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里份寻踪——追忆旧时光里的前尘往事

清风一叶

<h3><i><font color="#808080">拍摄编写者:清风一叶</font></i></h3><h3><i><font color="#808080">注: 除标注网摘图外所有照片为本人手机拍摄。手机照绝大多数拍摄于2017年。</font></i></h3> <h3><i><b><font color="#808080">“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武汉有里份。”</font></b></i></h3><h3><i><b><font color="#808080">里份之于武汉,相当于胡同之于北京,弄堂之于上海,是武汉独特的民居建筑,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蕴涵着一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而武汉的里份又属汉口的里份最为集中。</font></b></i></h3> <h3>本文导读:</h3><h3>咸安坊 ——电影中民国风情的“石库门”里份</h3><h3>花楼街——老商业街区里份集中之地</h3><h3>永康里街头博物馆——武汉里弄文化的缩影</h3><h3>坤厚里——旧时德租界里异域风情的里份</h3><h3>延庆里——汉口典型的老里份</h3><h3>同兴里——旧时大户人家的聚集地</h3><h3>泰兴里——北方民居形式南移的唯一留存</h3><h3>洞庭村——发大水都从未淹过水的里份</h3><h3>江汉村——江汉路附近闹中取静的里份</h3><h3>上海村——由外籍著名建筑师设计的里份</h3><h3>积庆里——慰安所遗址,日军侵华罪证所在地</h3> <h3>导言:</h3><h3>本文虽篇幅较长 ,实则只是"浅谈"武汉里份的“前世今生”。我的创作初衷是,带大家了解一下武汉的里份,讲讲昨日历史,看看今日之现状,关注明日的未来命运。如果大家从中有所认识和感受,同时还能有一点思考和启迪,那便更有意义了。</h3> <h5><i><u>文字及版面设计为本人所做,照片拍摄于大陆坊。</u></i></h5> <h3>里份是武汉市独特的民居形式,和上海的里弄、北京的四合院齐名。是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h3> <h3>“里”,《左传》中描述“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春秋时“一里为八十户,以有治事才者为里正”。“里”作为居住形式最早出现在唐代,多在市场周边的城市中心区域,明代时将里的大小定为一百户左右。“份”是武汉的方言,意思是小范围的居住区域,里份中的道路武汉人称作“巷子”(武汉话发音为hang zi)。</h3> <h3>新闻报刊(网摘图)</h3> <h3><i>你知道武汉最早的里份是哪个吗?</i></h3><h3><i>经学者研究确认,1901年建成的三德里是第一个,1902年建成的德兴里是第二个。</i></h3> <h3>在北京生活的那几年,我曾有心专程寻访过很多胡同。然而,对于自己家乡——武汉的"里份"却从未用心探访。也许,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里份早已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家住汉口鄱阳街,我生长于汉口里份最为集中的地区。其实,越是身边的就越容易被人忽略。我家住的是大院里的楼房,也没在里份住过,但我小时候爱在里份玩耍。长大后也常常路过,每次路过都来去匆匆,不曾多作停留,更未关注了解过老里份,也不清楚其历史文化背景和背后的故事。</h3> <h1><b><u>咸安坊 ——电影中民国风情的“石库门”</u></b><b><u>里份</u></b></h1><h1><br></h1> <h3>咸安坊(网摘图)</h3> <h3>我一个小学同学的奶奶家住在“咸安坊”,我清楚的记得那里。一进屋就看到老旧的木门窗和格外高挑的内空,还有一走就咚咚直响的木地板。楼道里的楼梯是掉漆的木扶手和已经磨圆了角的水磨石台阶。读书时,我常常去那儿找同学玩。</h3><h3>时隔多年,因城市发展,咸安坊早已人去楼空,被拆得七零八落,让人一声叹息。原先很有规模的一大片,现仅存临街的几栋房子,孤零零地闲置在街边十多年了。一直围着,无法靠近。