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非洲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贫穷、落后、炎热、野蛮、骚乱、战争等等是关键词。而事实上,有些印象并不符合事实。比如炎热,我们的下意识里一是非洲基本上都是黑人,如果非洲不热,那里的人怎么就都是黑人了呢?二是非洲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分布于赤道南北两侧。我们中国即便是最南边的海南岛,纬度位置还是在北纬18°10′-20°10′之间,距离赤道还有1900多公里夏季尚且热到那样一个程度,如果在赤道南北两侧的非洲国家如何能不热?</h3><h3> 我在去东部南部非洲之前就是这么想的。</h3><h3> 但是,当我于2014年第一次踏上东非肯尼亚国之后,这个印象便彻底颠覆了。</h3><h3> 原来,东部非洲,特别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几个国家,地理位置虽然就在赤道两侧,但是,他们却都地处高原地带,平均海拔在1600米至2000米之间。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自然常识,即,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度,这样,我们就不难算出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实际温度了。因此,东部非洲特别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这两个国家全年平均气温都在26度左右,这里没有春夏秋冬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因此来到这里,气候宜人,气温凉爽,加上非洲草原上水草丰茂,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几百上千种的动植物会生长在那贫瘠的非洲大陆上生息繁衍、绵延不断、浩荡如流。</h3><h3> 非洲国家的人民普遍为黑人并不是因为热,而是人种的缘故,就像亚洲普遍为黄种人,欧洲普遍为白种人一样,只是人种的分布而已,与气候没有关系。但是,非洲的贫穷与落后却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既有文化起源的原因,也有智商进化问题,既有基础落后特别是教育落后的问题,也有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缺乏科学规划问题。这需要非洲国家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慢慢得到改变。</h3><h3> 瑕不掩瑜,非洲特别是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特别是他们那里的独一无二的、丰富的、震撼人心的动植物资源真乃是非洲最大最宝贵的财富,它让全世界看到了非洲的魅力,也让全世界看到了非洲的希望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妙愿景。</h3><h3> 我第一次踏上东部非洲肯尼亚是在2014年的7月,短短十几天的浏览只能算是蜻蜓点水,但却让我有了再次走进非洲的冲动。2016、2017年我又两次走进南部非洲的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达加斯加。给我的总体印象是:非洲虽然落后,虽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民,那里的动植物真的太值得我们去参观、去拜谒、去尊敬、去思考、去回味了!</h3><h3> 2018年7月底至8月中旬,我再次参加了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暨北京环球摄影文化有限公司组织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两国动物大迁徙拍摄活动,再次走进东非,再次受到震撼和感动,也再次拍到了让我心仪的照片,在此与我的朋友们分享。鉴于拍摄的动物种类太多,特将照片分类编辑。分别为:食肉动物篇、食草动物篇和禽鸟篇。拍得不好的地方恳请朋友们批评指正!</h3><h3> 今后,如果我的身体允许的话,我可能还会再去非洲!</h3> <h3>非洲动物中有“五霸”一说,它们分别是狮子、大象、犀牛、野牛和花豹。我就按照这样的秩序排列了它们的顺序。</h3> <h3> 至于他们之间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卤水点豆腐,我还没闹清楚,非洲朋友们似乎也没有说清楚,抑或谁也说不清楚。比如这排在第一位的狮子,貌似个头体重凶狠程度应该没人怀疑它还有惧怕者吧?