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晋大地 寻访历史的印记(一)(山西游记)

陈年老窖

<h3>搭乘东方航空波音737飞机,1小时40分从杭州飞达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开始三晋大地的探寻之旅。</h3><h3>何为三晋,战国时期韩、赵、魏打败了山西晋王,并瓜分了晋国合称为三晋。</h3><h3>三晋山西历史悠久英雄辈出,有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等等之美誉。想通过短短几天探访以偏概全也是徒劳,就算是走马观花满足一下自己对三晋大地的感受吧。</h3> <h3>人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下午时间还很充裕,立马叫车直驶25公里开外的晋祠,老远就看见了维修一新的“老爷阁”鼓楼。</h3> <h3>“老爷阁”走过去廿来步就来到晋祠大门。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2000多年前是战国时期晋国的宗祠。</h3> <h3>进入大门,按晋祠中轴线前行,这是叫“水镜台”的第一殿,“三晋名泉”匾额是清朝武举杨廷翰所书。</h3> <h3>大殿背后就是叫“水境台”的戏台,横梁四周的图案纷杂繁锁古朴而又生动。</h3> <h3>走上“会仙桥”,由于年代久远,只见桥栏杆斑斑驳驳磨损严重,已看不出图案的本来面貌。</h3> <p class="ql-block">过了桥是“金人台”,台上有四个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800多年历史了。民间还流传着铁人“离家出走”的动人故事。</p> <h3>穿过金人台就是祠内唯一牌楼“对越”坊,是明朝大书法家高应元所书,牌坊也为感恩所建。</h3> <h3>作为晋祠国宝级建筑的“献殿”,是古时高规格的皇家祭坛。四周无墙壁,用栅栏围装,象一座精致的亭子。</h3> <h3>踏上“鱼沼飞梁”十字形桥,(桥栏杆为建国后,仿古重建的),前去“圣母殿”。</h3> <h3>只见滿目苍劲古树丛中,一座雄壮飞扬的大殿展现在眼前。大殿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重建,阔有七间,殿高19米,盖有宝蓝色琉璃瓦,四周有宽敝的前廊。是中国目前现存的古建筑孤本。</h3> <h3>大殿前廊八根木柱上有宋代的木雕盘龙八条,也是现存中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艺术精品。</h3> <h3>看一看它的细部:怒目利爪、鳞甲须髯、跃跃欲飞真是栩栩如生。</h3> <h3>圣母殿门外的哼哈二将。</h3> <h3>宋代石碑,是唐太宗为报答起兵时来晋祠祈祷,立国后,特命人立此石碑答谢。</h3> <h3>宋塑侍女是“晋祠三绝”之一,共有44尊。因为大门紧闭,只得从栅栏缝中拍一下局部。她们个个形态潇酒,眉目传神,是极为珍贵的文物瑰宝。</h3> <h3>正中神龛端坐着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雍容华贵,两旁站立两个侍从。(这两侍从是明代补塑的,比宋塑水准差了不少)</h3> <h3>晋祠“三绝”之二,古树周柏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倾斜40度,斜倚在擎天柏上,但仍充滿了生机。</h3> <h3>晋祠“三绝”之三:“难老泉”,泉水的源头长年不断,泉水出自地下断层岩,只见井面水波不停的上上下下翻滚,十分壮观。</h3> <h3>“难老泉”的龙头出水口。诗仙李白云游到此赞道:“晋词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h3> <h3>很有江南韵味的晋祠小景。(要知道山西是个少水的省份)</h3> <h3>晋祠小品。</h3> <h3>全体旅友在晋祠中合影。</h3> <h3>历经了2000多年历史沧桑,风风雨雨的晋祠和古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全景图三张接片)</h3> <h3>第二天清晨6点,东方刚露出一点粉色。大巴就驶向距太原230公里,中国佛山之首;十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h3> <h3>二个半小时就到五台山。汽车直接送往灵鹫峰停车场,此地就在“菩萨顶”后门,从开了半扇门后门入内。</h3> <h3>迎面照壁上一个大大的,书写蒼劲有力的金色“福”字。</h3> <h3>转过照壁就是僧人膳房大院。院中有一香港富商捐赠的大香炉。