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戏曲大会亲历记——这就是底气

梁禅

<h3>两天的培训过后,第三天就要进录影棚了。</h3><h3>还得说说进录影棚之前的事。</h3><h3>或许是年轻人居多,也或许是爱好戏曲的人都比较活泼开朗,更或许是有不少人就是2017届戏曲大会老相识,总之是两天的时间,大家的关系看过去很融洽,房间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中间夹杂着胡琴和抑扬顿挫的戏曲演唱声。南腔北调,生旦净丑,男女老幼,应有尽有,气氛颇为热烈。</h3><h3>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接下来的几天,原本素不相识的百人团的不少朋友,竟然也对我杀出百人团给予看好。</h3><h3>而我自己呢?正如前面所说,目标正在于此——杀出百人团。不是为了争什么名,确实是不想辜负朋友们的期望。这个时候,再要说自己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恐怕不真实了,只是这压力不是来自自己的企求,而且来自所面对的信任和鼓励。</h3><h3>但内心觉得做到杀出百人团这一点,自己还是有些底气的。</h3><h3>这底气不仅仅是基于对2017中国戏曲大会的了解,对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知识测试的了解,更是来自于自己多年的浸淫与积累。</h3> <h3>最初的积累便是来自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已成文物的收音机,而在00、10后的眼里,更该不认识这玩意了吧?而那个年代,它在我的手中就相当于今天许多人手中离不开的平板与手机。只是,它带给我的只有知识与欢乐,没有游戏和杂七杂八的负面信息!</h3><h3>那时候,它几乎成了长在我身体上的一部分,看书写字时,旁边摆着它,跟父亲下田劳动时,手里提着它,晚上睡觉时,手里捧着它。虽然只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寥寥三几个频率信号,在我心中内容却异常丰富,什么时候播出什么节目,心中都有一张清晰的时间表。就拿戏曲来说,中央台每周一晚上八点隔周轮流播出的“听众点播的京剧选段”“听众点播的南方戏选段”“听众点播的北方戏选段”,每周日上午九点播出的“戏曲专题节目”以及诸多的“戏曲全剧录音”和“戏曲广播剧”,江西台“听众点播的赣剧选段”“农村俱乐部节目”以及采茶戏和其他江西地方戏选段,几乎是一个都逃不过我的耳朵的。那个时候开始,众多的戏曲剧种戏曲声腔和名家名剧名段,就充斥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依然清晰如昨。</h3><h3><br></h3> <h3>这本书是检验我戏曲欣赏成果的第一份奖品。</h3><h3>198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广播大赛”,当时也许是初次举办,没有经验,也许是认为演员都很年轻,都不为大众所熟知,每个唱段都是报了演员姓名的,由听众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投票。这回的江西人民广播台成为主办单位之一,不得不说它比江西电视台在推广戏曲方面做得很出色,同时,江西当时也拥有五个专业黄梅戏剧团,也有演员参加了比赛。不得不说,那时的江西戏曲确实是很繁荣的。</h3><h3>当时,电台并没有事先说明听众也会有什么奖励,唯一的优惠是可以不用贴八分钱的邮票,只在信封上注明“选票”即可。那时的参与,全凭自己的爱好与热情。<br></h3><h3>最后的评选结果,获奖者当然包括“五朵金花”、黄新德、陈小芳以及年仅十六岁的韩再芬等。</h3><h3>不久,邮递员给我送来一个邮件,一本书,就是这本《戏曲演员印象录》。记得当时我是如获至宝,很是激动了一番,那个年代,那个年龄,无法做到心如止水,很难形容当时的心情了,毕竟当时,能够在电台广播的“听众点播的xx节目”中听到播音员念到自己的名字都感到是一种幸福与自豪,何况是收到中央台的奖品,更何况这奖品是当时难以买到,又是自己最心爱的?</h3><h3>正是这本书,让我在广播之外,更清楚地了解了许多戏曲名家和他们的故事。</h3><h3><br></h3> <h3>1986年,继成功举办“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广播大赛”之后,中央、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七家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市音像公司、嵊县广播电视局又联合举办的“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广播大赛”,再次发起听众无记名投票评选。这次的比赛,与黄梅戏大赛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公布演员名字,只有播出顺序号码。那时不能如今天一般的网络拉票,当然更不存在网络刷票的行为,完全尊重听众的意愿。我自然又是一段不拉,守着收音机,拿着纸笔,随时记下自己认为可以得奖的演员的号码及唱段名称。等到全部唱段听完,填好选票,就寄了出去。<br></h3><h3>之后便是依旧抱着收音机,每天等待最后的结果。结果出来了,记得十佳中我应该是选中了八个,这八个中就有后来蜚声越剧舞台的上海越剧院三团的赵志刚、当时还在舟山越剧团的王志萍、湖州越剧团的俞建华、当时还在诸暨越剧团的钱惠丽、乐清越剧团王少楼等。而当时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专业越剧团的江西,也有演员参加了这次大赛。</h3><h3>出乎意料的是,不久又收到邮递员送来的一个邮件,便是这本《漫话越剧》。里面还夹杂着几枚精美的彩色剪纸。</h3><h3>这本书成为了我了解越剧的一扇窗口,也成了我反复翻阅的一本书。</h3><h3>这两本书成为我最早接触到的戏曲专业书籍,它们长时间成为我仅有的戏曲书籍,直到2001年之后,它们才迎来了更多的伙伴。<br></h3> <h3><font color="#010101">而这两本书是参加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俱乐部</font><font color="#010101">”节目知识竞赛获得的奖品,时间应该是与“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广播大赛”同一年。记得当时</font><font color="#010101">几道题没有把握,就用了两个名字,填了两张答卷,当然,最后获得了两</font><font color="#010101">份奖品(</font><font color="#ed2308">偷着乐</font><font color="#010101">)。这两本书都是内部出版,《江西广播歌选》汇集了那时候江西歌曲创作的丰硕成果,而《赣江文学》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赣江文学”栏目“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作品选”。这本书在收藏家那里已经涨到50元一本了。(</font><font color="#ed2308">一乐</font><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回想当年拿到这些奖品的时候,恍如昨天,但那时候是决计想不到多少年后会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font></h3> <h3>这些便是我后来有条件的情况下,购买的新的旧的各种戏曲书籍报刊杂志了(当然,晒在这里的只是一部分),它们涵盖了许多剧种,包括了戏曲的编剧、导演、作曲、表演、舞美、戏曲史、剧目考等等等等方面。</h3><h3>除了这些,还有众多的唱片、盒带、光盘以及电脑普及后的戏曲音视频文件。</h3><h3>它们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剧种,也就是说,对于全国大部分剧种,至少一些皮毛我是知道的,应付中国戏曲大会应该够用了吧。</h3><h3>这就是我参加2018中国戏曲大会的底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