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大云山 <h3> 今<span style="font-size: 17px;">年国庆节期间决定到衡阳县的大云山去游览,确切地说是去爬山。衡阳县是我在衡阳市内最后踏入的地方,直到近两年才先后去了西渡(只是匆匆路过)和岣嵝峰。</span></h3> <h3>10月3日,我们一行五人沿着岳临高速北行至衡阳市区,再经互通往西转向衡邵高速再经库宗桥交通枢纽进入演陂镇方向至位于井头镇的大云山山区。汽车在狭窄崎岖的乡村公路行驶,一路上汽车颠簸得厉害,人坐在车里像跳起了摇摆舞,加上这一带有不少的采石场,不时有运输石料的车来来往往,遇到会车时只好慢慢地挪移,那份小心翼翼自不必说,车速极慢自然是不难想像的。</h3> <h3>现在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像一条条毛细血管伸入村村寨寨,这让我们的旅行变得极为便捷。即使是这座雄伟的大山,我们仍然能乘车蜿蜒盘旋向上,在手机的导航下直抵山腰。一路上,随处可见竹树掩映下的村庄,装修一新的漂亮房子,片片压弯了金黄色稻穗的稻田和三三两两劳作其间的农人。</h3> <h3>大云山位于衡阳县的西北方向,与邵东县和祁东县相邻,海拔998米左右。蒸水河发源于此,一路迤逦前行流向湘江,在石鼓与湘江汇合。我们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了半山腰上的一个小村庄,早有了一些游客在此休息了。站在这里往东望,只见东边的山坡上呈现层层梯田,半山腰上也砌上房子,不用说,这里也有山民居住。</h3> <h3>经过三个小时的行程,10点半钟来到这个半山腰上的小山村。村口的大门上还写了副对联,算是广告吧。进去才知道这里有个农家小饭店。</h3> <h3>往西北方向张望,一条如长龙脊椎似的白岩石的山脉横亘眼前并绵延远方。不由得产生无限的遐想:莫非这大云山的名字来自这如白云般的山石?或者是这座山高耸入云?</h3> <h3>问登山归来的行人:山高吗,难爬吗?</h3><h3>他们热情地介绍说,不很高,也不太远,个把小时就可以爬到山顶,只是山比较陡,要注意安全才是!</h3> <h3>我们沿着土质马路、石级或布满泥土的小路前行,走在繁茂的树林里,累了,坐在石头上休息片刻。这一片洒下绿荫的杉树林,也是一个拍照的好地方。</h3> <h3>先前遇到的在路边小憩的几个小伙子,忽地从下面一鼓作气地蹿到面前,气喘嘘嘘地一屁股坐到地下再次歇歇。</h3> <h3>转过一个山脊又进入一个小山坳,再沿着另一个山脊上斑驳的石砌小路拾级而上,前面的小路上布满了堆堆乱石,不久又是陡峭光滑的泥土,路愈来愈崎岖不平。当穿过一片陡峭的树林地时,眼前豁然开朗。凉爽的秋风吹来,把因登山而冒出的热汗蒸发掉了。</h3> <h3>站在半山腰,透过树林往山下眺望,近处的水库、翠绿的山岭、如带的公路和远处延绵的山脉下的小镇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h3> <h3>再往山顶方向遥望,高耸的白色岩石似乎就在眼前招手,山脊越来越陡峭,几乎没有路。我们只好在杂草和荆棘丛中探着小路慢慢地爬行。有时还得用手拽着树枝或茅草往上爬,路边就是绝壁,稍不注意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h3> <h3>好不容易来到了两块石头竖起如同一座山门的地方,它就像一个关隘扼守在前进的路上。坐在这里小歇,不经意间往山下一看,啊,不禁惊吓得头晕目眩。看看来时的路,就如同悬挂在绝壁上的丝线,伸入山谷。</h3> <h3>这时抬头一看,山顶就在前方十余米的地方。已经没有路了,像墙壁一样陡的许多块拼凑起来的白色岩石挡在面前。我特别恐高,之前的陡坡都是壮着胆子爬上的,现在每上前一步,对我的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虽然离山顶只有十来米,但这段路对我来说如同攀登天梯。上去吧,又担惊受怕,下去吧,又心有不甘。我也曾跨过南岭,越过怒江的山和高黎贡山,不过,那是坐在车上,是被动跨过的,算不得惊奇。