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峥嵘岁月

麦睿

<h3>  2018年是我们大学毕业40周年。时间如梭,弹指一挥间这么多年过去啦。</h3> <h3>  2018年9月30日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全年级欢聚一堂,热闹非凡。</h3> <h3>  忆往昔,青春芳华,看今朝,容颜已逝,情怀依旧。</h3> <h3>  时光流逝,岁月蹉跎</h3> <h3>  全年级大合照,这次好像来的人没有以前多哦</h3> <h3>  人生最美的珍藏,属于往日时光,属于青春年华。老同学欢聚一堂🥳,往事历历在目。</h3> <h3>  回忆40年走过的路,一路风景、欢歌笑语、风里雨里结伴同行。</h3> <h3>  如果回忆是一桩桩往事,那青春年华就是最值得回忆的往事。如果回忆是是一场邂逅,那大学生活就是最期待的一场邂逅。</h3> <h3>  忆往昔,峥嵘岁月!40年前的10月,因为一些原因,我错过了开学典礼。开学一个月后,我提着箱子、扛着行李和同样迟来报道的徐永安(四班),在西安医学院卫生所护士——漂亮的王凤群(2000年医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合并和我成为同事)的带领下,坐火车去扶风县医院报道(当时特定时期进行开门办学)。到了扶风县医院办完手续,才知道我们一班并不在县医院上课,而是在武功县薛固卫生院。这天还遇到了我们班的刘武装(后来是我们班长),他也迟到了。随后我和刘武装提着行李、冒着大雨来到薛固镇,当时已经是晚上了,还有好几个同学打着手电筒来接我们。</h3> <h3>  到了薛固后才知道,这个学期主要学习中医,下学期才能回到学校学习。讲课有两位老师,一位是陕西中医学院的陈光伟老师,还有一位是薛固医院的李成武老师,在当地还是比较有名气。学校有两位老师带我们,是一附院传染科潘巧玲老师和肿瘤科的陈武科老师,他们两个人都是刚毕业留校工作的,他们是不定期来教学点,我跟着潘老师在卫生院查过房,印象最深的是出血热的病人比较多,而且比较严重。陈老师和我们一起去农村看病人。</h3><h3> 上午上课,下午主要去村子里看病人,或者去卫生院跟着老师查房。一开始挺不适应的,因为根本一点医学知识都没有,就要面对病人。我们班有许多同学是从医院来的,跟着这些有经验的人(比如曹学民),也学到一些,比如给病人测血压、针灸、肌肉注射等。</h3> <h3>  当时学习环境非常差,上课在窑洞里,坐在小马扎上,睡觉的地方四面漏风。镇上的路是土路,秋天是雨季,一下雨🌧️满街泥泞,就要穿上雨鞋,深一脚浅一脚慢慢潜行。晚上看书灯光很暗,对眼睛损伤严重。</h3> <h3>  不久进入冬季,条件越来越差,住在四面透风的宿舍,晚上睡觉感到非常冷。任碧霞同学不知从什么地方弄到了蜂窝煤,每天晚上用三块砖把煤架在上面烧,好像就不太冷了。自从用了蜂窝煤,每天早上起床我都头疼,有时候还恶心。一直以为是感冒,不太在意。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知识很少,不懂的这样很危险,后来工作以后回想起来,每天头疼实际上就是煤气中毒,幸亏当时房子密闭不好加之我在靠门边的位置睡觉,否则我的小命不保。</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中医学也就结束啦。剩下的时间就是下到农村去,吃住在农民家。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我们这个组有9个人,组长曹学民。我和朱张霞、田爱琴住一家。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冬天全家4-5个人住在一个炕上,炕上铺一个凉席,晚上用柴火烧热炕,盖一床被子。但是民风淳朴,对我们这些学生非常好。临走之前,我们还吃到了他们接待贵客的哨子面(俗称憨水面)。</h3> <h3>  1976年,我们回到学校,学习也走向了正规,逐步开了许多课:化学、物理、英语、政治等基础课,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公卫医学基础课等等。</h3> <h3>  1976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之年,发生了许多事,有伟人逝世、有唐山大地震。8月唐山地震时我们在白水县军训,当时我们都打的地铺,只发现宿舍的灯泡在晃动。