继日;无论在临郯费沂四县工作团任付团长时不畏艰难险阻;还是在鲁南区党委妇委会任宣传部长时的出色工作。 1940年冬您与父亲张仁初结婚,罗荣桓政委亲当主婚人。这庄婚事曾经轰动一时,可谓英雄和知性美女的结合,在八路军115师及后来的鲁中军区,华野八纵,三野26军以至华东军区均传为美谈。 婚后您调入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从教二旅宣传干事,鲁中军区政治部协理员到26军宣传科付科长,26军留守处主任,以及转业后任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付台长,台长。工作始终认真负责,从不搞特殊,不摆首长夫人的架子。此外您还有一项重要的没有职务的工作,那就是长期担任父亲的文化教员和文字秘书,这也是罗政委在您结婚时交给您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您一直不辞辛苦的认真履行着。以上种种使您在军中人气飙升,是军中公认的才女,说是“女中豪杰"也不为过。 在烽火硝烟,战事频繁,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您养育了我们姐弟七人,您是世上最伟大的母亲。您不但给予我们生命,还言传身教赋予了我们可贵的品德和人格,使我们不负您的期望个个都出落成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材。 亲爱的妈妈,您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您的七个儿女均已年长,有的已步入老年,您的孙辈重孙辈已齐齐一堂纵然时光流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您,您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您的温柔话语犹在耳边,您年轻时的矫健身姿,老年时的蹒跚身影不时在脑海中浮现。曾几时与二表姐宗树民的一次攀谈知道了一个小秘密,原来您的小名叫小兰,我听后顿时热泪盈眶,感恩之情溢满心扉,您给三个女儿取名带“兰"字,足见您的爱女之心多么醇厚深远!亲爱的妈妈,我们感激您怀念您!永远怀念您!直至天荒地老,此情永恒,绵绵无尽期! 您的大女儿康兰 2016年5 月</p> <p class="ql-block">我现场赋诗一首: 《忆母亲》 “ 慈母今逢百诞辰,多彩长卷眼前呈; 烽火丽人凌云志,万军丛中写青春; 枪戈戎装战马嘶,笔墨纸砚主义真; 文韬武略俱在身,军中才女传美名”。并献上亲手所绘国画“梅花香自苦寒来”。将诗和画敬献到父母陵墓前,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p> <h3>妹弟们逐一发表感言。 我们深情的回顾了母亲革命战斗的一生,充分抒发了我们姐弟七人对母亲无比的爱戴和思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h3> <h3>我们在父母陵墓前留影</h3> <h3>我们姐弟六人在父母陵墓前留影</h3> <h3>参加纪念仪式的全体家人在父母陵墓前留影。在此,我们向支持和协助本次纪念仪式成功举办的山东福寿园的领导和职工深表最衷心的感谢!</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母亲刘浩》</p><p class="ql-block">刘浩,原名刘瑞徵,山东沂水人,生于1916年5月。我们的父亲母亲都是老革命,父亲张仁初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开国中将,有关他的战斗事迹和生活轶事已广为人知。我和先生花心血写成的“张仁初将军略传”已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25卷,《济南军区开国中将传》及《骁勇虎将张仁初》,《楚天将帅风云录》等书采用。父亲的故事或传说见诸报刊杂志更是无计其数。相形之下母亲刘浩却少有人知,其实母亲是三八式老八路。母亲的一生称得上波澜壮阔,景致奇丽,颇有传奇色彩。 父亲母亲在世时,我与父母总是聚少离多,战争年代自不必说,解放后在南京卫岗小学,济南驻军无影山小学等部队子弟小学读书,长年住校。中学时光匆匆而过。以后入伍上大学直至工作结婚生子,数拾年光阴犹如白驹过隙。自妈妈去世后,为妈妈写本书是我心底的一个结,但因掌握资料太少,且不善笔墨,终未能动笔。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9年了,随着时间推移怀念母亲愈加深重。我只有搜索寻觅记忆深处那些朦胧的片段:有母亲曾谈及的她少年青年时及参军后的经历,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及与母亲相聚的珍贵时光,点点滴滴,片语只言……都一一拾起,积累成册。图片和文字组合, 重温母爱的温暖,寄托对母亲的怀念。</p><p class="ql-block">《母亲儿时的家,一座风雨飘摇的大宅院》</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母亲健在时,迂有闲暇曾对我说起生她养她的地方,她儿时的家,沂水城南关的刘南宅,占据沂水城大半的大片灰瓦房。了了几句,话语中有亲情,有叛逆,有思念又有批判。这是怎样的一座宅院呢?要探寻它的想法一直荣绕心头。为此我查找资料,并于2011年5月由先生驾车,偕同先生和孙辈赴沂水寻根。到达后询问当地居民反映热烈:你们和刘南宅什么关系啊?是刘南宅后人吗?并争相告之刘南宅的方位,可见此宅岁月悠悠不同寻常。刘南宅在我眼前由虚无缥缈变得清晰起来,我终于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沂水城坐落于鲁中南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背靠葱郁连绵的沂蒙山脉形成天然屏障,阻挡了北方的寒风和沙尘,一条玉带般的沂河自西向东穿过城池,滋润这方美丽的土地。黎明来临, 晨曦中的小城显得分外静滥秀美。位于城西南侧的明清两代缙绅的刘氏宅院---刘南宅。建于明朝,按阴阳八卦设计,分为南宅中宅和北宅,全部用水磨砖和湖石假山等组建,三宅毗连以南宅为最,号称刘南宅。一大片青灰色大瓦房,占据了城池大半,平房楼房排列有序,鳞次栉比,是沂水县城的名门望族,官宦世家,闻名遐迩。传说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做过刘南宅私塾先生,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多篇涉及到沂水的篇章,他对刘家极为鄙视,一篇“三朝元老”讽喻刘家先祖为官忠节不保,随风而倒,仕了明朝仕清朝…… 思绪回到现实,我与先生及大孙子抵达沂水,在乡亲们指引下很容易找到了刘南宅旧址。据乡亲们说刘南宅在历史上屡遭战火,大部分毁坏殆尽了。解放后改建为沂水县酒厂,改革开放后酒厂破产,刘南宅成为沂水县政府门前的一条街区。眼前所见一片空旷场地上架起层层脚手架,临街竖着刻有“刘南宅沂蒙国际财富中心”的牌子,一块奠基石已安放在入口处。因是“五一”假期,仅有一位老者在传达室值班,据他讲是国外资本投资这一中心,奠基时有来自国内外70余名刘南宅后人参加,声势很大,引来众多市民乡亲观看,啧啧称赞声不断,足见刘南宅在沂水的影响。面对此情此景,想到母亲就在这里出生并度过童年,不禁心潮奔涌,热泪盈眶,在心底呼唤着:妈妈,我来到了您儿时的家,我寻到了根!刘南宅名声仍在,沂水城没有忘记,众乡亲没有忘记,刘南宅的名字已与沂水这座城市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p><p class="ql-block">母亲曾对我说起,她的奶奶,一个身材娇小,装扮精致,一脸威严的老太太生生拆散了她的父亲和母亲。