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照片引起的回忆

слуга

<p>本美篇取材于南昌一中书信集《一种春声浑难忘》(郭用庄编著)。配乐:有一种情叫想念。演唱:阿影。</p> <p> (南昌九中校园)</p> <p>我有一张旧照片,那是初三班主任韩振华老师同我们班班委在母校(南昌九中)的合影照。照片后排右一为班主任,右二为沈冬华(64年任一中学生会主席),右三为甘保泉(原省革委会委员)。</p><p><br></p><p>这张照片很珍贵,说其珍贵,原因有俩个,一个是年少时,时代比较落后,家里又贫穷,留下的照片不多。在我的记忆里,也就照过四五次相,这是其中一次。</p><p><br></p><p>还有一个原因,照片中的我(后排左2),穿着极其简单,上身穿一件普通的无领汗衫,下身穿一条短裤,脚下更简单-赤脚。这倒不是这双脚有什么特别之处,什么臭美,而是它把那个年代我的形像和宭态真实地记录下来了。</p><p>&nbsp; </p><p>这张照片摄于1964年8月1日的暑假(初中毕业后的第二年),我正好在家打工挑鹅卵石,被叫到母校,据当时韩老师讲,毕业时匆匆忙忙,来不及与班委合影,只好补照留作纪念。</p><p><br></p><p>对这张照片,我并没有什么印像,照完后也就忘记了。让我重新记起这张照片,是七十年代初期的一天,同事上家玩,在影集里看到这张照片,笑起来说:“哈哈,你打赤脚!”这位同事看得很认真,从我的头上看到脚下,而且眼尖,连脚上没穿鞋子也看到了。</p><p><br></p><p>我开始不太相信(时间过了蛮久,不记得了),照片虽然不很清晰,但仔细一看,还真有那么回事,我只得尴尬地笑了笑。&nbsp;</p><p><br></p><p>过后,这张照片就像电脑里的图标被点开了一样,那年暑假和开学后发生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p><p>&nbsp;</p><p> 司马庙码头。宽阔的抚河边上停泊着十几条南昌市沙石公司的木帆船,无数的码头工人,挑着从船舱里铲起来的鹅卵石,排着队一个接一个缓缓地爬上由鹅卵石堆成的小山上,把土萁里的石子倒下后,又返回船上。</p><p><br></p><p>整个过程,就像一群蚂蚁在搬家,一队过来,一队过去,忙忙碌碌,沉闷而有序。</p><p><br></p><p> 我们这个力工组共有二十几个人,成员以家庭妇女为主,还有不少辍学小青年,临时工(像我这样),其中不乏亲兄弟,母子兵。为头的我们叫组长,专门负责接生意关饷(发工资)。</p><p><br></p><p>与别的组不同的是,我们组分成俩部分,一部分在下面,从船上挑到半土坡,另一部分接过担子后,挑到顶上,有点像运动场上接力赛,我们叫“打传”。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组虽不能说是老弱病残,但与真正的码头工人比,还是要差些。</p><p> </p><p><br></p><p>我开始把这工作看得很轻,一担鹅卵石不过七八十斤,妇女小青年都能干,我一个大小伙子怕什么?但干了几天后,就发现这活儿不是想像得那么容易。头上的太阳晒得特别厉害,不一会儿就让你累得汗流不止,肩上的担子也好像越来越沉,再加上滚烫的鹅卵石,把我的光脚烤得很痛,是有点吃不消。</p><p><br></p><p>我的步子越迈越慢,母亲看到我吃力的样子,很心疼,几次要我回家,被我拒绝了,那股蛮劲儿,很像母亲。不过,那工作的确很艰苦,没有毅力和好的体力,很难坚持下来。</p><p><br></p><p>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那年暑假是怎么过来的,如果现在叫我空手打赤脚走水泥路,说实话都有点害怕,更不要说挑担子爬鹅卵石山了。&nbsp;当然,我也为自己的蛮劲付出了代价。&nbsp;</p><p><br></p><p>近俩个多月的暑假过去了,我也卸下重担,回到了学校。开始时,我隐隐觉得右脚有点痛,以为是挑担累的,过会儿也就会好。但后来越来越不对劲,走路居然一拐一拐的。