<br></h3> <h3>谁成想,这次在非洲草原我们亲眼目睹到一公一母两只成年狮子竟然被一只野牛攻击的场面,两只狮子竟然被吓得面如土色、落荒而逃。真让观看者大跌眼镜。<br></h3> <h3>可是,这并不影响公狮子隔三差五地享受猎物,美餐一顿的待遇。在五霸之一的狮群中,公狮子是不负责捕获猎物的职责的。捕猎都是母狮子的任务,它们捕到猎物以后会主动留给公狮子足够多的上好部位供公狮子享用。</h3> <h3>狮子(学名:Panthera leo;英文名:Lion):简称狮,中国古称狻猊。是一种生存在非洲的大型猫科动物,是现存平均体重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br></h3> <h3>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雄性赶走,要么是自己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br></h3> <h3>狮子通常群居生活,一个狮群约有8到30个成员,平均为17头。其中往往包含连续的几代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雄狮和一些成长中的狮幼仔。雌狮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狮群包含2头成年雄狮,但是肯定只有一头是领头的。成年雄狮往往并不和狮群呆在一起,它们不得不在领地四周常年游走,保卫整个领地。<br></h3> <h3>发现草原上有异动现象,母狮子赶快带领小狮子转移阵地,以防外群的公狮子袭扰自己的宝宝。</h3> <h3>母狮子在逐渐靠近角马,准备捕杀。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这次捕杀它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单独行动了。集体捕猎经常都是无功而返,单个偷袭不就更是痴心妄想了?看来抖机灵在什么种群里也是必败无疑的。</h3> <h3>非洲象,标准的食草动物。但之所以把它和犀牛放在了食肉动物篇里,是因为作为非洲五霸之一的动物介绍,我觉得还是集中放在一个系列的片子里介绍更有利于大家对非洲五霸印象深刻。</h3> <h3> 非洲象的成体不惧怕任何动物的进攻威胁,但幼仔却无力抵挡狮、鬣狗、野狗以及秃鹫之类的袭击,所以在休息时群体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进行防御和自卫,而雌象即使感觉到一点危险,也会用长鼻子来提醒幼仔。<br></h3> <h3> 在群体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时,幼仔必须紧紧地跟上,不过雌象也会不离左右地进行保护,随时击退企图进犯的食肉动物。<br></h3> <h3>非洲象喜欢群居,一般20-30只集成一个家族群。每群都由雌象统帅,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象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行动时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无论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体中的成员之间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br></h3> <h3>非洲象在草原上所向无敌,但大多用温和的方式与其他动物竞争。只有在愤怒或恐惧的时候,才有可能伤害其他动物,此时就是身强力壮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br></h3> <h3>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雄性和雌性呈二态性(雌雄两性在体形或身体特征上都有所不同)。该属的两种象均产于非洲,它们可以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br></h3> <h3>雌雄大象交配前的前戏。</h3> <h3>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br></h3> <h3> 黑犀牛曾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但现在,它们的分布范围已经缩小到非洲南部和肯尼亚,数量却已经回升到4880头左右,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增长至少一倍。