唐山地震的伤员被送到一附院接受治疗,医院人员紧张,所以我们军训回到学校,大家就被分到一附院个科室帮忙,因为我们还没有上临床课,根本不可能去给病人看病。大部分同学就在护理部跟着护士做一些工作。我被分到了泌尿科,跟护士一起三班倒。记得上小夜班是晚12点下班,从一附院回到宿舍要经过一段像是芦苇的野地,晚风一吹哗哗作响,大半夜的很是害怕😱。上个世纪一附院到学校这么一段距离还是很荒凉的,不像现在熙熙攘攘到处都是人。</h3> <h3>  那年地震,很多地方都在搭建防震棚,学校考虑到安全不让学生住宿舍,将架子床搬到操场,并排放在一起,四周及床顶用塑料布遮挡,就住在这里。刚开始大家觉得还不错,后来天天下雨,天气越来越冷,仍然没有接到回宿舍的命令(那时候的人真的老实)一直住到11月份。我不幸得了重感冒😷,咳嗽咳痰,鼻子严重不通气,后来发展为严重的鼻窦炎。是王丽丽同学冒着危险,陪我回到宿舍,睡在草垫子上,我的病才慢慢好起来了。</h3> <h3>  回到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充实而紧张的,每个同学都抓紧时间,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当年,各种活动也很多,76年的初冬我们又来到澄城县进行抗旱劳动,吃住在老乡家。记得一个周日上午,我和王丽丽借房东的两辆自行车🚲,去大荔县双泉公社,我弟弟在哪里插队劳动。因为缺少经验事先没有检查自行车的好坏,骑着就跑了。刚开始是平路且路上无人,骑着骑着发现前面出现有一堵土墙,顺路拐弯就看见一条很长的下坡路,路上行人很多,还有很多自行车🚲和拖拉机🚜正在上坡,我马上刹闸,可是发现闸是坏的,车子快速向前冲去,冲过了丽丽,我喊了一声,车子坏了。紧急情况下我的脑子还算镇静,我分析了一下,在路的右边是一条不到一米深的沟,里边是土,如果我倒在沟里比碰上拖拉机要好,我一咬牙就向沟里骑过去了,当时就失去了意识。我醒来时,发现丽丽已经在我身边叫我,我心里想我还活着。接下来就是去医院看病,联系我弟弟,修理自行车等一系列善后事宜。晚上我弟弟和他同学把我们两个人送回来。第二天我鼻青脸肿的,请假休息,好多天才恢复,也算是一种历险故事吧!</h3> <h3>  1977年我们开始上临床课,上半年在一附院上课,下半年又去武功县县医院上课。带我们上学的老师是一附院内科谭云峰老师,外科王居彬老师,二附院妇产科张美惠老师。在县医院接触病人机会比较多,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记得我们在医院外科轮转,就碰到一个脾破裂的病人,我们跟着王居彬老师从接诊病人开始,手术、术后处理、一直到病人出院,全程跟着这个病人,因此对脾破裂病人的诊断、治疗、手术等记忆深刻。我们在妇产科轮转时,为了等产妇分娩,我和王丽丽在产房守了一夜,产房没有暖气,后半夜太冷了,我们就点酒精棉球取暖,差点着火,想想好可怕😱</h3> <h3>  还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我们在一附院上外科学时,有一天我们去医学院的动物实验室给狗狗们做手术,三个人一组,每个人可以主刀一次。盲肠切除术(狗狗没有阑尾)、肠吻合术、胃穿孔修补术。老师做好麻醉后,同学们就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手术了。大家都很兴奋,毕竟第一次亲自操作,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经过一个上午的工作,手术终于结束啦!这时候就听到有人说,狗狗好像死了,他们才发现做了一上午的手术,他们都没有进行止血、结扎这项操作。</h3> <h3>  1978年开始毕业实习,每个班人太多不好安排,因此我们班抽出去6个人和其他班抽出的人组成了一个新班。我们原来的班又被分成两个组,一组在西安铁路中心医院实习,一组在西安红会医院实习,我分在了西安铁路中心医院。这一段经历也是蛮重要的,与病人亲密接触对我们学习到知识是一个检验和验证。我们轮转了4个科室:内外妇儿。这一段时间也是很宝贵的,大家都会抓紧时间,尽量能多看点或者多接触病人或者多上点手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王丽丽同学就经常在手术台上,不管是助手或者器械师也好,吃饭都见不到她的人影。铁路医院医务人员还是不错的,对学生也好,我们也学到很多知识。