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山

闲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唐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众所周知“回”的释义,我在网上和辞典上也查了回字,第一位的释义是还,回家、回学校、回国、回到原来的地方等。 通常人们把祖籍或出生地称作故乡,把长期生活、求学或工作的地方称作第二故乡,到这些地方用回字。而到短期生活、求学、工作的地方称作去。 我们这些参加过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的老兵,在参加2018年9月19日天津、唐山聚会的113师炮兵团“天津战役三好连”的战友,把去唐山不约而同的都讲到、写到、用到一个“回”字。一个回字说出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牵挂,我们和唐山人民的亲情。有人讲是我们帮助了唐山人民,而我则感到当年我们这些和平年代二十岁左右的士兵,在唐山感到了恐惧,见到了死亡,懂得了生命,更明白了“子弟兵”的责任和义务,更知道了为人民服务和军人的担当。是唐山人民帮助我们完成了作为中国军人的启蒙,是唐山把我们淬炼成为真正的中国军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唐山大震当天早上,各营和机关领导到团开会,通报香河丰润一带大震,令炮团战备训练中的榴炮营速赴災区抗震救災。(时任团机关股长:徐必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29日凌晨,天刚有点蒙蒙亮我们三连就进唐山市区了,首先去一座倒塌的楼房救人,看样子那栋楼房很高大,因倒塌后都像一座小山丘似的,道路两旁全是遇难者遗体,有的用被子,有的用草席裹着,旁边可能站的是遇难者家属,他们看见亲人解放军的到来,从他们的眼神中依稀可以看出他们对我们子弟兵充满着期盼。连长李贵华叫我们往那个貌似小山丘的废墟上面攀爬,目的是去听听有无幸存者发出的求救信号,我到那个废墟上通过一番查看,并高声喊叫,都未发现有幸存者的线索,然后我准备返回,转身发现离我几米远的地方有个女人的人头,是从脖子处被预制板卡断的,只见尸首不见尸身,当时我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一紧张下来后忘了讲普通话,用家乡话说:那里有个姑娘的脑壳,没想到李连长是我的家乡人,他听懂我的话了,他对我说:你带我去看看,连长去看后说,哪里是姑娘,这是姑娘的妈。并说赶紧下去,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寻找幸存者,这里暂时别管它,那个时候,天已大亮,我驱车前行,大约早上八时许,部队到达唐山市工人体育场....。(时任三连卫生员:刘明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记的到了宁河天亮、路旁已有坟头、晚间进市区惨景、让我们这些新兵、惊恍、甚至有些发呆、心想、老天啊、这就是天灾啊…… (三连战士:王家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亲历者张立讲述救灾时情景。张立时任一连指挥排长,带领全排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寻救生命,挖掘尸体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震后的几场雨,让唐山弥漫着腐臭味。为了防止瘟疫发生,一是用直升飞机和地面上部队和医疗队喷洒药物。二是尽快挖出埋在废墟下的尸体掩埋。因当时条件有限,开始战士带着用酒浸泡的口罩,后来配置了防毒面具。但值三伏,酷热难耐,又没有搜索设备和搜救犬,战士只好用耳朵和鼻子搜寻埋在废墟下的生命和尸体。沒有挖掘设备,战士就用铁锹、镐头、撬棍等最简单的工具作业,发现尸体后,又怕损伤死者,战士就用手搬运废砖乱瓦,大部分人手脚都伤痕累累,鲜血染红了砖瓦,也染红了死者的身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副真实的图片。当时因值酷暑,又经雨水浸泡,许多尸体都已腐烂,往外搬抬时,许多死者的皮肉和骨头分离。战士若发现死者身上的手表或其他贵重物体都会摘下来无条件上交。而在摘离物体时常常带下死者的皮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队进入唐山后,把第一口水送给了群众,把第一口粮送给了群众。我们连的一位战士看到受灾的一位大娘沒有鞋穿,就把自己的鞋脱下来送给大娘穿,自己光着脚去救灾。“战士们口渴难受,去游泳池打水喝,张仕斌排长眼看着大家喝脏水,无奈情况下只能说:你们喝了肯定闹肚子,没过两分钟,他也向我要游泳池里的水喝了"。(三连卫生员:刘明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忆江南</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救灾急,风雨扑唐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民冷暖战士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送水送粮酷暑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子弟情一片。 </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队医护人员向受伤群众宣读党中央、国务院的慰问电。 </span></h1><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雨(鱼)水情</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上床,床上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士露宿风雨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雷声伴着红心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爱民作风传。</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快起床,莫声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星闪闪到村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轻轻搭上绿雨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笑它风云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方红,朝霞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乡出来惊奇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莫非神兵从天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睡的这般甜。