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b><font color="#b04fbb"> 我对书画家字、号的看法(原创)</font></b></h1>2009-09-23 22:12阅读:53
<h1><b> 读小学的时候,看苏联奥斯夫特洛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原因是小说中的人名很长,先是自己的名,再是父亲的名字,最后是姓。往往记不住,看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例如美学家别林斯基的名字就是: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别林斯基就别林斯基吧,遇到不同的场合,一会儿叫维萨里昂,一会儿却又叫.格里戈里耶维奇。</b></h1><h1><b> 渐渐的对看这些名字翻译得罗嗦的小说失去了兴趣。心想,这些翻译家真是会作弄人,干什么这样“忠实”于原作呀?都统一的叫别林斯基,人家不会说你不懂俄文!</b></h1><h1><b> 中国的文人自魏晋以来,喜欢标榜清高,不落俗流。一 首《归去来兮辞》,影响了许多代的士大夫阶级,一旦政治上的抱负不能实现,于是就会产生归隐田园,发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感叹。表现出看淡名利,与世无争的心理。</b></h1><h1><b> 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发展使书与画成为了高雅艺术,玩弄笔情墨趣成了许多文人的爱好。这些其实都是好事,这使中国的书画艺术走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受儒,释,道的影响,造就了中国书画理论的“博大精深”。</b></h1><h1><b> 于是我们看到,在一幅中国画或者是书法上,必然会有落款,写得龙飞凤舞或者狗屁不通倒也不去管他了,困难的是,往往无法知道作者究竟是谁。据我所知,不少现代的画家或者书法家,都要玩些障眼法,不直接署自己的姓名,而要和你捉迷藏一般的写些他别的雅号,以显示他是个有学问的“饱学之士”。这多少有点“卖弄”的味道。</b></h1><h1><b> 例如,除了自己的姓名以外,还加上“又名”、“字”、“又字”、“号”、“又号”“别号”,“法号”(多的可能会有近10个),“斋名”(有的叫什么XX堂,有的叫XX轩,有的叫XX斋,还有什么XX楼,室,居,不一而足),这些还不过隐,还有的要自号什么XX道人,XX居士。。。。。。这些名字有的比较固定,有的经常换,谁知道他究竟叫什么名字?</b></h1><h1><b> 哈,当然,起几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玩玩,不影响什么,也未尝不可。但是,有些人在自己的个人简介里,就写下了一长串的字、号与斋名。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此公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平时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忽然成了什么道人,居士?还有自称是道人的却想抽身入佛的,反正有些人佛、道不分,掏出 个大奶子来好吓人!</b></h1><h1><b> 中国现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户籍制度的实行,一般人早已只用一个姓名,字、号早就不用了。尤其是现在的商品社会中,谁不想展示自己个人的才华,让自己的作品为更多的人所喜欢,收藏?否则,有这么多名号的书画家,都在博客上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看,为什么呢?</b></h1><h1><b> 而那些在自己作品上和观众玩捉迷藏的书画家其实不聪明,中国现在的书法家和画家多如牛毛,笑话说:在南京新街口,一板砖砸倒10个人,9个是画画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社会里,出个名不容易,而这些人却愿意“隐姓埋名”,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心态?您的名气有齐白石大吗?齐白石的画上写个齐璜,别人知道就是齐白石(当然,对于不懂得画的普通人来说,齐璜的名字大多数人也是不知道的)。而您的大名可能都名不出乡里,或者只在本县,本市,或者本省有点名气,人家能够记得住您的一个大名就已经不容易了,你还要来一长串的名字让别人去记,那您不太傻了吗?</b></h1><h1><b> 我似乎看到了一群冬烘先生。酸,实在是酸!</b></h1><h1><b> 也许中国的书画家都有这个习惯,不搞几个名字就不雅?这其实也是一种程式化。现在都21世纪了,艺术要发展,程式化不一定可取。</b></h1><h1><b>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人家爱这样,管你什么事?</b></h1><h1><b> 啊,啊,我就不说了,算我多管闲事。就此打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