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友与孙龙珍的时空对话———我与老魏叔的一天

孙静

<h3>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记载兵团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受兵团史志办委托,9月4日,我和办公室志愿者居努多斯及摄影师黄永利一行3人前往161团采访魏德友、梅莲两位同志。<br></h3><h3>来之前,先与魏德友及梅莲电话联系,说明了采访原因,很巧,两个人都有时间。</h3><h3>对魏德友,我不陌生,今年7月28日,师办公室、信访局联合党支部开展党员实践主题活动,一行17人来到魏德友居住在萨尔布拉克“无人区”的家。</h3> <h3>可以说第一次见面,魏德友及老伴刘景好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到他们家时已是上午11点半了,天气特别炎热,魏德友就赶紧叫女儿魏霞切西瓜,好大的一个西瓜啊,足足有八九公斤重,吃起来沙沙的甜甜的,开心大西瓜真是解渴又消暑,之后魏德友根据我们的活动安排,和我们一起升国旗、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h3> <h3>我们还与魏德友一起巡边,听他讲戍边守土的故事。特别我们要上车走的那一幕,刘景好急匆匆的从家里出来,手里拿着装有牛奶、饼干及苹果的塑料袋子,到了车门口跟前直接塞给了办公室亢小英的10岁的儿子:孩子,拿上,他们大人不在这吃饭,你是小孩回到家的路上会饿的。等我们的车已经走远了,老两口还在原地一直挥舞着双手与我们再见。<br></h3> <h3>第二次见面是8月22日,师机要局要搞一个文化墙,需要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我和师文联主席李志峻前往,我们一行8人到了魏德友家,魏德友刚放羊巡边回来。大家与魏德友家热烈座谈,看着家里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相片,几个年轻的实习生指着最显著的位置上那张习近平总书记与老魏叔握手的合影,敬仰与羡慕之心溢于言表。</h3><h3><br></h3><h3><br></h3><h3><br></h3> <h3>座谈会结束,魏德友带着一行人去踏边,我留在家里和他的老伴刘景好及女儿魏霞、外孙女一起包饺子。看到魏霞用手一个一个的揪面剂子有一些慢,我提出由我来用刀切面剂子并擀饺子皮。见我一个人擀饺子皮可以供她们三个人包,刘景好高兴的要让女儿跟我学学。饺子包好了,魏德友他们也巡边回来了,一个开心大西瓜吃完我们就要回去了。热情的刘景好硬是拦着不让我们上车,非要留下我们吃了饺子再走:你看,包了这么多饺子,我们哪能吃完?哪怕一人吃两三个也行。我们再三谢谢仍不见效果,我开玩笑说:刘姨,吃不完就冻在冰箱里,我们下次来了再吃。刘景好认真的说:好,那我就给你们留着。</h3> <h3>在回来的车上,文联主席李志峻告诉我:魏德友有一个心愿,他想到孙龙珍烈士陵园看看,他说打算明年去一趟。我当时听了有一些感慨:同是戍边卫国的人,应该圆了他这个心愿。 </h3><h3><br></h3> <h3>在回想着前两次见魏德友的场景,这次我就有了争取让魏德友圆梦的想法。不觉中,车已经开到了离裕民县35公里的巴什拜大桥前,161团史志办的于世华主任已在此等我们。我们两辆车一直开到了魏德友家门口,我看到魏德友这次没有穿他那标志性的迷彩服,而是穿了一套深蓝色西装,里面是一件白衬衣,但最显眼的还是胸前那枚党徽。</h3> <h3>因为已是熟人,采访的很顺利,不到12点就完成采访拍摄任务。这时我说对魏德友说:听说你有一个心愿,想到孙龙珍烈士墓看看,我正好要到团部医院采访梅莲,你想不想去?