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提高上海市门球的技战术水平,促进门球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浦东新区三林镇老体协和三林镇门球协会,兹定于2018年十月十六日在浦东新区三林镇同济门球场举办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浦东▪三林杯”上海市门球精英赛,欢迎广大球友到三林来,游三林名镇,分享“三桥五塘七家弄,三特三绝三宝藏”和打球交友给您带来的开心快乐!<br></h3> <h3> 游三林名镇 话三林门球<br> 三林镇为浦东新区建设重点城镇,中心城区规划面积为8.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30万人,辖有六个社区、三十五个居委会和十八个村委会,是闻名全国的百强镇之一,也是闻名全国的民俗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因历史盛景“三林塘”而被称为浦东之源。三林起始于唐,发祥于宋,鼎盛于明清。据考证唐开元年间(917)年开始筑捍海塘,五代时期有邑城松江内林氏,松江城南林氏,松江城北林氏移民村居后被称为“三林浦”,是浦东最早成陆民居的地方。北宋神宗年间,闽漳州人林乐耕,五次科考落弟,萌生退隐出游之意,一路探山访水,耒至浦东,见水荡泛光、芦苇摇曳、鱼跃虾跳,极似家乡,遂在一条支流旁落户定居,令长子居东庄,次子住西庄,林翁自在中庄,这三庄便称“三林庄”,门前的河流被称为“三林塘”。<br> 三林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三林“三宝”、“三绝”、“三特”是三林古镇的文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林塘是传统浦东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区,它齐全了浦东文化的基本要素,具备了一切江南水乡古镇的特征。古镇依水而建,老街三里逶迤、白墙黛瓦、深宅大院、飞檐翘角、琼台玉宇、雕梁画栋、木砖石雕、湫然古井,质朴石桥,“虽为人做,宛白天成”演绎着三林的历史变迁和昔日的繁华古韵。随着三林塘老街的保护、改造和开发,一个传承古韵、充满魅力的三林古镇风貌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欢迎您到三林来!登古雅茶楼、听仙歌润乐、赏亭台戏水、尝《舌尖上的美食》三林本帮菜,岂不是人间快事也乐事也! <br> 余兴未尽的游客,可游三林的夜景更会让您有妙不可言的收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三林塘灯火阑珊。漫步在三林塘老街的游客,可看到北港河上,花船如织,村妇荡桨,明月石桥倒影在水面,晚风一吹,波光粼粼,啊!美丽的北港河面就象一面明镜,如梦似幻,宛如一条缀满宝石、淌金流玉的天河!这时还不仅能听到从岸旁楼宇飞出来的笛声弦乐,还能能闻到空气中那迷人心扉的茶润酒香……啊!心旷神怡的游客也似乎忘记了身在三林塘却恍如飘到了蓬莱仙境!</h3> <h3>有诗曰: <br>三林名塘天下扬,三林全国民俗乡;三桥五塘七条弄,三特三绝三宝藏。</h3> <h3>三桥:马家桥(宋)<br>马家桥,古称公济桥,俗称慕家桥,相传在南宋时期,随宋皇室南渡的慕容氏家族在迁徙途中,见三林庄风景秀丽,且属鱼米之乡,定居镇上,家主业医,为方便过往行人遂建此桥,因乡音慕与马相近,以马家桥名延续至今。</h3> <h3>糖坊桥(宋)<br>糖坊桥原名万寿桥,南宋淳熙年僧文逸建。明洪武年间毗邻西林忏院,建有东城隍庙,桥遂称东庙桥,由于桥南面曾有饴糖作坊毗连东庙桥,乡人遂称东庙桥作糖坊桥。