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图片:陈邦贤2005年拍摄</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一支鲜为人知的部队,执行着鲜为人知的任务,创建了鲜为人知的业绩……</font><br></h3> <h3><font color="#ff8a00">毛泽东主席题字</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耸立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前的筑路兵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这是举世闻名的帕米尔高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h3><h3>一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穿过,连接起中国大唐西域和南亚次大陆的商贸交往。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沉闷的驼铃和疲惫的马蹄又逐日稀落,取而代之的又是戈壁、沙漠、冰雪和蛮荒……且不说要恢复远古的盛况,古丝绸之路难道应该在今天继续沉寂……当地球运转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条地图上的红线,终于从中国新疆重地喀什飞起南下,它穿过千山万壑之后直落邻国巴基斯坦的塔科特,这就是世界瞩目的现代丝绸之路中巴公路…… <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示意图</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界碑(2014年陈邦贤摄)</font></h3><h3><br></h3><h3>中巴公路全长1032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416公里, 在巴基斯坦境内 616公里。全线从1966年动工至1979年竣工,历时十三年。对于这条新丝绸之路国外区段,统称喀喇昆仑公路…… 打通天山、并在新疆公路建设上战功卓著的人民解放军工程部队, 先后投入到中巴公路国内、国外段的施工工程。特别是在国外段喀喇昆仑公路上6年的艰苦岁月,无论给中国还是巴基斯坦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国通往巴基斯坦的国门(2014年陈邦贤摄)</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外段施工现场</font></h3><h3><br></h3><h3>孙洪珍:在国外的喀喇昆仑公路施工,是中巴两国施工队伍联合进行的,巴方参加的是陆军工程兵部队,我们虽然去的对外叫援巴筑路员工,实际上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工程兵部队,……孟东明:当时部队出国执行任务是保密的。人员考察很严格。去国外修路,任务重、工作苦、部队不去不行。援巴去了三千官兵,是从五、六千人里挑选出来的,由这些人组成筑路工程队伍,技术力量也是部队的。番号都变成地方的,叫大队、支队…<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外路段(2006年资料)</font></h3><h3><br></h3><h3><br></h3><h3>孙传平:出国前,部队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茫崖修战备公路,很苦,水都吃不上,要到一百多公里外拉水,每个连队有个大贮水罐,钥匙连长拿着,每人每天只给一茶缸水用……后来,要出国,这才把水放开,让大家洗衣服,这事我记得清楚……</h3><h3>中国军队的此次远征,主要承担哈利格希到塔科特的修路架桥任务,在这个施工区域,喀喇昆仑公路是沿着洪扎河,古尔吉特河,印度河的走向迂回穿行,公路在几百米深的大河谷里6次横跨印度河,施工路段大都在悬崖绝壁之上,当地群众称这一带是“上帝不准进入的地方…… <br></h3> <h3><font color="#ff8a00">施工部队庆功誓师大会(老照片资料)</font></h3><h3><br></h3><h3><br></h3><h3>计成:我当时是部队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条公路沿途都是冰川重灾区,周围有超过50公里长的大冰川6座,这就造成极复杂的地质地貌,在这里,气温、大风、震动都会引起灾害突发,象泥石流……我认识巴基斯坦的一名记者叫阿里,他说,这一带老百姓认为冰川下锁着一条龙,龙要出来,龙一动就是灾,当地群众常在春天燃起烟火,以恐吓这条龙不要动……所以都说这里是“上帝不准进入的地方”…… 正是由于有这个严酷的存在,才给了西方强国的公路权威一个体面的台阶。