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天干地支

三樂居🕊孟樸

<h3>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h3> <p class="ql-block">  殷墟卜辞,它是以分为辞条记事的书写方式,来行施自己的职能。每一条完整的辞条,分为四个辞格,这就是: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就在“叙辞辞格”中,多以是占卜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用“干支纪日”表明的。在卜辞用途极广,几乎每片甲骨刻辞都有完整的或残留的干支纪时的文字。这是学习和运用卜辞的必备的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 干,天干,也称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p><p class="ql-block"> 支,地支,也称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p><p class="ql-block"> 干支纪时的方法是,以天干与地支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循环周为60日,俗称为一甲子日”。60日最后天是“癸亥”日,之后再从“甲子”开始,以此循环,以至无穷。十天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二个月为六旬。殷墟卜辞,常常有“贞旬卜辞”。</p><p class="ql-block"> 在夏代就已经用干支纪日了,那时也将天干用作人名。如夏几个王称“胤甲”、“孔甲”、“履癸”等。这也延续至商代,如商王武丁、祖庚,祖甲等。干支纪时具有广泛性,除卜辞外,在金文乃至古文献中,也常常会见到干支纪时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除此,干支也用于纪年。就纪年而言,一直延用到今天,仍为农历纪年所使用。</p><p class="ql-block"> 据刘正先生考证,六十甲子“相传它是黄帝的史官大挠创立的,历法的创立者相传却是黄帝的史官容成。《世本》中有“容成作历”、“大挠作甲子”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地支第一位“子”是阳支,只能与天干之阳干搭配,故在天干“甲、丙、戊、庚、壬”等字之后的“子”必为地支第一位“子”;而地支第六位“巳”是阴支,只能与天干之阴干搭配,故在天干“乙、丁、己、辛、癸”之后的“子”必为地支第六位“巳”。借“子”为“巳”可能是避免“己、巳”二字形状相似产生的混乱,“子”之本义是婴儿,“巳”之本义是胎儿,二字意义相关,且古音相近。</p> <p class="ql-block">  干支表刻辞</p><p class="ql-block"> 天干和地支名用字是殷墟甲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书写符号。关于干支名的重要性,郭鼎堂在《卜辞通纂》中分析云:“古人初以十干纪日,旬甲至癸为一旬。旬者遍也,周则复始。然十之周期过短,日份易混淆。故复以十二支与十干相配,而成复式之干支记日法。多见三旬式者,盖初历月无大小,仅逮三旬已足,后始补足为六十甲子者也。以干支记日,则干支之用至繁,故有此多数之干支表存在。此种表式与卜辞无关,然欲读卜辞者必自此入手。”干支表属于殷人表谱刻辞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殷人的干支表作品又大都具有习刻演练的特点。这些干支表刻辞或依序罗列六十甲子,也有仅分别刻写旬、三旬、四旬、五旬干支名的。从书写的材料上看,有90%左右的干支表都刻于牛胛骨骨面上,还有近10%是刻在龟背甲上。今所见干支表刻辞尤以商王帝乙、帝辛时期比较多见,也比较典型。</p><p class="ql-block"> 考察一些比较完整的骨版,在牛胛骨上的干支表常与卜旬辞、田游辞同版。牛胛骨上的干支表刻辞,一般都刻在骨臼切口下方的骨面处。龟背甲上的干支表大都细致整齐,其契刻的位置均在边甲处,且多与王占卜辞同版。还有一些龟腹甲上的干支表刻辞与卜夕、祊祭等卜辞同版。因为背甲的边甲部位靠近边缘,故很少再施钻凿和刻写卜辞,于是便留得干支表刻辞的“空闲”。</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牛胛骨上的卜旬辞大都刻在与骨臼切口相对的外边缘骨条处,田行卜辞也有近似的规律。因骨臼切口下方的骨面质地较薄,多不施钻凿, 也不刻卜辞,故这里难得成为刻手们习字或刻写干支表的空间。各时期的干支表刻辞,大致可划分出幼稚型和成熟型两种书迹。</p><p class="ql-block"> 卜旬活动都是在癸日进行。</p> <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 此版为未加工的牛肋骨条,上面横向刻写一行干支。 这一行干支字的写法和风格多数和无名组相近,如“午”字中竖上的圆点写作短横笔,“酉” 字腹部作三角形, “庚”字斜肩,中部封闭性结构中的横笔或写作斜笔,“已(子)”字头部作尖顶的菱形。但有些字并不见于常见的无名组类卜辞,如“寅”字,中竖上附加口形,地支“子”字头部作尖顶的竖立四边形,其上另加两个向外侧弯折的曲折笔画。该版文字足见书家功力,不过也有刻写失误的地方, “癸酉”和“乙亥”之间当为“甲戌”,此版误作“戊戌”。</p> <h3>以上图片均选自《甲骨文合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h3> <h3>以上图片均选自《甲骨文合集补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h3> <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 这是门艺博士根据同一字迹特征缀合的一版干支表刻辞。其中“辰”的写法比较特殊,于黄组类卜辞中未见,属于幼稚型习刻。缀合后可见本片行款不够整齐,字形大小不一,甲申行有误刻:“庚辰”“辛已”当为“庚寅”“辛卯”。“甲寅”下缺少数字,有待于今后的发现与修补。</p> <h3>干支合文</h3> <p class="ql-block">  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所创。《世本》中也讲:“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与地支的结合是按照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组合的,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p><p class="ql-block">  另有典籍论干支源流,书中讲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天干曰:阏(yān )逢、旃(zhān)蒙、柔兆、疆圉(yǔ)、著雍(亦作“著雝”)、屠维(亦作“徒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十二地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简称“摄提”)、单阏(chán yān)、执徐、大荒落(亦作“大荒骆”、“大芒落”、“大芒骆”)、敦牂(zāng)、协洽、涒(tūn)滩 、做噩、阉(yān)茂、大渊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远古时期,天干地支,还有其他叫法。这也就是说明古汉语中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对照着另一种语言。</p><p class="ql-block"> 十天干:</p><p class="ql-block"> 甲→阏逢 乙→旃蒙</p><p class="ql-block"> 丙→柔兆 丁→疆圉</p><p class="ql-block"> 戊→著雍 己→屠维</p><p class="ql-block"> 庚→上章 辛→重光</p><p class="ql-block"> 壬→玄黓 癸→昭阳</p><p class="ql-block"> 十二地支:</p><p class="ql-block"> 子→困敦 丑→赤奋若 </p><p class="ql-block"> 寅→摄提格 卯→单阏</p><p class="ql-block"> 辰→执徐 巳→大荒落</p><p class="ql-block"> 午→敦牂 未→协洽</p><p class="ql-block"> 申→涒滩 酉→作噩</p><p class="ql-block"> 戌→阉茂 亥→大渊献</p><p class="ql-block">那么我所讲的另“一种语言”就是炎帝时期的语言,这些语言与《山海经·大荒经》里面的“皮母地丘、鞠陵于天、孼摇頵羝、猗天苏门、壑明俊疾、凶犁土丘、鏖鏊钜、先槛大逢、北极天柜、成都载天”一样古奥难懂。