也曾徒步登过常宁与桂阳交界的天堂山、衡阳县的岣嵝峰、南岳极顶祝融峰和它底下的翠鹫峰,它们虽然也高,也远,也陡,但并不特别惊险,所以没有深切体验登险峰的滋味。今年盛夏酷暑时节去游韶关的丹霞山,当沿着悬空的栈道登到长老峰的半山腰时,才真正感到山之险!惊得天旋地转,虽麻着胆子试了六次,最终败下阵来,视为畏途!留下一次难以忘怀的遗憾!</h3> <h3>今天我决不能半途而废,鼓起勇气往上爬。为了不使自己害怕,尽量不看远处,只关注自己的眼前。好在光滑的白石之间的缝隙长满了绿色的小草,我小心翼翼地拽紧这些小草,手脚并用,艰难地爬上陡坡,来到了山顶上的平地。终于克服上恐高的心理,很有成就感。</h3> <h3>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狭窄的山的脊背上,就如同乘着长龙在太空中遨游。四周是如同青色波浪的山峦和繁庶的村镇。山顶的平地上长满了青草,坐在柔软的草地上真是非常的惬意。此时,山顶上早已聚集了游人。他们尽情地饮水、拍照、欢笑、唱歌和随意走动,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h3> <h3>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微凉的风扑面而过,阳光温暖而舒适,空气特别清新宜人。既让人领略了山的雄伟壮丽,又让人感受秋的妩媚与温馨。</h3> <h3>待我们尽情地观赏一番之后,才依依不舍地走下山来。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当我准备下山时,竟忘了来时的路。四处张望寻觅,顿觉得心惊胆颤!这才感到山的险峻和陡峭,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去。怎么办呢?只好模仿徐霞客登上天都峰之后下山的样子,“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h3> <h3>没等我下完这个陡坡,只见一群小孩子动作麻利,像灵活的小猴从我脚下一跃而上。他们毫无惧色,我只好退到一边,让他们先上。</h3> <h3>下山途中又看到一群群的游人往山顶进发,还有一些几岁的小孩子,也兴致勃勃地笑着爬着,他们都走得气喘嘘嘘了。有几人问我山顶还有多远?我据实回答,不太远,却很陡,很险。如果恐高的话还是不上为好。我们沿原路返回,路又陡又滑,有的地方陡得好像九十度。走得快了,把不住就会栽个跟斗,幸亏我们每人手里拄着用树枝或竹竿做的拐杖。待走到稍平坦的地方才把它扔掉。</h3> <h3>下到半山腰就到农家乐吃午饭。因上山前订好了餐,饭店老板已准备好了饭菜。每个登山的人早就饥肠辘辘了,吃起饭来味道也特别好。今天在这里吃饭的人有好几桌,看来到大云山爬山的人还不少呢!</h3><h3>吃过中饭,我们向下一个地点进发――</h3><h3>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h3> 拜谒湘西草堂 <h3>王船山先生的故居湘西草堂,位于衡阳县西北方向的曲兰镇。娄衡高速公路从村头横空南北,但这里没有高速公路的进出口,游人不能直接从这里下高速,而要拐过一个大弯坐车才能进来。此时村口池塘里的荷叶已渐渐枯萎,难得见到几朵荷花。入村公路的右边是村民漂亮的住房,左边就是用院墙围砌的船山故居――湘西草堂。为何叫湘西草堂?据说它位于湘江以西。<br></h3> <h3>位于村口的“湘西草堂”石刻。</h3> <h3>王船山故居简介。</h3><h3>王船山故居位于湖南省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距县城45公里,建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故居面阔三间,坐西北向东南,悬山顶,小青瓦,前出柱廊,后出桃檐廊,中为堂屋,左为居室,右为书房。居室左侧搭建一个偏檐厨房,为湘南民居建筑风格,总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王船山自题“湘西草堂”匾额。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其子王敔重修故居,至今未变。