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仙湖一品,规划六百亩,第一期已开发三百亩。先坐上电瓶观光车游一游吧。</h3> <h3>举目青山绿水,抬首蓝天祥云,俯耳白鹭呱呱</h3> <h3>双向车道,人走车行,各行其道</h3> <h3>最喜小区里的“瑶池”,也许该叫“仙湖”,如湿地公园一般,让人忘了这是家还是景区。</h3> <h3>久违的芦苇,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诗经》中“蒹葭苍苍”</h3> <h3>还有这座拱桥,虽不知它的确切名字,但也无妨。因为立在这里,似乎是站在整个小区的中心</h3> <h3>左方</h3> <h3>右方</h3> <h3>对面</h3> <h3>沿湖而建,一幢幢独栋别墅风格各异</h3> <h3>每一张照片都只能取景一幢房子,如果距离近了,还可能连一幢也拍不全</h3> <h3>每幢房子都有足够大的花园。多大呢?多以“亩”来论“平方”吧</h3> <h3>如果你爱运动,那么早晚在小区内走上两三圈就“上万”步了吧</h3> <h3>如果你爱钓鱼,“瑶池”里有“鲤鱼姑娘”“鲫鱼王子”“大头鱼公公”候着</h3> <h3>我也是走过好几圏的人,可是如果让我仅选一幢安家,还真是难以抉择,因为都是独一无二,各有千秋</h3> <h3>小区里的景观台,也是“姜太公”的风水地</h3> <h3>小区外的水系,连接真正的“仙女湖”~传说中“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地方</h3> <h3>这么美的房子,自然是用来住的!</h3><h3>以下权当给读统计和信息专业的徐教授提供一些数据。</h3><h3>我和我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大家没有“炒房”,但因“改善住房”而得益的人。</h3><h3>第一次买房:1991年,属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因为想着要从父母家分离出来而买房。三万五,买了一套七十多平三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新房,其中五千是因为选一楼的住户多一个很大的独立围墙的后花园。当时买房和学区无关,只和“钱”有关。</h3><h3>第二次买房:1996年,是跟风买的房。当时流行所谓有天有地的房,类似农村那种联体排屋,前后通路没有庭院。于是几乎是原价卖了第一套房(没有炒房哦),换成了我一直说的“农民房”。</h3><h3>第三次买房:2002年,是因为要到新城市工作,不得不买房。看过好几个小区,最后也是抱着“买就一次买好”的想法买下。事后想起如果当时听朋友劝:用贷款的方式买房,的确是可以赚钱的。可是根本没有“炒房”的概念。</h3><h3>后来:又曾几次换房,都是出于“距离近一点”“环境安静点”“孩子大了房间多一点”等考虑,所以没有为房贷当房奴。只是随心所欲量力而行。</h3><h3>我总想:其实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不是因为靠炒房而住上大房子,但是因为对“家”一直有追求所以不断地“改善住宅”:只想“住着更好些”,而未想从中牟利。所以“房子是用来住的”,只是最初人人对“住”有不同要求。</h3><h3>我这么说,不算“站着说话不腰疼”吧?</h3><h3>那么,是不是让“一辈子不曾想换房”的人后悔了呢?还是有“售楼”之嫌呢?</h3><h3><i>即兴之作,个人之见@</i></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