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9日,是我们上山下乡暨达县木头林场成立6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我们从重庆第25中学初64级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青春年少无知,梦想美丽人生。突如其来的一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风暴,无情地把我们卷到了川东北大巴山里的达县木头公社林场,学生变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从此经历了一段永生难忘的蹉跎岁月。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9月9日清晨,二十多辆大货车载着我们这一群懵懵懂懂的小知青,从重庆市中区出发,在崎岖不平的汉渝公路上颠簸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时才到达川东北重镇——达县县城。</p> <p class="ql-block"> 达县——原四川省达县专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地处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上游的州河江畔,川陕革命老区,享有“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中国气都”之美称。</p> 《达县通川桥——1964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15位同学被分配到达县渡市区木头公社林场。</p><p class="ql-block"> 次日一大早,我们从达县南门码头上船,乘木船顺州河而下,经过100多里行程,傍晚时分才到达木头公社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木头公社是达县下辖的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位于达县、渠县、大竹县三县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木头街道坐落在州河分支的一条小河边。场口是几棵高大茂盛的黄桷树,一条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上,两边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低矮破旧的瓦房。这里会集了公社办公所、供销社门市、邮政代办所、小饭馆、木头中心校、农技站、榨油作坊等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创建的达县木头林场,在距离木头公社街道约15里远的大巴山支脉白腊坪大山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腊坪群峰汇聚,山势险峻,层峦叠翠,林木苍翠。 </p><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时,这里阳光明媚,百鸟争鸣。层层叠叠的山峰,茂密翠绿的林海,点缀着一丛丛白色的李子花、粉红色的桃花,与田里的葫豆花、坡上的小麦包谷苗,争奇斗艳,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夏日,艳阳高照,天空湛蓝,林木葱郁,云海蒙蒙。</p><p class="ql-block"> 站在白腊坪的最高峰南瓜顶上,你会看见远处天边缓缓地飘过来一大片一大片的白云,它慢慢地越过远方的山脊,泻入巨大的山谷间。少倾,整个山谷里云遮雾绕,时尔显山露水,时尔白雾茫茫,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是充满丰收喜悦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漫山遍野的杜娟花儿开了,红色、粉色、白色的花朵一丛丛一簇簇点缀在葱绿林海里。放眼望去,姹紫嫣红,层林尽染。眼前的山林犹如一个巨大的调色盘,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傍晚时分,夕阳挂在了远处山栾,晚霞染红了天际,与山林间的杜娟花丛映照生辉,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大巴山里最让人难忘。到处天寒地冻,灰蒙蒙的天空常常夹杂着刺骨的西北风。山里边常常下雪,一下就是好几天。此时,大片雪花漫天飞舞,银装素裹。天地间茫茫白雪复盖,田坎边小道上都是厚厚的积雪,行走在上边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所有的人都会围坐在自己家里的火塘边上,烤火驱寒,享受一年到头难得的清闲。</p> <p class="ql-block"> 木头林场的场部建在白蜡坪半山腰。连排五间的两层旧瓦房,松木的墙板被风化得凹凸不平。屋前是一片两百多平米的大坝子,是我们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林场的指导员和场长带领下,我们很快就在这里安顿下来,开始了林场的基础建设,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一边学习农活,开荒种菜,培育树苗。一边改造旧房,完善生活设施。我们建起了男女宿舍、厨房、会议学习室、保管室等,还在坝子的边上竖起一块打蓝球的篮板架,一张乒乓球桌子。后来又在偏房的牛棚猪圈里养了十几头牛和猪。</p><p class="ql-block"> 林场成立的第二年,1965年10月重庆第25中学的65级的15位同学被分配到了木头林场。从此,来至重庆同一所学校的30位同学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融入了林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距场部七八里的白腊坪大山上,我们还建立了上林场。新建的一排四间土墙瓦房,住了十个知青,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植树造林、保护白腊坪国有林区。</p><p class="ql-block"> 山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的用的要到山下十几里远的木头街上去购买,然后翻山越岭,沿着崎岖陡峭的山间小路肩挑背磨地搬运到山上。每次往返至少要大半天时间,非常费力又累人。遇到下雨下雪天,上下山就更加困难和危险。</p><p class="ql-block"> 在上林场旁一个叫包谷槽槽的山谷里,我们开荒出来一大片坡地。除了培育柏树松树苗,还种了四季豆,冬瓜,南瓜,茄子等蔬菜来改善生活。后来又引进了西瓜,番茄,花菜等一些当地没有的蔬菜品种。但仍然不能满足生活需要,还得到木头街上去购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上林场周围全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放眼望去,脚下是一望无际的群山。当一阵阵山风吹过身边时、茂密的马尾松林时林间会发出窸窸沙沙的松涛声,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去聆听那的微妙动听声音,享受内心片刻的宁静。 李厚章老师代表母校重庆第25中学,专程看望和慰问林场的同学们。 <p class="ql-block"> 当年,木头林场还荣获了《四川省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光荣事迹登载在1965年的四川日报上,荣誉奖状也挂在林场会议室最显眼的墙上。小知青们都感到自豪,木头公社的领导们都引以为荣。