不过最近好像有点动静了,临近那片长久空置的地块也已经开始施工了。很期待现在随着洞庭街、青岛路的改造工程,能让咸安坊早日重获新生!</h3> <h3>咸安坊(网摘图)</h3> <h3>作为《黄金时代》的拍摄地之一,咸安坊见证着大武汉的荣辱兴衰。<br></h3><h3><br></h3><h3>武汉文史专家董玉梅说,</h3><h3>这里出入的都是有身份的人物——</h3><h3>“洋行职员、银行职员、华商商行职员、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汉口本埠的商界小老板或是实业小老板,股票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走红的艺人、收入不菲的文人。男人西服长杉,女人烫发旗袍,穿着讲究,举止得体,出门黄包车,家中有娘姨烧菜……”</h3><h3><br></h3><h3>旧时大上海的生活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而这一切,发生在武汉,发生在咸安坊!</h3><h3><br></h3> <h3>《黄金时代》电影海报(网摘图)</h3> <h3>咸安坊,寓意“富贵咸安”之意,由汉口棉花巨贾黄少山兴建,1910年以后建成,属民国早期里坊式住宅建筑群。为汉口有代表性的高级里份住宅区。当年,洋行职员、实业界人士、富商及当红艺人等社会各界名流居住在此。全坊有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式住宅20余栋。</h3> <h3>咸安坊(网摘图)</h3> <h3>在大约二十年前,因建造长江隧道,也就是咸安坊大面积拆迁(腾退)之前,此处有60多个门幢,200多户人家,住着900多号人。据说,在这些住户中,依旧有很多身份不凡的人,比如林彪的亲属、张海迪的亲人等等。</h3><h3><br></h3><h3>(备注:武汉长江隧道于2004年11月破土动工,2008年4月19日,武汉长江隧道双线贯通。)</h3> <h3>咸安坊(网摘图)</h3> <h3>"老汉口"也许算得上是除上海之外留存石库门住宅最多的地方了。除了咸安坊以外,武汉还有一些里份也能看到"石库门",如洞庭村和江汉村等。</h3><h3><br></h3><h3>知识点链接:</h3><h3>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国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产生于19世纪中叶。所谓石库门,系指此种房前皆有石头门框黑漆大门,门内是一小院,类似库房格局。</h3> <h3>汉润里"石库门" </h3><div>汉润里属近代中等里分式建筑,有房屋35栋,是江西盐商周扶九于1911年前后,委托集成公司建造的单元式石库门住宅区。</div> <h3>据地方史志记载,武汉市1949年尚存的208条里分中,共有房屋3294 栋,而花楼街就有800栋。此街片的主要街道——花楼街,全长1100m,宽约6m,因紧靠租界区, 民国时期已是远近文明的商业街市,在武汉的近代史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br></h3> <h1><b><u>花楼街——老商业街区里份集中之地</u></b></h1> <h3>小时候我就住在花楼街厚生里,这是花楼街一条分支的里弄。老街青石板路面,两旁商铺多半是砖木结构的中式楼房,屋檐和梁柱上凃绘色彩花卉,门窗镂雕成古色古香的图案。</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nbsp;——董响铃</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董响铃,武汉江汉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h3> <h3>拆迁中的花楼街(网摘图)</h3> <h3>照片里左侧的房子随后也都全部拆除了。<br></h3> <h3>时光如梭,离花楼街最后一栋楼拆除(即2009年的8月)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家住鄱阳街,离花楼街没多远。儿时,我对花楼街的印象很浅显。至今我只是模糊地记得,跟妈妈去看望“姥家家”(武汉人的叫法,是我妈妈的外婆,我的太婆婆),都要路过那里。妈妈带着我走过一排排老房子,穿过一条条小巷子。花楼街上有些摆摊的小商贩,还有些店面,每每经过我都喜欢凑过去看看,有时还吵着让妈给我买东西。