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触动您的味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美食篇之十一</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i></i></font><font color="#39b54a"><i>荤油炒饭</i></font></h3><h3></h3><h3> 前向时,看到手机上一篇为猪油“平反”的短文,并且是BBC报道,科学家平的反,认为猪油不但能养生,而且营养价值高。多年来,我们都以为猪油胆固醇高,吃咯容易发胖血压高,因而大多数人不敢再碰。特别是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今天,我不但吃不到,望也望不到猪油,对猪油的深刻记忆大概就停留在儿时的猪油炒饭上了。</h3><h3> 家乡将猪油口称为“荤油”。在物质匮乏的拮据年代,植物油要上计划,四口之家每月只有斤把,不够就弄荤油凑。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应有印象,猪板油5毛1斤,网油3毛左右1斤,而且不需油票,只要起大早到国营商店肉案前排队就能买到,不过一次只能买1斤。当然,你与卖肉的熟悉,有可能私下多卖点给你。一般4口之家一个月只需2斤足够了,不是不想多买,实在是收入是死的,用钱的地方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钱角子都是安排好的。</h3><h3> 儿时的我,是在对美味无限向往中度过的。每月最有盼头的一件事,就是望着妈熬制荤油。一面闻着满屋的油香,一面等着板油变成油渣,当妈用铲子压一下已显焦黄的板油时,喜悦已挂在我脸上,等不及油渣子冷下来,沾点细盐就往嘴里送。1斤板油熬制成荤油后,变成的油渣没得几块,妈最多让我尝鲜解馋块把,大多留着斩碎做烧饼、烧青菜、汪豆腐,因而,既脆又香而无油腻感的油渣就成为我们这一代上等的奢侈食物了。</h3><h3>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肚子容易空。回想起色如白玉的荤油,刻骨铭心的往事一一呈现。在电饭煲没有问世前,只要是上班日,我妈都是先烧好早饭就煮中饭,忙好家务才上班,天冷时把煮好的饭放在饭焐子里保温。早上,喝完大碗薄粥,我就走街串巷去上学,两泡尿后熬不到中午,肚子就开始叫。好不容易撑到放学,一路上回家更是煎熬。沿街的人家已开始弄饭做菜,由近及远的阵阵菜香味扰得你心烦,因为你只能闻又吃不到。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走到老四牌楼西侧的工农饭店附近,头已发晕两眼冒花,饥饿的胃经不住诱惑,驻足停下来贪婪吸着空气中飘浮的、胜过欧莱雅的馨香,只得噎噎口水往家走。平时中午还能吃到一菜一汤,偶尔时间紧,妈到家晚,只能打开还有热气的饭焐子, 一勺猪油,一碗米饭搲到铁锅里炒,出锅前撒点细盐和葱花,顷刻间,荤油与米饭融为一体,白米饭变得晶莹剔透,冒着沁人心脾的芬香端到你面前,葱花点缀其间,一青二白,咀嚼毫无干巴涩噎之感,思之今日,犹感口有余香。谢谢天下勤劳的母亲,你们的发明,让我们在困难年代留下这么美好的记忆。</h3><h3> 荤油现在大多人家已没有此物,若用来炒饭裹腹,晚辈们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从困难年代走过的人来说,那是我们这一代童年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美食。</h3><h3> 有人会说,猪油炒饭算不上家乡美味,然,她已是刻入我的脑海,融入到我骨髓,是无法割舍的回忆。</h3><h3><br></h3></h3> <h3> <b>明天国庆节,先祝我的挚友孙庆老师、我的同事苏文庆生日快乐!并祝各位亲友、同事、同学节日愉快。国务院放长假就是要大家放开肚子吃,尽情地玩的,消费拉动经济,为国多作贡献。诗圣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送给忙碌的你。</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