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孙埠记忆

忆江南

<h3>  孙埠镇地处安徽省宣城市东郊,距市区15公里,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人口5.4万,宣杭铁路、318国道(高速)、104省道、水阳江穿境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早在清代孙埠镇即因商贸繁荣而享有盛名。 据说,孙埠镇最初叫乌沙埂,是临水阳江住着几户渔民的小村落。当时村南住一姓孙的老者,为方便行人,在住处开了一个店铺,后来人们称这小村落为“孙家铺”。由于孙家铺下面一段河道水深而缓,因此,过往船只、排筏日益增多,孙家铺也就逐渐成了竹木、粮食的集散地。客商又利用舟楫之便,将上海、南京等地的“洋油”、“洋火”、“洋布”等商品带来,促使孙家铺成为宣州以东的日杂、百货批发商业中心,靠水运发展起来的孙家铺就改为孙家埠了。清前期,孙家埠为县军事防务重地。咸丰年间,孙埠为乡辖孙埠团。据光绪十四年县志记载,已有孙埠镇之称,1932年改名永宁镇,1946年称孙埠镇。<br></h3><h3> 笔者1981年离开孙埠,屈指算来已有37个年头了。虽然其中来过两次,但都没有完整的走过老街。近40年来经常梦回故乡,那街、那水、那人,那种人生中抹不去的情感。往事历历在目,记忆"忧"心,因而铸就乡愁情怀。如今父母已去了天国,自己也已是三代同堂,怀旧情绪愈加浓郁。今天利用国庆休假,重归故里,寻找儿时的记忆,了却心中的愿望。</h3> <h3> 故乡行第一站孙埠中学,上世纪50年代父亲大学毕业,远离淮河故土灵璧来这里任教。我的家也曾在这住过几年,所以心中也常常忆起这个地方。</h3> <h3> 现在的孙埠中学环境非常优美,老教室已拆除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原来的水塘则变成为一个公园式的荷花池。</h3> <h3> 这座大楼的位置原是一排平房,我家曾住西边第一间。</h3><h3> 房子后面是个老体育场,已没了踪影,体育场的北侧是一长排35间的教师宿舍,如今已被一栋5层宿舍取代。</h3> <h3>  孙埠小街原是老街的一部分,后因水阳江水向北侧冲刷,大埂东移,小街这一段便处在围堤外了。也正因此,这里成了小街。</h3><h3> 小街这座古桥,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估计至少在五百年上下,也许也是孙埠唯一的古桥了。</h3> <h3> 罗汉寺位于小街旁,但笔者小时候听老人说罗汉寺应是在孙埠小学原初中部旁边,具体情况也没历史资料可查了。</h3> <h3>70年代孙埠镇政府老办公楼</h3> <h3>  堤埂-老孙埠人称为"大埂",但如今已杂草丛生,有无从下脚之感。但水阳江的景色感觉还是比较优美,似乎比以前的水位要高,两岸绿树成荫。这条孙埠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流淌不息。现在更像是一个天然的湖泊景区,非常漂亮,未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真乃可惜。</h3> <h3> 河对岸的向阳国投电厂冒出的白烟清晰可见。<br></h3> <h3>  抗日战争时期孙埠渡囗这边有座日本鬼子炮楼,游击大队长向阳就是在河对岸的码渡囗、上演了一出《玩狮子打鬼子》的好戏,消灭了孙埠据点的鬼子。这个真实的故事在1962年出版的我父亲写的小说,《皖南烽火-向阳同志二三事》里有精彩描述。</h3> <h3> 昔日的竹竿撑船已被机动渡船取代,汽车过渡也不在话下,这是很大的进步了。</h3> <h3>  但愿不久將来,这里会建起一座大桥,这可是孙埠和向阳人多年的梦想。</h3><h3> 从码渡囗位置看孙埠中学小山头,还是那么的气派。</h3> <h3>  从孙埠到向阳过渡必经的地方,还是原来的样子。"文革"时期每逢洪水即将来临,"有关部门"都会通知所谓的"四类分子"来挑土、將通向渡船的过道填起来,以防止洪水进入堤埂内。</h3> <h3>  影剧院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是人们主要的娱乐场所,虽然陈旧,但保存完好,这也算是孙家埠当年的"标志性"建筑了!影院最红火的时候,记得放电影的姓许,卖票的两位姓马和姓刘。</h3> <h3>  走到下街头,记得这里原有一个商店,现己被拆除了。不知不觉就走到老街囗,此时心中开始有点莫名的躁动,调整一下情绪,整理一下装备,从下街头开始老街行。</h3> <h3>  老街大部分房屋已无人居住了,偶尔也能见到几位似曾相识的老人,坐在门前悠闲自得在拉家常。</h3><h3> 有部分房屋因年久失修已倒塌,使人感觉到岁月的悲催。