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田家庵的故事》之第十三篇《老田家庵里最早的公立学校——田家庵一小》
作者:赵爱丽
2018年9月25日
想写一写田家庵一小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因为那是我的母校,也是我成长的摇篮,全家随父亲从部队入淮,父亲放弃了去上海,杭州,镇江的机会,而把我们带到了淮南,这也许就是命运所使吧!第一次走进田家庵一小,清晰地记得,没有通过开学报名,而是直接跟着老师进了教室,并坐在第二排座位 上开始上课了,后来才知道我进的那教室是二(3)班,而根本没上过一年级的我,直接进了二年级班级,所以我一直是班里年龄较小的,现在想来,如果年龄大些,或许我会优秀些吧!自有缘在田家庵一小上学以来,几年间,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同时度过了无忧无虑,欢乐无比的童年,衷心感谢田家庵一小的培养!感谢鲍老师和胡凤琪两位班主任老师的呵护与教诲!感谢与我相伴几年的同窗们!<br></h3> <h3> 田家庵自1918年起集后,随着煤矿煤炭迅速地发展,人口骤增,原先的私塾,学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民国17年(1928年)春,在田家庵纬二路(淮河路)与经二路(港口二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后来的胜利浴池)原郑老九家的宅院,郑家之子郑恕堂自办一所学堂叫“洋学堂”,后叫“郑郢小学”,规模很小,之后的1930年随着搜捕共产党的风波越来越紧而关闭。1928年秋,在地藏庵里姚受唐创办了洋学堂,也叫“地藏庵小学”,由于办学期间,逐僧毁像,并霸占庙产所得,遭到了乡民强烈反对,学校难以继续,并于1932年解体了。<br></h3> <h3> 而真正有组织大规模正规创办的最早的学校,就是1929年大通煤矿有限公司创建的田家庵一小,田家庵一小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它坐落于淮河之滨, 在煤炭场的南边,1909年,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为了运销煤炭,在码头建了一处煤炭场,继而随着江浙沪大资本家的加入,煤炭运销量加大,煤炭场建成了四拐角四座炮楼古城堡式的煤场,煤场工作人员及搬运工越来越多,其家属也陆续迁入田家庵,为解决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公司决定建立一所学校,并于民国18年(1929年)在田家庵煤场南门外,建立一所“怀远县舜耕初级小学”,归属大通煤矿有限公司在大通倪家瓦房为高级职员子弟创建的“舜耕山完全小学”。<br></h3> <h3> 完全小学校长韩允山兼任舜耕初级小学校长,学生有120多人,学校大门朝东(后改为朝西,原校大门改成小门为后门,因校东大门前为大通路,当时为田家庵运煤的通道,非常繁忙,又不安全,故大门改为朝西),门外是操场( 后为淮南粮食局一库处),校大门内是校园,校园北侧是一栋门朝南带走廊的大瓦房,中间是一二年级复式教室,两头是教师办公室,校园西侧是一栋南北走向面东的草房,北首为三四年级复式教室,南首为图书游艺室,学校设备齐全,课桌椅都是新置的,图书馆游戏室内有台球,积木,各种图书,课间活动器械有滑滑梯,秋千,爬杆,翘翘板,沙坑,哑铃等,学校还为学生统一制作校服,校服为浅灰色制服及大沿帽,田家庵一小的成立,无疑为田家庵开启了新教育起点,为田家庵撑起了未来,赋予了希望!<br></h3> <h3> 1938年6月2日,日本人占领了田家庵,学校开始停课,1939年春学校重新开课,学校更名为“田家庵小学”,校长为汉奸组织大民会会长范荫棠,学校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必须学习日语,语文课本也全用“亲日”课本,从而达到奴化中国从娃娃抓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学校又更名为“怀远县田家庵镇中心小学”,校长吴化民,吴依仗有后台,随心所欲,目空一切,盛气凌人,不尽心管理学校,引起教职员工及家长强烈不满,1946年吴化民被迫离职。