2011年,黑犀牛的西非亚种宣告灭绝。<br></h3> <h3>犀牛体肥笨拙,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然躯体庞大(其中白犀是仅次于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相貌丑陋,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在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br></h3> <h3> 犀牛多独居,个体之间很少接触,只有白犀牛以约10只的数目群居。多数时候都会避开人类,但在交配季节时期的雄犀牛,或带领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会攻击任何目标,包括人类。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气比较坏者,会主动攻击任何陌生的气味或声音。<br></h3> <h3> 终于找到水了。水是宝贵的,特别是在这非洲沙漠中。好好往深处走走,多泡一泡这盔甲似的厚皮,好好解解乏。</h3> <h3> 在无人无其他动物的干扰下到水塘里喝喝水,泡一泡,虽说比不了人类的这个浴那个浴的,但作为野生犀牛来说已经很难得了。</h3> <h3> 喝水喝饱了的犀牛准备回到灌木丛中去,与大家告别:明儿见!</h3> <h3>非洲野水牛(学名:Syncerus caffer):共有5个亚种。头体长2.1-3.4米,身高1-1.7米,体重300-900千克。胸膛宽阔,四肢粗壮,头大角长,雄性的角从头部向外和向下扩散,在一些雄性中,角通过覆盖头部的大盾连接。头顶的柔软的毛发附着在大而下垂的耳朵上。身体通常覆盖着稀疏的毛发,通常从棕色到黑色。长尾巴,尾尖处有毛发流苏。雄性个体大于雌性,角也更大更长更厚。而热带草原的种群的体型可以达到森林栖息地的物种的两倍。
<br></h3> <h3> 野水牛属群居动物,牛群中最强壮的公牛会成为族群的领袖,统领牛群,并享有吃最好草粮的权利。从不远离水源。是夜行动物,日间会避开烈日高温,常躲在阴凉处或浸泡在水池或泥泞中使身体较凉快。受了伤、落单或带着小牛的母牛尤其具攻击性,很危险。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br></h3> <h3> 鬣狗看到野牛也只是保持一定距离警惕着观望,完全惹不起。</h3> <h3>花豹(学名:Panthera pardus)是大型肉食性动物,体形似虎,但明显较小;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黄色,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
我拍的这两张花豹很不理想,在这只是凑个数。即便如此,这也是我在2014年第一次去肯尼亚是拍到的,而今年二次去肯尼亚连花豹的影子都没看到。坦桑尼亚更是踪影皆无。花豹现在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数量很小,遇见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它与猎豹的区别除了体型、个头、肥瘦以及对猎物处置方式不同以外,最最显著的区别是猎豹脸部眼睛与鼻子之间有一道黑色毛发,称之为:泪腺。而花豹没有,因此,花豹与猎豹很好区别。</h3> <h3> 花豹生活于森林、灌丛、湿地、荒漠等环境,其巢穴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休息。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食物缺乏时,则游荡数十公里觅食。守卫自己较固定的领域,雄性的领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浆果。食物缺乏时,也于夜晚潜入村屯盗食家禽家畜。
分布非常广泛,跨越亚洲、非洲的许多地区,从喜马拉雅山脉到撒哈拉大沙漠都有存在。<br></h3> <h3>花豹看到我们在拍照,慌不迭地从树上跳到地下一溜烟逃走了。</h3> <h3>猎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又称印度豹,是猫科猎豹属的一种动物,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猎豹全身都有黑色的斑点。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尾巴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环纹;后颈部的毛比较长,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样,体型是纤细、腿长、头小。<br></h3> <h3> 猎豹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点钟前后开始外出觅食,它行走的时候比较警觉,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可以捕食的猎物。另外一点的话,它也防止其他的猛兽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间休息,午睡的时候,它每隔6分钟起来,就要起来查看一下,看看周围有什么危险。一般来说的话,猎豹每一次只捕杀一只猎物,每一天行走的距离就是大概五公里、最多走十多公里。虽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离并不远。