</h3> <h3> 孙埠照相馆,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标本,记录了无数家庭,不同的故事。每一次快门声都留下千家万户永恒的记忆。</h3> <h3>  整排古建虽然陈旧、但干净整洁。虽然大门紧闭、但依然都有可述的故事。<br></h3> <h3> 这座房子是"澡堂子"(浴室),分上下两层。儿时每周六下午,父亲都要带我来洗澡。每次都能见到一位笑容可亲的跑堂-瘦而有精神的孙师傅,不厌其烦的给你递上热手(毛)巾把子。</h3><h3> 每次澡后父亲都要买一角钱一包的花生米,几块"四方子"(豆腐干)给我吃,高高兴兴躺一会儿回家。</h3> <h3> 十间屋-具体是哪十间不太清楚了,应该说这里是当年孙埠的"文化广场"。那个年代居民家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百货公司墙上总能看到"大字报""小字报"等。这里也是除澡堂、大河边、理发店以外,传播新闻和小道消息最多的场所,总之是非常热闹的地方。</h3> <h3>  酱坊和缝纫社当时算是孙埠的好单位,我有两个同学的父亲,在当时孙埠是比较有名的裁缝了,一位姓奚、一位姓方。奚叔还擅长做呢子衣服,待人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因常去他家玩,印象较深。</h3><h3> 著名诗人乐冰(原名乐发兵)也是我小学时的同学,他家曾住在缝纫社旁边的巷子里。</h3> <h3>  孙埠酱坊制做的咸菜囗味纯正、好吃。小时候特别爱吃长长的青辣椒,囗袋常常装个几分硬币,2分钱能买好几只,辣的头顶冒汗,感觉甚爽。</h3> <h3>  这些临街房屋除了门上多了个雨棚、其它都还是原来的模样。</h3> <h3> 这条街也算是当年孙埠的"王府井"商业街了。<br></h3> <h3>  这几个商店当年生意很红火,如今大门紧闭了。<br></h3> <h3>  干净整洁的街道、仿佛又看到人来人往曾经热闹的街景,期待有朝一日能再现往日的辉煌。<br></h3> <h3> 面朝(柴禾场)的邮电局己改成了商铺门面房</h3> <h3>  今天在老街上也巧遇到、几个有点熟面孔的老孙埠人回乡寻根。<br></h3> <h3> 在理发店斜对面有个巷子,尽头有座很大的屋,屋子成串型一直可以通向孙小初中部。过春节前很多居民都要排队在一户"周"姓人家加工年糖,周家兄弟好几个,有三兄弟我特别的熟悉。</h3> <h3>  孙埠原理发店,店面比较大,可惜几年前毁于一场大火。童年时代,因伯父胡师傅是理发师,保姆妈妈经常带我在这里玩耍。记得有戴、胡、桑、陈、韩等数十位师傅。</h3><h3> 陈师傅是最年轻的一位,今天见到我也是比较高兴。</h3> <h3>  虽然陈师傅有70多岁了,但面相一点也看不出来。陈师傅很健谈,他说在外地的孙埠人回来经过这里很多人都要和他聊一聊,留个影,叙叙旧,很是开心。</h3> <h3> 理发椅当时店里有数十把,每把椅子和我都哈是有渊源的,50多年过去了不好解释了、哈哈!如今陈师傅使用的正是其中的一把,也算是古董了。</h3><h3> 老式理发店沿用最古老的技艺,用热毛巾给顾客捂脸,然后刮胡,老主顾一般都习惯这种传统理发方式。<br></h3><h3> 理发这行当在几十年前可是门令人羡慕的手艺,那时就凭这本事能养家糊口。现在,这样的老式理发店也只有那些念旧的中老年人才会来此理发了。老式理发店正在离我们渐渐远去.....<br></h3> <h3>  记忆"老屋",这座屋住着杨家等几户人家,小时候参加居委会的文艺宣传队,和家住湖北街的大宝老师经常在这里排练节目。这是老公社北面一个通向大埂的巷子,我的保姆胡妈曾经就住在这里,从童年到少年我都把这里当成我第二个家。</h3> <h3>  进入巷子这座屋已经倒塌,以前曾住过4户人家,胡、李、何还有宣城田径运动健將曹大哥家。据住在旁边的吴妈讲,此房于96年就倒掉了。非常怀念曾住在这里的、我的保姆胡妈和伯父。这么多年来,每到春节和清明冬至、我都要给他们烧些纸钱,寄托我的思念之情。他们生前也给了我父母般的爱,愿他们在天堂过的幸福。</h3> <h3>  这里也是曾经的菜市场,前面向右转弯的房子,是食品站。店面里的卤菜特别的好吃,那种香味现在很难碰到了。这里有个茶馆(饭店),门囗的水煎包子可以算是孙埠的名小吃了。</h3> <h3>童年记忆-鸣风街</h3> <h3>  记得鸣风街走进去不远有两家小吃店,住在这里的老孙埠人应该很熟。一是伍家的烧饼,大木桶里有个小囗坛子,碳火烤制,香酥可囗,这种风味的烧饼现在很难买到。在宣城法制路面朝中心菜市有一家烧饼,有点类似,也不知和伍家有没有关联。还有一位姓刘的家里的汤面蒸饺,咬一囗里面的汤汁较多、鲜美无比、回味无穷。</h3><h3> 将来孙埠的旅游如能得到开发,烧饼、汤面饺、水煎包、绿豆粑、手杆面可做为传统经典小吃推广。听说现在孙埠的绿豆粑粑有孙氏、田氏、潘氏三家比较有名气,其它几种小吃也不知道他们的后人有没有传承。