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回忆录

海洋雅室

<h3>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本人1984年11月---1985年4月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不觉已过33个春秋,当年五个多月的南极和南大洋考察的艰险历程至今不能忘怀。</h3> <h3>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始于1980年前后,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极地考察的号角。我国极地考察经历了初创阶段(1980--2000年)和发展壮大阶段(2001---2018年)。1984年至今开展了34次南极考察和9次北极考察。目前我国拥有万吨级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建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北极黄河站,还在上海设有极地研究中心。现在中国已跻身于国际极地考察大国的先进行列。</h3> <h3>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对极地考察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怀和支持。一幅幅题词、一封封信电、一次次接见,无不充盈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这些既是对极地考察事业和极地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与激励,也是极地考察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和巨大动力。</h3> <h3>1984年10月15日邓小平副主席高瞻远瞩,他从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为正在筹备中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这个题词,指明了南极考察的意义和方向。中国,终于吹响了“向南极进军”的号角!</h3> <h3>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临行前,万里、习仲勋、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考察队队员,并作了许多语重心长的指示。这些都给考察队员巨大的精神鼓舞,坚定了我们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决心。</h3> <h3>1984年11月19日下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海军在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礼堂召开“热烈欢送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出发大会”。</h3> <h3>11月20日上午,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举行了隆重的“热烈欢送我国首次赴南极洲、南大洋考察出征大会”,有关方面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共1000多人为我国首次远征南极的勇士们壮行!少先队员向考察队编队领导和代表献上献花。</h3> <h3>在欢送仪式上,武衡、罗钰如、李耀文代表祖国和人民,分别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块镌刻着邓小平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铜匾以及“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站标,庄重地授给中国首次考察船编队总指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等领导。</h3> <h3>1984年10月,成立了中国南极考察编队,代号为“625”编队。编队下属两船两队共591人。其中向阳红10号船155人,南极洲考察队54人,南大洋考察队74人(两队均在向阳红10号船合计283人),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308人。编队指挥部下设指挥组、政工组。</h3><h3> 另外编队在阿根廷聘请1名船长顾问和3名机组人员,租用一架直升飞机。</h3> <h3>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任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总指挥兼党委书记,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赵国臣、东海分局顾问董万银任副总指挥。</h3> <h3>南极洲考察队54人,负责建站和南极洲考察任务,郭琨任队长。</h3> <h3>南大洋考察队74人,金庆明任队长。</h3> <h3>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结伴而行,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首赴南极洲、开辟南极新航线的处女航。