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记行(二)波兰——浴火重生

朱福建

<h3>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h3><h3>波音747从北京机场腾空而起,没入茫茫夜空,目的地波兰华沙。航迹看,忽然想起47年前,此时此地脚下,一只铁鸟“折戟沉沙铁未销”,把中国大地震了个七荤八素。然后,就没了然后了。然后,我们就蛮快的,打了个盹,九个小时飞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大平原、乌拉尔山、东欧平原。然后,清晨时分就在华沙落地了!由于欧盟内乘客中转无需办理签证,我们通关也顺利 ,东二区八点左右就已经出机场上大巴。最慢的是在美帝,曾经三个小时没出机场。</h3> <h3>瓦津基公园,又称肖邦公园,波兰最大最美的公园。园内草坪茵茵,林木葱郁,不时有小松鼠凑热闹。园内有好几个皇宫,水上宫殿瓦津基宫是波兰华清池,现为国宾馆。可以参观,我们碍于局促,只能远眺了</h3> <h3>园内矗立着19世纪波兰音乐大师肖邦的青铜雕像。雕像冷峻的面上一丝淡淡的哀愁,因为他挚爱的祖国被俄普奥瓜分了。曾在一位公爵的家庭沙龙音乐会上,肖邦看到当时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坐在观众席上,他愤怒地站起来,走到总督面前,毅然宣布:“我不在沙皇的刽子手面前弹琴。”说完昂首阔步走出大门。这一举动,也迫使他终生流亡西欧,用演奏为波兰革命者捐.款。去世后他的妹妹将其心脏护送回故乡华沙,放在圣十字教堂内的一根石柱里。夏天的每个周末,雕塑下,来自世界各地的钢琴家免费为市民游客演奏,以纪念肖邦。</h3> <h3>胜利广场好比迷你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自罚三杯!),波兰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无名烈士墓前圣火长明,四个铜罐里装着各战斗地的泥土。两名士兵站岗护卫。正逢孩子们来活动,笑脸是幸福的。</h3> <h3>从现在开始参观的建筑都在国王大街上。圣十字教堂,建於1682年,75年后建成,1944年华沙人民起义据点,遭法西斯炸毁,战后重建。被波兰人民称为“祖国的心脏”。背着十字架的基督雕像不正是华沙和波兰无数灾难及辉煌的象征吗?</h3> <h3>波兰科学院前面矗立着现代天文学先驱哥白尼的雕像。圆形基座上镶嵌着铜制的太阳系九大行星。他的“日心说”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千年波兰文化科学昌盛发达,如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约翰•保罗二世等等。人口才3800万的国家,先后1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h3> <h3>波兰总统府,有两个士兵值岗。随便拍。</h3> <h3>华沙大学是波兰的最高学府,巴洛克风格的校门正对着大街,略显寒酸。学校成立于1816年,其历史仅次于克拉科夫雅盖隆大(1364年)。欧洲有许多古老大学,它排不上号,只是个小弟弟。</h3> <h3>继续往前就是华沙城堡广场,即旧王宫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圆柱纪念碑,纪念将波兰首都由克拉科夫迁到华沙的国王;右边是重建的旧王宫,是波兰千年历史传统的文化象征,也是民族兴衰史的见证者,现改成博物馆对外开放;左边是一段残存的旧城墙。从前面的道路往前走进入旧城区。</h3> <h3>老城广场的美人鱼铜像是华沙的城徽。美丽少女右手擎剑,左手执盾,目凝远方,正气浩然,雕像集俊美与力量于一身,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波兰民族坚贞不屈的性格。传说当时有一对名叫“华尔”和“沙娃”的男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这里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 “华沙Warsaw”便成了为该城的名称。 </h3> <h3>苦难的华沙在二战中两次被炸成废墟,靠华沙大学建筑系师生在战前一刻冒死保存照片和资料到山洞里。战后华沙人民走出战争之殇,自发地恢复华沙古城,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消息传开后,流浪国外的波兰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用几十年时间重建“老城”,所有建筑的样式、街道的颜色,甚至窗户的装饰都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世界遗产一般是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作为特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格把华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伟大的山寨版华沙老城,为世界所有的古城作出了榜样,也对欧洲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h3> <h3>车行300公里,抵达波兰第三大城市克拉科夫。入住酒店。中餐馆边上运动场,孩子们尽兴地踢着足球。</h3> <h3>克拉科夫,波兰古都,一千三百多年了。至今城内还有11所大学,为波兰的文化、科学、工业与旅游中心。克拉科夫老城区则在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确认为“欧洲文化之都”,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与布拉格和维也纳一起被誉为“中欧三大文化中心”。就连华沙人也说过,旅行可以不去华沙,但绝对不能错过克拉科夫。</h3><h3>瓦维尔城堡是中世纪波兰历代国王的王宫,庄严伟岸,精美绝伦。波兰王室在这里延续居住超过五个世纪,先后有40多位国王在此居住。即使1573年后迁都,政治中心移到华沙,瓦维尔依然维持着国都皇城的象征性荣耀。 </h3><h3><br></h3> <h3>仰视瓦维尔城堡,外面的红砖城墙形蟉虬而逶迤,与内城的粉墙黛瓦相映成趣。俯瞰着千年古城克拉科夫,波兰母亲河维斯瓦河袅袅婷婷,向着华沙蜿蜒而去。</h3> <h3>皇家大教堂是国王加冕以及逝去后安葬之地,几座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教堂和礼拜堂高矮错落,勾肩搭背,形成和谐的整体。城堡内绿萝穿户牖,繁花曳裙裾。尤其那些女孩们、大妈们,自拍杆举得老长,乐疯了!</h3> <h3></h3><h3>克拉科夫是一座宗教之城。罗马天主教堂、修道院、女修道院遍布大街小巷,因此,城市有“北方罗马”之称。孩子们从小接受宗教“洗脑”,故笃信“头顶三尺有神明”。我们有四个自信,禁止它就很有必要了。</h3> <h3>老城中央广场号称是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周围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圣玛利亚教堂,纺织会馆,克拉科夫市政厅等等,胡骝华车吸引不少游客,毕竟难得做一次绅士淑女。广场中心有时还会有集市,还会有艺术家的表演。这里人头攒动,欢乐温馨,深切感受到波兰浓浓的地方风情。</h3> <h3>然而, 这里毕竟是欧美游客的天下,整个波兰两天,只见到一个中国旅行团,十天行程也没碰到几个华人旅游团队,我们成了“洋人”。也许是他们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的共通,也许我们中国游客还未识这深闺之地吧。当然很明显,少见穆斯林游客。</h3> <h3>玛利亚教堂。人工用红砖砌的钟楼,高达80米。塔楼以及教堂顶部的修建则花费了整整一个世纪。大概欧洲人太会磨洋工了! 每隔一个小时,钟楼顶部响起号角声,曲调会在中途中断。据说以纪念13世纪的一位号手,他在鞑靼人袭击城市时,吹号发警,被弓箭射中喉咙而牺牲。</h3> <h3>纺织会馆,克拉科夫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建筑为文艺复兴样式,二楼是博物馆,一楼成为贩卖纪念品的摊位了,可以买到波兰琥珀、蜜蜡或者可爱的波兰娃娃。