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大院

巴雨

<p>  上个月,到高滩岩办事之余,特去凭吊了儿时的故居——七医大家属大院。</p><p> 一进大院大门,就是大礼堂与仓库操场,如今已成这般模样,哪里还有丝毫昔日的影子。</p><p><br></p><p><br></p> <p>  这是六五年夏,六0一队学员在仓库操场的毕业照,校、部领导、来宾及大部分教研室领导、教授们端坐第二排椅子上。他们面朝西面,照片右侧是大礼堂的一角,背后是靠东侧的一幢軍需仓库。</p><p><br></p><p><br></p> <p>  </p> <p>  照片左方是北侧的軍需仓库。</p><p> 六五年,国家从大饥荒中恢复过来不久,政通人和,社会面貌大为改观。殊不知一年之后,这其中的许多人又陷入苦难渊薮。</p><p><br></p><p><br></p> <p>  大礼堂正面照,取自李继跃、秦克俭二君的《怀念老大礼堂》一文。</p><p><br></p><p><br></p> <p>  2015年秋,折除中的大礼堂。取自李继跃、秦克俭二君的《怀念老大礼堂》一文。</p><p><br></p><p><br></p> <p>  照片取自李继跃、秦克俭二君的《怀念老大礼堂》一文。</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始建于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物质极度匮乏之际,釆用了当时国际流行的薄壳屋顶结构。 </p><p class="ql-block"> 还恍惚记得原址是一片缓缓的长滿桉树的坡地,坡地的尽头是军人服务社,再过去就是老西南医院的门诊楼了。</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大院除了大礼堂的建筑工地灯火通明,沿大路的路灯全熄,连家里也没有电,只能省着用拇指大灯泡的所谓“空气电池灯(实为蓄电池灯)”来照明。记得晚上在高滩岩街上同学家旁路灯下做完作业,回家走到礼堂工地,看到前面的路一片漆黑,树影摇曳似阿亢描述的鬼魂一般,便再也不敢前行。不久,来了一行人,我才战战兢兢跟在他后头亦步亦趋,哪晓得他先我到家,吓得我转身快跑又回到灯火通明的工地上😂。</p><p class="ql-block"> 好事多磨,就在61年还是62年的夏天,大礼堂三分之一、舞台位置的钢筋水泥拱顶在抬升过程中失效,只得任其碎裂,再重新浇铸,浪费了不知多少钢材和水泥。</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建好后,那些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再也不用在东面的仓库大门处搭台子了。</p><p class="ql-block"> 我最后三次与大礼堂接触是68年春夏相交时家父与可乐爷(陈伯欣)父亲的两次专题批斗大会和2009年中央医院建立80周年庆祝大会。大礼堂溶入了我辈太多的记忆,面对它的消失,真是惆怅万分。</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摄于2015年12月18日,大礼堂已化为一片瓦砾。60年代初的同一套图纸的此类建筑,重庆有两座,另一座是两路口的宽银幕电影院,也于上世纪90年代在市民的反对声中拆除殆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六十年代大礼堂的姊妹楼,两路口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大块的玻璃落地窗户,尽显当年雍容华贵的气派。</p><p><br></p><p><br></p> <p>  2009年12月,西南医院(原民国中央医院)建院80周年庆典大会在大礼堂举行。</p><p> 西南医院为第三军医大学(原第七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軍医大学近年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p><p><br></p><p><br></p> <p>  部分发小代表父辈与会时合影。