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刘月卯老师对学员作业的点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书理明晰,文采斐然,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是指引大家学好书法的金语良言。今汇总于此,以便大家随时查阅学习。</h3> <h3>@董伟江 伟江所临王羲之尺牍,临得很精到,温润而古雅!值得一赞!王书为帖学之宗,王书的伟大意义在于"变古质为今研",潇洒古淡,空灵隽永,开创楷行草新局面,这是王羲之给中国书法留下的最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王书韵高千古,来源于魏晋风骨!所以从精神层面更深入地把握王羲之将是伟江必须要面临的课题,虽然伟江写得很圆润,但缺少其风度;虽然写得很清秀,但未入晋格!其实目前伟江笔下缺少的不是字之形态而是书之气息和情境!伟江要多感悟了!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加油!<br></h3> <h3>感谢老师指教,伟江谨记在心,认真感悟。再次感谢老师中午不休息给学生指导,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h3> <h3>@砚德堂·刘冬冬 冬冬所临颜之争座位和拟颜之行书创作,生动自然,俏拔多姿,逸气盈楮!可窥冬冬临池之功!非常棒!
颜书为"筋胜之书",特别是《争座位帖》雄奇飞动,意趣横生,秀润古雅,当属行书中之神品,也是颜氏中年时期之代表作。学此帖之关键要把握好流美与沉着之度,二者不可偏!冬冬临创之作时有尖笔且圆转处乏骨,这一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好在冬冬聪慧好学,临池不辍,定能再上层楼!祝冬冬取得好成绩!<br></h3> <h3>@刘月卯 感恩老师悉心教导,继续努力,再悟</h3> <h3>@趙红羽 红羽能背临孝女曹娥碑,这种做法非常好,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背临是强化碑帖记忆的方法,也是养帖避免临创脱节的方式之一。观红羽所临较之以前笔墨精到了许多,特别是用笔的起和收亦有俏拔之举,予以点赞。但结字稍显平淡,个别点画亦有板滞之嫌,缺乏王羲之随势布形之姿和空灵隽永之墨!写小楷要通、要透、要灵、要简、要古、要清,用心写小楷!要点点见精神!红羽加油!<br></h3> <h3>红羽拜谢老师细致的点评!</h3><h3>亦多谢各位同学的鼓励!</h3> <h3>晨雁:老师点评精采,书理明晰,文采斐然。吾辈当从中悉心体悟,与古为徒,不含糊于点画,不草率于结字,不俗思于章法,反复实践磨练,力争书艺大进。</h3> <h3>@刘德培 孙过庭书谱得王右军法,实现了对王羲之草书的传承与发展。如果说王羲之《十七帖》创造了小草书谨严之极则,那么孙过庭《书谱》则体现了小草书浪漫之情怀!我认为孙过庭对王羲之草书实现了新的延伸,这应是孙氏最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王与孙之间的同与不同,那就是草法上同而气质上不同!</h3><h3> 德培所临书谱,笔势轻灵,中侧兼用,有优游自得之态,这种自然书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说明德培开始能和古帖接上茬了,令人欣喜。但是对书谱的临习不能只靠熟练程度,用笔的基本动作完成了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入帖!"熟"与"俗"、与"薄"为近邻,需要清醒!刘熙载称孙过庭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著,婀娜愈刚健。”确为至评!德培要多体会其中的含义,要记住写孙过庭不能忘记王羲之!孙王是一脉!希望你能有新的收获!</h3> <h3>感恩老师教诲,谨遵师命,悉心体会,努力前行</h3> <h3>@于金旺衡水景县13932822397 刘熙载《艺概》云:"评钟书者,谓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此易知也。"此语把钟元常书质朴中寓异趣之神情跃然纸上,其点画拙厚中能有清劲之举,亦是钟繇作楷技法完备之体现!钟书可用"古"、"清"、"逸"三字概评,王羲之小楷从钟出,可谓古质今妍之必然也!</h3><h3> 金旺作朱柏庐治家格言之条屏,气息温润,朴茂纯厚,得钟之意,实属不易!👍惟个别字稍显拘促之态,个别点画亦不够凝练,需要提升整合和通变能力!另"庐"字为大错字,要注意!!!</h3> <h3>@刘月卯 老师这上面的带病字旁的事念庐吗,同学们也看看,简体字是什么</h3> <h3>@于金旺衡水景县13932822397 广(guang)和广(yan)这是两个字,广(yan)表示与房屋有关,如"庭、府、庐"等字,"庐"字从"广(yan)",不能从"疒",黄庭经之"庐"为碑别字!