他们在多次考察这里地形地貌之后,断然拒绝了为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请求。巴基斯坦政府这才把修路的希望寄托给中国。是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及时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并以此向全世界表明,古丝绸之路诞生地的人民必定是新丝绸之路的主人……就这样,一支三千余人的中国军队,脱下军装,身着便服,以中国援巴筑路员工身份,奉命开赴印度河谷……鉴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政治气候,有关这支筑路大军的真实身份,一直到6年后他们回国时也未曾暴露……西方的媒体曾有过披露,说中国军队确实开上了喀喇昆仑公路施工。不管这些记者出于什么目的,在他们眼里,能打善战的中国军队,在这里要修公路的成功率,那是微乎其微的…… <br></h3> <h3><font color="#ff8a00">当年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右)到施工现场视察,左一为朱家祥政委</font></h3><h3><br></h3><h3><br></h3><h3>朱家祥:有些困难大家确实没有想到,心想,再苦能苦过天山,再难能难过沙漠,当时出国的同志们求战情绪很高,决心书贴满了营房,都表示为国争光,有的还写血书,咬破指头写的……有些战士已经服役四年了,仍然超期服役出了国……</h3><h3>周萍:那个地方热,夏天帐篷里的温度高到63度。我们过红其拉甫时,浑身冻得直发抖,当进入巴方不到一天时间的路,就热得受不了,赶快换单衣……</h3><h3>石兆前:部队一到驻地,几十里的大峡谷,直上直下的,帐篷都没地方搭,都是陡坡,上面不停地滚石,记得有个连队两位战士,在帐篷里睡觉,就被上面的石头砸死了,我们住在山腰,巴基斯坦的直升机就在我们脚下河谷里飞来飞去,你说地势高不高……这些并不算什么,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大自然变幻无穷的威胁。这些威胁,是久经困苦锻炼的筑路官兵从未见到过的。就在三千大军艰难地在印度河谷寻找安营扎寨的地方时,巴托拉冰川神不知鬼不觉地发生了变化,由此引起的泥石流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河谷,竟然将横跨河谷的中巴友谊大桥全部淹没……</h3><h3>王景福:那个泥石流厉害的没法形容,几十公里都毁了,把国内通往我们工地的交通全部切断了,后路就没了。就说那座友谊桥,泥石流堵死了河谷,形成了七、八公里一个湖,桥就埋在30米深的湖水下面……<br></h3> <h3><font color="#ff8a00">部队官兵打风钻的场景</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施工部队庆功大会会场</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悬崖绝壁的施工地段</font></h3><h3><br></h3><h3><br></h3><h3>刘仕明:我当时是战士,是第一批出国打前站的,记得是1974年3月19日,我们有30多辆车队从驻地出发,要求3天赶到边境口岸红其拉甫,那里巴基斯坦官员要和我们会唔,结果车队走进塔什库尔干一条沟, 里面发水,路全成了河,车队过不去,我们就把车上的木头床板卸下来, 扎成排子,几十个人一组扛着排子跳到水里,让车队从肩膀上开过去……天很冷, 棉裤全湿了,一上岸,都冻成冰,走路“咯嘣咯嘣”地响……</h3><h3>陈国平:那时候,人年青,对出国很新鲜,又是挑选出来的,都觉悟高,当时学习动员时,说到国外工程苦,可我心里想,不苦叫军队去干啥!其实,中国的筑路官兵对未来的艰辛确实知之甚少,他们那里知道,就在他们出国之时,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正会同国家登山队员在施工区域实地考察, 以便为他们施工提供最新的地质数据和防范灾害的措施……</h3><h3>对冰川大多数人不认识,它不是冰达坂,也不是普通的雪害,它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暴发力……喀喇昆仑公路周围的六大冰川,都很活跃,我们登上的巴托拉冰川方圆有285公里,厚度超过300米……它不是雪山,它是千万年沉积的大冰体…<br></h3> <h3><font