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融入生活与学习

了悟

<h3>说到日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资源匮乏的岛国,然而,深究之后会发现日本是真正的“扮猪吃虎”日本拥有位居全球前列的海洋领地,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另一方面,日本通过大规模进口等方式,储存了大量的煤炭、稀土、矿石等资源。更加惊人意外的是,日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矿山”,总量难以想象的铁、铜、金等金属资源被日本以废旧汽车、机械、手机登固态垃圾的形式保存着。要知道,日本人非常注意环境,留着这么多垃圾,到底是为什么呢? 日本的环境条件是全世界出了名的好,在日本,街头几乎是看不见垃圾桶的,而社区等特定场所的垃圾桶也是职能细分到可怕。一个矿泉水瓶子,要将瓶盖、包装纸与瓶身分开扔。虽然街头不常见垃圾桶,但日本却生产着世界上最牛的垃圾桶日本的厨余垃圾桶。这种垃圾桶能够将厨余垃圾进行降解、去臭、压缩与粉碎,最终生产出已经杀菌的有机肥料。 </h3><h3><br></h3><h3>垃圾焚烧厂变身地标建筑 日本舞洲工场媲美童话城堡 &nbsp;   垃圾焚烧厂,这个听起来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在大阪却是人们引以为豪的旅游景点。站在日本大阪湾旁,一座五彩斑斓的童话城堡般的建筑瞬间映入眼帘,这便是大阪现有的其中一个垃圾焚烧厂舞洲工场。 &nbsp;   舞洲工场是大阪现有的7座垃圾焚烧厂中处理能力最大的两座之一。因为外观太过梦幻,曾被误以为是环球影城,又让人联想到宫崎骏电影里的童话城堡。这座大阪人引以为豪的垃圾处理厂矗立在人工岛上,是一个非常重视外观设计的垃圾处理设施。 &nbsp;   大阪的地标建筑 &nbsp;   舞洲工场的外观设计出自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建筑设计师百水先生之手,黄色和红色的条纹象征着燃烧的烈焰,曲线的设计和绿色植物的设计,减少了钢筋水泥建筑带给人的冰冷感觉,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nbsp;   这座厂房的整体造价为609亿日元(约合35亿元人民币),其中设计费为6000万日元(约合350万元人民币)。厂房为地上7层、部分地下2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3万平米,建筑面积1.7万平米,总建筑面积5.7万平米。如今,这座建筑已然成为大阪市独树一帜的地标性建筑。 &nbsp;   闻不到丝毫臭气 &nbsp;   舞洲工场里一共有两座焚烧炉,每座焚烧炉的垃圾日处理能力为450吨。两座焚烧炉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一天的垃圾处理能力最大为900吨,是大阪市现有的7座焚烧厂中处理能力最大的两座之一。 &nbsp;   据介绍,舞洲工场里的全部设备都是2001年4月焚烧厂建成投入使用时的设备,迄今从未更新淘汰过。然而多年前的设备和技术,到现在丝毫未显落后。走在焚烧厂里,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闻不到臭气、听不到噪音。所有工作人员都穿着普通的蓝色工作服,每个入场参观者也都身着便装,完全不需要任何防护。 &nbsp;   这是因为,所有的设备都被密封在特定的空间内,机器区域和人的操作区域完全隔离,可视部分则以厚厚的玻璃窗隔开。即便是在900℃的焚烧炉视窗前,也完全感受不到烈焰的灼热。 &nbsp;   要隔离噪音不难,但要消除无缝不钻的臭气可不简单。舞洲工场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储池,所有运进来的垃圾首先被投入这个44米深、1.5万立方米的巨型储池里,其大小相当于55个教室,从中散发出来的臭味可想而知。为了不让这些臭气泄露到室外,在这个巨型储池的顶部安装了强力抽风机,把臭气收集起来后,再经过预热程序,最终通过专门的管道送往焚烧炉的底部,作为燃烧用的空气再利用,这样既解决了臭气外泄的问题,又解决了燃烧用空气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一举两得”。 &nbsp;   不冒烟的烟囱 &nbsp;   舞洲工场的烟囱高120米,顶部的金色“蘑菇头”既不见冒黑烟,也不见冒白烟。作为一座24小时不间断焚烧作业的垃圾处理厂的烟囱,实在让人忍不住要问:“这是烟囱吗?这烟囱在用吗?” &nbsp;   要使一座垃圾焚烧厂排放的废气无影无踪,技术设备上并不算特别复杂,关键的是每道程序的细致设计。例如第一道焚烧程序,达到900℃高温燃烧的焚烧炉算是标准配置,但是要使垃圾在焚烧炉内达到充分完全的燃烧,就需要事先对垃圾进行脱水干燥。