所以同学们选字时要特别慎重,不要选一些碑别字或异体字,如用字不当,在评审时一定把你写的做错别字处理!</h3> <h3>@砚德堂·刘冬冬 艺术之美是对立的和谐统一。书法之美更在于此,之所以能"气韵生动"是因为书法的节奏、韵律及各种对立因素的建立,但前提是要"统一",不能任笔下"深一脚浅一脚的",不能"跑调"!王献之之所以能"破体"成功,主要是把握了真行草三者之间的关系!冬冬你对照自己写的,答案也就有了,其实就在"变"与"不变"之间!</h3> <h3>@砚德堂·刘冬冬 当下书坛之弊端在于对书法本体的认知出现了重大错误,过于强调展厅视觉,认为书法之美在于形式,导致这些年来染色、做旧、拼接之风盛行,目前很多书法作者是以竞技者身份出现,已模糊了"由技入道"的概念,对国粹艺术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认知,这种"工匠"精神让人汗颜。</h3><h3>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之核心艺术最讲究形式,但形式要合乎逻辑,要合乎本体!冬冬很聪明,喜欢做点形式或构成,这些要适度!作品中间一道大红线代表什么?印章一破两半为何意?印章之红在整幅作品中已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意,其他的用朱液书写补白或用红线切割本身就是对作品的破坏,让人扎心了!白净的一张脸上长了个大"红痣",美吗?</h3><h3> 冬冬要反思了!!!</h3> <h3>@秦爱国 颜书在宋以后之所以能与王羲之并行,关键在于颜沉着古雅、雄强劲逸之书风!学颜首先要强筋骨、健体态!否则就容易得"肥胖症",仅得颜之一点"皮相"而已,不能达到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重描形而轻内涵,这也是当下学书之通病!</h3><h3> 爱国以颜行书笔意创作三条屏,能远离时风影响,起码不是"转基因书法",说明他对颜书进行了思考,特别是对《争座位帖》学习有一定感悟。但这种"抄书式"创作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笔疲。笔下只是按照颜行书一些特点惯性书写,自然没什么性情;二是形匀。所有字都是大小统一密密麻麻排列在那里,没有韵律和间歇;三是势虚。点画之承接只是靠一些拉拽或浓干墨调节,缺乏行草书之"汩汩其来之势"!以上所言问题可能对爱国有点苛求,另有几个字不规范,如叠、庄、苍、河、放等字。</h3><h3> 相信爱国能对作品之立意有新定位,爱国加油!</h3> <h3>@陆晨雁 小楷高峰在魏晋,钟王之端庄、醇厚、秀逸、萧然、古淡创造了小楷经典,唐以后所有善书小楷者均宗法魏晋,可谓"大统斯垂,万世不易"!</h3><h3> 晨雁所书册页,较好传承了晋人小楷笔法,用笔精润,风神隽永,通篇观之有清风拂面之感!由此可见小楷作品至美之功不仅在于工整和精致,更在于抒情和达意,这一点晨雁做得好👍!当然写到这种高度已不容易,如再提升就需要晨雁之通变能力了,惟此方能实现"一心小楷",写小楷体量大,费时熬神,一件作品往往分两次或三次完成,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在笔致上出现前后不统一,这一点在晨雁所书这本册页是有所体现的,虽不明显,细察能看得出,另个别字起笔抛锋过度,转折处时有圭角,这些都应注意!</h3><h3> 祝晨雁再上层楼!</h3> <h3>@刘月卯 谢谢老师鼓励,老师慧眼,明察秋毫,学生敬佩之至,您所说问题我自己也有所感觉,定当不断临古,不断感悟,不断改正不足之处,在老师指导下争取最大程度进步。</h3> <h3>@刘泽国(演吉居士) 临帖的意义不仅在于求取古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临古打磨自己固有的手法和习气,正如王铎所云:"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所以临帖没有"过去时",永远都是"现在时"!惟此方能进入学书正途。</h3><h3> 泽国近来一直为远离时人做着艰苦的努力,的确时人的东西足以把泽国的手法"套紧",泽国别不选择,只有"挣脱"!近三个月来泽国以圣教序为师,精心临摹,初见成效。观其所创作的作品,时人的影响在减弱,圣教序的笔法开始运用,我想这就是最大的进步,应给予表扬。当然整幅作品因为都是单字在摆,缺少行气,所以通篇稍显零散,另外个别字如"龙、往、调、阳、葛"等字出现了俗笔,需要注意!</h3><h3> 老刘加油!</h3> <h3>谨记恩师教诲!临帖永远在路上。</h3> <h3>@武文利石家庄19931199291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是孙过庭《书谱》名句,辩证地论述了正草两体之间关系及本质特征。关键词:情性--形质。这两个词在如何写好楷书和草书有着重要作用。好的草书作品要有性情,点画是载体,结字的形态做保证!