color="#ff8a00">当年国务院副总理耿飚访问巴基斯坦时看望筑路官兵并合影</font></h3><h3><br></h3><h3>姜少清:说这个援巴工程国家重视也真重视,当时巴托拉出了事,交通部从国内长江航运局调来潜水员,潜到水底去看中巴友谊桥是否完好,我们的工程质量还真行,桥在水下面好好的……为了继续能使用这座桥,巴方想出动飞机把湖水炸开,但桥周围二十多米深的淤泥又无法清理,大型挖泥船又到不了这里,最后还是改了线路,把公路向前推移了几公里,由我们部队又架了新桥……</h3><h3>李金:当时部队很难行动,后路断了,前面的路也不通,到处是河,巴基斯坦军队为我们搭浮桥,有的地方物资都要靠摆渡……那个泥石流,没见过,没见过……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给正常生活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压力和恐惧,这对于刚刚落脚就已经困难重重的中国筑路官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又增添了新的障碍和困惑……</h3><h3>张福恩:后路断了,几千人的生活补给线失灵了,那怎么办,克服呗,记得,当时天气热,有的部队还穿着棉衣,单衣又换不上,没办法,用巴方的水泥编织袋包着大腿干活……</h3><h3>刘柱华:听起来出了国,吃的也有问题,粮食运不上来,要从海上运到卡拉奇,再转到拉瓦尔品第,再由巴方转到工地,一趟就几个月,半年运来的白面都发霉了,没有菜,就吃酱豆腐,四个人一小块,天天如此…<br></h3> <h3><font color="#ff8a00">国家交通部慰问团赴中巴公路工地慰问筑路官兵</font></h3><h3><br></h3><h3><br></h3><h3>刘庆国:水土不服,拉肚子的人很多,每个连都是一批一批的,好在大家都年青,不是要命的病,能挺得住……当时,各支队都有一个班的巴基斯坦士兵为我们站岗,他们看见这种情景,都难受地掉泪……</h3><h3>时宗义:当时的施工条件也不行,机械少,因为地形所限,也用不上,就凭铁锹、洋镐、小推车……在山崖上打风钻,开炮眼,都是干打,用不上水,一天下来,灰尘罩的谁都不认识谁…… 尽管情况如此严重,可中国工地却出现了难以令人置信的奇迹,十多个工程点不仅全部按时展开了施工,而且还保证了每天任务的超额完成。当喀喇昆仑公路不断在悬崖绝壁上向前伸延时,当地的群众和巴基斯坦军队异口同声地称赞,中国筑路员工是神而不是人。因为,他们祖辈都没有看见过,谁能像中国人这样昂首挺胸的敢和大冰川抗衡……其实,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士兵,只所以有着超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斗志,那是因为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两个大字,那就是:中国。中国的信念,中国的声誉,中国的形象高于一切,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早就不属于自己,它属于他代表着的中国…… 既是这样,远离国土的英雄儿女,在国外谱写的就不只是筑路架桥的乐章……</h3><h3>何在扬:当时发的鞋不够穿,有的鞋号码小,也不能穿,施工时,我们就赤着脚。那时候,工地上常有外国人经过,他们一经过工地,我们赤脚的同志就蹲下了,不让他们看见我们赤着脚,怕他们利用这些事,诬蔑我们国家穷……中国军队,就这样为着他的祖国忍辱负重,而对于他们自己,再苦也心甘情愿……</h3><h3>祖国啊,这就是您的儿子,即是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心里唯一牵挂的也只有祖国……<br></h3> <h3><font color="#ff8a00">1974年为迎接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视察工地,中方人员在工地合影</font></h3><h3><br></h3><h3><br></h3><h3>一九七六年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中国。出国援巴巳三年的筑路官兵,人人都担心着祖国的安危,但远离国土的热血男儿,又无可奈何国内的风云变化,他们只能用加快公路建设速度,来排除各自心里的忧虑与不安,然而无情的打击仍接踵而来……也就是这年的七月,唐山大地震把援巴官兵35个家庭埋进了瓦砾。在与亲人音讯全无的情况下,这35个干部竟没有一个人向组织提出探亲的要求,他们心里只有一把尺子:祖国够苦了,总理刚刚离开她,我们说什么也不给祖国再增添一点麻烦……</h3><h3>孙传平:当时,援巴指挥小组指定我回国走访唐山遇难同志的家庭,说实话,我不想回去,一是国外任务重,二是我的家也在唐山,但上面不行,非要我去。