如果想去,我这次就带你去看看孙龙珍烈士陵园。魏德友听了我的话后眼睛一亮,眼角的皱纹舒展开了:“行吗?八九十公里好远呢,听说还在修路。”我告诉他我们坐车不怕远,还可以把刘姨也带上一起去。老魏叔说:“不麻烦你了,家里的事多,她就不去了”。就在我和老魏叔说话的时间,他女儿魏霞的电话响了,是四连的干部通知她带上老两口要到单位去信息录入,还要照相,还要网上认证。我说正好有车,我们送你们老两口去四连。魏霞高兴的直谢我,她说这地方偏远,平时出去一次不容易。刘景好看了一眼魏德友,见他点了一下头,她马上就到里屋换了一身巡边员迷彩服。我们一行8个人两辆车向着161团部的方向出发。<br></h3> <h3>到了161团4连,魏德友和老伴下车到连部登记录入个人信息去了,我们驱车到团医院采访梅莲。已是医院党支部书记的梅莲很是忙碌,在安排好手头的工作之后,我们就进入了采访程序,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梅莲的先进事迹已了解许多,我们的采访任务很顺利的完成了。 </h3><h3>采访梅莲结束已到了饭点的时间,之前,我们的车已经把魏德友和老伴从四连接回了。在工作餐上,我邀请梅莲书记和我们一起前往孙龙珍烈士墓,她欣然答应,我们一行9人分乘两辆车向161团11连方向出发。 </h3><h3>因为沿途的山路不好走,于世华主任在出发前已经换掉了团里的小车,叫儿子开上自家的车前行。我和老魏叔老两口及梅莲坐在一辆车上,我坚决让老魏叔坐前面,他就是不愿意,他说和老伴在一起好说话。<br></h3> <h3>由于山路崎岖,车一路颠簸,加上正在修路,尘土飞扬,我开始晕车,闭目不想说话。出了团部大概十多公里,听到后座的老魏叔说:“我最后一次到巴尔鲁克山还是1983年,这路比以前好太多了。那时候我每天骑马放牛,我最多的放过180多头牛呢”。老伴刘景好接着说:“我67年从老家来还是第一次进山哩,谢谢你啊小孙”。 我微微睁开眼睛,侧脸看到魏德友,他握着老伴的手,他们都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窗外,那种神态特别的专注,好像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美丽风景似的。梅莲说:“老魏叔,这山里我熟悉,以前我就是骑马为连队和地方牧民看病的,那时候条件太差了,等你到了原来的连队就会看到更多的变化。你有什么要问的地方,我给你说。” </h3><h3>听着他们的对话,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晕的不言不语了。我开始感慨这三个人的对话,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行程,今天应该是一个注定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九师屯垦戍边历史上三个有名的人物就要在今天有交集了,孙龙珍、魏德友、梅莲,他们将在孙龙珍烈士墓前集结共叙保家卫国史话。</h3> <h3>我来了精神,挺直身体回头说:老魏叔,梅莲医生,今天之行是我们九师屯垦戍边的英雄聚会啊。魏德友说他一直都想去看看那个没有见过面的战友。 魏德友像打开了的话匣子,一路感叹着、回忆着,努力寻找着车窗外不断闪过的片段记忆。车一路颠簸的来到察汗托海牧场,看到老裕民县政府,老魏叔又说:“ 这个地方我骑马来过,我最多的一天骑马走了八九十公里呢。 ” 当车行驶到喀英德沟,看到那个又急又陡的大拐弯,魏德友说:“这里的冬天路窄坡陡,当年有一辆老解放车就在这里翻了,一个女同志就是在这里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当车拐过弯,看到这个地方不远处正在修高架桥时,老魏叔又说:“好,好。