观文利所作小草条幅,笔下洒脱是其优点,这也符合草贵流而畅的特点。但这只是写出了一点草书的表象,距真正意义上的草书还是有很大距离的。问题一:点画潦草。大部分点画出现了过于随手现象,简单草率,苏东坡的"匆匆不及草书"就是这个意思;问题二:大部分字形都缺乏应有的质量。形未立,势亦将不复存;问题三:草法不严谨、不到位。如"貌、掩、杭、州、虽、刻"等字草法不准,说明在识草方面的不足。
看来写好草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草情"是远远不够的,好比一名演员的手眼身法再好,但是一"亮相"就踉踉跄跄,说明这个演员的基本功还是不扎实,还是需要各个环节的锤炼!!!
文利的草书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加油<br></h3> <h3>@刘月卯 感谢师恩,一定谨记,跟随老师谦虚谨慎,好好学习,努力拼搏!</h3> <h3>@.吴桂银 @岳世清13956034640 @吴珊珊 贵银、世清和珊珊说得对,大家要共同努力!我的点评不只是针对一位同学,是面向大家的,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问题!每次点评我会穿插一些书法知识点,主要是想让同学们对书法的一些基本概念搞清楚,希望同学们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不断实现新的感悟和提升!</h3> <h3>武文利:@刘月卯 老师点评句句经典,句句耐人回味,我一定牢记,踏踏实实把每一个点画做实、写实、写精!</h3> <h3>晨雁:@刘月卯 老师的每次点评于我而言都是书法理论的学习和梳理以及临摹创作的感悟和思考,每次点评我皆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反复实践来改变自己书写中的不良习惯,惟有长期坚持不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蜕化,惟有刻苦、勤奋才能不负恩师教诲。书法人永远在路上,唯有努力是正道。</h3> <h3>杜春溪:几天来老师对几位同学作品的点评,不仅能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精准到位,而且也顾及到了所有的同学,对同学们提高书法水平都大有裨益!仔细品味老师的每次点评,都有一种语重心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感。老师以强大的书法理论阐释了书法的精髓,每每读之总能让人陶醉让人领悟让人回味无穷……谢谢老师,让您费心了!</h3> <h3>@吴珊珊 褚遂良作为初唐四大家之一,其影响深刻而广泛。刘熙载《书概》中称"褚河南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可见褚楷引领了初唐之新书风!其典范意义在于上承晋韵,下启宋元。《大字阴符经》为册页装,分上、中、下三篇,是流传至今的褚遂良墨迹,然而是否真伪,学界存有争议。关于此帖,沈尹默、潘伯英等先生认为是真迹,启功、徐无闻等先生则认为是伪作。是真迹还是伪作可能没有定论,但此帖之艺术风格为褚氏艺术语言是不容质疑的!阴符经几乎蕴含了楷书所有的用笔技巧,实现了楷书之"草情隶意"。此帖以行入楷,其顾盼有情之点画营造了动静相宜,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我们学习阴符经,有几个关键点要把握:用笔上要微处入笔,大处行笔;结字上要方正宽博,疏朗开阔;笔势上要因势立形,引带左右。基于此方能领略其妍媚多姿、空灵婀娜的艺术风格!</h3><h3> 珊珊所背临的中篇一气呵成,点画清爽,匀称安稳,气脉生动,较好地传达了褚遂良用笔特征和结字方法,珊珊笔力较之以前明显增强,点画已趋圆厚!这些都得益于将之以勤的日课之功。</h3><h3> 当然珊珊所临亦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背临可能忽略了一些细节,如起笔处自然应变能力不够,有些刻意;转折处简单直白,没有中侧转换之圆融;钩挑处稍显迟疑。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是需要再下大功夫才能克服的,珊珊加油!</h3><h3> 功夫不负有心人!</h3> <h3>感谢老师教诲,逐字逐句,精研细琢。</h3><h3>对古帖的深入学习永无止境,用毕生去实践,去追寻。</h3> <h3>@沧州苏夫全 圣教序全碑1900余字,是由唐太宗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游记和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三部分组成。弘福寺怀仁历经25载搜集拼文,苦心经营,终成此碑。