<br></h3><h3>有意思的是,长大后,我对花楼街的记忆却停留在“买菜”的那些日常场景里。在花楼街还未拆除之前,爸妈隔三岔五就会穿过七弯八拐的窄巷子,去那里的“露天菜场”买菜,我偶尔也会去那里买菜。那里有挑着担子的菜贩子,有摆地摊的,也有在一楼住家开成沿街的门面卖菜的。都齐聚在花楼街的巷子里,在窄巷里一字排开。横竖有好几条长长的街巷,足足有一大片。菜场的规模不小,蔬果品种齐全。来此买菜的人也不少,嘈杂喧嚣,熙熙攘攘。印象深刻的还有提起来就让人流口水”的酸辣美味的老坛泡菜。那是花楼街上的一家住户,在自家做泡菜卖。就把几个泡菜坛子摆在窗台上,也没有挂招牌,熟客都晓得找上门来买。家里放着一坛坛的泡菜,有酸豆角、辣萝卜、泡白菜包菜、泡蒜苗等等。午餐时间要是再炒个泡菜肉丝,更是引得人闻香而至。(以上花楼街指的是广义的花楼街,即花楼街片区,不仅指花楼街这一条街。)</h3> <h3>花楼街菜市(网摘图)</h3> <h3>民国时期,汉口商业和文化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地方,要数毗邻英租界的花楼街了。在东接歆生路(今江汉路)、北望水塔、西界民生路、南抵江边江汉关的片区里,有60多条里份,占当时全武汉200余条里份的四分之一还多;有里份房屋800余栋,占当时全武汉里份房屋3294栋的四分之一;有居民9000余户,约2.5万余人。</h3> <h3>花楼街的一条石板路(网摘图)</h3> <h3>在花楼街片区内的60多条里份之中,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莫过于交通路两边的"生成里"了。</h3><h3>20世纪90年代初,武汉引进了首个外资开发的大型房地产项目 (时称 “佳丽广场”)。从1993年,因房地产开发, "生成南里"等里份开始拆迁。到2002年“万达”打造商业圈,再到2009年江汉路地铁站选址,"生成北里"也终于大限降临了。自此,武汉市保存的规模最大的里份——"生成里"被夷为平地,彻底消失了!</h3><h3>时至今日,花楼街至中山大道与民生路至江汉路围合的区域内,老里份早已消失无踪。花楼街再往南的整个片区,越过黄陂街,直至沿江大道,老里份也已全部拆迁,片瓦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及喧嚣繁华的商业圈。</h3> <h3>在里份的老房子上涂鸦,各位怎么看?!(此片拍摄于汉润里)</h3> <h3>多数人知道上海的“新天地”,而不一定清楚武汉的里份。曾经,老汉口居住文化的繁荣兴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是兴建里份的顶峰时期。</h3><h3>1949年前后,武汉共有里份208条,目前仅存90余处,绝大多数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大致完整的40余条。现存的保存非常好的仅不足10处,包括同兴里、泰兴里、洞庭村、江汉村、上海里、宁波里、联保里、二德里等,屈指可数,且多集中于原先的俄租界和英租界。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部分里份正在消亡。</h3> <h3>汉润里</h3> <h3>等到有一天我忽然才发现,身边的许多地方已然改变,曾经熟悉的地方现已无处寻踪。当年,我来去穿梭的一条条巷子,默默走过的大大小小的里份,正在快速地消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之中。让人不禁感叹,好多地方都还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看就成了回忆。也不免遗憾,我还没来得及拍下一张照片,那些里份就无影无踪了。即使保留下来的里份,如今也不全然是当年的模样了。直到现在,我才想到要用影像去记录,是不是真的太晚了?!</h3> <h1><b><u>永康里街头博物馆——武汉里弄文化的缩影</u></b></h1> <h3>永康里,紧邻中山大道上的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原“汉口总商会”),是老汉口的一条百年老巷。这座“迷你”街头博物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永康里的百年历史,以及中山大道的历史变迁和旧貌新颜。现在,这里成为了武汉里弄文化的一个缩影。</h3> <h3>永康里始建于1920年,原名五常里,是民国初大盐号、纱号、钱庄老板周五常的产业。