</h3> <h3>梧桐桥(清)<br>梧桐桥古称庆安挢,清乾隆年间,桥南首吴姓人家,妻童氏建新桥造福乡里,当地乡人为感恩吴姓人家,改庆安桥为吴童桥,而当地文人认为桥名太俗,取谐音为梧桐桥,清诗人王孟洮诗曰:桐露滴夜深,暑气伏弗起,闲话倚石栏,天街望如水。</h3> <h3>五塘:三珠堂: 现东林街135弄为老街三珠堂,梁同书题额,清乾隆间(1736一1995)宋皇室后裔,宋太宗第八子恭肃周王元俨第十九代裔孙,奉直大夫赵奎壁建,世为赵氏宅院,堂北筑有芋北草堂,全院房屋150多间。 </h3> <h3> 鸿宝堂: 鸿宝堂位于中林街47弄,本系明南京主事赵伦废宅,后经赵奎壁购地重建,堂北为伫云书屋,再北为葡圃,东是晚香深处,西是筠西小筑,最后有荷花池,古树,颇绕风趣。<br> </h3> <h3> 汤宅:学钊(1854一1929)字蕴斋,三林镇金光村人,汤氏世居农村,以务农为主,自学钊起迁居镇上,购置房屋出租,并热衷于经商,在镇上开设米行,当铺,寿器作,布庄等。由其统一规范的土布称为“标布”,并于全国比赛中多次荣获大奖,有三林塘标布进京城之谚,成为四邻乡镇,商界巨擎,并参与创建三林书院,于地方修桥补路,热心公益,有浦东儒商之称,光绪季年建有中西合壁的新宅,称汤宅,2002年被浦东新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h3> <h3> <br>松舟宅位于中林街,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二层小洋楼,主人庞松舟先生,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抗战期间,以无党派人士出任民国政府粮食部常务次长,战时寇深粮绌,军需民食的调节至为不易,日寇投降,松老荣获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解放前夕赴台,任行政院工作,2003年以103岁高龄,客死加拿大。2017年庞宅列为文保单位。</h3> <h3>文昌阁:文昌阁系供文昌帝君塑像的文昌阁,在三林镇东市,四周皆窗,雪后天晴,登阁环顾,一派银装素裹,颇为壮观。</h3> <h3>七条弄:马家桥弄<br>现东林街,昔有春融堂,堂东有河,日:东筠溪,在张义隆南货店西墙外,河自三林塘港北进,南对马家桥,桥南从姚家桥入芋艿泾,东筠溪河宽,鱼儿穿梭于水,舟行其上,直北达王氏豁然园至耶稣堂为止,清未填河,因对马家桥,称“马家桥弄”。</h3> <h3>锡作弄位于中林街65号三林本帮菜馆西首,直北通“王德基”(现新政支路)弄二侧居民均为杨姓,清中叶起多从事锡作类制作,因杨氏制作精良,工间料实,异于他地,顾远近争购,其弄也被叫做“锡作弄”。</h3> <h3>羊肉弄<br>明崇祯季年,从苏州洞庭山迁徙而此的沈氏,于弄口租房开设“羊肉汤馆”,其家秘烧制的羊肉,色泽亮白,肉质鲜嫩,酥烂浓香,鲜美爽口,不膻不腻,是佐酒佳肴,每年大暑时节,慕名而来吃大暑羊肉烧酒的乡人将此弄坐的满满的,故此弄被称谓“羊肉弄”。</h3> <h3>典当弄<br>清乾隆时,富户赵奎壁在此建有典当包房,光绪十八年,镇西首任家门任孝俨,因其住宅常遭盗贼光顾,遂购地镇中市建于任家新宅,其与西首赵氏“润鸿堂”之间形成的一弄,成为典当弄。民国九年三月十日九时发生火灾,赵氏三棣典当包房,汤氏公协,任氏泰兴典当均毁。</h3> <h3>旗杆弄<br>原念祖堂西墙外,为三林塘老街十字路口,北通牌坊,清康熙八年,念祖堂人张集号曼园中顺天举人,十八年中进士,官至仓塘总督,得皇上钦赐,植有旗杆,其在燕翼堂外,直至光绪季年而倒,其与光绪十八年建的任氏宅形成一弄,称“旗杆弄”,弄南对扶澜桥,现废。</h3> <h3>西筠溪<br>昔念祖堂东墙外有河,曰:筠溪,为三林塘之雅称,筠溪自三林塘港北进,过平桥头,直穿念祖堂外,水月庵边上,溪旁翠竹成荫,天雨时每每炊烟细雨参杂,袅袅缭绕在竹林之中,为西林八景之一“筠溪烟雨”,诗曰:萬个夹溪流,千竿欹牖户,陡觉扫不开,浓绿搅疎雨。