(后来工作,我当上外科医生,也曾在铁路医院普外进修一年,对这个医院还是有感情的)</h3> <h3>  接下来我们就毕业了,这是一个惜别离伤的时刻。我家在西安,我把行李收拾好,先送回家,然后又来到宿舍,送送家在外地的同学,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自己今后在那里工作,因为毕业之前已经分配好了。大家互相勉励,相互祝福,希望往后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所成就。</h3> <h3>  后来我们就在各自的工作中努力奋斗,在生活中完成人生大事:结婚生子。同学们也相继作出了成绩,有的同学担任医院的院长、科主任;有的同学成为医院乃至省市或者全国有名的专家。</h3> <h3>  毕业40年,我们78级先后组织了三次全年级聚会,这得益于我们原来年级的学生干部,以王坤正同学为首和各班热心干部同学,他们不辞辛劳,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成功举行了同学聚会。谢谢你们了🙏</h3> <h3>  1997年是西安医科大学校庆60周年,也是我们毕业19周年。我们相聚在校园。</h3> <h3>2008年毕业30周年再相聚</h3> <h3><br></h3><h3></h3> <h3>  时间瞬间就来到二十一世纪快到了二十年代,我们一眨眼就进入中年、直奔老年。大部分同学退休了,但大多数同学仍然发挥着余热,在原单位或其他单位工作,有的同学还担任所在医院的院长等职,风光无限,风采依旧。</h3> <h3>我们走进了花甲之年,我们中有几位同学却永远离开了。2012年初冬,噩耗从大洋彼岸传来,我们班的才子秦高潮同学(后改名秦潮),因病逝世。他出国前在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工作,教研室特别给他举行了追思会,仅以此来悼念秦潮同学。</h3> <h3>  秦潮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学习好,会唱歌,会拉手风琴。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特别好学,记得我们在澄城抗旱劳动时,在休息的时候,当大家都在闲聊时,他却拿出写满英语的小卡片读了起来。</h3> <h3>  1995年秦潮出国了,他去美国留学,去美国时他已经40岁了,年龄有点大,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听他在美国的同学在追思会上介绍,秦潮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h3><h3><br></h3> <h3>  记得秦潮出国前,曾经来交大生物医电教研室找相关人,之后他到我们医院找我,我们在校园里走走,聊了他出国之事,看他也是自信满满,也为他感到高兴,终于达到他自己想要的目标。</h3> <h3>  出国后,他也回来过几次,与同学见面聊天,这是我们聚会就餐的合影。记得他把和同学学习、工作、聚会的照片都存在iPad中,拿出来和大家分享。</h3> <h3>  曹学民是我们班的老大哥,他上学前就在医院手术室工作,对医学一点也不陌生,实践经验丰富,他非常热心,有问必答,同学关系很好👍</h3> <h3>  毕业后他回到了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医术高超,人称“曹一刀”。2016年他生病了,可是他拒绝治疗,每天只是输点液体。住院期间我们几位同学曾去医院看他,劝他接受治疗,可他不为所动,看得人真是心碎。很快他就逝世了。也许作为医生看多了生离死别,他真的洒脱。</h3> <h3>  李福海,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跟在秦潮后面,没心没肺的一个大大咧咧男孩。毕业后他到武功县医院工作。毕业二十年他来西安参加同学聚会,后来就听说他生病了,身体不好,也不能上班。这次同学聚会,才知道他在上半年已经去世。</h3> <h3>  毕业40周年聚会结束了,可能因为是年龄大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有同学离开人世,我思绪万千,我想写一写我的大学生活。由于才疏学浅,只能仅以此篇献给我的青春年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