1929年利民公司购置后改名为永康里,取“永远康泰安乐”之意。抗战初期,来自全国的文艺界人士聚集此地。当时,蒋介石、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老舍、巴金、朱自清等人士曾在此居住和活动。抗战胜利后,永康里成为军阀、资本家、国民党政要居住的地方。</h3> <h3>永康里街头博物馆</h3> <h3>近代最早的里份,发端于汉口开埠后不久,多为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天井式建筑的结合体,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地域特色。</h3><h3>这类里分式建筑有着西式包装的外观,又有着中式的庭院式结构,是近代武汉城市形成的重要见证,也是建筑工业化的直接体现。</h3> <h1><b><u>坤厚里——旧时德租界里异域风情的里份</u></b></h1> <h3>坤厚里,位于武汉一元路,曾属于德国租界,因此建筑都充满着异域风情。</h3><h3>原英国和记洋行华人买办杨坤山和他的副手黄厚卿合伙兴建的,取二人名字中的一个字故而叫“坤厚里”。</h3> <h3>斑驳的墙面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h3> <h3>提起中山大道六合路口的和记蛋厂,老一辈的武汉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而到了今天,曾红遍江城的和记蛋厂,只留下坤厚里这个老里分,作为它历史的见证。</h3> <h3>在这些里份乱搭乱盖,擅改建筑结构的情况其实很常见</h3> <h3>如蜘蛛网般密布的电线</h3> <h1><b><u>延庆里——汉口典型的老里份</u></b></h1> <h3>延庆里。汉口典型老里分,一条总巷,左右两边大门相对。</h3> <h3>延庆里,胜利街277-289号,由钟恒记营造厂钟延生向安利英洋行租地自建。以己名中的延字冠之,命名延庆里,1933年建成。1967年改名向阳里。1968年改名朝阳一里,1972年复原名至今。延庆里的大门,门楼上有1933字样。</h3> <h1><b><u>同兴里——旧时大户人家的聚集地</u></b></h1> <h3>同兴里入口处</h3> <h3>经过蔡锷路和车站路两个路口,就到了同兴里,拱形砖门就是入口。小巷入口的两旁,都是开在老房子里的咖啡馆和特色美食店铺,在小巷入口的马路对面,还有几家民间艺术馆和艺术会所。</h3> <h3>同兴里原为大买办刘子敬的私人花园,1928年前后,由周纯之等22人在此建楼形成居民区,以美好的愿望称“同兴里”。建设共历时4年,才于1932年形成现有的规模。1949年挂上江汉关钟楼的“武汉解放第一面红旗”,就出自住在这里的刘家之手。解放后,同兴里被分配给机关单位的干部及其家属居住。</h3><h3><br></h3> <h3>门框上精美的雕刻</h3> <h3>同兴里属近代里分式住宅群。里分布局采用主、支巷型,分门为过街楼式,栋门为石库门式。2层砖混结构的25座石库门建筑整齐地排列在两侧,红瓦的屋顶,假麻石的外墙。</h3> <h3>同兴里内才有市井的生活氛围,与隔壁的泰兴里散发出的“文艺小清新”完全不同。走在这里似乎才能真正找到武汉老里分的味道。</h3> <h3>疙疙瘩瘩的树,不知名</h3> <h1><b><u>泰兴里——北方民居形式南移的唯一留存</u></b></h1><h1><br></h1> <h3>无疑,这就是被誉为武汉最文艺的老里份——“泰兴里”。现今,老房改造都喜欢走“文艺路线”,泰兴里也是如此,按此风格形式,原住民估计都没留几户了,住家都改造成了各种小店,吸引年轻人。在此我并没有给泰兴里“最文艺”的头衔,而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且听我道来……</h3> <h3>这条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小巷子是武汉市二级保护的里份,始建于1907年,由上海宁波商帮领袖、四明银行董事叶澄衷所建,汉合顺营造厂承建,委托法租界比利时义品洋行设计并代管。</h3> <h3>泰兴里虽然位于法租界,但并没有像今天的房地产商那样取个所谓洋气的名字。旧时商人重吉语和口彩,喜欢给自己的商号和物业嵌入“瑞”“昌”“兴”“盛”“福”之类的字眼。</h3><h3>叶澄衷显然也是,泰兴,天地交泰,事业兴盛,取义于周易六十四卦的“泰”卦,可见商人在修建泰兴里时,有请高人看过风水、占卜吉凶。