但母亲从未提起我姥爷的名字。后来从树民表姐处得知姥爷名叫刘成泰,一个陌生又亲切的名字。据母亲讲姥爷相貌俊朗,人说“貌似潘安”又称“假罗成”,姥姥闺名张菀青(照片),天生丽质,性格率真,郎才女貌夫妻恩爱。但母亲的奶奶一直对儿媳心存芥蒂。一个惊怵的场景深深刻在母亲幼小的脑海里:一日傍晚年幼的母亲放学回家,踏进屋门眼前景象把她吓呆了,只见父亲跪在地上,奶奶手拿剪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威逼父亲休掉媳妇,任凭父亲痛断肝肠苦苦哀求,奶奶已是铁石心肠。无奈父亲离家出走。当晚,父亲将她这个最疼爱的小女儿拥在怀里,久久抚摸着她,父女哭成一团。从此父亲音信全无,母亲失去了父爱,再也未见到父亲,只留下终生的思念和遗憾。后听树民表姐讲是因为我姥姥不生男孩。 </p><p class="ql-block">《母亲和我的姥姥,母女情深》</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奶奶逼走姥爷,听表姐讲,为此姥姥娘家曾与刘南宅打官司,毋庸置疑官司输了。姥姥在刘家遭受百般歧视和凌辱,已无立足之地。刚强的姥姥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女儿离开了刘家。从此与这座封建大宅院再无干系。母女三人搬到了沂水县的夏家楼村,依靠姥姥娘家给的二亩薄地和两间瓦房艰难度日。姥姥的两个女儿相差十多岁,我大姨已到婚嫁年龄,而母亲只是五,六岁的孩童。生活拮据困顿的姥姥无奈之下将大女儿许配给了自己姐姐的长子宗润岩。姥姥这边母女两人生活担子有所减轻。姥姥从自身遭遇明白一个道理:女人不识字没本事总是要吃亏的。于是她决心供小女儿,我的母亲读书,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姥姥所在的小山村没有学堂,邻村有家小学,姥姥起早贪黑接送母亲上学,母亲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不让姥姥操心,母亲度过了她的苦乐童年。记得母亲说她的名字是“立”字辈,学名刘立华,大姨叫刘立德。可是到她上中学直至参加革命前,她的名字就改成了刘瑞徵。我始终不知其中缘由,现在想来很可能是母亲要与生她的封建家庭彻底决裂之意吧。母亲小学毕业后,家中生活捉襟见肘,姥姥少量积蓄无力供她上中学。但是深明大义的姥姥决心要让这个小女儿继续上学,于是母女两人来到省城济南,靠姥姥当女佣让母亲就读于省立女子中学。数年中母女寄人篱下相依为命,姥姥辛勤操劳,节衣缩食,母亲寒窗苦读,成绩优异,直至读完高中一年级。此时,姥姥的微薄收入相对高昂的学费只是杯水车薪,母亲瑞徵只好辍学,回到了沂水老家。 </p><p class="ql-block">《小刘老师》</p><p class="ql-block">母亲刘瑞徵辍学离开了省立女中,却回到了社会大课堂。一棵革命的种子正蓄势待发。不久,沂水瑞麟小学的校长邵德孚(地下党员)认识了母亲刘瑞徵,他见瑞徵天资聪明,学识渊博就聘请她到瑞麟小学教书,瑞徵欣然应允。这样,小小年纪只有十六、七岁的刘瑞徵就成了沂水瑞麟小学的教师。当年教小学和现在可是大相径庭。当时的高小生年龄多在十五、六岁,有的年纪比刘老师还大,个头就更不用说了,个高的男生比刘老师足足高出一头。几十年后母亲回忆说:“那时有些男学生见我年纪小,上课故意捣乱,有的甚至想出一些办法故意欺负我,有的学生躲在教室门口,看我来上课了,就在教室喊小刘老师来了,来了,搞些恶作剧,想看我的笑话”。可是刘瑞徵人小志气大,她根本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她不哭,不闹,不气。笑迎眼前事,硬是用她丰富的学识和严格的教学管理,把原来捣乱的学生变得对她既服从又拥戴了,把班级带的井然有序,受到了邵德孚等老师的赞扬。后来这些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参加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以至到建国后多年,济南军区的不少部队领导见了母亲仍然叫她刘老师,谈话中钦佩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师生情谊足见一斑。 那时,中国的上空风烟滚滚,惊雷阵阵,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最黑暗的年代。劳动人民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古老的华夏大地注入了青春的血液,一场变革正在拉开帷幕。刘瑞徵思想进步,对帝国主义和剥削阶级的种种倒行逆施深恶痛绝。而此时的瑞麟小学恰好是中共沂水县党组织的秘密所在地。邵德孚等党的领导人以教书的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着党的地下工作。他们见刘瑞徵勇于接受新事物,思想进步,就处处注意培养她,经常叫她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活动。 1935年,沂水的中共党组织被国民党特务组织破坏,邵德孚等人都被敌人逮捕。刘瑞徵见状,就冒着生命危险,抢在敌人搜查之前将党组织所有文件全部烧毁,使国民党特务没有找到给邵德孚等人定罪的证据,为保护党的组织作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后,邵老在回忆录中提起这次经历,还特地指出“刘浩立了大功”。而母亲忆起这一壮举则是一脸的笃定,毫无炫耀之意。此后刘瑞徵已无法在瑞麟小学继续工作了。她来到青岛的阴岛(今青岛市红岛)一所小学继续教书生活。这时她早已和邵德孚等人失去了联系。刘瑞徵已决心投身革命,寻找党组织。在一片白色恐怖笼罩下,她只能在黑暗中默默等待着期盼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很快占领青岛,刘瑞徵逃难回到了沂水老家,在尹家旺大姐家避难。</p><p class="ql-block">《姐妹参军》</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的一天,邵德孚校长派人来找她,通知她到袁家城子参加八路军。刘瑞徵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高兴地跳了起来。她像迷失多年的孩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小弟编著的《一代名将张仁初》书中记述了当年和妈妈一同参加革命的刘曦阿姨关于她们结伴参军的精彩回忆,摘录入下:“1938年5月,我们八个女同志……到了袁家城子……当时这个部队的番号是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四支队六大队……邵老师对我们说:“刘瑞徵在尹家旺,你们去叫她去。” 刘瑞徵是沂水瑞麟小学的教员,是一位有才华的进步青年,为党做过许多工作,风度高雅,才貌出众,当时在莒,沂两县教育界很有声望,在学生当中尤其是女同学中威信很高,我们都称她刘老师。瑞麟小学是革命的摇篮,当时沂水最早的共产党员邵德孚任校长,还有一些中共党员任教师,如谢梅村等,瑞麟小学毕业出来的学生许多是共青团员。 我们接受邵老师委托,第二天我和毛彩琴,孙淑清(孙是刘的学生),王德霖一起去尹家旺接瑞徵。瑞徵住在姐姐家,也是逃难出来的。她本来是沂水城人,她姐姐家住在深山里的一个小村叫尹家旺。我们见到刘老师都高兴得欢呼起来。我们说明来意,她毫不犹豫地带上随身用的东西便和我们一起走了。