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先生故里在长白山脚下,名曰景山的小镇,那里蜗居百余户闯关东的后裔。小镇有一河,名为那尔轰河,实为松花江的上游,流经先生所居草屋的西边,因眷恋儿时河里戏水,溪下摸鱼的快乐,因此自号西河先生。
先生儿时并不勤于读书,母亲觉得应该让儿子有一技之长,就让先生学习书法。先生的祖上虽薄有田产,奈何早已家业凋零,此时的家境并不好,只余三间草舍二分菜地罢了。先生虽是初学,但笔墨精良,一支毛笔就两元多,是当时一年的学杂费,因此先生倒是勤奋了很多。
先生无师,启蒙者为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虽日夜描摹,长进甚慢。母亲自觉应请名师指点,只是村小无识字者,就给先生订报,名曰《青少年书法报》。其上多有书法大赛征稿启事,先生十一岁便自寄两元参赛费投稿参赛。
久之,村人便知这浓密寸头、麦色脸庞、眸如点墨、个子未满五尺的男孩写得一手好字。每逢春节先生草舍甚是热闹,村人总让西河先生代劳,写一副好春联,常有一联未完一联又至之景象,先生并不厌烦,执笔一日,虽手腕已僵但以此为乐。<br></h3> <h3> 书法修性,先生无事常读书自娱,中学毕业成绩乃全镇之状元,全县之榜眼,考入师范学校。</h3><h3> 师范有书法课,先生如鱼得水自是欢喜。先生的蒙师姓王,乃师范学校书法第一人。师范四年,一本字帖反复临摹,常常早起晚睡,凡是报纸皆反复临写,直至一片漆黑才肯作罢。蒙师也甚爱先生,常常纠正其笔法。先生在入学时,便获基本功比赛第一名。
因先生书法颇佳,得以保送大学,毕业在省城教书谋生。财产除身上衣服,只四本书而已。闲时以写字、品茶、刻印为乐。</h3><h3> 工作间曾遇一名师,周老师昔非先生。每每星期六,先生都带作业让周老师过目,几番纠错,周老师会告之下周的新目标。如是多年,后周老师谢世,先生再无名师指点,只得反复回味。虽无名师,但仍每日临池如故。
<br></h3> <h3> 西河先生乃家父,如今仍以刻石书法为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