</h3> <h3>赵家弄<br>清乾隆年间,随康王南渡而定居本镇的宋皇室后裔一一赵奎壁购得故明朝南京刑部主事,同为宗族的赵伦废宅,修筑有鸿宝堂,越几年子孙繁衍,原有的住宅越显局促,遂生建新屋之意,其时鸿宝堂西墙外,有一南北狭长地带,乡人谓之“凶地”荒废久矣,奎壁筑宅心切,乃请风水先生察看,风水先生曰:此乃七煞之地,恐不能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赵奎壁言“它有七煞,我有八煞,看它奈何得了我”,遂命匠人叠石八块以镇之。故现传桂堂外,墙下半皆石,其与西首王姓之间的弄堂,被称为“赵家弄”。</h3> <h3>三特:舞龙:舞龙是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解放后,三林舞龙有了长足进步,赋予了更新的价值,提升了自身品格.现在还走出了古镇,国内外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连续蝉联国内外十次舞龙冠军.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舞龙之乡"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狮运动之乡"10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 .</h3> <h3>三月半圣堂廟会:崇福道院,俗称''圣堂",庙会是道院的传统特色,本地百姓叫"三月半场".旧时庙会,商贩甚多,从浦西、湖州、杭州等地远道而来,出售竹木藤器、标布、衣物鞋帽等,看相、拉洋片、捏面人等竞相招来.小吃摊鳞次柿比,面条、馄饨、糕团等等应有尽有,游人、顾客和进香的善男信女接踵摩肩。 </h3> <h3>城皇出巡:城隍出巡又称出会,是我国传统的宗教节日形式。旧时三林地区最大的迎神赛会,当推三林老街东、西城隍庙的城隍老爷出巡。迎神赛期十月初一日,城乡游人蜂拥而至,由于人数众多,官府派人维持秩序,出会之时,官绅士农、城乡百姓、妇孺翁妪、少男少女,都争相来看老爷行街。 出巡吉时一到,八人抬的威灵公——城隍老爷及数百人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出巡队伍浩浩荡荡,经西街、越东街,每到设点即上香供神虔诚祈福,祈求风调雨顺。 <br> (注:威灵公——西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名李若水,宋时抗金名将,被封为松江府威灵公,是三林老街的守护神。东城隍庙供奉的是浦东闵行区召稼楼人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封为显佑伯。)<br> 四方游客被集会的叫卖声所吸引,争先恐后购买所需物品。从江浙和青浦、南汇等地赶来的马戏、魔术、皮影戏、宣卷、申曲等各种形形色色的露天舞台表演,煞是好看、热闹。庙力的铜鼎香烟缭绕,西城隍老爷初回。三林塘老街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及其生动地展示了浦东三林民俗风情画卷。<br>随着三林老街保护和改造,城隍出巡这一民俗活动在民间得以恢复。</h3> <h3>三绝:瓷刻:清同、光年间,三林镇儒商张锦山(现临江村宅河圈人),受江西景德镇瓷窑装饰技法的影响,采用高炭钢凿,在白釉素瓷上进行创作,出现了双钩、刮磨等表现手法,使瓷刻品刀法更细腻、精致,更具金石味,颇受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青睐与喜爱<br>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扰,文人墨客生活无保障,造成风光一时的瓷刻艺术在浦东渐渐消失,仅剩张锦山子张炳根沿续着这一手工技艺,受身体影响,张炳根只能刻些瓷盘花瓶等小玩意,由于瓷刻艺人既要有厚实的绘画书法功底,又要有高超的金石篆刻功夫,下刀全凭腕力,一气呵成,才能刻痕自然流畅,刀刃破釉面而不损胎骨。