</h3> <h3>向阳红10号和j121号两船编队劈波斩浪航渡太平洋,避台风,过赤道,闯西风带,经过37天航行,于1984年12月19日顺利抵达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经过3天的休、整补给后继续驶向目的地南极洲。</h3> <h3>编队两船通过闻名的“咆哮西风带“。</h3> <h3>张志挺船长聚精会神操船。</h3> <h3>左起,向阳红10船副政委韩觉,船长张志挺与参加南极考察的北海分局向阳红9号船船长顾祥、南海分局向阳红14船大副陈天才在阿根廷合影。</h3> <h3>本人当年34岁,是向阳红14船大副,根据上级指示,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抽调到东海分局向阳红10号船帮助工作。1984年11月10日从广州赴上海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主要工作是在向阳红10号船参加船驾驶值班。同时收集了解有关远洋、外事活动和南极考察资料,为南海分局将来远洋工作积累经验。</h3> <h3>在南极考察两船编队1984年12月1日通过赤道时呜汽笛一分钟,两船分别举行赤道欢庆活动。</h3> <h3>图为向阳红10号船举行赤道欢庆活动全景。</h3> <h3>海军J121船同时在海上举行过赤道欢庆活动。图为来自广州水面舰艇学校的五位教师和学员。</h3> <h3>两船在太平洋航渡中规避了19号、20号台风,排除了多次机械故障,保证了正常航行。</h3> <h3>南极编队利用南极风暴间隙,穿过德雷克海峡,于1984年12月26日进入南极乔治王岛民防湾锚地。附近有成群阿德利企鹅。</h3> <h3>1984年12月30日南极考察考察队员登岛将我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南极洲。</h3> <h3>南极洲考察队1984年12月31日登上南极洲乔治王岛考测地形。</h3> <h3>向阳红10船在每次重要行动任务前都召开动员大会,图为卸运建站物资的动员大会。</h3> <h3>1984年12月31日上午在南极乔治王島举行隆重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仪式。</h3> <h3>长城站奠基仪式现场。编队总指挥陈德鸿、副总指挥赵国臣、董万银为奠基石盖土。两船两队的主要领导和代表参加了奠基仪式。</h3> <h3>南极海豹也来凑热闹,在海滩迎接刚上岸的中国新客人。</h3> <h3>海军j121船在吊卸建站物资。</h3> <h3>海军直升飞机在吊装建站物资。</h3> <h3>租用阿廷根直升飞机吊卸建站物资。</h3> <h3>考察队员冒着严寒,淌入零下4、5度的冰冻海水在海湾来回搬运建站物资。</h3> <h3>南极洲考察队在建站附近海滩搭建了第一个帳篷。在南极长城未建成的一个半月中,考察队员都是住宿在这样的帐篷里。遇到狂风暴雪天气,也出现过帐篷被刮跑的情况。</h3> <h3>这是新华社记者戴纪明在南极建站初期为本人在帐篷处所拍的照片。</h3> <h3>考察队在长城站址的海滩吃上第一顿野歺。</h3> <h3>在冰天雪地中艰苦创业,肩扛手拉,苦干拼搏。</h3> <h3>争分夺秒抢运建站物资,齐心合力建码头。</h3><h3><br></h3> <h3>自建码头,吊车抢运建站物资。</h3> <h3>搭建钢架结构考察用房。</h3> <h3>在卸完建站物资后,1985年1月19日兵分两路,向阳红10号驶向南大洋考察。海军j121船继续留在民防湾,将船上官兵组成青突击队,大力协助南极洲考察队建站。</h3> <h3>南大洋考察队开始大洋考察测量。</h3> <h3>用箱式取样器在南大洋底层取样成功。</h3> <h3>在南大洋下网捕磷虾。</h3> <h3>海洋浮游生物采样。</h3> <h3>测定海水溶解氧。</h3> <h3>进行重、磁力测定。</h3><h3><br></h3> <h3>1985年1月26日,向阳红10号船在南大洋考察进行一个星期时,遇到12级以上极地气旋,风力最大34米/秒。巨浪巨涌使船上下颠簸、左右摇摆十分厉害。下午三时向祖国发出十万火急的特级电报,告知该船处于十分危急状态。</h3> <h3>在26日下午风力最大时,正好是张志挺船长和我本人在驾驶台值班。张船长一边采取最佳方案操纵船只与恶浪摶斗,一边向全船发布紧急部署。我在海图式不断测定风向风力,测定船位,向张船长报告,并将所有原始数据和行动都详尽记录在航泊日志上。</h3> <h3>在这危急关头,向阳红10船全体人员没有一个贪生怕死,坚守各自岗位,奋力抢救后甲板被海浪浸没冲走的仪器设备和缆绳,全力以赴抗风保船。</h3> <h3>狂风恶浪造成向阳红10号九次飞车,车舵失灵,后甲板沉入水中,所有仪噐设备、缆绳、吊车打坏移位,一片狼籍。</h3> <h3>经过十几个小时与狂风恶浪搏斗,26日23时多终于冲出危险地带,向阳红10号奉令返回锚地,28日回到南极乔治岛民防湾。经检查船甲板有十处裂缝。</h3> <h3>1985年2月7日,中国南极考察队人员</h3><h3>36名勇士登上南极半岛禄克鲁斯角雷。</h3> <h3>1985年2月16日,南极长城站在考察队员顽强拼搏下,在两船船员大力支持协助下,经过46天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两栋工作房和四栋生活设施用房。春节前夕,2月18日武衡主任、杨国宇副司令率祖国代表团到南极慰问两船两队人员。并带来祖国报纸和书信。久别祖国亲人格外亲,考察队员、船员奔喜若狂在飞行甲板将祖国代表团紧密围住,握手拥抱。</h3> <h3>1985年2月19日,国务院发来贺电,热烈祝贺我国南极長城站胜利落成!</h3> <h3>1985年2月20日上午,在风雪中隆重举行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武衡主任、杨国宇副司令、钱志宏副局长先后讲话。</h3> <h3>向阳红10船员、南极洲考察队队员、南大洋考察队队员和海军官兵参加了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h3> <h3>前来参加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的外国南极考察站队员和国际友人。