<br></h3> <h3> 猎豹栖息在温带、热带的草原、沙漠和有稀疏树木的大草原。猎豹为食肉动物,主要食物为各种羚羊,一次只捕杀一只猎物,奔跑速度极快,野外猎豹的寿命一般是15年,主要分布在非洲等地,现存3个亚种。<br></h3> <h3>
喝足水后的猎豹旁若无人般从水坑边慢悠悠走开。</h3> <h3> 猎豹为食肉动物,猎物主要是中小型有蹄类动物,包括汤姆森瞪羚、葛氏瞪羚、黑斑羚、小角马等,在食物匮乏时,也会袭击斑马,另外鸵鸟也是猎豹经常捕食的对象。偷偷接近到与猎物10至30米的距离,然后猎捕猎物,猎捕时速度最高可达到时速120千米,且仅一脚着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钟,超过时,生理构造使猎豹必须减速,否则它们会因身体过热而死。通常在1分钟内即可猎捕到猎物,如果猎豹猎捕失败,那将是浪费体力。大致6次捕猎中仅有1次会成功。猎豹刚捕捉到猎物后,能用嘴持续咬住猎物颈部直到断气而期间鼻部大量进行呼吸,但全力奔跑后的猎豹体能状况孱弱,需要数十分钟复原,因此更无法迎敌非洲豺犬,只能放弃到手猎物;但曾有极端的案例是一头猎豹捕猎后还赌命将一头非洲豺犬驱走。一个猎豹连续追猎5次不成功或猎物被抢走,就有可能会被饿死,因为再没力气捕猎了<br></h3> <h3> 在自然界猎豹常常被一些体型比较大的猫科动物,比如说狮子打败,或者有可能被狮子咬死吃掉。幼豹的成活率很低,三分之二的幼豹在一岁前就被狮子鬣狗等咬死或因食物不足而饿死。<br></h3> <h3>形单影只的鬣狗经常性地在马赛马拉草原上无目标地游荡着。</h3> <h3>鬣狗(学名:Hyaenidae):哺乳动物,是中等体型,生活在非洲、阿拉伯半岛、亚洲和印度次大陆的陆生肉食性动物。它们同属于一科,仅4属4种,可分为2个亚科:鬣狗亚科和土狼亚科。体型似犬,长颈,后肢较前肢短弱,躯体较短,肩高而臀低;颈后的背中线有长鬣毛;牙齿大,具粗壮的锥形前臼齿,裂齿发育,臼齿退化。颌部粗而强,能咬开骨头。鬣狗(条纹鬣狗)体较小,全身布满条纹,多为独居,依靠发达的嗅觉觅食腐肉。棕鬣狗体型较大,分布于非洲西南部海岸,常到海滩寻食螃蟹、鱼等。斑鬣狗仅见于非洲,体型较大,成群猎食,除食腐肉外,能猎捕羚羊。<br></h3> <h3>走走停停看看是鬣狗的习性之一。</h3> <h3> 黑背胡狼(学名:Canis mesomelas):个头较小,长相似狗,行动敏捷,头体长96-110厘米,体重7-13.5千克。是一种长腿,中等大小的犬科动物,带有类似狐狸状的尖口吻。黑色皮毛从脖子后面延伸到尾巴,背部黑色有银色马鞍标记。身体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红褐色到棕褐色,体侧和腿部变得更红。尾巴大毛发浓密,尾尖黑色。有一双大而尖的耳朵。它们除了自己捕猎小型动物以外,很多时候他们更喜欢“捡剩”,即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的骨头、筋头巴脑,它们就会上前打扫一番,填饱肚子。
<br></h3> <h3> 黑背胡狼生活在东非大平原上。领地可达10.6平方公里,它们通过将尿液和粪便留在显眼的地方而标记领地。饮食通常包括爬行动物、鸟类及其卵、植物、贻贝和鱼类等海岸垃圾,腐肉甚至人类垃圾。生活在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境内的东非大平原上。黑背胡狼在啃食大型食肉动物的残羹剩饭的时候,等待它啃食完后的食渣的是身后的这些秃鹫。但是,黑背胡狼进食的时候,秃鹫们是不敢与之抢食的,只能站在不远处张望和期盼。<br></h3> <h3>非洲疣猪体重50-150千克,体长0.91至1.5米,身高0.64 – 0.85米 。因眼部下方各长出一对大疣,因此得名。<br></h3> <h3> 除了掠食者外,疣猪对非洲大草原上的其它动物毫不在意,它们会和平的做自己的事。<br></h3> <h3> 非洲疣猪喜欢彼此躺在一起,用嘴和牙为对方整理身上的毛发。<br></h3> <h3> 进食中的非洲疣猪会跪在地上吃草并用鼻子拱地。<br></h3> <h3> 鳄鱼(Crocodile)一种变温动物,卵生动物。鳄鱼是珍贵的爬行动物。鳄鱼之名,或是由于其像鱼一样在水中嬉戏,故而得名“鳄鱼”。