身体虚弱的张炳根渐渐地也远离了瓷刻艺术,不过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技艺,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三林地区。 </h3> <h3>本帮菜:三林本帮菜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它体现了“形制精巧、色香味浓”的特色,保持了“灵活善变、兼容并蓄”的特点,在当地民众的餐饮、烹饪习惯上多有表现。<br> 三林人早在元明时期就已形成了本帮餐饮文化的习惯,以私房菜著名的有“林家菜”、“储家菜”、“赵家菜”、“张家菜”等。在乡村逢时过节、婚事庆典,当地民众都要摆酒设宴,一批本帮特色菜脱颖而出,尤以“老八样”声名远播。清末民初,一批三林人身怀着精深烹饪绝技的三林厨师,也纷纷抢滩上海,开设本帮菜馆,最为著名的是三林本帮菜创始人、上海德兴馆创始人之一李林根先生,经其操作的本帮菜肴,均变得细腻嫩滑,鲜美绝伦,故声誉日隆。以“本帮菜”遂驰名沪上,鲁迅、白杨、周信芳等社会名流纷纷莅临品味。李林根之子、三林本帮菜传人、国家级烹饪大师李伯荣,广采博览,大胆尝试,中西南北,共治一炉,在传统的烹饪技法上炖、焖、煨、炊、烧、炝、煎等基础上,导入西菜的烹饪方法,采用烙、烘、烤、灼、扒等多种手法,三林本帮菜又有创新和发展,将三林本帮菜带入美味佳肴的臻荣境界。<br> 2008年三林本帮菜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刺绣:三林刺绣古称“筠绣”,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传统手工技艺。以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而著称。清康熙年间,顾氏家族败落,顾家女顾玉兰在三林广招学徒,传授顾绣技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三林刺绣。三林刺绣在本土绣的技艺基础上,集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之精华,融明朝上海顾绣之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时尚元素,开创出了与其它绣法所不同的流派风格,并且独创“抽、拉、雕”技艺,堪称一绝。</h3> <h3> 三宝: 崩瓜:三林古镇以三宝而享誉沪上,又以崩瓜为之最.形状呈长椭圆形,中部略粗,皮呈淡碧有网络状花纹,不大二三斤左右,极脆薄.瓜熟时弹指可破,传说每当雷雨过后或在瓜田梗上脚步稍重,便常迸裂满地,故名崩瓜.皮薄瓤黄籽红,甜度高达17度,瓜瓤组织细腻,非一般西瓜所能及,食之爽口,食后余味不尽 。 <br></h3> <h3> 标布:三林塘地处浦东,是松江府最早植棉的古镇之一.全国纺织业极为发达,特别是三林的纺织业,以技术高超而名播全国,尤以三林的标布为代表.由于三林塘表布产量多,质量特别好,便有三林塘标布进京城的口碑,上海祥泰布号原以经营标布为主,故在它的牌子上,也印有上海三林塘标布,足证声誉之盛! <br> </h3> <h3>酱菜: 自古以来,三林有着腌酱菜的传统,当地不少农家于黄梅小麦登场季节,以面粉为主,辅以豆粉,制成糕或饼状蒸熟放凉,自然发酵,后以甘草,适量盐水成为自制酱料.三林塘酱菜之所以味道好,原在于用料精细,做工考究,选用的酱料,保持浦东民间酱腌传统,长期日晒,使酱味渐入而仍保有菜香 。</h3> <h3> (2018年10月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