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之《一封信》让我想到的

释然

<h3>  <font color="#b04fbb">前几天讲完课文《一封信》,心里久不能平静,急于诉诸笔端。</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文中的露西想念出国的爸爸,要给他写一封信,第一封内容是这样的:“</font><font color="#ed2308">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font><font color="#b04fbb">”我问孩子们,如果露西的爸爸看到了这封信他会怎么想,他们思考了一会儿以后马上举起了手,有的说“爸爸会不开心,因为露西她们不开心”,有的说“爸爸会担心没人陪露西玩”,也有的说“台灯修不好,露西不能写作业,爸爸会担心”,还有好多孩子说“看到这样的露西爸爸在那边也不能安心工作,也许会马上想要回来”,孩子们七嘴八舌,但都说的挺好,我顺着孩子们的思路说“既然这样的信会让爸爸不开心,会让爸爸担心,那这样的信能不能寄给爸爸呢,露西该怎么办?”“不能,她重新写一封呗。”“的确,这样的信不能寄给爸爸,那咱们就一起看看露西在第二封信里又写了些什么呢?”</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由于第二封信不是连在一起的,孩子们找了半天才拼凑到一起:</font><font color="#ed2308">亲爱的爸爸,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啊,太好啦!爸爸,我们天天想你。</font>”<font color="#b04fbb">露西还在信的结尾,画了一大束鲜花。第二封信一出现在孩子们眼前,他们马上就有话说了“这封信里的露西是开心的,因为可以去看电影”,“爸爸不在,有希比希陪她玩,爸爸也会开心”,“能自己修台灯了,就能安心写作业了,也说明长大了”。“那如果两封信都放在你面前,你觉得哪封好?”“当然是第二封了,因为露西开心,爸爸也会开心,这样爸爸才会安心工作……”整节课,孩子们紧紧的跟着我的思路,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真没想到有些内容都不用我讲,孩子们就能自然理解到位,表达清晰,有些地方甚至比我预想的还要好。</font></div> <h3><font color="#b04fbb">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确只是起一个主导的作用,孩子们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大都时候都可以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任孩子们去发挥,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孩子们都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不仅如此,这课的内容对我的感触也挺大的,露西为了不让出国工作的爸爸担心,不惜写了两封完全不一样的信,她要带给爸爸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这样爸爸才能安心在那边工作,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离家在外,给爸妈打电话发短信就挑能让他们开心的话说,而他们给儿女打电话也是一样。因为彼此牵挂,所以才会刻意隐瞒,因为彼此担心,所以才会善意欺骗,所以经常会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事没事多给父母打个电话,多回家看看,多给父母说点开心的事,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父母年事已高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font></h3>

露西

爸爸

开心

孩子

我们

台灯

父母

安心

这样

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