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集中阅读一些元曲作品,有小令和散套。阅读过程中惊叹元曲小令之美!其意象艳丽、境界阔大,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前零星读过几篇元曲经典之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以及《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 (白朴)、《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未能形成对元曲审美的系统认知。 <br></h3> <h3> 曲,作为明志、叙事、表情的一种方式。说得不恰当点儿,当年的曲有点儿我们现代人用唱歌传情的意味,想来却比我们风雅许多,而这风雅却是现代人学不来的。不为技不能,实为情怀不能。<br></h3> <h3>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高峰。唐诗、宋词、元曲鼎足并举,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元代文学主体是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杂剧,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剧。散曲是诗歌,杂剧是戏曲。散曲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人不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套曲,通俗地讲是两至三首小令的集合而已。<br></h3> <h3> 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它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有记载的元曲作家213人,小令3853首,套曲457套,杂剧160余部。至今流传作品4500余首。元曲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br></h3> <h3> 元曲有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br></h3> <h3> 元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br></h3> <h3> 如果说唐诗像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河,壮怀激烈;宋词像-叶轻舟上的女子黄昏时倚栏凭眺,所有离愁别恨都随水而逝;那么元曲更像我们想象中的舞台剧,每一个布景,每一个角色都浓妆重抹,谈淡然走到舞台中央,旁若无人地演出开来,每一种情致不演到极处不罢。<br></h3> <h3> 欣赏一组小令:
<br></h3><h3>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元代: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br></h3> <h3>《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代:张养浩
骊山四顾, 阿房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 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