<br></h3> <h3> 1947年,怀远县又委派大学生李晚岑继任校长,李校长任职期间,尽心尽责,任劳任怨,把学校管理的井井有条,并在纬二路(淮河路)上把没收的敌伪产20余间草房建了学校二部,又率全校师生到淮河岸边扒拆日本人遗留的围墙,炮楼等设施,虽受阻力,但还是扒了,扒拆的旧砖,在学校北侧新建了一栋新教室(共4间教室),现在看来,拆除的建筑实在可惜,但在当时建筑材料稀缺的年代,也是无奈之举。<br></h3> <h3> 李校长为筹集学校经费,曾创建过田家庵第一个电影院,李校长还有名声大震之举,就是带领全校师生“卧轨”行动,当时淮南矿路局所属单位电厂,面粉厂,煤炭场,火车站职工子女都在田家庵一小上学,学校学生教职工人数俱增,学校经费陷入困境,而上级管理部门矿路局迟迟不予拨款,引起学校师生气愤,李校长带领学校全体师生到田家庵火车站集体卧轨,致使火车站客运货运全线停运,并波及淮蚌全线,这次行动得到了许多矿路局下属单位的职工响应,因为他们的孩子都在田家庵一小上学,最后迫于压力,矿路局按月准时给学校拨经费,此时的学校学生有600余人,对于田家庵一小的发展,李晚岑校长是立下汗马功劳之人!<br></h3> <h3> 1949年1月18日田家庵解放,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接收学校,易名为“淮南矿路局田家庵职工子弟小学”,后改为淮南矿路局管辖,并于同年2月,在地藏庵内(原人民医院家属房处)增设学校二部。1950年春,淮南电厂小学也并入田家庵一小,1951年春改为“淮南市第一小学”,1953年学校划归田家庵区管理,改名为“田家庵区第一小学”,直至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历史悠久的田家庵一小步入了暮年,被并入了田家庵第十五小,从此淮南市再无田家庵一小。<br></h3> <h3> 田家庵一小是田家庵里最早创办的公立学校,它无疑是田家庵教育史上最亮丽的曙光,有着八十余年悠悠办学史的田家庵一小,经历了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后的风雨历程及文化大革命,曾是培育大量人才的摇篮,就是这样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披荆斩棘, 闯过重重难关,顶住各种时代的考验,也经受住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却在改革开放之时让它的脚步戞然而止,被吞没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现成为了街道办事处等单位。<br></h3> <h3> 田家庵一小是我的母校,自然对它饱含深情,校园里曾留下了我童年的欢乐笑声与身影,我曾去过学校数次,祈盼能见到我熟悉的老师,哪怕是教室甚至小时候去过的茅厕也行啊!很遗憾: 没见到!带着红小兵的胸牌,在操场上玩耍,开大会时,看学哥学姐们有模有样扮上“阿庆嫂”,“沙奶奶”,“郭建光”唱着现代京剧,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以及用铁锤敲打铁块作为上下课的清脆的铃声,将永远留在回忆中了!<br></h3> <h3> 这段文字是补加上的,几位老同学看到上述,强烈要求我加上田家庵一小宣传队的辉煌历史,只得在此加上几句。田家庵一小的历史悠久,各类指标全市一流,尤其田家庵一小宣传队,更为突出,我上学期间,校宣传队由张老师带队指导,学校有器乐队,舞蹈队,声乐队,话剧等,尤其是现代京剧,整剧演出只有田家庵一小可以做到,这在当时及现在没有任何一所小学可以超越田家庵一小,就是现在北京重点小学也做不到,我记忆中当年扮演“阿庆嫂”,“沙奶奶”两位学姐,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终身难忘,现在在某老年大学合唱团的两位学姐,我还时常见到她们的身影,当年在造纸厂汇演跳“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我,也曾被校友认出,成了熟人……点点滴滴,记忆犹新,时常想起,似一股清泉永远流淌在心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