我从国外赶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一位副司令找我谈话,问有什么想法,我说家在唐山的同志情绪很稳定,都一心一意干工程,请组织上放心。这时,副司令才告诉我,为什么让我回唐山,说我爱人已经遇难了……我一听,都愣了……这位在解放战争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共产党员,是含着泪水踏上去唐山之路的,他怎么能不悲痛欲绝,他的爱妻是在朝鲜战场结识的朝鲜姑娘,对方放弃了朝鲜籍而跟随他来到中国。她曾说过,等丈夫从巴基斯坦修路回来后,能一同前往朝鲜,再看一看三千里江山……现在,一切都化成了泡影……。但孙传平还是匆匆赶到北京,他的心里,还装着另外的34户人家……</h3><h3>孙传平:我到了北京,找了辆吉普车,交通部的领导知道我家出了事,送来些东西,我没带,我在车里装了6捆牛毛毡,心想,唐山下着大雨,用这东西给同志们的家属搭棚用……到了唐山,一片平地,好不容易找到政委家,见政委老婆和孩子站在树下正躲着雨,一问,才知道政委已经遇难了,他叫吕仁昭,在巴基斯坦中了风,回国治疗,是我亲手把他送上回国的车上的,没想到……我给大嫂只留下一捆牛毛毡。又到了一家,死了三口,我又留下一捆。我的一儿一女都受了伤,被疏散到山西太原,我顾不上看他们,我要把30几户都走访一遍才行……20多年过去了,想起来真难受,同志们家里出了那么大的事,我当团长的只给了一捆牛毛毡,有的连这都还没有得到……<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国筑路兵修建的大桥</font></h3><h3><br></h3><h3><br></h3><h3>这里的巴——中友协分会接待了东方的使者,他们这个协会是为了专门纪念这条公路贯通而成立的群众组织。自然,和访巴小组交谈最多的是修路,是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日日夜夜…… 我们先到了这个墓地。这里安息着一位巴方工兵少校,叫巴特尔。在当年修路时,曾和中国筑路员工并肩战斗,后来在这条公路施工中光荣殉职…… 巴特尔,中国人民记住你…… 我们来到了中国援巴烈士陵园,108个墓碑静静地立在这-里,似乎想告诉我们什么……可惜,我们无法向观众全部展现他们的遗容照片……仍像当年出国那样,你们的军队战友也没有身着军装,但他们向你们致以的是崇高的军礼!当热情的巴基斯坦群众询问我们小组成员的名字时,大家都是这样回答:我的名字叫中国……</h3><h3>我的名字叫中国,二十多年前,三千名援巴的中国筑路军人,就是这样回答的。</h3><h3><br></h3><h3>岁月……</h3><h3>我曾经历、经历过这样的岁月,岁月里充满、充满着荆棘和坎坷,我不为岁月、岁月的磨难而懊悔,是岁月给我、给我太多太多……啊!岁月,岁月,你到底是什么!你不是日出,也不是日落,你不是高山,也不是江河……啊!岁月,岁月,你到底是什么!你是我的血,你是我的火,你是我生命的太阳,你是我生命的歌……。<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大桥</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路段</font></h3><h3><br></h3><h3>这就是哈米拉出事的地方……这里没有墓碑,也没有任何纪念标志,为的是不让人们再想起那血染的一天,但这里的山水和草木又怎能忘记那揪心的一刻……</h3><h3>徐明亮:是10月10日吧,四连在那里进行百米大爆破。我不在场。他们去了两个排,拉了几十吨炸药,大家站在一条线上往洞里送炸药,身后的大山垮了下来……</h3><h3>刘荣军:我记得不是10月10日,是10月2日,9月28放的炮,百米地段炸的不理想,接着国庆放假,10月3日上班要推土,所以2号又去了一些人,往洞里装炸药。准备为节后施工做准备,我上午还和排长到现场看过,下午大家去了,我也跟着去了,幸亏工地一个姓王的炮工让我留在路边捆炸药,山塌下来时,离我只有几米远,我没埋进去,要不也完了……</h3><h3>刘次贤:当时埋进去多少人,救出了多少都搞不清楚,现场很乱,天又黑了,先说25人,后又说24人,反正重伤22人……</h3><h3>刘荣军:当时是我统计的人数,我是文书,到处查人,结果,有26个没有下落,就报了26人死亡。第二天,一个战士从山上回来了,原来山塌的时候,他在山上,下不来,就到山后面去了,那个战士我记得叫姚朝元。当时打倒四人帮里有个叫姚文元的,我们平时开他玩笑,也叫他姚文元。</h3><h3>龚仕文:出事时,我也到现场救人,下面是印度河。