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美国摄影师近拍长江三峡

蜀中客

<h3>  </h3><h3><b> 美国摄影师德米特里·凯塞尔(Dmitri Kessel)1946年的长江三峡之行拍摄了大量照片。虽然这些照片因故没能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公诸于世,但无意间,前几年由凯塞尔于1946年拍摄的这组长江老照片在国内网络公布出来,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拍摄故事70年后随之浮出水面。&nbsp;</b></h3><h3><b><br></b></h3><h3>摄影师德米特里·凯塞尔(Dmitri Kessel)</h3> <h3><b>  早在1919年,孙中山提出三峡工程设想。随后,国民政府对三峡工程建设断续酝酿。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该局代为设计三峡大坝。在此之前,盛誉世界的水坝专家、美国总工程师萨凡奇已多次来华勘测三峡坝区,已交具建坝初步报告。而这就是《生活》杂志派遣凯塞尔拍摄长江三峡的背景。</b></h3><h3><br></h3><h3>从飞机上俯瞰长江三峡</h3> <h3>  <b>三峡之行,凯塞尔认为是他在《生活》工作期间最特别的经历,“1946年,我要去中国拍些故事,杂志负责人威尔逊·希克斯对我说‘ 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经费,可以,但请不要超过两万五千美元’”。在20世纪40年代,2.5万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这些钱相当于现在的20多万美元 。”如若换算成我们今日的人民币,这笔钱也许将达到200多万元。为拍摄三峡的故事,《生活》杂志从口袋里掏200万元巨款的准备。 </b></h3><h3><br></h3><h3>连绵群山中的三峡</h3> <h3>  <b>  《生活》显然很喜欢这个举世瞩目的题材,对拍摄活动不吝巨资,准备浓墨重彩。然而由于国民政府计谋内战,且因连年战耗,国库空虚,人马疲乏,以致三峡工程筹划行动很快偃旗息鼓。但当年壮美的夔门景观、峭壁之上险峻的古栈道、劈波斩浪的行船、高唱号子的纤夫等自然景观、人文生态为凯塞尔一一捕捉,并成为记录三峡往事的稀世之作。 </b></h3><h3><br></h3><h3>暮色中俯瞰长江三峡</h3> <h3>  <b>《生活》杂志很喜欢这个关于长江的故事,准备拿出15个页面来刊登这些照片,这无疑将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隆重推出。然而非常不幸,后来发生了变故,《生活》杂志突然将预留的15个页面全部撤掉。凯塞尔透露其中内情,1993年,年过89岁的凯塞尔曾在一次公开场合谈到这段难忘的拍摄经历,“当时与我一起干的还有约翰·汉西,他写了一整页的文字说明,是关于那些长江上的纤夫的。那些纤夫用绳子把船逆流拉上去,就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长江图片故事刊发在即,约翰·汉西的出走惹怒了《生活》高层。这名摄影师,在拍完长江故事之前,就离开凯塞尔去了日本,为《纽约人》杂志写了一篇著名的关于广岛的文章,《纽约人》杂志用他的广岛故事出了专集。但《生活》的威尔逊·希克斯却一直视《纽约人》为“眼中钉”、“心头刺”。凯塞尔回忆,希克斯愤怒地拿着那本《纽约人》进办公室说:“我决不会再给这个家伙的文章刊登一个字”。</b></h3><h3><br></h3><h3>飞过三峡</h3> <h3>  <b>  《生活》高层因汉西“叛离”而“枪毙”了三峡版面,凯塞尔不得不隐忍遗憾。凯塞尔的长江图片故事也化为泡影,这组举世罕见的三峡老照片由此尘封在档案中。</b></h3><h3><br></h3><h3>冲出高山峻岭的长江</h3> <h3>  <b>  今天,我们再来观看德米特里·凯塞尔的这组长江三峡老照片,会发现照片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大,拍摄角度独特,历史价值非常大,令人观赏回味无穷。从国民政府时期三峡大坝工程流产至今已逾70年之久,当年三峡的画影早已模糊或流变,幸而有凯塞尔的历史镜头珍藏旧时的三峡风貌------</b></h3><h3><br></h3><h3>四川的高山大川</h3> <h3>长江在大山中蜿蜒</h3> <h3>三峡地区群山起伏</h3> <h3>大山大川蔚为壮观</h3> <h3>江畔山巅寺庙</h3> <h3>巫山峡谷惊涛</h3> <h3>蜿蜒曲折的峡谷</h3> <h3>远观白帝城、夔门</h3> <h3>川江上的纤夫</h3> <h3>瞿塘峡巉岩上的栈道</h3> <h3>巫山峡谷</h3> <h3>静静的峡江</h3> <h3>巉岩中的古栈道</h3><h3><br></h3> <h3>大江东流去</h3> <h3>巫山云雨</h3> <h3>千年奉节白帝城</h3> <h3>远观夔门、犀牛望月</h3> <h3>俯瞰峡江</h3> <h3>川江旁的码头</h3> <h3>重庆一沓</h3> <h3>重庆街道和舞龙队伍</h3> <h3>重庆还是奉节码头?</h3> <h3>川江旁的木船厂</h3> <h3>万县苎溪河</h3> <h3>万县苎溪河上万州桥</h3> <h3>江边的阶梯</h3> <p class="ql-block">俯瞰宜宾古城合江门</p> <h3>俯瞰长江沙洲</h3> <p class="ql-block">岷江、金沙江两江在宜宾汇合处</p> <h3>重庆街头</h3> <h3>大江旁的城镇</h3> <h3>等待过江的商家</h3> <h3>川江洗衣妇</h3> <h3>长江东流去</h3> <h3>长江帆船</h3> <h3>江船搁淺</h3> <h3>杨帆行舟</h3> <h3>江边农田</h3> <h3>休憩的船工</h3> <h3>拉纤的队伍</h3> <h3>行船过险滩</h3> <h3>江边的层层梯田</h3> <h3>峡江行舟</h3> <h3>纤夫拉纤</h3> <h3>峡江巉岩</h3> <h3>过险滩的行船</h3> <h3>金涛中的行舟</h3> <h3>驶向东方</h3> <h3>行船上的船工</h3> <h3>长江上游的美国传教士</h3> <h3>帆船驶出峡江</h3> <h3>船舱</h3> <h3>江上险滩</h3> <h3>休息的船工纤夫</h3> <h3>拉纤</h3> <h3>拉纤</h3> <h3>担水的劳工</h3> <h3>宜昌码头远眺</h3> <h3>宜昌远眺</h3> <h3>长江上的帆船</h3> <h3>渡船上的人群</h3> <h3>汉口远眺</h3> <h3>长江下游平原</h3> <h3>长江下游平原</h3> <h3>大家湾流</h3> <h3>上海黄浦江外滩</h3> <h3>上海苏州河</h3> <h3>长江入海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