</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号响,出工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士身上雨未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紧紧握住亲人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共建新唐山。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军锋。当时我们连协助山东省立医院医疗队接生和救助的婴儿,现在已经42岁了。地震后不到一个星期,王军锋在帐蓬里出生了。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命,带来了希望。当时许多人给他起了许多名字,他父母都不太满意。我说叫王军锋好不好,取意解放军个个是雷锋,很荣幸,被他父母选中了。后来这段故事还上了当时的中央新闻纪录片,我也永远记住了这个名字。这次在唐山太平庄村委会,当年的支委、治保主任无意问到并讲起这件事时,让我很惊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和这个当年的婴儿现已是中年人的王军锋联系上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图片,让我想起了熟知并了解的太平庄大队党支部。地震发生后,大队张书记从废墟里爬出来,不顾家人的安危,即组织人抢救全村的父老乡亲,最后才救到自己的家人。地震的当天上午,他带领支部成员成立了唐山市第一个抗震救灾指挥部,他带领社员第一个向唐山市民供水,他带领大家边救灾、边生产,第一个向唐山市区救灾军民供应蔬菜。在张书记的带领下,太平庄大队成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张书记本人也受到了当时中央华国锋主席的亲切接见,陈永贵副总理也曾到太平庄大队视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北京军区首长在调研部队抗震救灾工作中,听到了我汇报的太平庄大队党支部和我连(三连)党支部坚持党的领导,共同搞好抗震救灾工作后,随即指示我详细调查,认真组织材料及时上报。在营团首长的领导下,指导员张庆哲和我断断续续在太平庄大队工作了三个月,让我们和太平庄大队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和亲情。后来,太平庄大队党支部的事迹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通稿中进行了报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到熟悉的照片,我和战友们义务当起了讲解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9日下午,我们刚到唐山,放下行李,张立、蒋学志和我即赶到了熟悉而陌生的太平庄大队(现居委会)。在那里,受到了现任书记张桂明和支委会一班人的热情接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大队支委、治保主任(照片正面左一、男)看了我一会儿,说想起我来了,主动问起了新生婴儿的往事并帮我找到了王军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平庄居委会部分接待我们的人员,左一为支书张桂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立、蒋学志、我和太平庄居委会现任领导班子的合影。看到这些图片又使我想起了42年前那场大地震,也是我们唐山人永远的痛,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是你们解放军在我村和乡亲们一起扒人,救人,为我们做了很多的亊,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马英敏:现太平庄居委会党支委)乡亲们,当年无情的地震,使我们相知相见。别过42年,我们再度相见,同忆当年,共叙别情,倍感亲切。愿我们这种军民鱼水情怀,天长地久。(蒋学志:时任营报道组长)谢谢你们,42年前和我们结下鱼水情,感谢向你们致敬!(张桂明:现太平庄居委会支书)再见!唐山的乡亲们!我登上高铁正在离开英雄城市,我会永远记住这里的!(张立:时任一连代理指挥排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能不说的故事。榴炮一连战士刘五奎在抗震救灾中曾救助过一个小女孩,40多年过去了,俩人只知道名字。刘五奎退役就失去了联系,这次在唐山聚会,刘五奎托唐山战友赵歧文找到了这位小女孩。现在刘五奎已是花甲之年的汉子,小女孩也升级为大妈,但听说刘五奎和战友到了唐山,小女孩早早赶到宾馆等着我们。</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战友开玩笑说是现代版的英雄美女,也有的说是迟到的《柳堡的故事》。其实应该是一份牵挂,一份亲情,一份永远让人难以忘怀的军民鱼水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小女孩和伙伴们陪刘五奎重走抗震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拜别盘山奔唐山,心糸四十二年前。当年地崩城邑毁,我部疾驰来救援。 废墟残垣尘弥漫,瓦砾横陈依稀辩。血色凝重催人急,扶危拯绝不允慢。 救伤清创防瘟疫,灾后安抚最是急。生者皆需留住根,过冬吃住要备齐。 英雄城市经湼槃,维当盛世展新颜。愈缅逝殇难释怀,老天垂泪也嗟叹。 一(李立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是唐山地震四十二周年、当年我作为三十八军的一名战士、有幸参加了抗震救灾、亲身经历目睹了、这次振憾全世界的灾难、如今42年过去、但是当时那种惨烈的情景、有生难忘、唐山灾民抗震自救、重建家园的精神让人敬畏、在党的关怀下、全国各地的无私支援、给灾民极大鼓舞、当时社会秩序良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迹、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可赞、军民团结共创了抗震救灾的新篇章、多年来我曾多次去唐山、废虚中的唐山、如今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让人骄傲、自豪、借次机会、向参加抗震救灾的老首长、老战友问一声好!祝唐山人民幸福安康!(三连战士王家亭)</span></h1> <h1>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聚会的全体老兵们祝福新唐山,祝福唐山人民,向唐山人民致敬!</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见了,铸入我们军魂的唐山!我们会回来的,我们将和唐山人民一起看到新的唐山走向明天,走向辉煌!</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