</h3> <h3> 走到这里突然想起孙埠的打更老人"酱板"(谐音),为什么被称为"酱板"我就不得而知了。从记事起我就见过他,他的装备就是一个挂在身上经过加工的大竹筒、一把手电筒。每天夜里敲打着竹筒、嘴里喊着"小心火烛""水缸里的水要挑满哎"从上街头喊到下街头,提醒居民注意防火防盗。在那个年代应该说这也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和形式,帮助老百姓提高安防意识,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晚年后来不知怎么样了。</h3> <h3>  老孙埠人在一起开玩笑时说孙埠有"十大风景区",所谓十大风景区其实就是带数字的某一处地名或物名。哪"十大"我记不完全了,只知道有一人巷、三里店、七道桥等。虽说是戏称我想如果对这些地(物)名仔细研究起来,也许还都是有故事的。图为鸣风街被戏称为孙埠一景的"一人巷。"</h3> <h3> 鸣风街63号大屋,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童年在这里度过。承载着童年的梦想,今天来到这里内心特别激动、酸楚、惆怅。记忆中住着7户人家,昂老师、刘老师、吴老师、张老师、毛老师、赵老师还有我家。</h3> <h3>  我读初三时的班主任昂正超老师,曾经住在大门左边有窗台的这间。老师于1988年在孙埠病逝,得知消息、我和堂姐正芝一道,立即赶往孙埠前去吊唁,这么多年我非常怀念他。89年经人介绍我娶了老师最小的美丽堂妹为妻,这也算是和老师家一辈子的缘份吧。</h3><h3> 大门右边是有着合肥囗音的刘老师家。</h3> <h3>  从上锁的门缝向里看,房屋内部已破败,让人目不能睹。也不知曾经热闹的大屋子,它的未来会有怎样的结局。</h3> <h3> 湖北街-离我家不远,在小学旁边,儿时好友裁缝卫家、豆腐张家、王家、还有英年早逝的战友老山前线功臣余小明,都是我的同学和好友,所以也经常在这里玩耍。<br></h3> <h3> 高高的马头墙保存完好,这也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点。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也能起到隔墙防火的作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h3><h3> 马头墙在孙埠老街随处可见,也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原汁原味。</h3> <h3>原食品站</h3> <h3>  这条街从食品站的丁字路囗,一直通向芜屯路。</h3> <h3>  孙埠老街虽年久失修略显破旧,但记忆中的很多建筑,都还保存着。<br></h3> <h3> 孙埠小学老师宿舍"十间屋",居然还保存着,使我感觉到有点意外,因为我太熟悉这里了。这十间屋由西向东,曾住着李、王、夏、汪、许五位老师家。</h3> <h3> 孙埠小学原大门囗,对着立新街巷囗。旁边曾经是我的家。这是个坐西朝东的三间屋,住着我家和毕妈两家,两家人朝夕相处、关系甚密。毕妈的外孙万强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围棋,如今他现在在京城供职于央视。多年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围棋爱好研究,使他已成为了资深的围棋人、电视人。同时,也为家乡围棋的发展和普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7年9月23日晚上、他发了个视频给我,说我们的家没了。我们曾经共住的房屋,在当天毁于大火,这个消息使我们俩有着共同的心情和失落。</h3><h3> </h3> <h3> 孙埠镇学校-我的母校,我的妈妈生前在这里辛勤教学一辈子,桃李满天下。</h3><h3> </h3> <h3>  初中部是个正方型的回廊式院子,东西两排各有三间教室。北朝南一间教室,教室外水塘边有一颗较大的古树。现在校院内已建成两排厨房,教室也已改建为教师宿舍了。</h3> <h3>还有几位老教师住在这里</h3> <h3> 这间教室非常熟悉,我的初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h3> <h3>  李秀芳老师是我初一、初二的班主任,她对我的语文特别是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她的家曾经就住在这间屋里。宣城万达开业时我偶遇到了李老师,感觉她还是那么的有气质、显得年轻、精气神特好。