</p> <p class="ql-block"> 大巴山区曾经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共红三十军活动的区域。同时,这里当年也是土匪活动猖獗的地盘。林场旁边有一座三面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独路的险峻山峰一一将军寨、杀牛坪就是曾经土匪的山寨。石头的寨门还残留可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千里迢迢远离家乡和亲人,现在成了一个林场的战友,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我们一同战天斗地,一同吃粗茶淡饭。生活艰苦,劳动繁重,却处处充满了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和关爱。</p><p class="ql-block"> 以前从没做过饭的炊事员小妹才15岁,不知哭了多少回才学会了煮饭,学会了米汤泡酸菜,还学会了炒各种回锅肉。林场每逢赶场天才能吃到的一点肉,小妹每一次都是炒她的回锅肉:青椒炒回锅肉,或茄子炒回锅肉,或四季豆炒回锅肉…,知青们也不择嘴,总是风卷残云般锅里碗里一扫光。</p><p class="ql-block"> 上面开始发给林场每人每月8块钱生活费,加上40斤粮食额度。到了1965年底发文件要求全部社办林场必须在两年内实现自给自足,也就是自己养活自己。我们这些在大城市长大的学生娃,熬过几年自然灾害的折磨,17-18岁单薄的身驱,从未做过体力劳动,要让我们在这穷山僻壤里,与世代农耕的农民一样去种地来养活自己,肯定是非常困难的。况且,这里农村年年春荒,都要吃国家救剂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生存的压力,逼迫我们只有拼命劳动。数九隆冬,我们顶着风雪开垦荒地。夏日酷署,我们挥汗如雨,植树造林。秋天我们播种施肥,栽秧搭谷。就是寒冬腊月,我们提着弯刀去巡查白腊坪大山的每座山林垭口,保护国有森林。</p><p class="ql-block"> 春去冬来,年复一年,我们在艰苦环境中经历了对身体和意志的严酷考验,逐渐学会了简单的农活技术,增强了身体体质,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一生。这对于我们每一个知青是非常难能可贵的。</p> <h3><br></h3><h3> </h3><h3> </h3> <p class="ql-block"> 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摧残着我们的身体,磨炼着我们的的意志,也打破了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每当夕阳西下时,我们才会收工回场。一队人拖着疲惫的步履,扛着锄头,挑着粪桶,慢慢地行走在崎岖山路上。一阵阵微风袭来,夹杂着山林中淡淡的松柏树叶气味。望着远处林场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空气中仿佛还闻到那百吃不厌的青椒炒回锅肉的香味,全身的疲惫仿佛一下子忘记了。</p> 就是这一条破旧不堪的运煤炭的小路,路面坑坑洼洼。它从大山深处的益茂园煤厂通到河边道签码头,弯弯曲曲的有四公里长。<div> 林场为了增加收入,指导员安排几个男同学去拉板板车运煤炭。从山上的益茂园煤厂,每车要装上一千多斤煤炭,再从这条土路上摇摇晃晃把煤炭拖到河边。开始是上坡路,一个人拉不动,还要其他人互相帮忙。板车过了垭口,就是两公里又陡又急的长下坡,这时,每个人都必须要拼命拉住车把子,控制刹车来放缓板车下滑速度,稍不注意就会翻车伤人。真的充满了艰辛和危险。每人每天要拉四趟,所以他们每天晚上才回到林场,浑身上下全是汗水和黑黢黢的煤灰。</div> <h3><br></h3><h3>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单调枯燥而毫无意义的劳动和生活,我们内心深处都深感迷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真的很有必要吗?</h3><h3>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芳华?</h3><h3>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未来?</h3><h3> </h3> <h3>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后来发展成全国范围内的动乱,不断升级的武斗,导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各级政府也处于瘫痪状态。林场的场长指导员也只好离职回家。在无人管理的林场里,同学们饥寒交迫,缺衣少食,大家只好回到重庆。</h3><h3> 1968年底,达县知青安办文件通知:各地林场就地解散,全部知青安排在林场所在地的生产队插队落户。至此,达县木头林场在成立四年后就被撤销解散了。</h3><h3> 苦心建立的木头林场,在耗尽了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我们无数的热血和汗水,却于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茫茫的大巴山里,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h3><h3><br></h3> <p class="ql-block"> 1986年6月,原木头林场部分同学重返林场旧址,去看看那个心心念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重走一回上山的崎岖小路。</p> 木头林场的上林场旧址 <h3> </h3> <p class="ql-block">与原林场指导员合影</p> <h3><br> <br></h3>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木头林场的同学们经常相约相聚,回忆曾经艰苦岁月,共叙当年战友情谊。</p> <h3><br></h3> 岁月沧桑人已老, 友情依旧叙惆怅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往事如烟,</p><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碎落一地芳华。</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9日,我们迎来了上山下乡暨达县木头林场建场60周年的纪念日。虽然同学们都已过七旬,膝下承欢,安享晚年。但曾经大巴山里木头林场的那些点点滴滴,那段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时至今日,还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它犹如静静的江水泛起一阵阵涟漪,久久的难以平复。</p><p class="ql-block"> 木头林场、道路、苞谷槽槽、将军寨、白蜡坪......,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个魂牽梦绕的地方,蕴含着曾经的那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它在我们不经意间已经携刻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直到地老天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筹划:刘孟和 李 戎</p><p class="ql-block">图片:许永正 刘世雄 肖光如 余德茂 饶立群</p><p class="ql-block">编辑:饶立群</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9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