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好吗?集宁20多年前的那些帅气的警服和军装。

刘彦秾

<h3>纪念改革开放40年,国庆69周年。 集宁记忆 (警服和军装篇 )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将自己近30年前记录的集宁的老镜头奉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打开尘封已久的回忆,回顾我们曾经走过的路。<br></h3> <h3>90年代初我们国产最好的车是桑塔纳,曾经作为国礼送给第一位担任中国足球主教练的德国人施拉普纳。图片显示集宁市区当时限速是30.。</h3> <h3>那时的交警劳动强度很大,不少路口还没有齐备的交通号志。高峰期交警全凭口哨和大喊,主要是指挥机动车辆和马车驴车。行人和自行车很随意,还没有斑马线。</h3> <h3>这位老交警听说是自治区的劳模。</h3> <h3>交通事故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喝酒开车。私家车很少,做单位的司机是件很牛气的事情。</h3> <h3>那时办驾照很容易也很便宜,一位在矿上开了30车的老司机居然没有领过驾照。</h3> <h3>交通"严管街"的出现标志着集宁城区的交通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牛马驴车就不能进入了。</h3> <h3>帅气吧。90年代初集宁女交警上岗就是今天所说的爆红,在自治区乃至国内都是一个亮点。</h3> <h3>女子岗设在联营十字路口,自行车和行人不看红绿灯的习惯在女交警柔中带钢的劝导下开始有所改变。</h3> <h3>记得一个骑车闯红灯的男子,硬是在这位女娃娃交警抬右手敬礼,左手示停,哨声不断再加上一双咄咄逼人的目光前停了下来。这次经历恐怕是这位老兄终身难忘的一课。</h3> <h3>纠正人们多年养成的陋习实属不易,有听劝的,也有油盐不进。</h3> <h3>集宁的冬天的那个冷是没得说,冰冷的铁哨粘住嘴唇那是常事。</h3> <h3>今天乌兰察布市能进入全国的五城连创与始于20多年前交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h3> <h3>90年代初的摩托车热让人记忆犹新,仅我认识酒后飙车致残的人如今仍在康复训练中。如果,如果当年就有今天一般制止酒驾的决心和力度该有多好啊!我想这大概是曾经付出惨痛代价的人的心声吧。</h3> <h3>交警身后的小饭馆旁边就是集宁第一家脱离国营照相馆搞承包经营的春雨照相。</h3> <h3>那时候公安的经费也很是紧张,挂个宣传条幅也是企业的赞助。</h3> <h3>联营交通岗楼,下了一班岗腰酸背痛。</h3> <h3>女子交通岗楼里有面镜子,为了警容风纪。</h3> <h3>也是在养护花季少女爱美那颗爱美的心。</h3> <h3>不知道当年的你如今退休了没有,我甚至不知道你的名字,如果你看到了就算是给你一份惊喜的礼物吧。</h3> <h3>1990年9月1日,我国«铁路法»正式颁布。当年集宁铁路公安处在站前广场宣传讲解。</h3> <h3>让老百姓起码知道不能在铁道线路附近挖沙取土,放牧,不能在线路上坐卧钻火车扒火车......</h3> <h3>一台双卡录放机已经是单位里很值钱的东西了。</h3> <h3>90年代初铁路公安开始配备了警犬,加大打击偷盗运输物资。</h3> <h3>96年秋随集宁铁路公安处赴呼和浩特西站采访打击偷盗铁路运输物资,年轻的干警们一宿翻强上房端窝点,半夜回来,所里煮了三十斤挂面,没香肠,没鸡蛋只有酱。放下碗又消失在夜色里。那时候铁路警察家底儿也很穷。</h3> <h3>90年代国家组建了预备役部队,这些曾经的战士又回到了训练场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过硬的军事技术。</h3> <h3>今天仍然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所不同的是武器装备先进了,民兵预备役的学历提升了。</h3> <h3>集宁作为边疆前哨,当年的兵哥哥随处可见。这个院里前后住过不同的部队。距离我的老房子不远,小时候就是听着起床号和熄灯号长大的。此时是205师所在地,门岗一个赛一个精神。</h3> <h3>1963年8月,河北发生特大洪水,部队中一位名叫谢臣的战士因勇救落水女童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第二年,国防部追授谢臣为 “爱民模范”,并授予他生前所在班为“谢臣班”。那时星期天,在集宁街头经常能看到“谢臣班”的战士们学雷锋的身影。<br></h3> <h3>火车站人多,前来修鞋一个接一个。穿着“谢臣班”战士们修过鞋一生中不会走弯路。</h3> <h3>集宁的老百姓再熟悉不过这个兵营和站岗的士兵了,205师这支创建于抗战时期的英雄部队与集宁有缘,我有幸把他们留在了我的镜头里。</h3> <h3>翻出老照片,回忆昨天的故事。还有更多的老照片的故事,让我慢慢的讲给你听。不见不散。</h3> <h3>媒体转发请注明出处。需要照片联系作者。1369473261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