</p><p><br></p><p>我只好到校医室找医师,皮医师叫我把脚放在木架上,看后说:“怎么搞的,你脚板生脓了。”我终于明白了,是鹅卵石跟我开的玩笑。我无法知道当年地面石子的温度,但它却把我脚板上的肉烤熟了,时间久了,也就变成了脓。</p><p><br></p><p>看来,我是提前消费了,六十年代就尝到了烧烤的滋味。皮医师用酒精擦洗后,用小刀一划,把脓挤出来,稍加包扎也就好了。&nbsp;</p><p><br></p><p>人们痛恨坏人,常骂这些人“头顶生疮,脚底流脓”,没想到我这个大老实人也享受到了这么高的待遇。</p><p><br></p><p>回忆起暑假这段时间的生活,还不得不佩服这些码头工人,他(她)们成年累月奋斗在河边,顶烈日,冒严寒,风吹雨打,从不屈服困难的环境。他(她)们之中不乏像我这样的“赤脚大仙”,但他(她)们中没有一个变成残兵败将的。</p><p><br></p><p>这也许就是我与他(她)们的差距吧。&nbsp;&nbsp;艰苦的工作也得到了收获,一个暑假下来,也挣到了三十多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少收入,它能为家里减轻不少经济压力。</p><p><br></p><p>发工资那天,我正好放学回家,路过司马庙码头,奋斗二个月的小伙伴们又聚集在一起。当他(她)们看到我手上的书时,惊奇了,“你是高中生?啧啧,好洽嘎!”他(她)们边翻我的书,边看看我,脸上露出了羡慕的神情。我也显得很自豪,成了这些小伙伴们心中的知识分子啦。</p><p><br></p><p>我的这些小伙伴们大都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有的小学还未毕业就挑起生活重担,和他(她)们相比,我又算是幸运的。</p><p><br></p><p>从嘈杂喧哗的河边码头,到书声琅琅的高中洋学堂,环境变了,但我并没有想过去善待那双受伤的脚。</p><p><br></p><p>开学后不久,我们班组织去南昌柴油机厂參观,当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进车间时,带队的工人师傅突然注意到了我的赤脚,对班主任说:“这可不行,车间里面到处是铁屑,会伤脚的。”</p><p><br></p><p>好在老师有办法,让我到附近余锦湖同学家里借了双塑料拖鞋,解了燃眉之急。那年头,塑料拖鞋可是件奢侈品,天热时只是在学校里看见华侨学生穿过,一般家庭只有木板拖鞋,又叫踏板子。</p><p><br></p><p>记得那天为了抄近路,同锦湖不得不翻墙进“长运”宿舍取鞋,那情景还历历在目,叫人心酸哪。</p><p><br></p><p>这张老照片,让我回忆起了这么多的往事。其实,这张照片上还有一个名人,那就是照片上,站在后排的那个高个子甘保泉(鹤立鸡群,身材就与一般人不一样)。</p><p><br></p><p>他是游泳高手,时代的宠儿。初中读书时,他是学校团委负责人,文化革命时,曾担任航校(文化革命后期改为长江机械厂,后并入洪都集团)“红代会”主任(造反组织)。六八年成立省革命委员会时,他担任委员,可红了。</p><p><br></p><p>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也没有落后,他仍然是我们班混得最好的,现任南昌市丰登粮油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注册资本2400万元,即将迈进亿万富翁的行列里哩!</p><p><br></p><p>我无法记清那年头什么时间开始没有鞋穿的,也记不得是什么时间开始不再愁鞋穿,我只是知道,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度过的。这微微泛黄的照片,就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也是我永远珍贵的留念。&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