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原名黄时瑄,清光绪年间出生于湖南乡下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所幸有亲戚们的种种接济,才使小黄克诚9岁时就可以在私塾读书,直到20岁时考上湖南省里第三师范学校,为几年后参加革命打下了文化基础。 建国后,黄克诚依然坚持着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作风,哪个位置需要他他就上哪里去。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长期身兼数职,单在解放军内部就做过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长、政委等等,在中央军委也担任过秘书长、军事顾问,说他“位高权重”那是一点都不过分。但和大多数老革命家相似,他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决不可指望父亲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我黄克诚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即使是四十多岁才老蚌得珠有的第一个孩子,也绝不心软。 而最值得称道的其实是,黄克诚说话最直。在我国的所有开国将领里,他是因直言而被罢官的次数最多的一位。比如1942年饶漱石当上了新四军政委,想把当时的军长陈毅赶出华军,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也在新四军的黄克诚就看饶漱石不顺眼,当着大家的面就怒批道:“陈毅军长就不能离开华中!毛泽东同志与朱德同志搭档工作了那么多年,互补互利,有什么不好的?你一来就想挤走陈毅同志,这种行为不是共产党,而是土匪!”用朱、毛这一对搭档来对比,骂得饶漱石敢怒不敢言。 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曾有一次请同为湖南人的黄克诚一起吃饭。席间黄克诚就提到,当年由林彪指挥的四平保卫战打错了,应当且退且守,不该硬顶!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他:“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醒悟过来,皱皱眉头却还是说:“那也是错误的!”又过了一会儿,主席才仿佛自言自语般说道:“让后人来定论吧。” 但这样的性格并不使黄克诚在党内四处碰壁,毕竟他的军事才能、廉洁作风都是摆在台面上的,大家都很服气。毛主席虽然年长他9岁,还是尊称他“黄老”。 1986年,黄克诚已然病重,却坚决拒绝治疗,说:“我知道自己的情况,请不要把国家的钱浪费在我身上了,这些药完全可以留给年轻的同志使用。”12月28日,这位令人尊敬的大将终于走完了一生的最后一步,病逝于北京。 黄克诚夫人唐棣华为丈夫书写挽联: 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 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 一副长联,高度概括了黄克诚大将的平生功绩和思想高度。其实老一辈革命家哪一个不是如此为国为民,独独不为自己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