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坟茔的故事

宝嘉

<h3>第一座坟茔是张国焘墓。</h3><h3>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执行主席,中国红军四方面军总政委,现代中国的一代风云人物。<br></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2018年9月29日,一凡驱车带我来到多伦多松山墓园,寻访张公国焘之墓。</h3> <h3>张国焘墓位于被称为Pine Hills Cemetery的松山墓园之地,其为加拿大万博墓园集团(Mount Pleasant Group of Cemeteries)下属的墓园之一,位于多伦多郊外东北方向的625 Birch Mount Rd, 距离市中心约30多公里。<br></h3> <h3>松山墓园很大,占地约有3千多亩,栖居着数万死魂灵。我们途经的一个大型墓区以华人碑林为主,放眼望去,满眼高大巍峨的中式墓碑,一时间竟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悠悠岁月,居然有这么多华人一生飘零,埋骨异乡,正如亚历山德拉·里普利为《飘》撰写的续集《斯佳丽》结尾那段话:</h3><h3>“你属于我,斯嘉丽。你到现在都还没有认清这一点吗?这个世界的每一处都是我们的落脚点,我们都不是适合家居生活的人。我们是探险家,冒险家,是突破封锁线的人。没有了挑战,我们的生命就只剩了一半。我们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只要我们在一起,每一个地方都属于我们。但是,我们绝对不属于任何地方。别人也许安土重迁,而我们不是。”<br></h3><h3><br></h3><h3>还有,原来“洪门”就是致公党。</h3> <h3>墓碑很简朴,青灰色的普通石材,正面是一对洋人夫妇的墓文,张国焘和杨子烈夫妇“住”在反面,属于“一碑两户”。没有鲜花,只有一束塑料花在上面。以前在网上见到的照片是左右各有一棵小松树,现在只有一棵,另一棵大概是死了。但是客服中心的女士很熟悉他,一问2263号,她马上说:A Chinese gent?然后拿出一张地图在上面画位置给我们看。<br></h3><h3>那个墓碑就在从客服中心出来向左前方走的路的尽头。<br></h3><h3>墓碑正文的第一行写着“IN LOVING MEMORY OF GUO TAO”。由此我想到,晚年的他应该是皈依了上帝。</h3> <h3>众所周知,在现代中国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年代,张国焘,这位中共早期领袖一直是红色话语叙事结构中的反面人物。红军时期他所主导的“肃反”曾致使无数革命英雄竞相折腰甚至人头落地。政治上受挫后更是借祭拜黄帝陵之机逃往重庆,投向曾经的政敌。从此渐行渐远游离于政治之外,由大陆而台湾,而香港,而加拿大,终归于一抔黄土。<br></h3> <h3>上世纪的1976年,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特鲁多到多伦多公干,曾专程前去登门拜望张国焘,表达了加拿大政府对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关注。三年后,张国焘在这块远离故国的土地上撒手人寰,溘然而去,走完了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终年82岁。 </h3><h3><br></h3> <h3>岁月流金,斗转星移。自鸦片战争以降,现代中国的每一重大历史片段和历史人物都是传奇。正视历史,方可流传后世,警示当代。<br></h3><h3><br></h3> <h3>如今那墓前的枫叶在秋风细雨中已经开始红艳,慰籍着泥土里那颗对历史烟云应该早已释怀的心灵。<br></h3> <h3>第二座坟茔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藏的祖大寿墓。</h3> <h3>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 简称ROM)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中心。于1912年4月16日由安大略省政府创立,其主要内容是考古学、美术、生物学。馆内收藏品有木乃伊、中国陵墓等等。</h3><h3>全馆总共有五层楼,收有很多中国的艺术品及古董,是全世界上收集中国收藏品的大本营之一。<br></h3><h3><br></h3><h3>由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博物馆新附属建筑被称为“Lee-Chin水晶宫”,它标志性的棱角美学和水晶形状让我想起贝聿铭。 <br></h3> <h3>这个墓葬的主人姓祖,据博物馆介绍是祖大寿,就是那位以“两朝贰臣”著称的明末降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祖大寿,辽东人,吴三桂的舅舅,明末曾为锦州总兵,归顺清朝后任正黄旗总兵。</span>墓葬原来位于北京海淀,据说于1922年被祖家后代卖给加拿大商人,后收藏于ROM。</h3> <h3>近年来由于在辽宁兴城出土了祖大寿墓碑,引起人们对ROM的墓葬主人身份的质疑,认为墓葬主人其实不是祖大寿,而是祖大寿的一位子侄。话说回来,即使是子侄,总归这个坟茔是被子孙后代给卖了,而且卖到了外国,使得这位墓葬主人成为也许是中国最早的“移民”……</h3> <h3>说起祖大寿,其实有一个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地方:祖家街。乘坐7路公交车由南向北,过了白塔寺和报子胡同从祖家街下车,在赵登禹路的西侧有一条不宽的胡同富国街,胡同东头座北朝南有一处清代府邸式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柱,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古色古香。这里就是明末清初叱咤风云的人物祖大寿的府邸,顺治十三年即1656年后这里改为祖大寿祠。从1912年起为北京三中。 <br></h3> <h3>今天三中教学楼的位置原是祖家的宅院花园,属于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布局。<br></h3> <h3>北京三中的前身是清雍正年间建立的专收八旗子弟的右翼宗学,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供职十年。老舍先生曾就读于此。据三中的宣传资料介绍,著名学者罗长培、于光远、徐城北;文艺界名人苏民、蓝天野、方成、董浩、邓伟,曲艺界名人马季、笑林、石富宽、崔琦等都毕业于北京三中。正如著名学者启功先生为三中题词:起自雍乾世,人才辈辈出。<br></h3><h3>而我更引以为自豪的是我有许多好友都出自三中:诗人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诗人/歌唱家根子(岳重)、画家/诗人曲磊磊、学者王新华(愿他安息)、王克明、谢小庆、赵阳、许小年……</h3><h3>还有一个很烦人的律师同行、摄影师陈阿元。</h3><h3>嗨,三中的!</h3> <h3>番外的话</h3> <h3>作为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馆和北美洲第5大博物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最宏大的藏品和镇馆之宝,竟然是来自中国山西稷山县兴化寺的完整壁画名为《弥勒佛说法图》。史料记载为元代著名画师朱好古和张伯渊所作,被誉为中国元代寺庙壁画中的精品,其绘画水平可与那些宋元传世人物画作品比肩。<br></h3> <h3>在这幅宽11.6米、高5.8米的壁画上,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分列两侧的壁画尺寸也不小,藏品疑来自山西(平顺)龙门寺。其中的释迦牟尼坐像、莲花手菩萨立像、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坐像,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魅力。<br></h3><h3><br></h3> <h3>阿难迦叶立于两侧,上有迦陵频迦鸟,外侧各有一组人物,为襄王夫妇剃度图,旁边有襄王决定留在世间的儿子之一掩面拭泪。<br></h3> <h3>1925年,《弥勒佛说法图》壁画曾被古董商剥走;1928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长古莱里得知消息后,以5000元银洋买下。壁画被分装成63箱运至多伦多。<br></h3><h3>古莱里为将支离破碎的壁画重新拼接,特意聘请了美国文物修复的顶级专家。1933年夏天,壁画修复完成,在博物馆新馆开幕时和观众如期见面。<br></h3> <h3>墓葬也好,壁画也罢,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福兮祸兮?应该是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伏。若非如此,我们或许无缘与之相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