</h3> <h3> 宣城市规划馆孙埠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介绍</h3> <h3>孙埠九位战友1984年春节在江苏徐州合影:</h3><h3>前排左起:王智、王贤荣、付立斌、潘小杰、</h3><h3>二排左起:吴建国、季必胜、吴昊</h3><h3>三排左起:马志华、赵军</h3> <h3>   后 记</h3><h3> 孙埠老街统一的徽派建筑,规模之大、商铺之多、街道之长、在皖南地区实属罕见。具有特色的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丽之宝,也是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的体现,目前的孙埠老街急需规划保护和修缮。街道的设计走向、水路与陆路的商铺连接,突显出明清、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孙埠老街的商贸繁荣。欣喜的是,宣城市政府已將孙埠老街列入古建保护(面积约14.74公顷),等待旅游开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古老的皖南重镇,独特的人文景观会重现昔日的辉煌,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h3><h3> 作者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孙埠老街描述的还不够全面和完整。有网友还希望能够反映孙埠三十年来的时事变迁、巨大变化。</h3><h3> 孙埠人杰地灵、几十年来人才辈出。笔者所认识和熟悉的有著名画家洪瘦人、吴小亭、张岱,以《南海我的祖宗海》为代表作、而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诗人乐冰,原解放军某师参谋长军旅作家诗人项建华、方云峰等,他们也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说不完的故事。</h3><h3> </h3> <h3>作者简介:赵军,籍贯安徽灵璧,1966年出生于孙埠镇。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83年10月入伍、在陆军十二军朱德警卫团服役任战士、班长,代理排长,曾获南京军区首批"小老虎战士"荣誉称号。退役后曾在上海铁路局芜湖机务段,黄山、芜湖电务段工作。2000年参与组建中国铁通宣城分公司,历任部门经理、分局长等职。 受家庭教育熏陶,热爱文学艺术、摄影绘画、旅游、文艺、影视创作等。为企业的发展编导创作了多部影视宣传作品,工作之余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应邀担任司仪为亲朋好友同事义务主持婚礼70余场。在获奖影片《绝处阳光》中友情客串角色,领队并参加了北京慰问徽商演出,出版《中国灵壁赵氏家族史略》一书并任副主编。多年来深受战友们信任,热心为战友们做好正能量的多种形式联谊活动。<br></h3> <h3>附件一:</h3><h3>快讯!孙埠老街已具备申报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h3><h3>宣城头条 昨天</h3><h3>原标题:我市孙埠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省级专家认定</h3><h3>2018年10月30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组织省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专家在宣城召开了孙埠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申报专家论证会,专家组实地踏勘了孙埠老街现场,听取了我市申报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报,一致认为孙埠老街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真实,街区传统格局保存完好,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是历史上水运等传统商贸发达的实物见证,是孙埠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备申报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同时专家组对下一步做好老街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范围划定、历史建筑分类保护、老街复兴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