</h3> <h3>泰兴里:北方民居形式南移的唯一留存,近代里分早期代表之作</h3><h3><br></h3><h3>建于1907年的泰兴里,是武汉“近代里分”早期的典型之作,又属于极其特别的。与汉口很多里分里出现的天井不同,泰兴里采用的院落形式以前更多出现在一些北方民居中。泰兴里的院落与外廊,都可以说是为了适应武汉气候而出现在里分中的一种建筑形式。冬天可以晒太阳,夏天又能够阻隔一定的阳光入屋,尤其适合武汉冬天冷夏天热的气候。</h3> <h1><u><b>洞庭村——发大水都从未淹过水的里份</b></u></h1> <h3>洞庭村无疑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离我家住的大院仅仅一街之隔。我读小学时,常在这里玩。当时,还有个要好的同学家住这里。我记得,他家有个小庭院,种了点花花草草。他爷爷奶奶还在洞庭村的大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副食店)。</h3> <h3>洞庭村,属民国中期高级里分式住宅建筑群,1931年由联合公司投资建成。总体布局采用主巷与城市道路相连形式。村内住宅有前后天井式、侧后天井式及中路双天井式等几种形制平面布局。此村西段于1936年由胡、宋、蒋三家投资合建而成,取名“同福里”。同年由张、季二姓合资在东段建房成巷,因临洞庭街,取名洞庭村。1967年合并成统称“洞庭村”。</h3> <h3>有幸的是,与一街之隔的咸安坊片区相比,洞庭村没有被拆除,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现已被列入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并加以保护。<br></h3> <h3>洞庭村平行于汉口南京路,在南京路北侧,为单条主巷型里份。巷道长180米,宽4米。一个出口在鄱阳街,一个出口在洞庭街。现有28个门栋号,均为二层或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h3> <h3>洞庭村由于建成时间稍晚,相比起早期的里分式住宅有很大改进,如三层结构,附设晒台与阳台,房间内部独立性也有所增强,建筑材料与装饰风格均选用当时最为流行的式样,经久耐用,精细时髦。</h3> <h3>我来时刚好下过一场大雨,雨水很快就排走了,地上全无积水。就像网上摘录的这段话所说的一样----从洞庭村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在下坡,跟进入时在上坡一样。原来这里地势比街道稍高,排水很好,几乎从不会淹水。1954年武汉大水的时候,这里都没有淹过。</h3> <h3>原来这里都是原住民,是没有人做“住宿”的生意的。</h3> <h1><u><b>江汉村——江汉路附近闹中取静的里份</b></u></h1> <h3>始建于1936年。它不是个村子,而是两个“大隐隐于市”的里分,江汉村和六也村合并后的统称。曾是民国时最新型的高尚住宅区。</h3> <h3>江汉村可以说是一个身处闹市,却能闹中取静的地方。这里距离永远热闹非凡的江汉路只有咫尺之遥,却始终宁静安逸,拥有静谧的迷人气质,仿佛始终远离城市的喧嚣。</h3> <h3>在江汉村入口一眼望去,树荫下是一条不宽的背阴巷子。两旁多数还是住家,不过,近几年陆续开了好几间店铺。有清吧、咖啡店、甜品店,还有手工皮具店等小店。少数几个拥有小院子的店铺,院内绿化和小物件布置得颇有味道。让这个低调的里份多了几分文艺气息。</h3><h3>江汉村在鄱阳街的入口那头,每天上午会有几家早点摊摆出来卖。卖的品种还蛮丰盛,有馄饨、广式点心和各种甜品。那时才会稍微热闹一段时间。我家离江汉村也只有百米之遥,时常也会到这里来“过早”。平日里专程来逛的人寥寥无几,这里依然保持着一片寂静。</h3> <h3>从鄱阳街上看江汉村的房子</h3> <h1><b><u>上海村——由外籍著名建筑师设计</u></b><b><u>的里份</u></b></h1> <h3>上海村有几个出入口,这是位于江汉路上的入口处。</h3> <h3>上海村即上海邨,建于1923年。由华商李鼎安投资修建,原名“鼎安里”。抗战胜利后,被抵押给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因此改名。</h3><h3>设计师是当时鼎鼎大名的英国建筑师Frank Baines爵士。他的得意之作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世界最大的化工品生产商之一)的总部大楼。