我看见一个战士躺在河滩里,没有血,跑下去拉他时才发现,他的下半身都不见了,我记得,他叫谢恒春,江苏兵,不说了,太惨,太惨……你们摄制组去不去巴基斯坦,我真想到那里去看一下,自费都行,想给战友们烧个纸去,你们能帮我办手续不……<br></h3> <h3>中巴公路吉尔吉特大桥</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大桥</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合影</font></h3><h3><br></h3><h3><br></h3><h3>他们更不会忘记,喀喇昆仑公路修通二十多年,没有一位中国援巴员工的亲属前往巴基斯坦凭吊安息在那里的英灵…… 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就是这样为第三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感情。六年的修路生涯,他们以中国的名义给巴基斯坦修起了62座大桥,460个涵洞,300多公里的标准黑色路面…… </h3><h3>计成:我保存的这份资料是,当部队要回国之前,我们还把公路维护的细节写成材料,用中英文写好后交给巴方,这是巴方工兵司令收到我们的材料后,给我们的回电,他说,他十分感谢中国…… </h3><h3>1978年6月18日,在塔科特举行了公路交接仪式,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齐亚哈克赞扬说:中国万里长城被视为古代成就的一个标志,喀喇昆仑公路也将被视为现代的一项杰作,他让在场的记者向全世界宣布,是中巴两国人民修通了这条友谊之路,巴基斯坦永远记住伟大的名字中国……很有影响的巴基斯坦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庆功大会,它称这条公路是跨世纪的伟大工程…… 就在这一天,巴基斯坦的领袖亲自把一枚国家一级勋章授予筑路指挥部负责人孟东明,以表彰中国筑路员工历史性的贡献…… </h3><h3>孟东明:这枚勋章的价值我过去也不知道,当时获得一级勋章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我,总指挥。还有一个是一位普通战士,他叫库保祥,河南濮阳人……这个战士是舍身救人,在巴方影响很大,说中国员工的精神不得了…… </h3><h3> 库保祥,一个普通的援巴战士,他施工的地域正是冰川雪水横流的地方,一次,当无情的冰水突然卷走一个战士时,是库保祥奋不顾身地冲向急流,死死抓住自己的战友不放,直到自己献出生命……那惊天动地的一幕,永远定格在印度河畔…… </h3><h3>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库保祥烈士的亲人,他们仍精心珍藏着来自友谊之邦的最高荣誉……库保祥的父亲说,现在生活好了,他越发思念儿子,想念保祥献身的那个地方…… 老人的梦想能实现吗? </h3><h3>一九九八年八月一日,一支特殊的访巴小组应巴基斯坦北方省的邀请,踏上了前往塔科特的行程……他们没有带上鲜花,没有带上挽联,只带着三千名援巴官兵捐来的纪念品:一件背心,一个茶缸,一张当年的粮票……在这些纪念物的—上面,永远留下了那个难念的岁月…… 访巴小组的成员里,有献身那里烈士的亲人、子女、也有当年在那里流血流汗的官兵…… 撒满中国士兵鲜血的中巴公路,以她独有的风采,迎接着远方的来客…… 在红其拉甫中巴公路的国界处,访巴小组会见了巴基斯坦边境贸易局的官员,他们谈到中巴公路的意义时说,喀喇昆仑公路建成之前,北方省的传统经济形式基本是封闭的自然经济,村民们相互以物易物,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货币,现在,彻底变了……他还向大家介绍了近几年中巴贸易的巨大变化。 是变了,是彻底变了,正是这条金光大道使昔日的北方省彻底摆脱了贫困和落后,印度河谷才开满了繁荣昌盛的文明之花…… 星罗棋布的水电站,上面印着中国制造字样……商店的柜台上,中国货物琳琅满目……是中巴公路给这里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我们心中的吉尔吉特到了…… <br></h3> <h3><font color="#ff8a00">巴基斯坦境内的中国筑路兵墓地</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外段部分大桥</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巴基斯坦军人为中国筑路兵墓祭拜献花</font></h3><h3><br></h3><h3><br></h3><h3>这就是中国的军人,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援外筑路员工,当他们在异国他乡正为第三世界人民创造幸福的时候, 