回到袁家城子,我们已是九位女同志了。这些女孩子来到了革命队伍,热情高涨,久日受抑郁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尽情抒发,真是热情奔放,整天歌声嘹亮”。</p> <p class="ql-block">刘曦阿姨继续回忆:“我们这九个女兵都穿着长袍大褂,都是二十左右的女青年……我们开始第一次行军……我们走在羊肠小道上……一路上慷慨悲歌,瑞徵同志吹着口琴,伴着歌声。……第一站记得是许家道口,休息一夜,第二天便到了莒县岳家沟。到达岳家沟不久,我们换上了军装,这时真正成为女兵了。……我们已经成为革命的女兵了,大家认为应该取个革命的名字。于是我们互相起名:刘瑞徵改为刘浩,毛彩琴改为毛洪,王德霖改为王濯,孙淑清改为孙涛,刘灼然改为刘旭,刘立英改为刘灼,于学曾改为于烈,刘淑德改为刘炎,我原名刘立锦,也改名刘曦。……此时已有十七个女兵了。我们都穿上整齐的军装,把头发推得短短的,戴上军帽,打上绑腿,束上皮带,高兴极了,大家以像个男的为自豪。……邵德孚同志被调回沂水去开展工作……六大队扩编为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二支队,……二支队政治处设有民政科,开始郭有邻任科长,我任副科长。……我们十七个女同志除刘浩同志被分配到司令部任秘书,刘灼,孙涛分配到宣传科以外,其余都被分到民运科民运大队。刘浩同志在司令部工作,我们大家仍称她刘老师。她日夜忙碌着,写大量的宣传品,每天发出几十封公函,争取开明地主,士绅名流,友军,原国民党政府中的开明人士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刘浩同志写一手好毛笔字,钢笔字也写得很好,刚劲有力。在当时二支队的女同志中她是有才华的…… ”。 当年,和妈妈一起参军的于烈阿姨在《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三辑中发表的文章“姐妹参军记”中,也有生动地描述:“我记得我们参加的部队对外叫莒沂大队,后来改编成二支队。来到这里,当天就见到了其他几位刚参军的同志,她们是孙淑清,毛彩琴,刘瑞徵,刘立锦,刘立平,王琢和一位姓董的……我们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刘立锦等提议改名,我们也无异议…… ”。 这样,参军当天,妈妈的名字就由刘瑞徴改成了刘浩。从此,刘浩这个响亮的名字跟随妈妈度过了漫漫历史长河,走遍了祖国大半江山。 刘浩参加八路军才两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她就由二支队调到中共山东省委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岸堤干校)政治部担任宣教科长。可见党组织和领导对她的信任和重用。干校成立于1938年6月,成立一年多,共举办了五期,每期学员700人左右。学员毕业后由山东分局统一分配工作。当时岸堤有“小延安”之称,为革命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 1939年初,刘浩调到了鲁南区党委工作,担任中共山东鲁南区党委临郯费沂四县工作团副团长,她不怕艰难险阻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艰苦而危险的工作。约一年半后的1940年夏天,刘浩调到鲁南区党委妇女委员会担任宣传部长。她满怀热情,夜以继日,把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开展的得有声有色。当时的部队及地方党组织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在女同志中更是凤毛麟角。刘浩的出色工作在领导和同志们中受到及大关注。 刘浩工作积极,朝气蓬勃。只见她穿一身可体的灰布军装,腰间束着黄皮带,匀称的身材,留着齐耳短发,脸色白里透红,明亮的双眼不时闪动着热情聪慧的目光,可谓是才貌双全,飒爽英姿。刘浩的上级和同级干部中,不少男同志倾慕她,追求她的人也不少。但她觉得自己正值青春年华,好学上进,不想过早谈婚论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战地姻缘,罗政委主婚》 </p><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副旅长张仁初已经31岁了,还是孑然一身,罗荣桓政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罗政委对张仁初的个人生活问题关心备至,为此,他专门找了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商量,请他帮张副旅长找个对象。张仁初英勇善战,屡打胜仗的故事在鲁中鲁南抗日军民中已传为美谈,从地方女同志中找个对象并不困难。但因张仁初连年征战,无暇顾及,况且抗日战争正处在非常艰苦的时期,从没提及此事。赵镈书记和夫人李岩(时任鲁南区党委妇女委员会主任)热心帮助,首先想到了年轻,漂亮,能干,有文化的刘浩。10月份的一天,刘浩的上级李岩主任找到了刘浩,对她说:“刘浩同志,组织上准备给你介绍一个同志,希望你能见见他,认识他。”刘浩一听,马上就明白了李大姐是什么意思。因她不想过早谈个人问题,当李岩同志给她介绍张仁初时,她开始也不同意。李岩说:“张副旅长是红军老大哥,参加过长征,是打腊子口的英雄,是咱们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人不找,要找什么样的呢!”又说:“这也是组织和领导的意见,你先见见吧。”刘浩仍然想不通。 几天以后,刘浩参加一个抗战形势报告会,只见主席台上一个军人正在作报告,只见他面目清秀,轮廓分明,洪亮的南方口音,风趣幽默的谈吐,加上形象的手势和动作,使大家听得聚精会神,还不时引发出会心的笑声。刘浩入神地听着,不由得赞叹:“这个首长报告太生动了,他是谁呀?” “他就是张仁初副旅长,有名的战斗英雄,作战勇猛顽强,敌人听见都吓破胆,外号“张疯子”,你还不知道嘛!”临坐的同志迫不及待地告诉她。刘浩“哦”了一声,眼前一亮,脸上现出微微红晕。</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晚饭后,李岩约刘浩散步,迎面走来一位军人,“李大姐,吃过晚饭啰?” 又是那洪亮的南方口音。“我来介绍一下”,李岩对张仁初说:“张副旅长,这是刘浩同志。” 又对刘浩说:“这就是张仁初副旅长。”面前的张仁初中等偏高身材,穿一身草绿色军装,虽已退色却是干干净净,打着整齐的绑腿,面貌清秀,目光深邃,俨然一名标准的军人,略高的颧骨带着南方人的特征。刘浩很难把眼前这位清秀干练甚至有点文静的人与在战场上敢打敢拼的“张疯子”联系起来。 “来到家门口了,走,到我那里坐一下吧。” 张仁初的话打断了刘浩的思路。她两人走进了一间不大的砖房。 “这就是我的办公室兼宿舍。” 张仁初说着端来两杯水。 “请喝杯水,休息一下。” 刘浩环顾四周,顿感耳目一新,东西不多,却非常整齐、干净,正面墙上挂着大幅军用地图,一张铺板上,草绿色棉被叠的方方正正,刚从腰间解下的驳壳枪挂在床头,长条桌上放着一部手摇军用电话机。刘浩心里对张仁初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1940年12月,张仁初与刘浩结婚了,罗荣桓政委,赵镈书记和李岩大姐都来参加婚礼。在简单的酒席宴上,罗政委举杯祝贺说:“这一杯,祝张仁初和刘浩同志,夫妻团结一心,白头偕老,革命到底。”大家喝完酒,罗政委走到新娘子面前,单独给新娘子斟酒,举起酒杯,风趣地笑着说:“新娘子,以前我是张副旅长的文化教员,从今天起,我辞职喽。往后你就是他的老师了。