</h3><h3>上海村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特色鲜明。西式风格体现在老虎窗和壁炉,但又与中国传统民居有融合,如设计了天井和百叶窗。</h3> <h3>当时,李鼎安除了自住,还极富商业头脑地将多余房屋出租,租金还不便宜,因此能住在鼎安里的人,非富即贵。</h3> <h3>战火纷飞的年代,鼎安里曾为不少文人雅士提供了避难所。抗战胜利后,李鼎安将这里抵押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改名为上海村。此时的上海村依然是首屈一指的高等住宅,只有一些大机关的领导有资格住在这里。</h3> <h3>因居住条件有限,有些住户会私自搭设走道阳台或加层加盖楼梯等违章建筑。</h3> <h3>我一朋友,家住汉口,从小在上海村长大。大学毕业后“北漂”,租住在北京四环一个大院里多年 。她的住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老房子。居住条件不太好,直到那个大院拆迁她都舍不得走。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这里像家,像上海村!这里有她喜欢的高高的内空,嘎嘎作响的木门窗和木地板,还有和睦相处的左邻右舍……</h3><h3>听了她的一席话我明白了,也感受到好友对里份深深的眷恋之情。可以想见,在里份生活过的人对里份会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h3> <h1><b><u>积庆里——慰安所遗址,日军侵华罪证所在地</u></b></h1> <h3></h3><h3>现在积庆里的入口处显示为其前身--“同善里”的匾名。</h3> <h3>积庆里(同善里)是汉口最繁华街道六渡桥附近的一个大里份。存留着世界上罕见的日军“慰安所”遗迹。如今充盈着众多贩卖服装、鞋帽的小商贩。</h3><h3>主出入口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中段南侧,东边紧挨东来顺清真饭店(有伊斯兰风格的圆形屋顶),西边为清芬路,北对前进二路。积庆里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巷道为南北向,宽4.5米,两边各有七排二层楼石库门房屋,一共80多栋,是汉口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最大里份之一。</h3><h3>据《武汉地名志》记载,积庆里“1924年业主李子荣在此建房成里,称同善里。1935年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改称积庆里。”</h3><h3>有资料显示,日军侵占汉口时,在积庆里共有日本、朝鲜慰安妇280名,其中有朝鲜经营的慰安所9间,日本经营的慰安所11间。是沦陷时期的人间地狱!<br></h3> <h3>沦陷时期的积庆里和南洋大楼、新市场(网摘图)</h3> <h3>从小在鄱阳街长大,我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江汉村、上海村、洞庭村,还有大陆坊了。这些也都是武汉很有名气的里份。其实,我带大家看的只是众多里份中的少数几个代表。武汉的里份很多,汉口的更为集中,但时至今日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却越来越少了……</h3> <h3>希望武汉仅存的里份不是“一拆了之”,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下来。可以合理地改造利用,并保护和传承下去。</h3> <h3>文末,我俗套地作个内容总结吧:<br></h3><h3>综上所述,全篇涉及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及本人感受——</h3><h3>1. 现已无存的里份(花楼街片区几十条里份)</h3><h3>已经消失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但却存在于武汉人的记忆里。</h3><h3>2. 搁置多年,急盼新生的里份(咸安里)</h3><h3>3. 首个推广宣传 “里份文化”的里份(永康里</h3><h3>街头博物馆)</h3><h3>让大众了解里份文化,提高保护里份的意识,此举也说明城市管理和建设者的认识也提高了,幸事也。