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相逢是一首歌,你我都是歌中不可缺少的音符。<br> 金秋的九月二十六日,方一小学六六届一班同学又聚首。上午借座上海文庙茶叙。</h3><h3> 我们都是老城厢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对老城厢有着深深的眷恋。老城厢上海的根,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小熏导着我们。因为那场“运动”,小学毕业我们就结束了读书生涯,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永远的遗憾。一到文庙,同学们都自觉恭敬的叩拜了先贤孔老夫子。我想:即是同学们对孔子的敬仰,也是弥补心中的那一点遗憾。</h3><h3> 24位同学在上海文庙明伦堂前照合家福。老房都拆迁了,老屋已不复存在,唯一能留住的是发小、同学,至真、至美、至纯的情谊。</h3> <h3> 同学们欢座一堂,品着香茗,尝着吕伟从澳洲带来的巧克力,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h3> <h3>笑声、歌声、谈笑声,声声欢亮;同窗、发小、朋友情,情谊永存!</h3> <h3>薛珠、徐小凤、候秀娟、陈仲英,认真听着同学的发言。</h3> <h3>杨长娣与魏凤云,小时候住在方浜中路沿街的面对面,真正的发小加同学。</h3> <h3>陈玉珍与徐丽华、邵晓燕合影</h3> <h3> 五位小学同班同学,1970年春上山下乡,在同一个公社相遇,候秀娟与陈玉珍在同一个大队;我与陈仲英在同一大队;蔡黎明所在的大队离公社最近,当年可是好羡慕。因为我们四人的大队,在离公社十几里地的大山里。</h3> <h3>马小萍第一次参加聚会,与杨长娣、夏惠芳的合影</h3> <h3>陆素娟、杨长娣、魏凤云、薛珠、邵晓燕合影</h3> <h3> 本次聚会很遗憾的事,秦乳莺因血压飚高没能参加。她的先生与女儿说:你太激动了,一夜没睡好,所以血压升高了。乳莺与我,每周四在老年大学听课,她真的很期待这次聚会,马小萍还是她通过农场的同事联系上的。看来上年纪了,凡事一定得淡定一点哦!</h3> <h3> 本次聚会最令人高兴的是吕伟、马小萍、李娟三位同学,52年后与发小们重相聚。更让人开心的是老照片上的五位小女孩,52年后喜相逢又合影。</h3> <h3> 大概是太激动了吧,对着老照片排序,还是左右搞错了。秀珍说:“我们真的老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说:“夕阳无限好,晚霞更璀璨”。</h3><h3> 到2026年,小学毕业60周年时,五位“小女孩”,记得一定再合张影哦!</h3> <h3> 发小们聚会,讲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让三位第一次参加聚会的同学先说吧!"我的提议,大家欣然接受。</h3> <h3> 吕伟说:我在澳洲近30年,现在国内发展日新月异,看到大家生活安逸幸福,我由衷的为同学们高兴。我们这代人是新中国最特殊的一代,成长的道路坎坷不平,生活的经历艰难辛苦,现在苦尽甘来,我们却老了。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对自己好一点,保重身体,开心快乐每一天,夕阳无限好。</h3><h3> 伟伟的感言,发自肺腑。祝福伟伟在澳洲生活愉快,如澳洲的天空灿烂艳丽。</h3><h3> 吕伟从小就是男生心中的女神哦!</h3> <h3> 马小萍甜甜的笑容,安静的性格,即使五十多年没见,还是一点不变。小萍说:当年去安徽插队,后来被推荐上彭埠医学院,毕业后当医生至退休。我们同学中唯一的白衣天使。当小萍娓娓道来时,透露出她内敛与内秀的品质。我很欣赏小萍的性格。</h3> <h3> 李娟,还是那么活泼,那么开朗。与众不同,李娟主动开唱,小时候的歌曲《天安门上红灯明亮》,性格使然,一下子活跃了聚会的气氛。李娟说:农村回沪后,从事幼教工作,以后又调入特殊教育系统当教师。现在李娟还是我们群里的活跃群友。祝福李娟青春永驻!</h3> <h3> 联系上邵晓燕与莫秀凤后,上次开始她们俩参加了聚会。</h3><h3> 晓燕还是那么文静,她的父亲是沪剧界的老前辈,晓燕的沪剧也唱得很棒。记得那时,我们向她学唱《星星之火》片段,还排练演出呢!晓燕你还欠大家一次演唱哦,下次聚会一定让我们一饱耳福!</h3><h3> 上次聚会没做美篇,这次一定要让晓燕与秀凤亮个相!</h3> <h3> 莫秀凤,去年与她见面,虽然相隔51年,但她明亮的大眼睛,微微的笑容却一成不变。</h3> <h3> 发小群的五分之一:从左至右,汪庭孝、蔡黎明、李林祥、汤福昌、陈惠林</h3><h3> </h3> <h3> 李林祥在微信中说:"文庙前弯弯的小路有多少儿时的回忆。该读书时没书读,这辈子憾事啊!书读少了,孔夫子还是要敬的”。那天李林祥恭敬地叩拜孔老夫子。