鳄鱼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之一。它出现于三叠纪至白垩纪的中生代(约两亿年前),性情凶猛的脊椎类爬行动物,它和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属肉食性动物。<br></h3> <h3>这是发生在马赛马拉河上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的生死一幕。一只角马过河途中,突然从水底窜出一条大鳄鱼,张开血盆大口咬向角马的脖子。</h3> <h3> 一个野生动物共有的家——马赛马拉河,终年不断地流过,它经历过角马群一次又一次地迁徙。但是就在这个乐园中,也生存着角马可怕的天敌。巨大的鳄鱼把这条河据为己有,长年在这里安居。而对于角马群来说,它们不仅要在这里饮水,更重要的是,必须趟过河到对岸去。于是,在动物大迁徙的过程中,马赛马拉河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惊心动魄的鳄鱼捕食角马的生死之战。<br></h3> <h3>这次我们看到的是一只接近六米长的鳄鱼咬住了一只角马的屁股企图拖入水中,而角马则是拼命地往岸上走要摆脱鳄鱼的猎杀。</h3> <h3>角马与鳄鱼,生与死的较量。前进一步就有生的希望,退后一步就会成为鳄鱼的盘中餐,本能的驱使只有拼命向前。</h3> <h3>到口的猎物岂能轻易放过。鳄鱼咬住角马的屁股也是轻易不能送口,拼命往水里拽。还好,这只角马最终从鳄鱼口中挣脱跑到岸上。但是,据我们观察,这只受伤的角马即便脱离了鳄鱼口,也已经很难活下去了。因为它受伤严重,在非洲草原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在艰难险阻、困难重重的迁徙路上,受伤的动物很难跟上大部队,而且还面临着更多的食肉动物的威胁,死亡就是必然的归宿。</h3> <h3>而这只角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们亲眼看着鳄鱼将它拖入深水中,几经沉浮,角马溺毙,鳄鱼张开大嘴咬住角马游向浅水处准备美食一顿。</h3> <h3>张开血盆大口的鳄鱼正在寻找下口的地方。</h3> <h3>咬住猎物拖向裸露在河中的石块,以便开膛破肚,美餐饱腹。</h3> <h3>河马是陆地上仅次于象的第二大哺乳动物,体躯庞大而拙笨,体长为350-450厘米,尾长约56厘米,体重3000-3500千克,但比较矮,四肢特别短,肩高只有140-165厘米,还不及象的一半高。<br></h3> <h3>河马有一个粗硕的头和一张特别大的嘴,比陆地上任何一种动物的嘴都大,并且足可以张开呈90度角。嘴里的牙也很大,门齿和犬齿均呈獠牙状,是进攻的主要武器,下门齿不是向上生长,而是像铲子一样向前面平行伸出,长度可达60-70厘米,重量为2-3千克,犬齿的长度也达75厘米左右。眼睛、鼻孔、耳壳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br></h3> <h3> 河马的皮肤很厚,背部和两侧的厚度可达4-5厘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光滑无毛,仅在嘴端、耳内侧和尾巴上有一些毛。前后肢上各有大小几乎相等的4趾,趾尖有蹄,其形状如同扁爪,趾间略微有蹼。<br></h3> <h3> 河马是一种两栖动物,喜群居,善游泳,怕冷,喜温暖的气候环境。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而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河马是草食动物,但是稀疏獠牙长十厘米,母河马为保护小河马极具领域攻击性。<br></h3> <h3>河马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老年雄性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吃食,有时会顺水游出30多公里觅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以草为主,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食物短缺时,它们也吃肉。<br></h3> <h3> 河马在陆地上生活的时间也很长,能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奔跑,因此只能算是一种半水生动物。河马有时也会咬死过河的角马,但它很少去啃食角马肉,咬死后的角马就被河马弃之一边,成为了秃鹫等肉禽们的美食。因此,我把河马也放在了食肉动物篇里了,其实,河马是食草动物。<br></h3> <h3> 不远处张开血盆大口的河马虎视眈眈看着正在强渡马赛马拉河的角马群,不知什么时候河马会突然袭击,也就无从知道哪几只角马会被咬死。</h3> <h3>河马有时也会打架,争抢地盘,争抢配偶,保护幼崽儿,但它们的打架程度是有限的,以吓唬为主,达到目的为休,不会你死我活。</h3> <h3>源滚光滑河中卧,疑似巨石落河滩。</h3> <h3> 乍一看,真以为一堆石块堆在河中心,细一瞧,是一群河马卧在河中的石滩上。<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