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文学作品的三维体</h3><h3> 游生忠
我刚才想到了一个文学创作公式:生活~思想~艺术=作品
也许有的人一看就能够理解,有的则不太反映得过来。
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本源,没有生活则没有作品。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只有关注它,留意它,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产生出创作的灵感。灵感大多是靠“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培养的,创作经验丰富之后就会像老猎人一样,耳朵、鼻子、眼睛都非常灵敏,可以凭经验就知道山林中任何动物出现的迹象。另外,听闻也很重要。我生长的村庄在文川河畔,205国道旁,这里是闽西通往闽北必经的古渡口,过往的客人多,有街市(小街),街上曾经有杂货店、药铺、客栈,游氏家族在这里居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文化,祖先重视文化,专门置有书香田奖励子孙读书考取用,清朝时期出过十几个秀才,也出过副五品、六品官员,文化底蕴比较厚。我小时候,古竹公社机关即设在我家,附近有粮站、供销社、银行、信用社、医院等,每天来往的人多。邻居的伯父、叔公等都会吟诗,讲故事。村中人还有捕鱼、做泥水、木匠、当牛贩的,他们经常会自己行业的事情。有一家私人开设的药铺,那个郎中看病、排八字,没有生意时念回文诗、宝塔诗、题图诗等,念完就讲给我听。他有一本手抄的古文,我读小学时他便还把韩愈、柳宗元以及当地文化名士的文章一篇篇地念给我听。我读初中时他老了,他把那一本手抄的古文送给了我(2000年,他的儿子来拿了回去)。我也经常跑去跟客栈的儿子玩,见识过做生意,看相、算卦、摸命等各类的旅客。以上这些,都成为我少儿时期的见识和积累。所以,我写小说时,对于传统行业一般都比较顺,可以信手拈来,不会出太大的偏差。
我一贯认为:要搞文学创作,不但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三教九流都接触,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都要略有所知,这样知识才会更全面,创作起来头脑也会更灵活。巧妇难解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的积累,怎么创作?
作家要懂得深入生活,善于捕捉和发现东西。生活中可写的材料有深有浅。1995年,我和张如腾先后到小陶镇洪沙口、洪田镇的古竹、热西等搜集民间文学。之后不久,他在《人民日报》等发表了多篇采风中发现的题材作品。他和永安的好多位作家都到过我家,没有写过作品,前年悦宁和廖健安去一趟我家,写了一篇非常丰满的文章。悦宁做事专心,善于捕捉、挖掘呀。对于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村庄、家族,只要有心去挖掘,可以有很多东西写的,而且可以写出不少作品。
有的人抱怨没有东西写,其实是你没有去寻找和留心发现。饱经风霜的人物,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故事。人家写过的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当然,能够发现新的题材是最理想的。作家应当像猎人一样去发现生活,而不应当像蜘蛛一样坐等蚊子、虫飞来。你不去发现它,很好的题材便会失之交臂。作者能够抓住闪光点,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新题材,作品的成功率就高。</h3><h3> 有了丰富生活积累,作品就有厚度。有厚度的作品才能够成为好作品。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座通往作品彼岸的桥梁,有了对生活审美的思想,才能选准要写的对象,构思出好应当写什么,怎么写,哪里详写,那些略写,怎么布置结构等等。选材、剪材的能力和立意的功夫,全靠思想为主导。作者在创作中的主导思想决定作品的高度和深度。作品有比较才能见高低。比如,陆游、瞿秋白、毛泽东三人同样创作了《卜算子*咏梅》,从三人的词作下片就可以看出,作品都有深度,也写得好,陆游抱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消极的态度,“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反映了古代文人无奈的感叹。瞿秋白在被捕的狱中知道即将被枪决了,写到“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但是他相信革命终究会有胜利的一天,因此结尾写道:”“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毛泽东的词写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他胸襟开阔,具有乐观主义精神和为革命献身不图回报的崇高品质。无疑,毛泽东的词作更有高度。
因为文学是艺术品,所以一定得在艺术方面下大功夫。文学作品的创作艺术包括了写作的技巧、手段、方法,语言的运用,细节的加工,作品的修改等。由于篇幅关系,没有办法细讲。