</h3> <h3>午餐后,又将行驶300多公里前往捷克布尔诺。中途停留奥斯维辛集中营。</h3><h3>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集中营。有上百万人在这里遭德国法西斯杀害,是希特勒法西斯对犹太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同时也见证了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出于逝者的尊重,大家没有举起相机。太沉重!不想在这里讲述任何所见,也不想多待一分钟,我们匆匆结束,赶紧离开上车。</h3><h3> 车上,一直在沉思,人类为什么一定要残害自己的同类?有时候仅仅为了意识形态?奥斯维辛集中营恶名昭著,而另一事件,就鲜为人知了。那就是“卡廷森林惨案”。</h3><h3><br></h3> <h3>波兰也真悲催,历史上5次被瓜分,3次遭灭国。是名副其实的欧洲垫脚布。最近一次就在二战前夜,1939年,苏德合谋,从东西两侧闪击波兰。虎狼会师,波兰亡国。</h3> <h3>斯大林为把波兰永久并入苏联版图,下令秘密警察,将投诚的二十多万名波兰军人中,2.2万名军官及社会精英,教授、医生、律师、主教等,运入阴森的卡廷森林。以左轮枪悉数射杀,埋入各个大坑,填平植树。其余二十万均流放西伯利亚,还对外宣称他们逃入中国东北。(具体不详述,请百度“卡廷森林惨案”,各官网均有)</h3> <h3>  苍天有眼。德国纳粹战车攻占卡廷,强征战争劳工在卡廷森林发现军队万人冢,随即德方展开调查,厘清后,如获至宝,遂藉此发动强大的战时宣传攻势,揭发了这一惨案,全球哗然。其后,苏联反咬一口,说是纳粹德国所为。后苏联夺回卡廷,立即组织缜密的反调查,并采取各种卑劣手段欺骗世界。德国战败后,苏联想一劳永逸地再在其身上踏上一只脚,让世界永久承认此事为纳粹所为。但在国际间法律框架下,未能如愿。苏方只好将相关决策档案永久封存,任何人不得开启,其间几度欲以销毁。如是,卡廷惨案遂成国际悬案,直至苏 联跨台。苏联跨台时,戈氏与叶氏,前朝今世的两大魁首在移交政权时,共同开启了记录此事的“永不开封”的档案——俄罗斯总统秘密档案第一卷。阅后,两人惊惧失控,声称“头发一起竖了起来”。</h3><h3>白云苍狗,1992年10月14 日,俄罗斯总统秘密档案第一卷正式解密。真相大白,波兰举国震惊!当天在华沙举行的文件副本交接仪式上,时任俄总统叶利钦特使、国家档案馆馆长皮霍亚,将档案交付给时任波兰总统的瓦文萨,霎那间,宛如地震来袭,工人出身的瓦文萨全身剧烈震颤。</h3><h3> 然而,似乎看到什么吊诡之事,苍天又闭上了眼。2010年4月,在卡廷惨案70周年祭,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率大批政府要员与精英前去俄罗斯出席“卡廷惨案” 纪念活动时,不幸悉数坠机身亡,无数精英再一次地集体殒落! </h3> <h3>总统独女伏柩哭泣。</h3> <h3>卡廷森林,在70年前罹难的波兰人墓前,在波兰总理身旁,普京虔敬地单膝跪拜。</h3> <h3>前几天,波兰总统安德烈•杜达访美,提出支付20亿美元,要求美帝在波兰建立一个永久军事基地。其小心脏不言而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认同感是必须要有的,只要不发展成极端的民粹就好。他们要融入欧洲,是人民的选择。现在到底怎样了呢?36个小时,我只在华人餐馆发现一个对着柜台的摄像头,克拉科夫老城的一辆巡警车。街道整洁,未见难民。网上有把波兰与上海作经济比较。我也做了个小表格。</h3><h3> </h3><h3></h3><h3>波兰人民,浴火重生。用他们顽强坚韧的毅力,重建了他们的家园、希望和梦想。如今你很难想象当年这里经历过什么,但是从老老少少的笑脸上,我们似乎读懂了点波兰。</h3><h3>本文所引用资料与数据均来自官媒。“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h3><h3><br></h3> <h3></h3><h3></h3><h3></h3><h3>车窗外,森林成片,沃野连绵,小麦谅已收割,该种土豆、甜菜了吧。很快就要进入捷克布尔诺了。</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