给你一个任务,在一年之内,你包教他能读书看报,能写简单的文章。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你同意吗?同意,就请干这一杯。” 刘浩羞答答地站起来,和罗政委碰杯,一口把酒喝了下去。以后,张仁初和刘浩互相帮助,张仁初不但仗打得更好,文化水平也明显提高。</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冬父亲张仁初与母亲刘浩结婚(照片,张仁初与夫人刘浩,1949年),罗荣桓政委亲当主婚人。这庄婚事曾经轰动一时,可谓英雄和知性美女的结合,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及后来的鲁中军区,华野八纵,三野二十六军以至华东军区均传为美谈。 结婚后,刘浩就调到了一一五师,在她的工作安排上,真是吃了大亏,由于主力部队适合女同志的工作不多,她从原来的鲁南区党委妇委会宣传部长,一下子变成了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的宣教干事,从级别上来看降得不少。但刘浩并不计较职务的高低。后来,又陆续担任过鲁中军区司令部协理员,第二十六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二十六军后方留守处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54年她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台长等职务。刘浩对工作始终认真负责,从不搞特殊,不摆首长夫人的架子。1962年,因父亲张仁初在青岛经多年休养治疗身体康复,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母亲刘浩亦调离青岛来到济南,拟担任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命令已下,后因身体原因未到任。1989年7月22日,病故于济南。 </p><p class="ql-block">《妈妈刘浩的才》</p><p class="ql-block"> 在妈妈百年诞辰时,我曾写过一首小诗《忆母亲》“慈母今逢百诞辰,多彩长卷眼前呈;烽火丽人凌云志,万军丛中写青春;枪戈戎装战马嘶,笔墨纸砚主义真;文韬武略俱在身,军中才女传美名”。这是对母亲的真实写照。母亲是军中才女,是大家公认的。几十年来,母亲刘浩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没有职务的工作,那就是长期担任父亲张仁初的文化教员和文字秘书,这也是罗荣桓元帅在父母结婚时交给母亲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母亲一直不辞辛苦的认真履行着。 我记得小时候,在战事空余常见到母亲和父亲坐在小桌旁教父亲学文化,父亲坐不住两人争执,母亲摆出罗政委父亲才会认真学习,引来周围警卫战士善意的笑声…… 我上小学时,每每放寒暑假回家,深夜总能看到母亲房间还亮着灯,从门縫看到妈妈在桌前执笔急书,煤油灯光映照着妈妈美丽的脸庞,目光专注,娟秀的钢笔字已写满了数张纸……我简直看呆了!后来才知道妈妈是在给爸爸写第二天的讲话稿。爸爸的讲话稿,总结,汇报等材料多出自妈妈之手,这已不是秘密。爸爸对此毫不掩饰。正如那句歌词所唱: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爸爸对妈妈既有爱也有尊重,可谓宠爱备至吧。 妈妈刘浩夜以继日,默默付出,豪无怨言。最终,爸爸张仁初被授予中将军衔,妈妈刘浩却转业到了地方……妈妈对此记忆犹新,曾对我说:当年我们军里(26军)几个女同志自传都写好了,认真总结了个人参加革命的经历,满怀欣喜地等待组织审查,评定军衔。不料,召开全军干部大会,军首长(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严肃,郑重地传达了中央军委文件,大意是:部队女同志,除医疗,文艺工作者外,一律脱军装。或复原,或转业。离开部队……妈妈她们第一反应是“啊!部队不要我们女同志了!”这对她们犹如晴天惊雷,猝不及防,满怀的激情被浇上冷水,五味杂陈,难以接受…… 听完报告,妈妈刘浩和于峰(李耀文政委夫人)阿姨在山间野外徘徊了整整一天,两人互相倾诉着,安慰着,不解、郁闷、委屈、痛苦、留恋、惋惜的心情渐渐化解,平复。两人身为军首长夫人,只能是服从上级文件精神,并要率先响应……两人都还年轻,还要为党工作。所以,两人都选择了转业到地方工作。 </p><p class="ql-block">《一家人在青岛团聚》 </p><p class="ql-block"> 1954年,爸爸张仁初抗美援朝回国后,因长年征战负伤11处,身体极度虚弱。上级组织决定张仁初离职到青岛休养,入住青岛军委疗养院(番号121疗养院。后来为济南军区青岛一疗)。妈妈刘浩也转业到青岛工作,任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后来任台长。我们姐妹五人分别在青岛上小学,中学,两个弟弟先后在青岛出生。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年代,分在天南海北的一家人终于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得以团聚。可以说,在青岛的这段时光是我们姐妹兄弟和爸爸妈妈共同度过的最幸福的时光,青岛也成为我们最魂牵梦绕的城市,最流连忘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妈妈刘浩的美》 </p><p class="ql-block"> 爱美欣赏美也是人们的天性和本能。我们很小时也只是和妈妈母女心心相连,后来在周围叔叔阿姨的称赞声中才日益感觉到妈妈刘浩的美。我从小到大,遇见熟悉的叔叔阿姨说起妈妈无不赞扬她的美。二表姐宗树民也曾对我说:“俺姨长的漂亮,家乡的人都说她是沂蒙第一美人……”。有的叔叔阿姨对我说:“嗯,长的像妈妈,但是没有妈妈漂亮。”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工作。当时医院条件差,逢周末都在医院公共浴室洗澡,我洗完了出来穿衣服,整个过程一位年龄和妈妈相仿的阿姨眼睛一直盯着我,我穿好衣服准备走时,她才对我说:“你爸爸是张仁初妈妈是刘浩吧?”我说:“是,阿姨您认识我爸妈?”阿姨说:“我认识你妈妈,我现在上海,我是你们韩院长的姐姐。你长的像妈妈,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但是你还没有你妈妈漂亮。那时在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更谈不上什么化妆品了。可是你妈妈真漂亮,皮肤又好,白里透红,身材也好,尽管生了几个孩子,仍然很年轻,太漂亮了!……”阿姨说着,意犹未尽,我欣喜地听着,为妈妈高兴,为妈妈自豪。</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妈妈对我们的爱》 在烽火硝烟,战事频繁,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妈妈刘浩养育了我们姐弟七人。 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张仁初和刘浩的第一个孩子在反扫荡的途中在青驼寺(现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内)降生,是个女孩。曾引起轰动,有的叔叔笑说:张副旅长在前方打了胜仗,在后方也打胜仗啦……周围叔叔阿姨七嘴八舌起名:抗日、小鲁、沂蒙、小张刘……,后来取名康兰,有双重含义:在抗日战争中诞生,在革命军队怀抱中健康成长。