</h3><h3>4. 拥有自身特色的里份(泰兴里,当今的文艺范和有别于其他里份的建筑特色)</h3><h3>5. 想改造探索出一条路子的里份(江汉村、上海村等)</h3><h3>个人表示不赞成盲目跟风,不是所有里份都改成“泰兴里”就能成功的!</h3><h3>6. 烟火气“平常人家”的里份</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当</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然,武汉现存的里份绝大多数还是保持着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民日常的生活状态。普遍存在着房屋破旧、设备老化的情况。年久失修又乱搭乱盖的状况也很常见,令人堪忧~</span><br></h3><h3>7.见证了一段屈辱历史的里份——积庆里,不应该淹没于时代的长河,勿忘历史!是否考虑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h3><h3><br></h3><h3>看完武汉里份的昨日故事和今日现状,您作何感想,又有怎样的思考?</h3> <h3>最后,在此附上我收集到的一份比较齐全的“武汉里份列表”。<br></h3><h3>朋友,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对照着,亲自去探访一番~</h3> <h3>武汉现存里份一览表(不完全统计)</h3><h3><br></h3><h3>  序号 名称 地理位置</h3><h3><br></h3><h3>  1 德兴里(长兴里)江岸区车站路</h3><h3><br></h3><h3>  2 三德里 江岸区三德里农行旁(一元路)</h3><h3><br></h3><h3>  3 辅堂里 江岸区车站路</h3><h3><br></h3><h3>  4 平安里 江岸区友益街</h3><h3><br></h3><h3>  5 笃安里 江汉区花楼街</h3><h3><br></h3><h3>  6 厚生里 江汉区民生路下首</h3><h3><br></h3><h3>  7 永康里 江汉区江汉路水塔</h3><h3><br></h3><h3>  8 三分里 江汉区江汉路</h3><h3><br></h3><h3>  9 四成里 江汉区江汉路</h3><h3><br></h3><h3>  10 保安里保和里 江汉区江汉路</h3><h3><br></h3><h3>  11 庆安里 江岸区华清街下首</h3><h3><br></h3><h3>  12 昌年里 江岸区中山大道一元路口</h3><h3><br></h3><h3>  (近区少儿图书馆)</h3><h3><br></h3><h3>  13 德润里 江岸区吉庆街德润社区</h3><h3><br></h3><h3>  14 永贵里 江岸区车站路下首</h3><h3><br></h3><h3>  15 坤元里 江汉区民生路</h3><h3><br></h3><h3>  16 辅仁里 江岸区中山大道735附近</h3><h3><br></h3><h3>  17 辅义里 江岸区黄石路</h3><h3><br></h3><h3>  18 积庆里 硚口区六渡桥(清芬路)</h3><h3><br></h3><h3>  19 方正里 江汉区花楼街</h3><h3><br></h3><h3>  20 诚昌里 江岸区合作路</h3><h3><br></h3><h3>  21 太平里 江岸区友益街67号</h3><h3><br></h3><h3>  22 公德里 江岸区车站路</h3><h3><br></h3><h3>  23 延庆里 江岸区三阳路二耀小路</h3><h3><br></h3><h3>  24 汉安里 江岸区北京路</h3><h3><br></h3><h3>  25 永安里 江岸区南洋大楼</h3><h3><br></h3><h3>  26 延昌里 江岸区胜利街、扬子街</h3><h3><br></h3><h3>  27 东山里 江汉区江汉二路</h3><h3><br></h3><h3>  28 联怡里 江岸区天津路、北京路</h3><h3><br></h3><h3>  29 首善里 江岸区岳飞街</h3><h3><br></h3><h3>  30 兰陵村 江岸区兰陵路</h3><h3><br></h3><h3>  31 公兴里 硚口</h3><h3><br></h3><h3>  32 济众里 江岸区瑞祥路</h3><h3><br></h3><h3>  33 