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戏曲大会亲历记 ——从没想要参加到决定参加

梁禅

<h3>四十天前的这个时间点,我登上了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班,去赴一场戏曲爱好者的盛宴。</h3><h3>虽然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央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内心却是一如既往地平静,就如同每天去往门前的公园散步一样。大概是人到中年,习惯了许多第一次的原因吧,怎样的第一次都几乎把它看成如同每日三餐一样的N次,不会再似年轻时的激动万分甚至欣喜若狂。看多了山,山就不是山,看惯了海,水也不是水。</h3><h3>但人生中有两座山我是始终迈不过去的,一座是面对信任,另一座便是情谊。</h3><h3><br></h3> <h3>网络值机,取登机牌,过安检,一切都是那样的顺利,自己预想的繁琐程序根本没有出现。</h3><h3>飞机起飞了,夜色也降临了,刷机时选择的靠窗座位,失去了想要得到的功能——窗外除了能看到机翼和地面上的灯光,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便想着闭着眼睛养神算了,毕竟两小时后才到北京,到下榻宾馆也许是午夜了呢。<br></h3> <h3>还记得2017中国戏曲大会开播预告时,心中的那份期待,期望它能与中国诗词大会一样精彩。如果不是身体原因,也许去年我就会出现在里面吧,毕竟对戏曲知识这块还是有着比较充分的自信的。记得那年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上,增加了知识测试题,我从头至尾跟着看,发现全部100道题是能够拿下90道以上的。</h3><h3>但2017中国戏曲大会终究是没能迈过身体健康这道坎,只是在电视机前连续七期守了下来。</h3><h3>看完之后,赞赏之余也有着不满足——它肯定起到了普及传播戏曲知识的作用,虽然题目比我预想的要容易得多。因为我一直拿诗词大会来做观照的,总希望能多些挑战性、趣味性,但整个过程给我的感觉,总少了几分精彩。再一个遗憾就是始终没有看到江西戏曲元素。</h3> <h3>2018中国戏曲大会报名通知,其实是早就看到了的,却并没有报名的打算。</h3><h3>一直以来,骨子里有点喜欢出新出奇:当教师时,在讲台上一般不按常规流程上课,跟班上、轮流转的往返教学,教到同一篇课文,都会喜欢变化一下,喜欢带着学生发现以前或者别人所未曾发现;写作也不喜欢重复自己。也许是种潜意识吧,在看了2017戏曲大会后,对2018戏曲大会就没有了参加的欲望,再加上今届还要求参加者能唱,便更打消了这个念头。对于唱,我倒不是说不能开口,但觉得从来没有认真学过哪怕是一段,免不了会跑调,平时唱唱玩玩还可以,要去到央视那样的场合,我怕亵渎了赣剧,尽管我不是专业演员,但自己觉得拿不出手的东西还是不要拿出去的好——对于自己喜爱的文学也好,艺术也好,始终存着一种敬畏之心。</h3><h3>剧情的反转跟一个电话有关。</h3><h3>那天,省赣剧院副院长黄海红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今年的戏曲大会上将会有江西元素尤其是赣剧出现,她想在赣剧出现的同时,也希望江西能有人进入到百人团,这个人最好能既懂赣剧,又对其他地方戏曲有所了解,她和其他几个人合计了一下,说是大家第一个就想到了我。</h3><h3>面对这样的信任与期待,我是无法拒绝的,何况是黄副院长的极力推荐?</h3><h3>黄海红不仅是副院长,也是赣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为人爽直热情,正式场合大家叫她“黄院”,生活中更愿意叫她的名字“海红”,没有距离感,透着一股亲切。她还是一个很有心的人,每次去到国外访问演出,都不忘给很多人带一些礼品,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也给我带上了一份,一次是一条羊毛围巾,一次就是图片上这串有着莎士比亚头像的钥匙扣。这钥匙扣我非常喜欢,就冲它,海红需要我做什么,我都不会推托。当然,她还有一条理由也打动了我“一个人对于一些事情,尤其自己喜欢的,能够经历一次,也是一笔人生财富”。</h3><h3>之后,海红把我推荐给了戏曲大会导演,几天后,导演打来电话,测试了两个问题“戏曲舞台上的皂靴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正字戏是哪个省份的剧种?”这样的测试对我来说自然成不了门槛。于是,决定2018中国戏曲大会成行了。再于是,制片组把往返的机票给订好了——而且是从开始报到的19日到录制结束的31日。</h3><h3>现在回过头来想,这真的不愧是戏曲大会,整个过程,就我个人来说,许多细节都充满了戏剧性。这往返的机票实际上更像是预设好了的开头与结局——这是我后来才体会到的。</h3> <h3>除了赣剧界的朋友,其他的朋友得知我将参加2018中国戏曲大会,也为我高兴,给予鼓励,好友小唐听说除乐平到景德镇机场费用外,其他所有费用央视全包,甚至发来了66.6元红包,说是“资助乐平到景德镇机场的费用”,这下可是真的全包了。</h3><h3>就这样,我的此次北京之行,更多地赋予于不属于我个人行为的因素,我必须去,而且必须要有一个目标了——必须杀出百人团,站上答题区。至于其他的更高的目标,没有了,不曾给自己预设。</h3><h3>飞机晚上十点二十分钟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紧接着又打车去往下榻的大兴宾馆。负责接待的李曦导演正在大厅里等候着呢。</h3><h3>办好登记住宿手续,已是凌晨一点了,去到十三楼,却发现里面已经被人捷足先登,鸠占鹊巢了,人家好像是上届就相识的好“基友”吧?无奈,只得又拖着行李箱下到了一楼,转了好几个圈才算找到房间。</h3><h3>等到睡下来,该是快两点了吧。</h3> <h3>接下来的两天,便是培训时间。</h3> <h3>培训的内容不是给你框定知识点,而是告诉你题型和熟悉答题器材。用的是上一届的试题,那就说明今次题型基本没有变,和首届差不多了。</h3> <h3>负责题型讲解的便是这位美女老师——中国戏曲学院的李艳艳。不亏是学花旦的出身,声音清脆,说话干净利落,尤其那双眼睛,出卖了她的行当。</h3> <h3>环视了一下参加的人员,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南方北方,一个认识的都没有。试了试答题平板,觉得好像没什么问题。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几天,就栽在了这个现代化的家伙身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