</p><p><br></p><p><br></p> <p>  这就是从仓库操场到我家的那条大路,大饥荒时沒有路灯漆黑一片,我视为鬼魅魍魉而裹足不前。</p><p><br></p><p><br></p> <p>  两幢宿舍楼之间,有一蓄水池,孤怜怜地躺在哪里,娘不疼舅不爱。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在脑海里建立起当年的喧嚣——仓库操场旁的大院游泳池。仅三十米长二十米宽,最深处不过两米的凼凼,承载了我们儿时的成长和多少欢娱。</p><p><br></p><p><br></p> <p>  岩边新建的栈道。</p><p><br></p><p><br></p> <p>  从新建的栈道上,眺望“岩脚”,道路交错,高楼林立,汽车伴着隆隆的喧嚣声,曾经的田园风光已一扫而尽,只剩远处的歌乐山在白云中依稀可辨,仍保留着千百年前样子。座落在高滩岩狭长山脊上的七医大家属大院,历尽了六十多年的沧桑,同是一片土地,随着我辈的老去,儿时的场景也被彻底巅覆。</p><p><br></p><p><br></p> <p>  这个位置曾经是几排土墙平房,地久天长(唐绍东)曾经的家就在这里。</p><p><br></p><p><br></p> <p>  26幢(原25幢)教授楼。还有29幢(原28幢),是大院仅存的建于1955年的苏式建筑。当年做的活,已63年了,稍加修葺还是如此气派。</p><p> 还记得六六年夏天一个星期六的晚上,28栋楼下临大路一侧、王世聞教授家里的人影憧憧,那个滿脸笑容的老人以自已的生命,早早地脱离了文革的暴风骤雨。</p><p><br></p><p><br></p><p> </p><p> </p> <p class="ql-block">  顺26幢(原25幢)与29幢(原28幢)之间的石梯而上,曾是一幢老式青砖楼房,楼前槐树成荫,楼后不远的竹篱笆外就是岩脚的田园风光,这里曾住了7、8家老教授,也是儿时常光顾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虽有不雅,却想说说曾经建在这个位置的那个别致的厕所。</p><p> 单间蹲位带木门隔离,屋顶洋瓦铺就,不仅上有天窗,墙根处还有一排地窗,坑也较深,通风好。这还不说,它的位置也非常不错,紧靠岩边的一片夹竹桃林,地窗外便是十数丈深崖。方便时,从地窗可一览岩脚的田园风光,若遇上缓缓崖风从地窗灌入,吹在脸面,岂不是人间一大乐事。人们往往只顾进的风雅,却鲜顾出的尴尬,在此地出恭也算得是上乘的了。</p><p> 附近多有放弃家中抽水马桶而去那里“享受”一番,曾经多次遇到院内诸位名流。工作生活中遇上不顺心时,说不定在这儿如此般之后,还可曲径通幽。</p><p> 文革中设施渐被破坏,有顽童将门板割去做风箱,这是何等的聪明!有饱熏沼气的板条,那火焰必定旺盛。</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是一溜黄色的土墙房院,发嘎(傅爱国)与拐子(王建军)就住在院子的一北一南,曹慧军住在西北角,他家厨房的窗户外紧挨一堡坎,坎上是大路。一天中午我不知哪里摘了个毛桃子,站在大路上鬼使神差将它扔进坎下厨房的窗户,正落入曹家奶奶炒莱的锅里,曹家奶奶气不过到我家来告状,让我尝到一顿老拳。</p><p class="ql-block"> 还让我想起发嘎这个名字的由来,66年暑假的一个上午,医大政治部组织中学生正在大礼堂前厅学习,黎冰姗姗来迟,傳爱国便别着嗓了调侃了一声黎冰的谐音:咧——并!众哄笑。黎冰反应极快,马上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发——嘎(也是谐音)。</p><p class="ql-block"> 嘎,使人联想到嘎小子,倒与傳爱国性情有些吻合,加之“发”是动词,更加助势,于是发嘎便喊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发——嘎</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发嘎(傅爱国)家窗外曾经是几棵高大的野核桃树和两棵桑树,57年夏天反右如火如荼之际,附近几个教授的娃儿拿竹竿打核桃,被土房的“革命干部”发现,将点名家长的大字报贴在仓库操场,用麻绳串起核桃掛在两旁,在严肃的政治运动中,那两串核桃既显眼又诙谐,着实让这几位教授老汉虛惊一场。