以后冬天不会在封路了”<br></h3> <h3>到了11连,我们到孙龙珍民兵班拿了花篮后继续前行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孙龙珍烈士墓碑前。下了车,魏德友没有急着往前走,而是站在那里看了好一会说道:比我想象的要好,不错。 于世华和儿子从车上拿下花篮,魏德友和梅莲两个人一人一边提着花篮、神情凝重的一步一步的迈向台阶。我们几个跟在他们的后面,刚上台阶走了几步,魏德友回头看了一眼我,我从他的眼神里读懂了他内心的激动。 到了墓碑前,老魏叔和梅莲一起整理好花篮缎带,我们几个排成两排,恭恭敬敬的向着孙龙珍烈士墓三鞠躬。之后,我们环绕烈士墓一圈,在烈士碑的背面,魏德友停下脚步,认真的读着上面的碑文说:哦,孙龙珍是1940年12月的,比我小一个月。老伴刘景好说:我也终于见到孙龙珍了,她是59年来疆的,老魏你是64年来的,她比你早。 <br></h3> <h3>看完碑文,老魏叔又来到孙龙珍烈士碑前面,用右手抚摸着石碑再没有言语,此刻我无法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在想什么,但从他两手来回抚摸石碑的举动,我感觉他内心深处正在与孙龙珍对话交流:岁月长河,英雄相惜,戍边卫国,今终相逢。这一刻,随行的摄影师按下快门,时间定格在了这里。</h3> <h3>魏德友祭奠了孙龙珍后,来到右边写有“守望”的大石头前认真的看着这两个字,这时梅莲提议和魏德友一起合个影,他高兴的答应了,不顾年纪已大,先一步跨上石基站在右边,梅莲站在左边,他们在“守望”边合影。站在一旁的我看到魏德友胸前的党章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俩合影之后我让刘景好站在刚才梅莲的位置,夫妻两个一起在“守望”石边合影,刘景好额前那一撮灰白的头发在微风吹拂下来回摆动,犹如舞动的心绪。 我们从右边的“守望”石走到左边高大的“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石碑前驻足后集体合影留念。我抬头看了看前方不远处的小白杨哨所说:老魏叔,你看,前面就是阎维文唱的小白杨哨所,可惜我们的车开不到小白杨哨所,到了山下还要爬慢坡走一段路,你们年纪大了我怕你二老太累了。魏德友说:“已经很高兴了,留一个念想。”<br></h3> <h3>我们驱车回到孙龙珍屯垦戍边纪念馆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了,于世华给我们介绍了早已在纪念馆前等候我们的孙龙珍民兵班第十六任班长马炜,看到魏德友,马班长高兴的说:“魏爷爷你好,我今天终于见到你了。” </h3><h3>在屯垦戍边纪念馆里,魏德友一边听马班长认真讲解,一边细致地观看每一张图片和每一件实物,看到他熟悉的历史场景时,他会驻足多停留一会。当看到我军垦职工和前苏联军人在转场途中开展说理斗争、骑马的苏方军人用马鞭抽打羊群的图片时,魏德友愤怒的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不讲理,经常在我们的土地上挑衅找事。我放牛那阵,就听其他人说好好的羊群被苏联军人抽打的四处逃散,我们牧犬和他们的军犬也相互撕咬,不过,在草原上还是我们的牧犬厉害。”</h3> <h3>看了孙龙珍和战友的合影,看了孙龙珍民兵班巡边的相片,看了孙龙珍牺牲的模拟场景后,魏德友对老伴说孙龙珍是保卫国家牺牲的,可惜她的相片太少了就一张。 </h3><h3>在一个实物展柜前,梅莲指着一个过去的老式医用卫生箱说:“这就是我以前给连队职工和地方牧民看病用的药箱,后来我就捐给纪念馆了。”魏德友说:“好,这是个宝贝,现在看不到这样的物件了。” </h3><h3>参观结束,小马班长说想与和魏爷爷合个影,魏德友欣然与她在孙龙珍牺牲的模拟场景前合影。 </h3><h3><br></h3> <h3>在回去的路上,老魏叔坐在车里仍然兴趣盎然的看着车外不断变化的景色,来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面的景色,回来的路上看到的是另一面景色。