离他们自己千里之外的亲人却遭受着巨大的不幸,而选派回国的代表,还得强忍着泪水向国外的战友声声报着平安……</h3><h3>何文才:我记得团长回来后,给我说,唐山出了事,咱们部队的家属有伤亡,他家里也一死两伤,可他一想到周总理,一想到援巴工地牺牲的同志,自己也就平静多了……</h3><h3>张保尔:这个孙传平团长,真是个好领导,好榜样,援巴工程结束回国以后,他调离部队,临走时,他什么都不要,办公室有一部电话,是个拨盘的,他想带走,还专门到军训部门打招呼……一团之长, 经手多少器材资金,可他真是两袖清风……就这一点,我死都佩服……就说他妻子,那感情好的不是一般,出了事没有影响工作,真不简单……让我们的镜头从唐山灾区的不幸中再回到喀喇昆仑公路,再回到那热火朝天的中国工地,但谁能想到,还没有完全摆脱悲痛的中国官兵,又接着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h3><h3>万修良:喀喇昆仑公路施工是相当危险的,飞石,塌方非常频繁,经常发生牺牲,我亲眼看见,一个战士在山上撬石头,结果身后一块大滚石突然下来了,当时就把这个战士挤死在里头,那石头有多大,上去十几个人都推不动,最后用推土机才推开石头取出尸骨的……可我从没见过76年 10月那次大塌方……这是喀喇昆仑公路经过的北方省的吉尔古特……七千多米高的拉卡波什雪峰是它的天然屏障。在吉尔特公园有这样一座纪念碑,它的顶端是一只昂首的山羊。巴基斯坦人民把山羊作为勇敢和伟大的化身,并以此象征他们不屈不挠的民族……就在山羊能看到的地方,巴基斯坦政府为中国的筑路员工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为的是,让这些为喀喇昆仑公路献身的中国人,也享有山羊的神圣和骄傲……但当地的群众并不知道,这些献身者都是中国的军人……陵园的守护人阿里玛达特,这位自愿守灵20多年的老人告诉我们,整个巴基斯坦人民都忘不了1976的10月10日的卡米拉……因为那一天,卡米拉的百米大塌方一次就掩埋了46名中国的筑路员工……正是由于这一天的不幸和悲壮,20多年来,巴基斯坦人民每到这一天都要来陵园悼念中国的英灵…… <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外段老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外段老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外段老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友谊纪念章</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内段施工(资料照片)</font></h3><h3><br></h3><h3><br></h3><h3>刘次贤:我是参谋长。巴基斯坦出动了直升机,来现场搭救,就在河谷里飞。但已经来不及了,山都塌到百米深的印度河里,没法救,……当时巴方的国家领导人还专门打电报给中国的领导人,表示悼念,参考消息登了这个消息,你们查一查,大概是76年10月中旬的……</h3><h3>28年后,当年的连队文书刘荣军还珍藏着烈士的照片,他说,这个烈士叫陈炳模,出国前才结的婚,妻子在新疆建设兵团,结婚时,炳模还让妻子给刘荣军打了一件毛衣,为了怀念战友,也为了不忘那个血染的日子,刘荣军把这件毛衣一直保存到现在……</h3><h3>刘荣军:记得部队出国的时候,来了好多家属,她们不知道我们要出去几年,都跑到部队来结婚,当时,没地方住,就搭了个帐篷,一个帐篷里住几对,中间用床单隔开……这件毛衣就是陈炳模那时让他老婆给我打的……他牺牲后,我还给他爱人写过信,瞒着小陈牺牲的这件事…… </h3><h3>刘生智:出国前,部队还来了一个小脚老妈妈,她来看儿子,没地方住,就住在我们班里,和大家挤在一个铺上,他儿子叫沈学银,也是这一回牺牲的……当时奉命回国处理后事的王建业,也有过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那些意想不到的情景,至使几十年后的他仍记忆犹新……</h3><h3>王建业:我去的地方是江苏东海县高宗勤烈士家,他是出国前结的婚,没几天部队就开拔了。我拿着烈士证还有高宗勤在国内的几件衣服。找到了他家,他爱人一听高宗勤牺牲,先是哭,后来死活要跟我们走,说要见丈夫一面。县上民政局、武装部谁劝都不行,就是要去见一面。没办法,县上让我们先回去,谁料我们到了乌鲁木齐没两天,招待所的人告诉我,说门口有你们部队的家属在哭,我出去一看,正是高宗勤的妻子,她不知怎么追着我们找来了……当然,她是不会看到宗勤的,但她那颗热爱宗勤的心,却深深感动了我们摄制组,为此,摄制组专程访问了已是四十五岁的宗勤前妻……</h3><h3>宗勤前妻:我当时想,见不到面也得到坟头看一眼,我是他的妻子嘛!