可见圣教序乃集王书之大成也!明王世贞说:"《圣教》书法为百代楷模"。此为真言!历代学行书者均把此碑作为行书的标准范本,圣教序也成为行书之经典!因为是集字,所以王羲之的楷、行、草等字体都有收集,加上字数较多,所以我们从此碑可窥王书之风貌,历代行草书大家均从此碑获取营养而自成家数,这也是我提倡同学们学行书必须学圣教序的原因。</h3><h3> 福全所临圣教序非常认真,用笔简净,结字平和,其进步速度值得点赞[强]当然其笔下尚显直接,很多用笔也过于随手,技术含量还不能支撑笔下之自在与洒脱,与王书潇洒古淡之书风相差较远,这些都是因为功力不逮所致,如何搭笔自然?如何笔势生动?这些基本功需要做扎实,基本功加厚了,下面的事情就好做了!</h3><h3> 福全加油!!!</h3> <h3>谢谢老师指点!我定谨记师嘱,用心写字,在练笔中领悟,从所悟中改进,努力去接近老师的要求!</h3> <h3>@杜春溪 《书谱》为中国书法史上文、论合壁之作。其文论言辞精妙,揭示了中国书法之哲学意义,孙氏之书学辩证法,点亮了每一位学书人之心灯。</h3><h3> 《书谱》之草如同米芾《书史》云:"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由此我们看出学王之草法先习孙氏《书谱》无疑是最有效之路径,亦有"学孙得王"之功也!的确《书谱》所营造的草书之境是奇逸的,从王羲之笔下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法,书谱俱在。锋之中、侧、偏、逆、藏等使点画更具情怀;结字之一任自然,不经意间亦是最见奇崛处;章法上纵横之势实现了笔意的拓展,气韵天成!这些特点是我们学习书谱之重点。我曾说过,"走进《书谱》之门,小草之法便得之矣"。</h3><h3> 春溪所临书谱目前尚处在一个求形阶段,字形和草法基本准确,可以感觉到春溪在识草方面是下了一定功夫的。但在用笔上明显不够通会,从技术层面说还显机械和生硬,这也说明笔下锤炼之功夫还有待增强,好在春溪学《书谱》信念坚定,相信一定能有所作为!!!</h3> <h3>老师所言极是,非常佩服!非常感谢!我学书二十多年,也参加过不少的培训班,但是听到的都是泛泛的理论,一直在迷雾中徘徊。自从遇见刘老师以后,才真正找到学书的正道,老师的每次点评,都能直击要害,一语道破天机,让人顿然醒悟。我一定牢记师训,加强笔下功夫锤炼,努力提高观察力、模仿力、感悟力、创造力,力争再上一个新台阶!</h3> <h3>@武文利石家庄19931199291 《书谱》守法严整,特别是前半部分遵规矩,虽稍显拘束但用笔和势的表达均在情理之中,可窥孙氏对大王草法之严守;后半部分笔调抒怀表意,心手双畅,有烂漫之情,把晋之草法推向极至!前后两部分经历了由平正到奇逸的书写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通篇审示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孙过庭!通过赏读给了我们习草之启示和方法,那就是:学草要从规矩入,情怀要从己意出!草书的规矩很多,首先要识草,其次要懂草法,再者要会把握度。这是对初学草书或者涉草不深者起码的要求,否则就是潦草、乱草、胡草!基于此学《书谱》首先要学到孙过庭严守草法规矩的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要求学草书的人必须要做到的!</h3><h3> 文利很用功,近来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从作业图片来看用笔上果敢了,笔势也凌利了很多,这些都是好的方面,值得表扬[强]但目前一个大问题就是草法和识草能力上不足,所以很多字出现了草法不准的现象,如"自、者、乃、篆、图、臻、遽、叙、乖、焉……"等,至少有30多个字临得不准确或者说草法不到位,需要文利下大力气方能纠正。《书谱》的前半部分要多写,不是一味地往下抄。规矩立,草情自然出!</h3><h3> 学向勤中得!这是出自宋代汪洙《勤学》之句,但这个勤是要建立在用脑用心读书和写字基础之上的!愿与同学们共勉!!!</h3> <h3>@刘月卯 感恩老师指正,一定谨记,努力学习!</h3> <h3>@趙红羽 小楷之上品一定是神采飞扬、精淳粹美且能超出凡格者。周敦颐《爱莲说》有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如以小楷喻莲,那么小楷可谓书之君子者也。小楷之审美境界最具中和之美和君子之格,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小楷之静雅高洁、清劲拔俗营造出其独具的艺术品质。小楷是诸体中之"仙子",飘逸翩然、风姿绰约,不管是静观还是详察,其美都可以实现心赏,窃以为小楷是最为清心之书体!</h3><h3> 晋唐以后的小楷名家均以钟王为宗,不仅把魏晋小楷作为日课,更多的是把小楷这个书体作为了书家寄情修心的案头方式。