</h3> <h3>这就是历史悠久,名声在外的三口大铜锅之一,直径2.04M,深1.5M,是明万历三十七年监制。寺里有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h3> <h3>“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471年),五进院落,经历代多次重建,布局严谨更显得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绚丽多彩。</h3> <h3>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引进了蒙藏喇嘛,逐改成黄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特敕改为红墙黄琉璃瓦的皇家配置,主持喇嘛还授于“番汉提督”印。</h3> <h3>由此台阶通往大殿。下面一排房舍,专供王公大臣五台山进香时,下塌的客房。</h3> <h3>中轴线上最后一殿“文殊殿”,供奉着藏传佛教规制的文殊菩萨塑像。</h3> 第二殿为“大雄宝殿”,供奉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供着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h3><br></h3> <h3>康熙帝五次,乾隆帝六次都曾频繁上五台山朝拜,均住宿于菩萨顶。</h3> <h3>山门口的四柱三门七楼的木牌楼,于康熙五十三年建立。</h3> <h3>康熙帝亲笔题字“灵峰胜境”四个金黄大字。</h3> <h3>木牌楼通往山门殿的石阶中,雕有九龙吸水图,等同故宫。现为保护文物防止踩踏,上面盖上了有机玻璃。</h3> <h3>从佛字照壁到木牌楼,有108级石阶。按佛家说法:走上一边就等同于把108种烦恼通通踩于了脚下。</h3> <p>走下这108级台阶,近距离来欣赏这写得很洒脱的“佛”字,是全国著名书法家常志成的手笔。</p> <h3>山门前雕滿龙形图案的旗杆十分醒目。</h3> <h3>这是山门的内侧,也是红柱金瓦,彩栋画梁富丽堂皇。</h3> <p>山门内的一对转经筒是喇嘛教的配置。</p> <p>乾隆亲笔书写的御制石碑,为保护文物,现被不锈钢框了起来。</p> <h3>大雄宝殿四周有历代的石碑迥廊环绕。</h3> <h3>游走在红柱迴廊中喇嘛。</h3> <h3>大雄宝殿是举办大型佛事的主要场所,达赖、班禅也都曾在这里讲经说法。</h3> <h3>两殿之间石牌上的“五台圣境”四字,也出自康熙帝御笔。</h3> <h3>石碑头上的湿脚印,传闻是当年文殊菩萨留下的,几百年过去了还从没干过。更凭添了一些神密的色彩</h3> <h3>“大悲咒”经全文,也是出自书法家常志成之手。</h3> <h3>由此原路返回。</h3> <h3>大巴将我们送到“广化寺”,这也是一个黄庙。传闻文革期间,寺庙被一把大火几乎烧尽,后逐步修复至今。</h3> <h3>眼前是崭新的大雄宝殿和一对巨大的转经筒。现在寺庙烧香也与时俱进了,寺庙提供二维码,你扫码随时可买香烛,可捐款。</h3> <h3>大雄宝殿里供奉着文殊、菩贤、观音三菩萨和宗喀巴。广化寺也始建于北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h3> <h3>寺庙里仅剩的北宋丰年间(1080年)的青石幢塔。</h3> <h3>大雄宝殿后面还在建造新的大殿。</h3> <h3>走过写着“珶相天然”牌楼,来到“殊像寺”。</h3> <h3>新修的山门殿,如城楼一般,气势宏伟。“殊像寺”三字由原国家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书写</h3> <h3>文殊大殿里供奉着,按乾隆容貌塑的最大的文殊菩萨,高达十M。撩开帘子,里面黑呼呼,什么也看不见。</h3> <h3>殊像寺建于元代(317年),明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1496~1573年)重修,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h3> <h3>这个焚化炉外形铸得相当有特色,不知什么年代的。(看了炉上的佛历2555年,应该是公元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h3> <h3>“显通寺”是今天看的最后一个寺院了,这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和洛阳白马寺相仿。</h3> <h3>明代时重建,由明太祖朱元璋赐名“大显通寺”。</h3> <h3>显通寺山门。</h3> <h3>由两汉白玉石狮中走入天王殿。中轴线殿宇有七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且保存完好。