康兰出生以后,从不哭闹,在挑筐里和马背上度过一个又一个行军的日日夜夜,在炮火硝烟中长大。妈妈还曾笑对我说:“生下你不久行军时,你爸爸的挑夫一头挑着书籍另一头挑着你,禀烈的寒风吹着,一路上毫无声息,还以为冻死了呐,到驻地解开裹着的小被子看见睁着大眼睛还笑呐”;妈妈还说起一件趣事:“你大概二、三岁吧,一个年轻姑娘韵婷带着你住后方机关,一次我抽空回来看见韵婷带着你在牛肚子底下玩儿,我问你想妈妈了吗?你说“来就想,不来就不想”,我说哈!对妈妈也是唯物主义啦!”。康兰在小小年纪曾经历了一场九死一生的劫难。当时条件艰苦,部队很多人患了疟疾和伤寒,小康兰也未能幸免,一场伤寒病把康兰折磨得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昏死过去,当时部队就要开拔,已准备了小木箱要丢下我,妈妈紧抱着我万般不舍,是妈妈喂下的一匙匙糖开水把我(康兰)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是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病后的我身体虚弱贫血,多亏一位朝鲜族金大夫想出办法:从妈妈胳膊抽出一大针管血,足有5、6毫升,用力推进我臀部肌肉里,很疼,金大夫问我“疼嘛?”“不疼”我强忍泪水说。金大夫还表扬了我……还是妈妈的爱使我的健康逐渐恢复。《妈妈教我一支歌》至今回忆起来画面依然清晰,那时我四、五岁吧,部队在某个村庄驻扎,我正在灶房呆着,只见妈妈快步进来,一脸灿烂的笑容,一边蹲下续柴烧水,一边兴奋喜悦地对我(我在旁边拉着风箱)说:“康兰,我教你一首歌(义勇军进行曲)”,接着,妈妈就清脆悦耳激情地唱完这支歌,我跟着唱……,学会了这首永生难忘的歌,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歌!这首歌是妈妈最先教给我的。 </p><p class="ql-block"> 1944年,刘浩生下第二个女孩,因条件十分艰苦,经常行军打仗,躺在挑筐里的二女儿行军时常常啼哭,容易暴露目标。无奈张仁初和刘浩商量,只好把二女儿寄养在一户可靠的老乡家里(是爸爸的一位警卫员和驻地房东女儿恋爱,爸爸妈妈苦口婆心劝说仍是要求复员和这姑娘结婚了,二妹就寄养在他岳母家里)。之后,定期派人爬山涉水送去粮食布匹以免女儿受苦。数年后才得以团聚,但二妹脸上仍然落下伤疤,爸妈的愧疚可想而知,在生活上给于更多的照顾。 以后,张仁初和刘浩又陆续添了三个女儿。这时环境比较稳定,部队有了后方托儿所。三妹四妹都在济南白马山托儿所度过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无论路途远近,刘浩都会抽时间去看 望两个女儿。三妹出生时只有七个月,又小又瘦,妈妈曾担心难养活,但在妈妈的精心爱护下,三妹得以健康成长。四妹和小妹离得近,刚一岁就送到外地托儿所,营养也差,接回来时很瘦小,妈妈很心疼,給于更多关爱。小妹在全国解放后的上海出生,条件有所改善。但对妈妈的爱仍铭记在心。小妹说:“记得1968年7月,我所在的连队在山东垦利军马场劳动锻炼后进行了新兵分配,我被分配到兖州第91医院。从垦利到兖州刚好经过济南,当时新兵连规定:家在沿途的一律不准回家。我把这一情况悄悄地告诉了父母,意在告诉他们我的动向,没有其他奢望。当火车停靠济南车站时,奇迹出现了,妈妈站在那里,一手抱着一床爸爸床上的小毛巾被(一定是时间匆忙,把爸爸现在用的拿来了),一手举着一个军用水壶。啊!这正是我需要的……这就是父母的爱,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和恰到好处”。 张仁初和刘浩的这五个女儿,她们生在炮火中,长在红旗下,她们从小看惯了部队长长的行军行列,听惯了战士们嘹亮的军歌声。从小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 ,接受人民军队大家庭的熏陶,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起来…… 妈妈给三个女儿(我和二妹三妹)取名都带“兰”字,开始我们还觉得有些俗气。曾几时与二表姐宗树民的一次攀谈,知道了一个小秘密:原来妈妈的小名叫小兰,我听后顿时热泪盈眶,感恩之情溢满心扉:妈妈,您给三个女儿取名带兰字,足见您的爱女之心多么醇厚深远! 1954年到1955年,两个弟弟在青岛先后出生,在“五朵金花”之后,终于有了男孩,爸妈倍加珍惜。这个喜讯在爸爸的老部队二十六军传播开来,全军上下几乎人人皆知,不亚于打了大胜仗。</p><p class="ql-block">七个子女逐渐长大,五个女儿均离家在外地学习,给孩子们写信又成了妈妈的新任务,乐此不彼。我远在西安上学,每逢收到妈妈的信,欣喜若狂,看着妈妈娟秀又柔中带刚的字,犹如听到妈妈温柔的话语,顿觉母爱的暖流传遍全身。 妈妈,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您不但给于我们生命 ,还言传身教赋予了我们可贵的品德和人格,使我们不负您的期望,个个都出落成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材。</p> <h3>母亲刘浩到济南白马山托儿所看望两个女儿。</h3> <h3> 张仁初刘浩和小女儿在抚顺火车上</h3> <h3>刘浩和小女儿在火车上</h3> <p class="ql-block"> 《和妈妈在东北抚顺》 </p><p class="ql-block"> 爸爸张仁初和政委李耀文率二十六军赴朝作战。妈妈刘浩任二十六军留守处办公室主任驻守在抚顺(以后又移驻山东曲阜)。我和二妹在南京卫岗小学上学,时逢寒假,妈妈来信说:东北很冷,会冻掉耳朵的,放假不要回来了。难抵母女情深还是派人接我们回去。我记得火车走了三、四天,困了就铺张马搭子或报纸钻到座位底下睡。咣咣噹噹总算到了抚顺,真是冰天雪地。妈妈带我们到市里大澡堂洗了澡,后来又带我们拍了这张照片。妈妈那时还很年轻,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p> <h3>爸爸妈妈和姥姥及小女儿在山东曲阜</h3> <p class="ql-block"> 妈妈刘浩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着美好的心灵。妈妈待人热情诚恳,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勇于担当,妈妈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很出色,都有很多朋友。 妈妈刘浩和刘曦阿姨(彭显伦将军夫人),于峰阿姨(李耀文将军夫人),王欣阿姨(陈美藻将军夫人),牛玉清阿姨(王建安将军夫人),王文淑阿姨(陈宏将军夫人),丁亚华阿姨(张铚秀将军夫人),张岚阿姨(杨国夫将军夫人),王佩荷阿姨(刘涌将军夫人),丁伦阿姨(李振邦将军夫人),刘秀英阿姨(范朝利将军夫人)张静阿姨(陈庆先将军夫人)吴忠民阿姨(傅家选将军夫人)孙毅阿姨(李辉高将军夫人),贾珍阿姨(王新阳院长夫人)……等等,都是好战友,好姐妹,好朋友。她们的友谊从艰苦的战争年代开始,在和平年代发展……持续终生……战争年代,在妈妈上级和同级的男同志中,不少人对她赞赏有加,既是工作关系,也有兄长般的关怀……妈妈曾说起吴瑞林(开国中将,曾任南海舰队司令员),张天民(全国总工会领导成员)都曾是直接上级,尤其说到张天民叔叔态度温和,工作细致,对她帮助很大。一次在和日寇遭遇时,妈妈腿部负伤,是张天民叔叔背着她跑了十几里路避开了日寇追击。后来张天民突然间音信全无,不知所踪,直到建国后五零年前后才联系到妈妈,说明当年是紧急调到延安学习,绝对保密。