</h3> <h3>上图:同学友谊 下图:发小情深</h3> <h3> 蔡黎明说:新意盎然的文庙茶叙;大成殿前昔日众学子咸集毕至,恭聚孔圣人像下;明伦堂边,香茗与欢语绕环。忆往抚今,虽经历各一,却殊途同归,尚有一个祥和、安宁的晚年。</h3> <h3>茶会结束,同学们在文庙参观留影。</h3> <h3> 玲珑石后的魁星阁是文庙唯一保留的老建筑。1997年春动工修建,由原南市区政府财政拨款,协调内设部门(如南市游泳池、老龄会茶色,文庙边上的花鸟市场等)的搬迁,按文庙的格式建造。政府为保留中华文化精髓,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h3> <h3>佳英,我们的“美喉王”。每次聚会都不能缺少她优美响亮的歌声。</h3> <h3>同学们漫步在文庙的鹅卵石小道上</h3> <h3>林祥与两位美女同学合影,笑得嘴也合不拢。</h3> <h3>李娟、杨长娣、魏凤云与陆素娟</h3> <h3>明伦堂,导师解疑释惑的课堂。</h3> <h3>徐小凤、候秀娟、徐佳英、陈仲英,留下倩影、留下微笑。</h3> <h3> 我与伟伟。小时候,我俩最开心的事,就是相约去文化电影院,观看新上映的影片。</h3> <h3> 汤福昌,小时候身体很羸弱,现在锻炼的很健壮。午餐时,还给大家秀肌肉,引来同学们一片啧啧的赞叹声与朗朗的欢笑声!</h3> <h3> 汪庭孝与王国萍、夏惠芳,本次聚会与上次聚会的合影。两张合影如何评价,请同学们各抒己见!</h3> <h3> 午餐地点安排,在复兴东路河南南路交叉口,香港名都城四楼幸福家宴酒店。我选择此地的含义,也有旧地重游之意。早先住在淘沙长街与薛弄底街的好多同学的家就在这里。现在,原来的石库门房,老式弄堂,二层平房已无踪影,矗立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高层公寓与高楼商场。旧城改造速度之迅猛,令人惊叹不已!</h3> <h3> 欢宴之际,我叙说了自己插队时的一个真实故事。1970年刚下农村时,晚上生产队开会,社员要上海来的知青演唱歌曲。那时,还是“文革”如火如荼时期,除了毛主席语录歌,其他能唱的歌曲也不多。所以几首曲罢,也是黔驴技穷,调皮的我们想,反正社员也听不懂上海话,就唱了一首“六月里的癞痢真苦恼”的沪语歌谣,唱到最后一句”癞痢听了哈哈笑”时,我们已抑制不住笑的前俯后仰,社员们不明就里也都跟着哈哈大笑。这个善意的恶作剧我终生难忘。回想这件事,真心觉得:当年的我们太少不更事。</h3><h3> 谁知,这个故事竟撩发同学们童心复燃。也不知谁提议,大家竟然一起俏皮欢快的唱了起来。此时,时光仿佛穿越回五十余年前,那个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h3> <h3> 陈惠林,自建群起,坚持每日发送早新闻,实属不易。前不久,陈惠林手机遗失,同学们二天不见早新闻,引发了群内“惠林在哪里”的搜寻活动。惠林,发小群很温暖吧!</h3> <h3></h3><h3> 吕伟与佳英从小学同班至中学同班,1970年春又同赴江西军垦农场。发小、闺蜜,同学、战友,不是姐妹胜过姐妹!</h3><b> 佳英感言</b>:欣逢同学精神爽,谈笑风声总不休!<h3><b> 吕伟感言</b>:这次同学聚会,虽然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相遇时,依然如初在童年时期,共同唱响孩童时代的歌曲,这一幕久久不能拂去。</h3> <h3><b>秀珍感言</b>:发小聚会,酝酿半年有余,好不容易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请抓住余辉吧!</h3> <h3><b>庭孝感言</b>:留住每一次美好的时光!我们都不年轻了,珍惜每一次相遇!大家心态都很年轻,甚至可以说有一颗顽童般的心。我们相聚的六个小时里,最经典的是大家一起唱《六月里的癞痢》那一刻!</h3> <h3>李林祥,我们群的摄影大师。每次聚会林祥用他的相机,为我们定格了珍贵与快乐的每一刻。</h3><h3><b>林祥感言:</b>秋高气爽同学聚会在文庙,中华文明有孔子思想,知识出思想。中午出文庙去午餐,河南南路拓宽了,复兴东路更宽阔。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面貌美如画,变了,确实变了,变好了!变美了!看看上海大城市的大变化,看看我们!同学,同学珍惜啊!</h3> <h3><b>黎明感言</b>:佳英的异地赴会,吕伟的境外归来,童趣与窗谊,让人陶醉!多么不忍离去,林祥的美妙摄影能否使那一刻停格,直至永续。多么期待下一个全家福式的缠绵聚会!</h3> <h3>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美好分明还在眼前。把闹哄哄的场景锁进眼睛;把有情、有味、有趣的相聚时光装进记忆。</h3><h3> 让我们彼此珍惜那段纯真的友情,期待下一次“发小.同学”的再聚会。</h3><h3><b> 相聚快乐!感恩、感动、感谢!</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