王船山在湘西草堂隐居17年,潜心著述,直到1692年病逝。他一生著作一百余种,四百余卷,约800万字,其中《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守论》等主要著作是在湘西草堂完成,被后世学者称之为“伟大思想家的摇篮”。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王船山先生简介</h3><h3>王船山(1619――1692)本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因其逝世前写下绝笔之作《船山记》借顽石自喻,后人广以“船山”称之。</h3><h3>船山一生崎岖,忠胆义肝,风骨嶙峋,孤心独抱,上下求索,潜心学术,经天纬地,批判理学,揭橥新学,觉醒人文,破块启蒙,光芒烛天,芳菲匝地。一生著述四百多卷。言近千万,卓识千古,创见非凡,开六经生面。为孔子以来天地大儒。</h3> <h3>沿着围墙边的铺满长方格子砖块的甬道来到故居的正大门。它面对着一片种满莲藕的水田。</h3> <h3>故居院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h3> <h3>故居正屋门前是书写“湘西草堂”四字的匾额。门口两边是对联:上联:清风有意难留我,下联:明月无心自照人。对联中的“清”和“明”所隐喻之意是不难理解的。表达了船山先生不屈的民族气节。</h3> <h3>怀着虔诚的心情步入堂内,抬头仰望是船山先生端坐椅上的画像。久久凝视,低头敬礼。画像上方是“岳衡仰止”四个大字,两侧是一副对联。上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下联:七尺从天乞活埋。</h3> <h3>左右两边的墙上悬挂着把字写在木板上的条幅。大多是歌颂先生的人品和才学的文字。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有人把他与德国的黑格尔相提并论,并称为东西方的“哲学双璧”,足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他也是著名的反清斗士,失败后隐居家乡著书立说。</h3> <h3>首次听到王船山的名字是三十九年前在中师读书的时候,当时教我古文的老教师是衡阳县人,也姓王。在教学过程中为引起学生们的听课兴趣,常常讲些乡土名人佚事。那天,给我们讲起了王船山的两个故事。其一是他出门不管天晴下雨,头上打着雨伞,脚上穿着木屐。叫做“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其二是送客时只站在门前台阶,凝视客人远去。后一客人因事返回,见船山先生还站在那里,问其故。他说,心送三十里。这事虽不辨真伪,但我却对它记忧犹新。</h3> <h3>为了更多地了解有关船山先生故居的事情,我邀请了故居一个青年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并向她询问了有关问题。她非常热情地为我们讲解和解答。如关于他的号“姜斋”,讲解员说船山先生在故居屋后的土地里种过生姜。关于“船山”这个名字,则缘于故乡的一座山,山的顶上有一块大石,形状像船,故叫船山。</h3> <h3>王船山著作年表。</h3> <h3>王船山行迹图。</h3> <h3>中外学者的研究文章(学术论文)。</h3> <h3>毛泽东信笺(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将姚虞琴赠给他的船山稀有手迹转送国家文物局)及王船山部分手迹。</h3> <h3>船山年谱。</h3> <h3>七弦琴。</h3> <h3>雨伞和木屐。</h3> <h3>湘西草堂。</h3> <h3>游人在船山故居前留影。</h3> <h3>洗砚池。</h3> <h3>故居后的小亭。</h3> <h3>枯藤古树围成的门。</h3> <h3>夕阳西斜,我们结束了这次难忘的衡阳县之行。</h3> <h3>地点:衡阳县大云山、湘西草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