</h3> <h3>寺院面积很大有8万平方米,建筑400余间,两旁均为颂经室和禅房。</h3> <h3>观音殿门上的牌匾“霞表天城”是乾隆帝御笔。</h3> <h3>文殊殿前的碑亭立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碑文由康熙帝书写。</h3> <h3>大雄宝殿前,苍松古柏如伞似塔,大殿古韵犹存气宇轩昂。</h3> <h3>大雄宝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h3> <h3>白色大殿就是五台山独一无二的无梁殿,没用一根木头,全部用砖砌成。从外部看,檐下用砖雕刻成的斗拱飞椽,已很精彩。</h3> <h3>走进殿内举头张望,只见用青砖垒砌而成,结构奇特的穹窿顶,充分运用了力学原理,和高超的建筑技巧。</h3> <h3>这明代砖结构大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仍不失为一件杰出的精品建筑。</h3> <p>走出无梁殿,眼前一亮,只见远处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金銮殿”。在2000年,铜殿、铜塔外表重新贴过了金箔。</p> <h3>走上台阶平台,有一块明万历壬子秋写的“清凉妙高处”的古石碑。</h3> <h3>原来铜殿前有五座铜塔,其中三塔鬼子侵华时被损毁,现中间三塔系1989年补铸。</h3> <h3>东面这塔名为“成所作智”塔,塔高6.3m,铸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价值也是弥足珍贵。</h3> <h3>显通寺最大特色的铜殿,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万历帝母亲李太后敕令制造,用铜十万斤。</h3> <h3>铜殿内中央供有1m左右铜质文殊骑狮象,四周铸有一万尊铜质小佛像。铜殿已是我国罕见的国宝级文物了。</h3> <h3>显通寺钟楼建在寺门外,为两层三檐庑廊式结构,脊顶端有四个精巧龙头,底层是一石旋洞,又是通道,整体十分壮观。</h3> <h3>从寺内一楼梯走入钟楼,五台山标志性建筑,白塔寺的白塔就在眼前,大白塔建于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h3> <h3>走在显通寺牌坊前,还是能看到大白塔的身影。1948年毛主席、周恩来东渡黄河时,曾在白塔寺往过一晚。</h3> <h3>第三天早晨,天上还时常飘着毛毛细雨。乘上揽车登上400m高的古刹“黛螺顶”。</h3> <h3>登高远望:台怀镇寺庙鳞次栉比尽收眼底,远处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五台佛山凭添了几分玄妙和神秘。</h3> <h3>寺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2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名为“黛螺顶”。天王殿前的牌楼看起来有点陈旧。</h3> <h3>五台山有东南西北中五峰,但峰顶都是平台,故名“五台”。五台均有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能走上一圈称为“大朝台”。</h3> <h3>进了寺庙,红树叶后的是六角形的第二殿,叫“旃檀殿”,供奉一尊少有的站立的释迦牟尼佛。</h3> <h3>第三殿是“五方文殊殿”,集五座台上的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殿。这里朝拜了,就等于转遍五台山,所以叫“小朝台”。</h3> <h3>第四殿是“大雄宝殿”。大殿前的千年松树挺拔蒼劲,直入蓝天,这就是那棵乾隆帝在诗中说到的“阶下千年不老松”。</h3> <h3>黛螺顶寺庙不大,占地27000平方米,房屋50多间,但布局规整,建筑小巧玲珑。</h3> <h3>这尊观音菩萨是个男生,这一众雕塑都做得栩栩如生,色彩丰富。</h3> <h3>寺庙菩萨背后的壁画,人物众多,线条流畅,叙事众多,杂而有序,描绘很见功力。</h3> <h3>寺院建筑在红、黄、绿秋叶的印衬下,显得格外雅致、绚丽。</h3> <h3>又到了下山时分,遥望有如仙境般的五台山,又见星如棋布的寺庙,远处那红墙碧瓦的“菩萨顶”若隐若现,煞是好看。</h3> <h3>下午返回了太原,晚上找了一家小有名气的饭店“黄河人家”,想品尝一下地道的山西味道。</h3> <h3>请店长给我们点了十几道山西特色菜,果然色香味居佳,很是受用,价格也不贵。</h3><h3>早点回酒店休息,期待明天的行程更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