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目前我们通路中心建立动静脉内瘘的吻合方式以端侧吻合(静脉断端与动脉侧边相接)为主,因为这种吻合方法产生向心端返流的血流量最大,而且避免静脉高压症的发生。端端吻合可以减少“动脉窃血症”的发生,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使用。而侧-侧相接(静脉侧边与动脉侧边相接)几乎不用,因为这种吻合方法并非所有的血流都直接往心脏方向返流,如果血流方向往远心端(逆流),则容易造成“静脉高压症”,当然过大的血流量也会有“动脉窃血症”的可能发生。</h3> <h3>但是这种情况并非绝对,有时候巧妙运用侧侧吻合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珍贵的血管资源,延长通路使用寿命。</h3> <h3>下面挑选我做过的两个病例来探讨侧侧吻合的运用。</h3> <h3>病例一:
患者刘某,女,54岁,丽江患者,因“左上肢动静脉内瘘流量不佳3天”入院。</h3><h3>2012年8月患者被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行右股静脉置管建立临时通路规律透析治疗,于2012年10月行“左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015年5月左上肢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行右侧股静脉再次插管建立临时透析通路,2015年6月行右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016年11月右上肢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行“左上肢动静脉内瘘切除重造术”,2018年3月5日因左上肢动静脉内内瘘狭窄,行“左上肢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现左上肢动静脉内瘘再次流量不足,B超检查提示内瘘吻合口后方静脉狭窄,内径1.2mm,狭窄段长约3cm。<br></h3> <h3>据病史绘术前评估示意图如下图所示:<br></h3> <h3>左上肢内动静脉内瘘地图如下图:</h3> <h3>考虑到距上次球囊扩张术后仅几月时间再次发生狭窄,若再次扩张复发几率很大,拟为患者行上臂动静脉内瘘重建:</h3> <h3>但是若直接行肱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将被浪费,且术后近期穿刺点选择困难,经慎重考虑,为患者设计为侧侧吻合。如下图:<br></h3> <h3>手术过程:</h3> <h3>分离肱动脉及头静脉:</h3> <h3>侧侧吻合:</h3> <h3>吻合完毕:</h3> <h3>缝合切口:</h3> <h3>术后内瘘使用良好。</h3> <h3>病例二:</h3><h3>患者刘某,男,50岁,澜沧人,患有2型糖尿病20余年,2013年开始血肌酐升高,2014年2月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高血压”,于3月行腹膜透析置管行腹膜透析治疗,于2015年6月5日行左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015年7月开始使用内瘘透析。2018年5月开始出现内瘘流量不足,2018年6月行左上肢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现内瘘再次出现流量不足。B超检查提示内瘘吻合口后方静脉狭窄,内径1.0mm,狭窄后方静脉扩张,管壁内膜增生。<br></h3> <h3>左上肢内动静脉内瘘地图如下图:<br></h3> <h3>评估下来,方案一:可为患者再次行内瘘扩张,方案二:亦可将吻合口上移避开狭窄为患者重建内瘘。如图:</h3> <h3>但扩张后可能再发狭窄,这位患者地处偏远地区,若为患者再次扩张,狭窄复发则就诊不便。<br></h3> <h3>若上移吻合口,存在的问题为:一因为狭窄段后方静脉扩张较宽,动静脉不匹配,吻合难度大,二吻合后将损失第一穿刺点。</h3> <h3>两个方案均不理想。</h3> <h3>最后为患者设计内瘘为侧侧吻合如下图,既能满足流量,又能保留穿刺点,一举两得。</h3> <h3>手术过程:</h3> <h3>分离桡动脉及头静脉分别开侧口:</h3> <h3>侧侧吻合:</h3> <h3>吻合完毕:</h3> <h3>术后内瘘顺利使用,流量及穿刺均无问题。</h3> <h3><font color="#ed2308">总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远端的内瘘狭窄,流量不足,尤其对于球囊扩张效果不佳或扩张后反复狭窄的情况,在瘘后某一段的静脉和动脉做侧-侧相接,可以保留远心端静脉作为穿刺部位,最大限度节约血管资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种做法不会有向远心端的血流,所以不会造成“静脉高压症”的发生,因为原本远端的内瘘会阻止过多的血流</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侧侧吻合如果合理利用,也是一把利器!</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