(亚布先生语)</p> <p class="ql-block">癸日卜旬</p> <p class="ql-block">孟庆栋,字朴,号槐村,斋号三乐居。己酉(1969)年生,江苏沭阳人,祖籍山东邹城,亚圣孟子七十三世孙。晨读《大学》,昼教中学,晚习“小学”。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江苏省骨干教师,宿迁市、沭阳县数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20岁始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任教高中毕业班16年,主编出版《高考零距离》等教辅用书十余种。业余研习儒学与古文字书法,先后得陈振濂、韩天雍、李啸、张业建、王登科、仇高驰、王友谊、曹锦炎、王蕴智、丛文俊等先生指导。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沭阳县书法家协会理事,宿迁市教育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修】</p><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全国第一届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学习。</p><p class="ql-block">2018年7 月,参加“篆书创作高研班”学习,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园网篆书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2019年参加“全国第一期甲骨文书法研修班”学习。</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毕业于中国甲骨文网络学校,获“学习模范”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荣宝斋书法院•丛文俊导师工作室”学习结业。</p><p class="ql-block">2024年参加“全国第五期甲骨文书法研修班”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获奖】</p><p class="ql-block">1993年10月,词《忆秦娥•夜读》获“苏东坡杯”首届诗书画大赛优秀奖。</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毛笔、硬笔作品双获第四届江苏省中小学师生书法展示赛教师组金奖。</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入展第十届江苏省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宿迁)。10月,获“微拍堂·我有匠心”书法大赛篆书金奖。</p><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获宿迁市首届“羲之杯”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书法类青年组优秀作品奖。4月,入展“孟子风骨”书画展(山东邹城)。 7月,入展“向经典致敬”宿迁市首届临书展。10月,入选宿迁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11月,入展江苏省首届经典家训书法作品展(南京)。12月,获“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大展及论文与文献展”书法优秀奖(杭州)。</p><p class="ql-block">2018年2月,获“微拍堂·我有匠心”第二届书法大赛篆书银奖。3月,入展“墨润春华——宿迁市首届网络书法展”。5月,参加“时尚经典——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第十六届,北京)。8月,入展“威海第二届中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展”(威海)。9月,获“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正书书法比赛毛笔三等奖。12月,入选“第二回·家文化孝主题中国书画作品展”(湖南省书法院)。</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入展“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全国硬笔书法小品展”并获“全国优秀硬笔书法家”称号(德清)。8月,获“春风知意——宿迁市第二届网络书法展”优秀作品奖。9月,入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爱我中华”江苏省师生书法篆刻展(南京),入展“大美中国古文字”——庆祝新中国70华诞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书法作品捐赠展(威海)。11月,入展宿迁市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2019扬州市书法双年展”,入展“纪念司马光诞辰千年全国书法册页展”(硬笔,洛阳)。12月,入选首届“宝安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深圳)。</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参加“彩云长在有新天——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威海)。6月,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江苏 • 吉林硬笔书法作品联展”。7月,参加“中国硬笔书法名家篆书作品展”。8月,入选“‘劝学杯’全国大中小学教师篆隶书法作品展”(太原)。10月,入选“中国大书法系列展——全国大书法正书作品展览”。11月,参加“第四回广岛国际艺术交流展”(特邀,日本广岛)。</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获“洪翔杯”黄淮海经济区书画作品邀请展三等奖。7月,获“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正书大赛毛笔组一等奖。7月,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扬州书法双年展”,入选首届“李白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8月,获“百花朝阳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国书法篆刻邀请展”最高奖(威海)。</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作品被扬州市档案馆收藏。9月,入展“踔厉奋发向未来——喜迎党的二十大全省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获“美美华夏古韵新声一一首届苏浙沪古文字书法展”优秀奖(最高奖)。</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入展“枫桥杯”首届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邀请展。</p> <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在“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大展及论文与文献展”中作者获书法优秀奖,与曹锦炎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作者参加“全国第一期甲骨文书法研修班”,与导师王蕴智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作者参加“全国第一期甲骨文书法研修班”,与王蕴智、姬长明、李志伟、赵秋梅等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作者参加“全国第五期甲骨文书法研修班”,与导师宋镇豪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作者参加“全国第五期甲骨文书法研修班”,与导师蒋玉斌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作者参加“全国第五期甲骨文书法研修班”,与导师刘钊先生、陈爱民先生、胡长春先生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