此时妈妈已为人妇,为人母了……此后张叔叔和妈妈也时有联系,对我们子女也时有关心,我们也很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合影照片中:妈妈刘浩(二排左二)和于峰阿姨(二排左三、李耀文政委夫人),1950年。</p>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和七个子女在青岛 1958年</p> <h3> 妈妈刘浩和小女儿及两个儿子在青岛</h3> <h3>爸爸妈妈和小儿子在杭州</h3> <h3>爸爸妈妈和小儿子在杭州</h3> <h3>爸爸妈妈和两个儿子在北京</h3> <h3> 全家在青岛合影 1963年</h3> <h3>张仁初中将和夫人刘浩 1960年</h3> <h3> 爸爸妈妈在济南家中(济南军区司令部宿舍西区付一号)1962年</h3> <h3> 全家在济南家中合影,1968年。</h3> <h3> 爸爸妈妈在济南家中 1968年</h3> <h3> 爸爸妈妈在济南家中庭院内 1968年</h3> <h3> 1969年11月4日,敬爱的爸爸张仁初在北京病逝,永远离开了我们。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爸爸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如今却被万恶的病魔夺去了生命,我们沉浸在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中……坚强的妈妈刘浩化悲痛为力量,带领着我们七个子女奋力前行。妈妈赋诗一首送给我们姐妹兄弟七人:“跟主席,奋战勇,洒热血,贯长虹,痛今日,因病捐躯!悼英灵,恨病敌,教儿女,承遗志,为革命,攀科学高峰!”妈妈的诗,我们铭刻在心,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力前进!</h3> <h3> 妈妈在济南家中写回忆文章1971年</h3> <h3> 妈妈在济南家中爸爸开垦的菜地里劳动。</h3> <h3> 妈妈在院中劳动后小憩。</h3> <h3> 妈妈在爸爸开垦的菜地里小憩。</h3> <h3> 妈妈刘浩在北京 1971年</h3> <h3> 和妈妈在北京 1971年</h3> <h3> 和妈妈在北京京西宾馆。</h3> <h3> 和妈妈在北京。</h3> <h3> 妈妈在济南家中院内 1971年</h3> <h3> 妈妈和老战友北空后勤部部长李升平及北空总医院院长马阿姨登上长城,1974年。</h3> <h3> 妈妈在济南家中院内 1972年</h3> <h3> 母女情深。1972年。</h3> <h3> 和妈妈在济南家中院内,1972年。</h3> <h3> 我们姐妹兄弟和亲爱的妈妈在一起,在济南家中院内。</h3> <h3> 和妈妈在济南家中。</h3> <h3>和妈妈在济南家中院内,1972年。</h3> <h3> 和妈妈在一起。</h3> <h3> 和妈妈在一起。</h3> <p class="ql-block">我和妈妈在济南家中。</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妈妈在济南家中庭院。</p> <h3> 母女情深</h3> <h3> 我们和妈妈在一起</h3> <h3> 妈妈和我及两个外孙在一起,1979年。</h3> <h3> 妈妈刘浩 1983年</h3> <h3> 妈妈写给我们子女的信,娟秀的钢笔字,柔中带刚。</h3> <h3> 爸爸张仁初和妈妈刘浩住过的小院:济南军区司令部宿舍西区付一号。</h3> <h3> 我2003年重返爸妈住过的西区付一号,庭院布局未变,小树已参天。室内家居翻新。</h3>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和爸爸在一起 1948年 ,当时的场景还在记忆深处存留着,有叔叔在给爸爸拍照把我也拉过去,我还有些不知所措就拍下了这一张,还拍了一张爸爸揽着我骑在“花斑豹”上,这匹马是爸爸心爱的,照片拍的很好,可惜后来丢失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很有意义,是上海解放后妈妈带我们去拍的。爸爸和政委李耀文叔叔率领26军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战果累累。我们孩子们随后也跟着后勤部队到了上海,开始是住在“警察医院”七楼,记得在“警察医院”还有个小插曲:一天我在大厅里一位护士小姐过来把我抱到她的小房间,现在看来是值班室,里面一张床挂着蚊帐,桌子上面琳琅满目,还有一个玻璃鱼缸,几条金鱼在里面游动,我觉得很新鲜,护士小姐抱着我,亲呢嗲声嗲气说着上海普通话:“小妹妹,你怎么这么白啊!…”,还送给我一张写着名字她的小照片,烫着发很漂亮的。后来我们住到了江湾五角场,妈妈带我们姐妹三人去照相馆拍照,拍了合影后照相馆老板又给我拍了张单人的,我还有些腼腆。我和二妹在江湾上小学,老师让我们两人表演“姐姐妹妹”,就是这身打扮,老师在班上表扬我们艰苦朴素,还让全班同学向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妹兄弟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我和二妹于1950年来到“南京卫岗小学”上学,分别读二年级和一年级。校名开始叫“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小学”,后来是毛主席让改为卫岗小学。记得刚到校就有叔叔阿姨过来说:“你们是张疯子的小孩吧!”“你爸爸是张疯子吧!”我听了认为是骂人还很生气呐。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为爸爸感到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南京卫岗小学大门(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南京卫岗小学教室(上图)和学生宿舍(下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因多年征战,爸爸先后负伤11处,抗美援朝归国后身体已极度虚弱,1954年,上级组织决定爸爸离职到青岛军委疗养院(番号121疗养院,后为济南军区青岛一疗)休养。妈妈转业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上班,任副台长后任台长,我们姐妹转到青岛上学,一家人在美丽的青岛团聚了!随后两个弟弟先后在青岛出生,在“五朵金花”之后终于有了男孩,爸妈倍加珍惜,我们姐妹也很高兴,非常喜欢这两个小弟弟,喜讯传到爸爸的老部队26军,全军上下几乎人人皆知,犹如打了大胜仗!</p> <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妹兄弟七人。三妹四妹在医疗临床和科研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被评定为三级以上技术级,即所说的“文职将军”;五妹是光荣的女飞行员,英姿飒爽飞上蓝天;二妹在妇产科医学上成就显著,影响力大;两个弟弟在工作岗位颇有建树,取得优异成绩职务得到提升。妹弟们都为爸妈争了光!为我们这个革命大家庭争了光!我由衷地为之骄傲,为之自豪!</p> <p class="ql-block">我们姐妹兄弟七人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 青岛,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曾经和爸爸妈妈共同住过的温暖的家。