就没想到,人死在国外,也不运回来,这件事,我现在还想不通……中国军人的妻子,请原谅那个年代,原谅那个连您最低要求都不能满足的年代吧,不过,您应该知道,在遥远的巴基斯坦,你的亲爱的宗勤是以祖国的名义捐躯于世界人民的,他不仅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也永远活在巴基斯坦人民的心里……您不知道,把一生献给人民的周总理曾引喻过这样的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宗勤也是遵照总理的指示精神,心甘情愿地留在他献身的地方……“双十日”事件给多少个家庭造成了不幸,今天已无法调查统计,但我们知道,就是这次大塌方,也改变了不少援巴官兵的命运。他,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徐明亮:我当时是营长,也没有在现场。后来追查责任时,给了我降职处分,这还是回国以后的事。因为这,我转业离开了部队,回到了我的老家北京怀柔……徐妻:他受处分,我能想得通,当营长的手下死了那么多的人,你不承担责任谁承担。我难受的是,他在国外六年,没享过福,不瞒你们,我从国内给他捎去的烟卷都是一毛多钱的……他出了国,我带着孩子留在新疆,当时部队家属还种几百亩地玉米,挑粪时,我担子后面跟着孩子,那时候我们都一个心眼,为国争光,咱不能给国家丢脸,不拉国外丈夫的后腿……徐营长回到原籍以后,地方政府从档案上看到他在国外修路架桥,结果被分配到北京慕田峪长城去修城墙,他二话没说,赶着马车就上路了……长城修完后又让他修通往长城的路,这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今天,他大干苦于的地方成了国家重点旅游胜地,可满头白发的徐明亮已经到退休了……老徐说他一想到那次大塌方,他什么都满足……他说,当年的孙传平团长是个好同志,他的处分团长虽然投了票,但不知为什么,他今天还很想去看老团长…… <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内段施工(汪金元摄)</font></h3><h3><br></h3><h3><br></h3><h3>我们摄制组特意安排了他们的会面……两个老军人,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有长长的叹息和深沉的感慨……喀喇昆仑公路啊,你留给建设者的是永久的感念。徐营长和高宗勤妻子的后来情况,遥远的巴基斯坦人民不会知道,他们也不需要知道,因为中国的筑路队伍留在那片热土上的实在是太多太多……</h3><h3>虞国伟:我们部队出国前,认真学习了出国人员十六条准则。在国外,我们的官兵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队在巴方6年,几千人没有发生一件违犯群众纪律的事,我们不光是给巴基斯坦留下了一条优质标准公路,还留下了中国人的形象…… </h3><h3>李满:前面讲过,工地上没有搭帐篷的地方,没办法,有时就把帐篷搭在老白姓的杏树下面,那里杏子很大,部队给养很紧张,但6年来,没有发现一个人吃老百姓的杏子…… </h3><h3> 李福兴:我们还在工地周围种菜,占人家一点地,都要给当地老百姓送去大米,要告诉人家,我们想用一点荒地种菜。菜长大了,还送给老百姓吃,说这是你们地里长的菜……我们的举动感动了当地群众。他们都主动给我们送东西吃…… </h3><h3>曾诗建:有一次,巴方一辆军用轿车在施工点翻到河里,我接到报信后,带着一个排很快赶到现场抢救,把伤员抬上坡,又把撒到沟里的卢比、手表、戒指全捡上来,放在一起,那晚上,巴方的几具死体停放在那里,我怕有动物伤害,还专门派人守护着……后来,听说巴方给中国驻巴大使陆维钊表示过感谢,你们可以找他问问情况…… 何止这些,中国筑路员工直接用生命保护巴基斯坦人民生命财产的故事,至今在印度河畔还广为流传…… 他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筑路队伍里,有一名叫巩洪康的年青战士,为从野狼口里搭救一位巴基斯坦牧羊儿童,奋不顾身去追赶狼群,巴方的儿童被救了,他却遭到野狼的攻击而献身…… 他们也不会忘记,中国筑路员工刘德业,当路基即将塌方时,他首先推开了巴方群众,而自己却落入滚滚的印度河…… <br></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内段施工(1986年陈邦贤摄)</font></h3> <h3>中巴公路国内段(2014年陈邦贤摄)</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内段施工(汪金元摄)</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公路国内段施工(汪金元摄)</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中巴边境的国门(皮峰供稿)</font></h3> <h3>谢谢大家观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