赵孟頫、倪瓒、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傅山、何绍基等名家大师,他们创造了各具神韵、异态万千的小楷,他们小楷笔势之精妙,众美兼备,诸多小楷名作已成为经典。吾辈学楷,当以先贤为楷模,日益习之!</h3><h3> 观红羽所作小楷《漱玉词选钞》,形制是册页,实为手卷,有一定的体量,应在2000字左右。虽然字数多,但红羽点画皆用心,字字相续、秀润多姿、顾盼生情,加之章法清朗,书卷之气跃然纸上,从中可窥红羽用功之勤,较之前些日子所书小楷有了新的提升,能学以致用,给予点赞!</h3><h3> 当然习小楷需要长时间磨砺方可入妙境,如果给红羽提出更高的要求,面临的问题是需要下大功夫方能解决。问题之一,如何精到至美?要精到点画必须准确到位,如同无瑕之美玉,须以此为标准;问题之二,如何随势生形?结字包括字与字之间要揖让有致,并非简单的把字排列整齐;问题之三,如何气韵生动?写小楷尤重神采,尚韵是至高的要求!以上几点,希望红羽实现反思!</h3><h3>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红羽心净澄明,定能再上新台阶</h3> <h3>@刘月卯 谢谢老师精彩的讲解!上次老师说“要用心写小楷,点点见精神”,红羽一直谨记在心!老师从小楷整体器格的把握到实现的途径,均指出了明晰的道路,红羽定认真、细心反思,勤学苦练,争取新的进步!谢谢老师!您辛苦了</h3> <h3>晨雁:老师以“莲”比喻"书中君子"之小楷实乃妙喻也,莲亭亭净植,不蔓不枝,姿态端庄且多逸趣,悉心领会,确与小楷之兼具精、逸及情怀之特质有同无异。</h3><h3>古人云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小楷亦如此,学书至今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魏晋楷法较唐楷之“高级”所在,师法魏晋乃学书的真道。必当谨记老师所言师法魏晋“以先贤为楷模,日益习之”,由此临帖才能获“日临日新”,为我所用之境界。</h3> <h3>@岳世清13956034640 手卷和册页都是长的横幅,因不便悬挂,只便于人们用手边展开边欣赏。唐以前手卷兴起,因观赏之因,自唐之后有人将手卷切分为单页,但单页常翻容易受损,也不易保留,遂将单页装裱成册,这便产生了册页,成为书法的一种形制。</h3><h3> 当书法进入展厅,册页这种形式因其精致典雅成为了展厅中的"新贵"。确实,册页创作较之其他形制更具空间之塑造性和书写之抒情性,所以册页之创作也往往成为一个书家心灵表达的书写方式之一。</h3><h3> 过去的册页作品主要是小品,将这些小品精裱成册,供文人雅玩。当下书家写册页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展览的需要(展厅),另一种寄情的需要(书斋)。当然现在很多书家写册页主要是为了迎接展览,世清也不例外,所书《恽南田画跋数帧》,笔墨轻松自如,点画与结字不拘常态,强调了书写的写意性和趣味性,从中可见世清较好的驾驭笔墨能力。</h3><h3> 一件好的作品首先是要耐看,要经得起推敲。世清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比如有很多字无理由的拉长或故意的松散,结字和用笔有失控之嫌;或为了强调某些组合关系,牵丝与主体点画纠缠不清,有强拉硬拽之弊!可能世清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想接近一种创作的自然态,想营造看似漫不经心的自然挥洒,这种意识是好的,但需要长时间磨砺才有希望实现心中之艺术理想。目前给人的感觉是"刻意而为的轻松状",这种写法在近期内也许会有一种收益,但不利于长期发展。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苏东坡之名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确,苏东坡表达的是书法达到的化境之妙而不是墨守陈规,一点一画信手拈来,自然天成!但苏所说的"无法"和"烦推求"是其建立在深厚功力和学养基础之上的"无法之法"和"信手拈来",苏东坡对书法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其真正之"大自在",更是其"大手笔"之升华!基于此,当我们审示自己的作品时就知道了苏所说所写的和我们所理解所写的差距在哪里了,其实差距还很大!</h3><h3> 希望世清把握好当下与今后的方向~</h3> <h3>谢谢老师,非常感谢老师谆谆教导,在习书路上好好消化老师的每字每句。细心临帖,感悟古人,努力提高,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切记老师教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