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始终坚信阅读本身就是一份纯粹的美好,亲近阅读就是亲近美好,感受美好的心灵,从而成为美好的一部分。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前言</span></div></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拉开序幕</b></font><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font><span style="line-height: 1.8;">9月28日上午,“2018领读者大会暨CBBY阅读年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开幕。在这里,新的视野即将打开,新的血液即将注入。</span></h3> <h3> 打开会议流程,轻轻唤出主持人的名字――梅子涵,一股熟悉感就从心中升起,可能是以前在哪看到过这个名字吧。再在台上见到本人,觉得梅先生是一位平实睿智的学者。他没有给给专家老师们安上各式的光环头衔,指出“所有的嘉宾都是阅读者,所有的阅读者都是嘉宾”,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h3><h3> 几场主持下来,愈发觉得梅先生睿智之外还有着一颗幽默率真的心。他总能在不经意之间带给我们欢笑,而这种幽默又有点像小孩子的那种童真,这或许就是儿童文学的魅力吧!</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儿童文学的从小滋养</b></font></h3> <h3> 朱永新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是《我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没有儿童文学滋养的童年是有缺憾的。”</h3><h3> </h3> <h3> 我想儿童文学或多或少都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它都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没有儿童文学的滋润,童年也将是黯淡无光的。<br></h3> <h3> 我的童年是在外公家里度过的,外公是一位人民教师,在他的书房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柜,上面罗列着各种书籍。小时候最爱躺在外公怀里,听他唱歌谣、讲故事啦!一个个美丽浪漫的神话传说,一件件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一桩桩温暖真实的身边故事……</h3><h3> 他告诉我书里的世界可丰富了,就像湛蓝的天空一眼望不到边,就像广阔的大海奥秘无穷,就像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亮眼睛。</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濡目染,这书也自然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受外公的影响,我从小就爱看书,小学阶段最爱看的就是童话故事类的书籍了,可以说正是一个个美丽浪漫的神话传说与童话故事给我的童年积淀了一份美好,也正是因为书籍中善良真诚的心灵和不畏艰难、勇往前行的品质才让我的精神底色愈加浓厚。</span></h3> <h3> 正是因为有了童年阅读的感受,我才对儿童文学有着更独特的情感与体会。朱教授原先说过“儿童的秘密远远没被发现,童书的价值远远没被认知。”儿童文学就是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呈现的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人性中最光明最温暖最值得坚守的东西,它将这些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完美地寄托在文字中,等待阅读者去发现、去感受。</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文学化的儿童课堂</b></font><br></h3> <h3> 那么当儿童走进教室,文学走进课堂,文学化的儿童课堂应该又是怎样的呢?</h3><h3> 丁老师指出儿童文学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儿童的课堂。来自一线的周其星和黄雅芸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宁静、充满文学气息的文学课堂。在这两堂课中,学生都在老师的领读下静静地走进文学,这种静也牵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h3><h3><br></h3> <h3> 周其星老师执教的《春天》令我感慨万分。惭愧地说,我没有拜读过梅先生的这部作品。在周老师问孩子们春天这个词带来的感受时,我和孩子们一样想的是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的世界,却没想到这里的春天确是感怀的、惆怅的、同时也含有生命力的。在周老师的配乐领读下,心瞬间就安静了下来,随着那缓缓的声音静静地躺在文字里,学生也是安安静静的读,也正如梅老师说的文学就是一种安静的艺术,需要静静的去阅读。我想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此。</h3> <h3> 周老师只是用一些引导的语言去启发思考,就连问题也是轻轻的。
最想走进谁的故事?(去朗读)
最是打动你的句子?(去品味)
这时老师读出来的生命、学生说的话都是通过文学语言魅力散发出来的。不需要老师去分析,阅读就可以直接浸润我们的心灵。
</h3> <h3> 所以当我们在安静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好几个小孩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我在台下闭着眼睛听周老师和孩子们阅读时,眼里也是禁不住闪着泪花,我的思绪已飞到了故乡那安眠的爷爷身边,想到了来年的春天,桃花开了……
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吧,我们看起来是在读别人,实际上也是在读自己。周老师也说“我们在读梅老师的作品,流的是自己的眼泪,这就是好的文学的作品的力量。”
</h3><h3><br></h3> <h3> 黄雅芸老师执教的《小房子》为我们打开了艺术乐园的大门,温柔从容地带我们走进了文学的小房子。她那动听的声音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文学气息,再加之几段适当的背景音乐,使这部作品更加生动立体。<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读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聆听的过程就是欣赏享受的过程。</span></h3><h3>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海明威说过“文学中最优秀的就是那些细节”。课堂也是一样,我们的出发点是儿童,不是我们提前设计好的教案。在这堂课中,当黄老师出示小房子前后对比的图片,要接着往下进行下一环节时,底下的学生其实是有自己的感受萌发出来了。周老师听到学生有话说后立马就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转而让学生同桌之间去交流讨论,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来,声音也由小到大。我想文学的魅力开始发光发热了,学生思维的小火花也开始碰撞了。谁说课堂就一定要按照老师来走?不!不是的!我们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那份美好的。学生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课堂上,我们就应该让他们思考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或许不是老师想要的,不是作者想要的,但这是读者自己的体会,自己珍贵独特的感受。
<br></h3> <h3> 在课堂的最后,黄老师让大家说说语文课和文学课的区别,有一个小孩说的特别棒,语文是理性思维,文学是感性思维。顿时就引发了一阵阵的掌声,而当老师问起感受,他却笑笑说道“这让我怎么说呢?”多质朴的回答呀。其实小孩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有些时候他们能描述我们都无法表达的感受。天马行空、富有童心的回答也是我们正在慢慢丢失的。
<br></h3> <h3> 这让我想到会上台湾作家林伟信先生讲的一个故事当中学生的话“我原是一只老鹰,却被你们教成了小鸡。”这句话风趣的背后却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反省。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我们是否有充分挖掘;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包括自己,都是一只老鹰,自己是否有去努力翱翔?<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激起思维的火花</b></font><br></h3> <h3> 梅老师说“我们已经坐在了生活里,我们必须去文学里坐坐。”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那么文学阅读和语文学习必须结合吗?<br></h3><h3> 讲座过后,梅老师与王林、黄雅芸、郭史光宏、周其星几位老师在会场就这个话题进行了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h3><h3> 王林老师认为两者必须结合,语文学习是打好字词句基础,文学阅读是重在审美陶染。
黄雅芸老师认为语文是可爱的,语文是绕不开文学性的。</h3><h3> 周其星老师的一个个问题引发思考:语文课本算不算文学作品?该怎么跳出语文教材的处理和章法?<br></h3><h3> 郭史光宏老师说我们面对问题要有更积极的思考。将好的作品放入教材中,有些老师虽不能很好去教,但学生有机会可以读到,可以亲近。这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h3><h3><br></h3><h3></h3> <h3> 我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考的角度。文学和语文是密不可分的,它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希望和精神的支柱。
周老师说“语文本身是可爱有趣的,只是我们没有能力把它还原,使之枯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注重了工具性,把一篇篇诗意优美的文学作品上成了应付考试的练习品。但不能就此就把文学与语文割立开来,语文还是有其自身的文学魅力,而我们所做的是要将这种魅力真真切切地带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生命的底色。
<br></h3> <h3> 文学不是摆在那里就叫文学,它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的。阅读也不是要带有某种目的,但我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提升,使我们的心灵也获得文学的滋润。<br></h3> <h3> 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从儿童开始。让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去走进阅读,走近儿童,亲近文学,感受文学!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