爸爸于1954年~1962年在青岛疗养,住过很多地方:居庸关路17号,武胜关路8号,函谷关路30号,太平角一路21号,湛山大路50号(现香港西路),湛山一路14号,太平角三路3号。其中在太平角三路3号住的时间最长。我的初中和高中都在青岛二中上学,那里还有我的老同学。有机会,我们都会到青岛看看,与这座城市亲近。(照片 青岛市太平角三路3号)</p> <h3> 我在太平角三路3号门前 2017年。</h3> <h3> 二妹在太平角三路3号门前。</h3> <h3> 三妹和女儿在太平角三路3号门前。</h3> <h3> 四妹在函谷关路30号门前。</h3> <h3> 小弟在太平角三路3号门前。</h3> <p class="ql-block"> 《妈妈,千万次我呼唤着您, 千万里我追寻着您》 </p><p class="ql-block"> 2011年,由先生驾车,我和先生及大孙子追寻着妈妈刘浩的足迹做了一次寻根之旅。我们来到了妈妈的老家沂水。找到了妈妈的出生地刘南宅旧址,这里已成为工地,准备建造“沂蒙国际财富中心”。站在这里,想到妈妈就是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度过童年,我不禁心潮奔涌,热泪盈眶,我在心底呼唤着:“妈妈,我来到了您的出生地,我寻到了根!”。</p><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站在“沂水县政府”大门前,门前是一片广场和宽阔整洁的街区,据乡亲们讲,这片街区就是当年“刘南宅”旧址,我不免有些感慨:国内不少曾经的地主庄园像四川的“刘文采庄园”,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等等,都保存尚好且成为旅游景点,而“刘南宅”却在历次战火中毁坏殆尽了,令人感到有些惋惜和遗憾!但“刘南宅”没有被遗忘,它和沂水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它仍然在沂水乡亲们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站在“刘南宅 沂蒙国际财富中心”指示牌前。</p> <p class="ql-block">“刘南宅”和沂水这座城市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沂河桥上,欣赏着两岸景色,照片下图为小妹2016年到沂水看到的新建成并开业的“刘南宅步行街”,妈妈的家乡已是旧貌换新颜,美丽的沂水,我们的家乡,我爱你!</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到了沂南县青驼镇 ,寻到了妈妈生我的地方,找到了寺庙旧址(青驼寺)和一对青驼。当年,一一五师卫生队就暂安在破庙里,正值冬天,妈妈在寒风呼啸中生下我,是何等受苦遭罪啊!可能是这对青驼有灵性带来福音吧,母子平安。妈妈生下我11天就跟上反扫荡的部队行军了。我抚摸着这对青石骆驼,遥想当年情景,无比地感动感慨!</p> <p class="ql-block">我抚摸着青石骆驼,遥想当年情景,是这对青驼带来的福音,使妈妈和我母女平安!我久久抚摸着…</p> <p class="ql-block">孙子也摸摸青驼。</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到了莒南县大店“山东省政府及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我看到这里的房屋庭院,看到件件实物展品和照片,想到爸爸妈妈经历的千难万苦,千阻万险,热泪不禁又湿了眼眶。我们在爸爸张仁初照片前留影,孙子也站在太姥爷照片前留影。爸爸妈妈,我们向您们致敬!您们是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站在爸爸照片前…</p> <p class="ql-block">大孙子站在太姥爷照片前。</p> <p class="ql-block">到“作战指挥室”看看。</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展出的照片,二排左二为爸爸。</p> <p class="ql-block">二排右四为爸爸。</p> <p class="ql-block">“支援全国解放,再立革命丰功”,沂蒙山区人民车推肩挑支援前线!</p><p class="ql-block"> 大孙子仔细观看展出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还是先生驾车,我们到了岸堤。进入岸堤看到街道宽阔整齐,房屋崭新,路标和广告牌比比皆是,民风淳朴热情,岸堤曾有“小延安”之称,名不虚传。很容易就找到了“岸堤干校”旧址。(照片 岸堤干校旧址)大门保存完好,大门锁着,但可见里面的院落和房屋。流连在校门前,想到年轻的妈妈刘浩就在这里担当宣教科长,她朝气蓬勃,满腔热情,多才多艺,积极能干,我又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几乎不能自持,我呼唤着:妈妈,您真是太能干了!太优秀了!(照片为干校大门和院内情景)</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岸堤干校旧址大门前,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岸堤干校简介。</p> <p class="ql-block"> 《枣庄革命历史图片集》书中“战争年代的妇女干部”题目中,妈妈刘浩排在首位,介绍是:刘浩 曾任临郯费沂四县工作团副团长。</p> <p class="ql-block">《枣庄革命历史图片集》书中介绍战争年代领导干部,张天民叔叔排在首位。</p> <h3> 二表姐宗树民和我妈妈感情深厚,形同母女。(照片 宗树民表姐) 当年,我妈妈参军后,陆续把我姨家表哥和两个表姐也带出参军,二表姐1944年10岁就参加了革命,成为当年最小的“小八路”,还获得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3年我和先生到桂林去看她,她就佩戴上了这枚纪念章,无比欣喜自豪。树民表姐说:都是俺姨把我们带出来参军,改变了俺们的人生,当上了国家干部……。建国后,下面三个弟妹也都离开了小山村出来工作了。大表哥树勤转业后曾在东北敦化林业局工作,我妈妈患病住院,他曾两次来济南探望,亲切之情,形同母子……</h3> <h3>我们姐妹兄弟情深。</h3> <h3> 姐妹情深。</h3> <h3> 亲爱的妈妈,您美丽的面容犹在眼前,您温柔的话语犹在耳边……您的儿女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您!岁月悠悠,思念绵绵……</h3>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姐妹兄弟七人,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个个都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懈努力,争做贡献。 如今,爸爸妈妈组建的家庭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蓬勃向上,生机盎然。您们的孙辈,重孙辈已是济济一堂,这不断成长壮大的势头来自爸爸妈妈优秀的血脉传承和后天的辛勤培育。</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爸爸妈妈 您们的精神已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您们的精神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您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铭记您们的丰功伟绩,传承您们的革命精神,并为之发扬光大! 