如果垃圾中含有水分,就不能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的后果就是产生大量二噁英类有害物质。 &nbsp;   舞洲工场的焚烧炉送料装置是一个阶梯式的自动装置,在“楼梯”的上部是干燥火格子,中上部是燃烧火格子,下部是后燃烧火格子,这样一层一层地自动往下给料,就保证了垃圾的完全燃烧,也就最大限度地限制了二噁英的产生。 &nbsp;<br></h3><h3>燃烧产生的废气在被送往烟囱之前,还要经过三道过滤程序。首先是用过滤式集尘器过滤掉废气中的尘粒(颗粒状物质),这些尘粒中附着了剩余的二噁英,不能直接排到大气中。接着在气体清洗塔内,经化学反应,去除废气中的氯化氢和硫磺氧化物。最后在脱销反应塔内进一步去除氮氧化物。而在每一道过滤程序之前,为了达到充分的过滤效果,都要先经过调温塔或者加热器,把废气的温度调节到该过滤程序所需的最佳温度段。 &nbsp;   日本的二噁英排放标准是1ng-TEQ/m3(即每立方米1纳克毒性当量),而舞洲工场达到的排放标准为0.001ng-TEQ/m3,仅为日本国标的千分之一。这就难怪在外行人眼里,舞洲工场的烟囱看起来就像个摆设。 &nbsp;   一个大阪七座焚烧厂 &nbsp;   “垃圾车频繁驶过,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住的地方附近有垃圾设施,会影响身体健康。” &nbsp;   和其它焚烧厂一样,舞洲工场建设之初也曾遭到居民的强烈反对。虽然舞洲是一个垃圾填埋出来的人工岛,岛上没有住宅区,但是距离市中心也就30分钟左右的车程,直线距离则更短。日本人自己开玩笑说,日本地方就这么大,无论焚烧厂选址在哪里,都不可能远离住宅区,总不可能把焚烧厂建在富士山上吧! &nbsp;   要让反对的声音沉寂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信息公开。对于居民最在意的废水废气排放问题,承诺能达到什么标准,公开。工厂开工后,请专业的环评机构评估,检测的结果,公开。每年进行一到两次检测,全部的结果,公开。只要登录大阪市环境局的网站,相关检测数据任何人都可以查到。用科学的数据和事实说话,居民们也就不会再把焚烧厂视为“洪水猛兽”。这也是面积仅221平方公里、尚不及一个上海宝山区的大阪市,能有7座在用垃圾焚烧厂最直接的原因。 &nbsp;   另一个颠覆性的认识,是焚烧厂非但不会危害当地,反而会造福居民。例如在焚烧厂旁边建造温水游泳池,将焚烧产生的热能充分利用,以此回馈居民。更重要的是利用蒸汽热能发电,让原本接受财政全额拨款的焚烧厂也能产生经济效益,带来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据悉,舞洲工场里的用电全部“自产”,多余的电能再卖给电力公司。每年的这笔稳定的收入,大约相当于拨款额的1/4。 &nbsp;   焚烧厂摇身变科普基地 &nbsp;   而要真正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开启民智才是长久之道。 &nbsp;   在大阪,所有的小学都会开设一门叫“环境科”的课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到小学四年级时,还要到垃圾焚烧厂进行课外学习实践。 &nbsp;   为此,舞洲工场专门设计了一套参观学习路线,甚至还在工场内开设了科普游戏区,吉祥物、音乐、漫画、游戏机…… &nbsp;   去参观必须至少提前一个星期预约。不预约不接待,只要预约,任何人都可以去“玩”。据悉,舞洲工场每年的参观人数约1.7万人次,是其它焚烧厂参观人数的3倍。当大家来到焚烧厂,亲身体验到垃圾处理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做到无害化后,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觉得应该尽量将垃圾循环利用。 &nbsp;   据悉,大阪市在最高峰的时候曾有10座焚烧厂,一年产生的需要处理的垃圾约200万吨。经过多年的“3R运动”(即Reduce减少垃圾产生、Reuse再使用、Recycle回收再利用),如今一年的垃圾焚烧量已经降到了100万吨,焚烧厂也减少到了7座。而近期的目标,则是要进一步减少到6座。 &nbsp;   建焚烧厂不是目的,最终减少焚烧厂才是目标。这是因为,经焚烧处理后的垃圾,虽然从体积上减少到了1/20,但是焚烧灰最后还是要填埋,而填埋场的空间有限。因此从长远看,提高全民对垃圾的意识,方可持续发展。而大阪树立舞洲工场这个焚烧厂中的“明星示范基地”,其用意在于要让人们真正懂得人与环境的共存之道。 &nbsp;   舞洲工场的外观设计出自奥地利著名生态建筑设计师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他认为建筑是活的,不断成长、变化的,他还极度推崇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舞洲工场无疑是这种理念下实践的成功典范。 &nbsp; 日本人讲:垃圾也是资源。</h3> <h3>外观</h3> <h3>进入室内</h3> <h3>走廊中摆放着孩子们的画作</h3> <h3>模型</h3> <h3>处理机器设置模型</h3> <h3>澳大利亚垃圾处理厂,舞洲垃圾处理厂在此基础上设计</h3> <h3>格外认真专注的工厂讲解人员</h3> <h3>祁领队和李导也格外认真地听讲询问</h3> <h3>设计者</h3> <h3>垃圾厂初步形象设计图</h3> <h3>垃圾堆积处理入口,很深。</h3> <h3>世界各地、社会各界的留言、美誉</h3> <h3>具抽象派风格的墙壁</h3> <h3>在厂区合影</h3> <h3>车中一晃看到的街区垃圾集中区域</h3> <h3>驱车离开</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amp;timestamp=1538910994&amp;ver=1168&amp;signature=DTcpo-oonqjEEo5g6ovdsilj8YQlRO9kATzrNLLCWmUSJ16bjbSFJJHDFFqyGnJMY1lktvkUe5oMrOxkEEHfsqiuEvDsu-tPE4GuMmgtaTc0NJnNn3awGHM3V0b-YzdA&amp;new=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汉字博物馆</a><br></h3> <h3>日本人受教育程度不同,理解中文的能力也不同。 大体上,高中毕业时,需要掌握2000出头的汉字,这在“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属于2级(1级最高),这样一来,认识一些中文字,多少可以蒙一下。 另外,高中教学过程中,还会教大家以日本的方式来读文言文。要进大学的时候,无论文科生理科生,都必须考汉文阅读。下图是2015年东大入学试验真题: 文章出自《阅微草堂笔记》,难度比我国高考差不多。 我们可以注意到,汉字旁边还有一些符号,日本人叫训点,目的是帮助阅读者用日语来理解。这些符号又分为两种,一种标记语序的(日语叫“返り点”),另一种是补充用日语理解必要的语法部分。比如我们读“一客来谒”,马上就理解了。日本人的理解方式是 “一客の来り謁し”,就是日语了。 下图简单地说明了这种阅读方法:先依靠“返り点”,把“我向京都”转换为日语语序,“我 京都 向”,然后加上日语的语法助词:我 [-wa标记主语] 京都 [-ni标记目标] 向 [-kau 标记动词时态]。到了这里,日本人就都能理解了。 也就是说,在有这些训点的帮助,日本的高中毕业生都应该具有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一定经验以后,即使没有训点的帮助,学生也应该能自己加上训点。我们看日本电视节目,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法学、医学的学生,就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文言文加上训点,并翻译出来。<br></h3> <h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形象生动地演绎汉字的历史变迁。集趣味和汉字知识于一体,诱发人对汉字发展史的兴趣,从而更加注重对汉字的学习传承。</h3> <h3>夕阳下东瀛,汉字讲台立,犹见当年勇,再结汉字情。</h3> <h3>对儿童免费。在日本对孩子从小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他们讲:对孩子的国民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可怕呀!最最要借鉴的呀!)</h3> <h3>铁路博物馆</h3> <h3>楼梯防滑设置</h3> <h3>上千次试验研发合理的马桶盖</h3> <h3>时刻在巡查擦拭展品展柜的老者</h3> <h3>始终保持巴士清洁的司机</h3> <h3>冒雨送别旅客</h3> <h3>深深鞠躬90度送离客人的温泉宾馆的老妇</h3> <h3>9月27日清晨在大阪街头行驶的干净的垃圾清运车</h3> <h3>在日本也同样有这样的活动</h3> <h3>不想多渲染什么,只慨叹匠人精神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克服浮躁又精进潜修的工匠精神以及形成的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推祟氛围真得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反省与深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