出了11连,看到路边不远处的依稀留下来的残垣断壁的干打垒老土房,老魏叔像是感叹又像是自言自语:我当年在这住了一个多月呢,那时候的雪好大,一脚下去,雪都没膝盖了。当看到一片还没有收割过的红花地,老魏叔说:这个地方我来过,那时候种的小麦。梅莲医生告诉他这块地现在划归裕民县管理了。</h3> <h3>魏德友是一路领略风景一路触景生情的挖掘着记忆深处那依稀的底片。不觉中到了161团部,我们和梅莲、于世华告别后继续着回程。</h3><h3>车走到巴什拜大桥后拐弯上了土路。这时,魏德友给在家的女儿魏霞打电话说快到家了,让她在家门口注意看一下我们的车什么时候可以到家。 </h3><h3>看到路边一大片茂密的芨芨草,我倍感亲切,就和魏德友说起小时候跟我父亲割芨芨草回家扎扫帚的事,魏德友说他现在没事的时候还会割一些回去扎扫帚。</h3> <h3>就这样,来回两百多公里,魏德友夫妇没有一点疲倦和睡意,还是和去的时候一样精神。到了家门口,魏德友夫妇下车,我们就要回额敏九师了,这时刘景好拉着我说:“不能走,都八点了,吃了饭再回去,你看饺子都下好了”。我告诉刘景好我们回家吃,和以前一样。刘景好急了:“不行,魏霞已经提前下好饺子就等我们回来吃呢。还有,今天这个饺子你必须吃,还是你上次来的时候包的饺子,我一直给你留着在冰箱里冻着呢。”听着刘景好的话,我好感动,我明白了,老魏叔刚才在车上打电话给魏霞,就是让她远远的看到我们车的时候就开始下饺子,等车到了家门口饺子就熟了。我心底顿时涌起一股久违的感动,就像在家的妈妈把好吃的一直放着,在等她的孩子回家吃一样。</h3> <h3>我再没有推迟,我们4个人进屋,一大盘热腾腾的饺子已经摆在不大的茶几上,我一边吃一边和魏霞聊天,她说:“今年我没有在团部住,父母年纪大了不放心。” 我忽然发现魏德友和老伴没有进屋,魏霞说:我妈到前面自家的菜地给你们拔菜去了。 </h3><h3>我放下筷子走出屋子,看到前方约200米远的菜地里,刘景好在忙碌着,我马上跑过去说:姨,你坐了一天的车,快休息一下把。谢谢你,我不要菜,你留着自己吃吧。“这都是自己种的,都是绿色菜,这么多的菜我们也吃不完,你们几个拿回去一起吃。”刘景好边说边两只手拉着两个装满辣子、白菜、韭菜、苦菊、茄子、西红柿的大袋子快步往车跟前走去,我急忙上前要过一个袋子拉着跟着她:姨,这不行,太多了,要不我们要一部分,你留下一部分。刘景好不理会我,走到了车跟前让司机把菜全部装上了车。</h3> <h3>看着车上的菜,我没有再推脱,我知道我必须要接受她的一片心意。通过这几次的接触,特别是今天之行,老魏叔的忠贞、朴实及刘景好的热情、好客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既是时代楷模、模范夫妻、和谐家庭,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的兵团职工,善良且重情谊。 </h3><h3>回到家已是晚上9点半多了,一路上我们几个交流着一天来的见闻,我感到今天过的很充实很有意义,回家的路途也是十分的顺畅温馨。</h3> <h3>第二天上班,我专门到文联办公室去了一趟,告诉李志峻主席我昨天圆了魏德友的心愿,他听后很高兴,还让我看了他根据魏德友的收音机、望远镜、行军壶这三件宝写的两首小诗,觉得不错,抄录如下:</h3><h3> 老魏三件宝 </h3><h3>望远镜中波光风云, </h3><h3>收音机里国歌壮魂, </h3><h3>行军壶装碧血丹心, </h3><h3>一生恪守戍边使命。</h3><h3> </h3><h3> 我有三件宝 </h3><h3>收音机里听红歌, </h3><h3>望远镜中看国门, </h3><h3>行军壶装界河水, </h3><h3>一生护边牧羊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