以上三个方面形成了文学作品的三维体。它们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必须要和谐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脱离了生活的本源,没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东西也欠缺生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来统帅它,合理巧妙的安排,作品不可能简练,结构臃肿,材料杂乱无章,不可卒读,根本不能算作品;不讲艺术,作品同样不可读,单讲语言这个方面,表达得不够准确到位,不够简洁,不够精美,就不值得人们去读。有的人认为方言不能用到作品里,不雅。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你会用,用得恰当,比普通话的语言出色。我非常喜欢读老舍和汪真祺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他们对于方言运用得娴熟,语言丰富生动,风趣活泼。我十多年前,有一次曾经跟朋友詹昌政闲谈时说,永安人说女子长得好看,不是说漂亮 ,而是说“爽丽”(爽朗又美丽),爽丽难道不如漂亮。永安人说男子长得壮,不是说强壮,而是说“旺相”旺相这个词汇虽然看去是从外表而言,实际也包含了体魄健壮的含义。永安方言是古中原遗留的方言,我曾经在《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永安话》专版文章,网络上也可以搜索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思想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在作品的立意上都要考虑到作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的问题。太实,缺乏艺术;太虚,艺术没有具体的着落。生活和艺术的两方面关系,必须恰如其分,或者说恰到好处。所以,作品才需要剪材、修改、加工润色。因此,每位作者必须把握好这三个关系。这里再举一例,比如余元钱老师在全国第一次举办的诗词大赛获奖的作品《沁园春*谒中山陵》,源于他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过硬的文学创作功底,他从谒中山陵这一件事情联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乃需努力”的遗嘱和祖国的统一,因此作品的高度凸显了出来,再加上他纯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现能力,因此一举夺魁,摘得了大赛第一名桂冠。大家假想一下,尽管有想到祖国统一这个高度,作品的结构或者语言达不到超人的水平,能不能获奖?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学创作的难度。由上可见,文学作品需要有生活的厚度,需要有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也非常需要艺术的美度。
人们熟知的李白的《静夜思》,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余光中的诗《乡愁》等等作品无不来源日常的普通生活。我有空时,会回头去读一些中外经典名作,如:《今古奇观》《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茶花女》《呼啸的山庄》《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也会读一读今人写作的优秀作品,如:贾平凹、余秋雨、余光中、莫言、阿来、余华、苏童、杨少衡、张帆、刘亮程、于坚等国内作家诗人以及三明本土作家黄莱笙、詹昌政、林域生、刘如姬等人作品,也会关注永安当地新涌现出来的作者的作品。说实话,我欣赏一位作家的作品,主要看他的作品是否有厚度,高度和深度,不喜欢那些肤浅和故弄玄虚的作品。有些无名的作者,他们的作品自然纯真、充满生活气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情感淳朴,比那些虽然有一点名气的作家、诗人更亲切、更有嚼头。永安有位诗友白荷的诗词,大多都是描写自己生活的经历,作品实在,那种切身的生活体验,使人读了不由地产生对其作品的喜欢。下面举她的一首词为证:</h3><h3> 鹧鸪天★摆摊
雨洗青山翠黛横,风摇叶动鸟心惊。
每从梦里翻身起,只为囊空破晓行。
诚待客,笑含情,几多买卖一谈成。</h3><h3> 花开花落流光远,闹市谋生淡看名。</h3><h3> 上面的这首词,是作者对摆摊五六年的生活艺术总结,不是只摆几天者能够体会得出,写得出来的。作者经历了那种艰苦的生活,写出了深切体验,才能深深地打动了人心。</h3><h3> 文友群里林国生《故乡的水车》,林维珠的《插秧》、坤平的《微笑》等等作品都是来自生活、创作出的好诗歌。永安文坛老将郑铁辉散文、诗歌都写,而且都写得好,他的作品自然朴实,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亲切感很强。</h3><h3> 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都源于生活,与作家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用艺术精心营造和构建起来的美度有着血肉联系,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体现了生活美、思想美、艺术美。</h3><h3> 文学作品靠生活为支柱,靠思想立亮点,靠艺术技巧成为一件精美品。这三者一体,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同等重视,勤奋练习。</h3><h3> 万丈高楼平地起。朋友们,努力哉!
2018、9、29夜草
次日补充 、修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