我们,您们的子女,永远感激您们!永远怀念您们!天荒地老,此情绵绵无尽期……</p> <p class="ql-block"> 后代们常有联系…</p><p class="ql-block">我们姐妹兄弟和“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领导成员合影。</p><p class="ql-block">自左至右:赵继烈(赵镈之子),张保军,黎小弟(黎玉之子),张红军,张玉兰,罗东进(罗荣桓之子、研究会会长、二炮原副政委、中将),张康兰,李维民(研究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军史部原副部长、少将),张胜兰,徐步安(研究会秘书长、二炮总医院原政委)。(2009年8月于济南舜耕山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们姐妹兄弟和罗东进大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9.4. 姐妹兄弟七人 在原济南军区总医院宿舍院。</p> <p class="ql-block">2002年春节姐妹兄弟聚会。</p> <p class="ql-block">2002年春节姐妹兄弟及家人聚会,济济一堂。</p> <p class="ql-block">2009.10. 姐妹兄弟七人在父母陵墓前,左起:张海平,张康兰,张红军,张保军,张玉兰,张南征,张胜兰。</p> <p class="ql-block">2009.10. 姐妹兄弟七人及家人在山东省福寿园,纪念父亲百年诞辰。</p> <p class="ql-block">胜兰妹保军弟和王时妹(王一平之女)(左二),李薇薇(李耀文之女)(右一),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二十六军纪念碑前合影。(2010年11月于济南长清)</p> <p class="ql-block">左起:张南征,刘海庆,刘常宁,张保军,李军红,张倩,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爸爸的照片前合影。(2010年)</p> <p class="ql-block">左起:李军红,张保军,王育舟,张继安,张海平,张红军,张玉兰,刘鲁生,张南征,刘常宁,在江苏邳州碾庄战斗纪念馆合影。(2012年7月)</p> <p class="ql-block">2016.春节。</p> <p class="ql-block">2017.春节 。</p> <p class="ql-block">2017.4. 湖北红安,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门前。</p> <p class="ql-block">2017.4. 红安“黄麻起义及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父亲照片前。</p> <p class="ql-block">2017.4.武汉古琴台公园。</p> <p class="ql-block">2017.4. 武汉“鄂军都督府”。</p> <p class="ql-block">2019.8.</p> <p class="ql-block">2020.4. 清明节在山东省福寿园给父母亲扫墓。</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69年夏天。我与几位妹妹都是老鲁中军区的后代,都是老华野八纵的后代,都是老26军的后代,都是原济南军区司令部机关的后代。左起:我—康兰(张仁初之女),戴斌(戴进田之女),沪生(陈宏之女),丽娜(陈美藻之女)。(于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宿舍大院)</p> <p class="ql-block">几位军区机关后代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西红(范朝利之女),康兰(张仁初之女),杨镝(赖仲生之女),苏红,小红(范朝利之女),陈青(陈庆先之女),卫亚(卫平之女)。(2016年9月于挪威小镇)</p> <p class="ql-block">左起:小红,苏红,西红(范朝利之女),康兰(张仁初之女),陈青(陈庆先之女),耀珍(李辉高之女)。(2016年8月于俄罗斯圣彼得堡)</p> <p class="ql-block">我和益群(张铚秀之女)合影。(2019年春节于济南)</p> <p class="ql-block">我和先生陈学达与陈化琪(陈美藻之子)张美华夫妇合影。(2019年春节于济南)</p> <p class="ql-block">我与慧智(李继初之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益群。(2016年11月于济南)</p> <p class="ql-block">我和化琪美华夫妇。</p> <p class="ql-block">我和先生与陈化琪(陈美藻之子)高海青(高克亭之子、右一)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与先生和云彦(周水垛儿媳)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先生与慧智,杜恩立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慧智恩立。</p> <p class="ql-block">原济南军区司令部部分子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第六(合影照片后排左起第九)王海波(王建安之子),特地从北京来济南参加聚会。</p> <p class="ql-block">我和先生与几位小妹小弟级朋友和影。</p><p class="ql-block">右起:少鸽(刘涌之子),卫亚(卫平之女),同胜(杜继贤儿媳),徐军(徐春阳之女),曹霞(曹克明之女、刘涌儿媳),安军(刘群同儿媳),康兰,学达。(2021年4月于济南)</p> <p class="ql-block">几位军区机关后代,作为老校友受邀参加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前身是原济南军区驻军无影山小学)“红领巾心向党,爱国主义歌曲展演”活动。左起:彭勃(彭显伦之子),刘莹(刘竞腾之女),张康兰(张仁初之女),陈化琪(陈美藻之子),杨进军(杨文会之女),赵斟(赵修德之女), 2021年9月30日。</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传承先辈精神!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编写制作 鲁彤(张康兰)</p><p class="ql-block"> 摄影部分 齐水之南(陈学达)</p><p class="ql-block">感谢妹弟们提供相关资料和照片!</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 第一稿</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补充 于济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