泰安里 江岸区南京路江汉一路口附近</h3><h3><br></h3><h3>  34 同德里 江岸区汉水街</h3><h3><br></h3><h3>  35 荣华村 硚口区武胜路</h3><h3><br></h3><h3>  36 文华村 江岸区胜利街</h3><h3><br></h3><h3>  37 贯中里 江汉区江汉路步行街旁</h3><h3><br></h3><h3>  38 新成里 江岸区友益街97-1号附近</h3><h3><br></h3><h3>  39 海寿里 江岸区海寿街</h3><h3><br></h3><h3>  40 泰兴里 江岸区胜利街</h3><h3><br></h3><h3>  41 福忠里 江岸区南京路与汇通路之间</h3><h3><br></h3><h3>  42 退思里 江岸区吉庆街</h3><h3><br></h3><h3>  43 慈德里 江岸区保成路</h3><h3><br></h3><h3>  44 金业里 鼎新里东北处</h3><h3><br></h3><h3>  (保成路与吉庆街交会处北侧)</h3><h3><br></h3><h3>  45 宁波里 江汉路中国银行后面</h3><h3><br></h3><h3>  46 中孚里 江岸区南京路45号</h3><h3><br></h3><h3>  47 汉寿里 前进四路口</h3><h3><br></h3><h3>  48 碧云里 江汉区民权街</h3><h3><br></h3><h3>  49 大孚里 江岸区中山大道</h3><h3><br></h3><h3>  50 二德里 吉庆街与汇通路交会处西侧</h3><h3><br></h3><h3>  51 月德里 江岸区大智街</h3><h3><br></h3><h3>  52 新华里 江岸区汇通路3号</h3><h3><br></h3><h3>  53 伟英里 江岸区车站路</h3><h3><br></h3><h3>  54 鼎馀里 江岸区武汉市中心医院西门对面</h3><h3><br></h3><h3>  55 慎源里 江岸区保成路4号</h3><h3><br></h3><h3>  56 保元里 江岸区南京路与保华街交会处</h3><h3><br></h3><h3>  57 云绣里</h3><h3><br></h3><h3>  58 保华里 江岸区保华街1-31号、汇通路1号</h3><h3><br></h3><h3>  59 兴业里 江汉区中山大道江汉路附近</h3><h3><br></h3><h3>  60 维安里</h3><h3><br></h3><h3>  61 生成里 江汉区交通路南北两侧</h3><h3><br></h3><h3>  62 长清里</h3><h3><br></h3><h3>  63 如寿里</h3><h3><br></h3><h3>  64 宝善里 中山大道南边、合作路与兰陵路之间</h3><h3><br></h3><h3>  65 生成北里 江汉区交通路附近</h3><h3><br></h3><h3>  66 永茂里 硚口区汉正街附近</h3><h3><br></h3><h3>  67 永平里 江岸区一元路</h3><h3><br></h3><h3>  68 瑞祥里 硚口区汉正街</h3><h3><br></h3><h3>  69 瑞庆里 江汉区清芬路</h3><h3><br></h3><h3>  70 韶山二里 江岸区黎黄陂路</h3><h3><br></h3><h3>  71 八大家 青山区八大家</h3><h3><br></h3><h3>  72 鼎新里 江岸区吉庆街附近</h3><h3><br></h3><h3>  73 上海村 江岸区江汉路</h3><h3><br></h3><h3>  74 金城里 江岸区中山大道与南京路交会处</h3><h3><br></h3><h3>  75 同兴里 江岸区车站路与洞庭街交会处</h3><h3><br></h3><h3>  76 江汉村 江岸区洞庭街口</h3><h3><br></h3><h3>  77 大陆坊 江岸区南京路与中山大道交会处</h3><h3><br></h3><h3>  78 汉润里 江岸区中山大道南京路和黄石路</h3><h3><br></h3><h3>  79 咸安坊 江岸区南京路与胜利街交界处</h3><h3><br></h3><h3>  80 洞庭村 江岸区洞庭街33号附近</h3><h3><br></h3><h3>  81 坤厚里 江岸区一元路</h3><h3><br></h3><h3>  82 联保里 江汉区前进五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