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孩子欺负人&被欺负(引领右脑郑州一站购物广场校区)

长沙师范学院马学刚

<h3>如何正确处理孩子欺负人&amp;被欺负 时常有家长问:“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总爱欺负人,惹是生非,怎么办?”一个是“小受气包”,一个是“小霸王”,两者的爸爸妈妈们都有许多烦恼。 是教“受气包”强硬地反击,“他打你,你也打他”?还是秉承吃亏是福,“算了,我们不和他计较”?抑或是“惹不起躲得起”,索性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免得受欺负? 对待“小霸王”,是惩罚教育,“你打别人,我就打你”?还是暗自得意,“欺负人总比被欺负好”?抑或不让孩子出去玩,“少给我惹是生非”? 这些不同的选择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看看家长们该如何对待“小受气包”和“小霸王”? <font color="#167efb"><b>首先要学会分辨什么是“正常冲突”和“被欺负”</b></font> 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耍中被推倒,或者看到有人在抢孩子的玩具,头脑中会立即拉响警报“孩子被欺负了,那怎么行!”,然后赶紧冲出去保护孩子,找老师或者到对方家长那里“控诉”,替孩子“摆平”。 其实,孩子间一时的推搡、争抢、打闹,是很正常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如果家长时常把孩子间的摩擦解释得很严重,孩子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会把很多不是欺负的信息理解为欺负,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长远的人格发展都没有好处。 有些孩子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对自己“受害者”的评价信息,强化了“受欺负”的感觉,结果真变成一个哭哭涕涕的受气包,“验证”父母的评价。 而欺负通常是带有恶意的、持续的、力量悬殊的双方之间的冲突。长期的欺负行为对于欺负者和被欺负者双方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受欺负者来说,孩子正慢慢形成自我价值,在这个时候长期被人欺负,会使得他自我否定,对自信产生很大影响。 而欺负者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却时常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会使孩子惯于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攻击性增强,对孩子将来的性格发展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十分不利。<font color="#ed2308"><b>介入时再介入</b></font> 如果在孩子的冲突中没有严重的安全危机,很多时候父母可以不介入,而在一旁观察,给孩子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社会协调能力也在慢慢孕育。 如果父母充当“警察”,立即出面调停,虽然冲突解决了,却也剥夺了孩子宝贵的心理成长机会。 如果当父母发现孩子时常发生恶意的攻击行为时,就需要及时介入,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br></h3> <h3><b><font color="#167efb">家有“小受气包”</font></b> 给被欺负者的家长指南 “小受气包”的形象:安静、弱小、孤独;依赖他人的指示行动,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经常被同伴抢走玩具、挤出队伍;面对别人的攻击,只会哭泣、忍受或躲开。 爸爸妈妈们应该这样做: 1.情绪安抚,减轻孩子的自我否定感——“被人欺负不是没用的表现,每个人都会遇到! 当孩子哭着来找你,你应该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蹲下与孩子平视,轻轻地抱着孩子,这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很重要,并且消除孩子的不安。同时对孩子表示同感:“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委屈。” 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询问是怎么回事,确定是孩子受委屈之后,要给予安慰,让孩子明白被人欺负不是因为自己没用,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让孩子尽快摆脱气馁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2.理性沟通,教自我保护方法——“不许打人!”呵斥欺负者,保护自己 孩子的情绪平复后,选择舒适轻松的环境,与孩子讨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做”。可以用游戏发问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想不出来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见,比如可以大声呵斥“不许打人!”对欺负者起到威慑的作用等等。 同时教孩子一些简单实用的自我保护方法,比如在肢体冲突中要护住头、脸等关键部位;推开或挡住对方的胳膊,抓住对方的手腕;大声呼喊,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也给欺负者一种威慑;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3.建立友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嗨,我跟你们一起玩好吗?” 常带孩子到游乐园或小型聚会,鼓励孩子加入游戏团队,如果孩子腼腆、害羞,最初的时候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去,比如孩子想去玩滑梯,但又怕人多不敢去,家长就可以带着孩子过去,和先在那里玩的孩子们打个招呼,“嗨,你们好呀,青青也想玩滑滑梯,让她和你们一起玩吧。”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向孩子示范了怎样主动友好地让别人接纳自己的方法。然后,慢慢地鼓励孩子自己主动去找别的孩子玩,直到他能主动融入团体,鼓励孩子结交一些好朋友。有好人缘的孩子被欺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font color="#167efb"><b>家有“小霸王” 给欺负者的家长指南</b></font><br></h3> <h3>“小霸王”的形象: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易激惹、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 爸爸妈妈应该这样做: <font color="#b04fbb"><b>1.杜绝“以暴制暴”,采用“冷处理”——“坐会儿冷板凳,反省一下。”</b></font> 家长应放弃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孩子出现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时,可以立即暂停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带到固定的隔离地点,以此作为约束。 暂时隔离的地点应是让孩子感到无聊、单调,但是不会害怕的地方。隔离时间不宜过长,可以按1岁1分钟计,其间不和孩子交流。 运用这种方法时,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同时家长要更多地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冷处理”与鼓励友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b><font color="#39b54a">2.寻找闪光点,积极鼓励——“今天你帮妈妈扫地啦,真棒呀。”</font></b> 高攻击性孩子的父母常对孩子好的行为视而不见,对不良行为却十分注意,并用打骂来惩罚。而这个方法常事与愿违,不仅没能有效制止,反而让他可能“故意”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给予孩子积极、肯定的关心,他们则不需要用激怒家长的方式来得到关注,对自己评价也更高。 因此,家长们应多发掘孩子可爱的地方,对孩子偶尔友好的行为积极关注,及时肯定,会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被强化的友好行为出现的概率会大大上升。 3.理性讨论,提供解决冲突方法——“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 在孩子情绪平复后,可以与孩子讨论,出现矛盾时,除了打人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家长提供可行建议。比如当想玩对方的玩具时,可以询问对方:“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吗?”或者提供建议:“我们轮流玩,一人玩一会儿”,“我们可以交换玩,每人就有两个了”等等。 平时在家也注意,当孩子平和地提出建议而不是用攻击性行为或言语时,可适当满足其要求,这样成功的经验可以让孩子感到不通过争抢打,也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4.亲身示范,营造和谐氛围——“爸爸妈妈不吵架!” 对孩子来说,父母再怎么用各种方法管教,都没有以身作则的效果好。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高攻击性儿童的家庭相似,都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有冲突时常伴随哭叫、漫骂、争吵、打闹。 因此父母之间用平和协商的态度对待冲突,使家庭气氛和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身上的“戾气”自然会慢慢消退。<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