</h3> <h3>在向阳红10号船的8名广东籍船员与来自广州3名参与南极考察队员合影。广东队员还赠送龙虾标本祝贺南极长城站落成。</h3> <h3>广州水面舰艇学校军官在长城站落成典礼上留影。</h3> <h3>我与南海水产所钟振如研究员在长城站合影。</h3> <h3>在长城站门前的海军大锚边合影。</h3> <h3>广州水面舰艇学校军官在长城站的海军铁锚前合影。</h3> <h3>武衡等访问苏联站,苏联科学家称赞长城站建站速度惊人!</h3> <h3>南极考察时,张志挺船长与我在向阳红10号驾驶甲板合影。</h3> <h3>为纪念首次南大洋考察和首次挺进南极圈,考察编队向船员、队员征稿设计“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纪念章,本人设计的“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纪念章在27份的设计稿中最后胜出。这是我在2月3日用手工设计的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纪念章上报手稿。</h3> <h3>纪念章设计稿在海上发传真报给上海造币厂,由该厂在南极考察编队返航时制作好后发所有考察队员人手一份。这是我在南极考察中做了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事情。</h3> <h3>本人在南极考察留影。</h3> <h3>南极地衣和苔藓。</h3> <h3>南极成群海豹。</h3> <h3>南极丰富的磷虾。</h3> <h3>南极帝企鹅比人还高。</h3> <h3>体积厐大而凶猛的南极贼鸥,在长城站建站的山坡上。</h3> <h3>南大洋底栖生物群落。</h3> <h3>南极大洋底棲动物冷水石珊瑚。</h3> <h3>1985年2月28日,南极建站与考察,南大洋考察工作全部胜利完成。除留下8人越冬考察外,其余全部人员准备返航。返航时经智利彭塔阿雷纳斯港补给。</h3> <h3>编队南极考察往返航线示意图。</h3> <h3>3月11日凌晨经西风带时,遇到十级大风,涌浪巨大,船舶摇摆达35度。向阳红10船前桅三十瓩巨型天线被震落。3月13日通过恶浪滔天的西风带。</h3> <h3>4月10日编队安全抵达上海吳淞口。这次南极考察编队在海上历时142天,航程26433.7海里。这次南极航行,开辟了一条从祖国到南极新的航线。完成了我国极地考察的伟大壮举,并用实际行动塑造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h3> <h3>南极考察编队1985年4月10日凯旋归来,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和上千名上海人民到东海分局码头热烈欢迎胜利归来的南极勇士。</h3> <h3>陈德鸿、郭坤回到北京时受到北京群众热烈欢迎。</h3> <h3>首次南极考察胜利结束后,当年全国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南极精神”,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各地报纸纷纷发表社论、评论,报道南极考察事迹,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学习“南极精神”热潮。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高涨的热情。</h3> <h3>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决定授于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船、海军j121船、海军航空兵179号机组各记集体一等功。南大洋考察队记集体二等功。郭琨、张志挺、董兆乾、颜其德、刘宝珠等9人各记个人一等功。金庆明、周志祥、沈阿坤、鄂栋臣、郭南麟、于庆德、袁昌文等35人各记个人二等功。徐乃庆、马怀昶等268人各记个人三等功。陶宝发、韩觉等188人受嘉奖。</h3><h3>梁松局长与本人有幸赴京参加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br></h3> <h3>李鹏、张爱萍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向立功单位和个人颁奖。</h3> <h3>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习仲勋、杨得志、胡启立、李鹏等在怀仁堂后花园接见立功嘉奖人员代表。</h3> <h3>第四排有红点者为本人。</h3> <h3>本人在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中荣立个人三等功。</h3> <h3>从上海回广州后,本人先后共八次被有关机关、学校和公司邀请作首次南极考察报告,并接受报纸电台记者采访。</h3> <h3>在广州中学生夏令营时作南极考察报告后给学生们讲有关南极地衣知识。</h3> <h3>参加首次南极考察八名广东队员,(其中有五名是广州海军舰艇学院的教员。)被广州市集邮学会组织参加“广东南极考察队员汇报展”。并发行纪念封。</h3> <h3>经过三十四年建设和考察,我国目前拥有“两船、五站、一基地”还有直升飞机和固定翼“雪鹰”号飞机。</h3> <h3>南极长城站新貌。</h3> <h3>南极中山站。</h3> <h3>南极昆仑站。</h3> <h3>南极泰山站。</h3> <h3>雪龍号极地考察船。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雪龍2号极地考察船明年可投入使用。</h3> <h3>北极黄河站。</h3> <h3>前年我国购买的固定翼“雪鹰号”运输飞机在南极正式飞行运输考察。</h3> <h3>谢谢阅读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