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个秋天开始的培训,师傅带着我们选课,入课,听课,评课,邀导师会课总评。每次培训,师傅的要求和程序是学员自主选课→提交原初教案(500字)→上课(根据录像整理课堂实录,可适当删减,4000字以内)→学员互评(摘要评课要点,共1000字以内)→导师总评(根据录音整理评课实录,可适当删减,3000字以内)→提交优化教案(优化后简案,500字以内)→回学校再教-提交再教感言(1000字以内)。
本次培训,我们来到了美丽而缀着雅致的临港实验学校,开启了一段新的培训之旅。<br></h3> <h3> 第一天上午,夏燕平执教《秋天的怀念》。</h3> <h3>
课毕,本班学员积极评课。高金露建议对母亲说的话可以先让学生停下来写一写,然后再说;周昕关注到教师注重学生习惯培养,课堂体现了语文本色,建议适当调整板块。还有夏春华、张怡、高殿杰、罗江宁、庄茜、张丽花等也都参与了评课。
以课会友,乐哉快哉!靖江名师工作室陈培德老师带着他的团队也来参加了我们第一天的活动,陈老师用“求实”、“睿智”两个词肯定了这堂课,认为课很实在,体现了“精致语文”的理念,设计的几个活动都是为了走到文本深处。陈老师还谈了自己对文本的一些思考,如文章中的情感隔膜。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如何把学生真正带到那个情境中?感谢陈老师对我们语文思维的启发!<br></h3><h3><br></h3> <h3> 有师从远方来,不亦乐乎!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正道语文”首倡者李华平教授在听完学员上课、评课后,满怀语文活力地跟我们聊了起来。李教授首先对活动进行解码,指出了听评课的意义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然后李教授评说学员的评课,肯定了6位学员对评课点抓得准,认识深刻,启示我们评课要有意识作归属。最后,李教授重点分三个层次点评了夏燕平的这堂课。第一,这是一堂有家常味的成功的语文课。第二,这堂课的优点朴实、智慧、细致。第三,“再往前走一步”,即这堂课可优化的方面: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效果的优化。李教授这样深入的指导过程充满激情与活力,那是语文生命的智慧在闪烁,我们听着很有意思,沉思于李教授的最后一句话“语文课是一种遗憾的艺术”。</h3> <h3> 第一天下午,丁丽英执教《一棵小桃树》。</h3> <h3> 课毕,几位学员评课。计敏芳主要例数了几处细致的课堂呈现,建议优化课堂活动中的条理性;缪静波用细但不透,密但不连概括了整体感受。杜琳、华丽燕等也提出了优化策略。</h3> <h3> 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这位文本解读领域的泰斗级导师从对《一棵小桃树》一文的感受谈起,用前后串讲的方式评说了学员评课的共通点,并就这些点或展开或优化。詹教授认同学员对课堂“实”的评价,建议细处要找核心词讲透,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归类,不要牵制学生的思维。詹教授点评丁丽英的课时肯定了教者对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点明需要优化的三个方面:课堂指令的改变应明晰地表达出来;对于主要内容的提炼,区分概括和删选的概念;对于小桃树与人关系的探究要分层次展开。其间,詹教授的讲解穿插了他的解读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关注的角度和深度。最后,詹教授就“怎样上好一堂自读课”有如下建议:先思考对语文课的要求,再思考自读课的特殊要求,自读课自己讲的内容要少而精。总的希望是:语文课上得深一些。詹教授专业性的思考和建议,让我们探寻到了语文的更深处。随后,执教者丁丽英发言谈收获。师傅徐老师最后指出三点:问题驱动不是自读的专利;如果认为自读课就教成自读课,如果认为教读课就教成教读课;发掘文本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或看似很重其实很轻的地方。</h3> <h3> 第二天上午,陆一平执教《藤野先生》。</h3> <h3> 评课开始,各小组组内交流这堂课的亮点,提出优化建议。在陆一平说课之后各小组代表开始评课:李明一组肯定了探究过程符合规律,但主问题呈现文字太多,活动有断层;顾玲君一组肯定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但活动中指令不够明确,可以用范例引导;赵蓉蓉一组认为亮点在于由地点切入,教师活动意识强,但教师的学生立场意识不强,可以在学生的回答中寻找生长点。评课小组代表还有徐玉兰、许乡、刘剑峰、杨敏,都提出了优化建议。</h3> <h3> 常州名师,武进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副主任张立成老师就这堂课展开了几个话题:定位不一样,评课就不一样;关于《藤野先生》在三个阶段变化的教学主题;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确定教学点,分别从学情、辨体、识人、断文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从教学的角度,叙事类文本关注事、情两方面,分别从适切性、逻辑性、生成性、语用性四方面进行归纳。张老师立足语文教学现实,关注语文教学的实际功用,让我们在语文之路上不乏理性的思考。</h3> <h3> 第二天下午,陈新执教《背影》。</h3> <h3> 周莉萍、曹雪娟、陈君兰等学员积极评课。其中,杨敏关注到文本特定情境下的表达与寻常的区别,建议突破讲透;高殿杰建议课堂问题设计要考虑对后面问题的关联性。师傅徐老师补充道:有价值的问题是能形成连续的听、读、说。</h3> <h3> 特级教师,江阴高级中学郁洪千校长继第一次活动后,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讲座式的评课,那份语文情怀再一次真实而诙谐地漾开来了。郁校长从最近一次对自己母亲的深切怀念谈起,引起我们对叙事散文情感的关注。重点讲了语文教学的根,概括成纲(课程标准)、本(教材文本)、人(老师、学生)三个字,并结合《课标》相关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背影》为主要课例,适当穿插其他文本、教学实例,让我们明白语文教学的根应贯穿我们的教学思考和实践。</h3> <h3> 最后,徐老师承接郁校长的阐释,以《背影》为例,强调散文的核心与灵魂是情感,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对情感的剖析和感悟上。并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阐述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h3> <h3> 两天的培训,四堂叙事性散文研讨课,四场评课,五位导师的醍醐灌顶……在这个秋日,对我们来说更有一种胜似春朝的语文生命的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