人家打天下的住土房,你们住洋楼,不找机会修理一下你们是不可能的。那两棵记忆中高大的桑树现看起来又矮又小,不知是树老缩了还是我长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起发嘎,又想起他的弟弟川生。</p><p class="ql-block"> 川生虽先天有病,但头脑清楚,曾在一纸箱厂工作,后下岗,终身未娶,在家照顾二老。他古道热肠极重感情,记得67年我家被赶出大院后,每次回来,远远的看到我,都使劲克服面部肌肉的不便,挤出灿烂的笑容,吃力的吐出一串问候来,着实令人动容。他是五十年代后期出生,我等老哥子看着他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09年10月大院子弟在山隐秋呜酒店大聚会,一下子见到这么多老相识,川生(穿花衣者)不知有多高兴,贴心话儿不知从何讲起,哥子们都面带笑容聆听川生精彩的“讲演”。(从川生的左手起,为陈云开、黎冰、钟彦文、杨荫民、崔予达、林祯裕、唐绍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30栋教授楼和前面的空地,连同旁边小尔(刘善微)家和对面李科中、王广庆家住的那两栋楼房都被拆了,辟为一片车场。</p><p class="ql-block"> 儿时暑假的夜晚,这一带就是娃儿们逮猫的乐园,重庆郊外的晚上虽不是那么浪漫,麻雀闹林般的喧闹却一直要延续到九、十点钟,然后就围在大崽儿身旁,听那些杜撰胡诌的鬼故事,最刺激的是散伙时大崽儿的一声怪叫,吓得我们三魂吓脱了两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这就是六十二年前的30栋,我家在此住了十二年,是童年与少年生活的地方。1954年从南昌调访过来时,还在建,我们在山洞连家花园住了一年,55年春天才搬到这里。</p><p> 照片摄于1956年的仲夏,正对楼下是我家,楼上是李宝航家,楼房的另一端,楼下是沈天锐家,楼上是黃玉兰教授家。</p><p> 楼前杂草丛生,仅铲光了一片,架起晒衣杆。照片右侧隐约的黑色房檐,就是前面介绍的26栋与29栋后面的那栋教授楼,也是林祯祺、彭之民的故居。那条白色的斜坡小路,就是林祯祺每天早上到食堂打饭的必经之路。寒冬天不亮,我还在恋床,听见一阵急促的饭盒摇动与脚步声,就知道该起床了,我家奶奶经常夸他勤快。</p><p> 好怀念那时的清寂和蓝天白云,以及没有防盗网的窗戶。</p><p><br></p><p><br></p> <p>  摄于1956年仲夏,照片左侧是李科中、王广庆的家,陆续又有凌惠揚教授和尤继贤副校长住过这里。屋门口有几棵不知名的树,树上的毛毛虫形态狰狞。右侧是光头(程敏)、可乐爷(陈伯欣)的家,父亲的背后是黎海涛家的房顶。当时是中午时分,除了父子三人,大路上一人不见,那时的大院,好多崽崽还未出生,好清静!又看见脚上穿的老布鞋,斗转星移,恍如隔世。</p><p><br></p><p><br></p> <p>  网球场的位置就是光头(程敏)、可乐爷(陈伯欣)曾经的家,也被拆了个干净。</p><p><br></p><p><br></p> <p>  摄于1958年,背景就是程敏、陈伯欣的故居。</p><p> 兄弟俩穿着五十年代初流行的列宁装,虽又脏又旧又破,再配上那七荤八素的扣子,也算是那个时代的余影吧。</p><p><br></p><p><br></p> <p>  小战士的背后,就是儿时的乐园——岩脚,那里有着我们不尽的回忆,且用我《幼学杂忆》中的一段文字来描述一下当年的欢乐吧。</p><p> 野趣</p><p> 亏得我生于那个年代,儿时尚还可以感受到滿滿“野趣”。从家居部队大院的山粱上向西望去,大巴山糸华莹山脉的分支中梁山绵延不断、四季青葱。</p><p> 那时候周末的作业与现在相较真是少之又少,星期六下午一放假,就约上趣味相投的小伙伴,沿一条下山的石板小路,到我们称之的“岩脚”,也就是乡间田野去疯耍。</p><p> 发源于上桥的一个叫清水溪的小村、注入嘉陵江的小河沟,真称得上是一条清水之溪,水澈见底涓流缓缓,水上偶有点点浮鸭,除了远处采石场不时传来錾石的叮当声,四周浑然天籁。有一次,我与小伙伴唐绍东见溪中有几十只鸭子,为寻求刺激将石块堆积两岸就绪,突一声“开炮”,便将石块连连掷向群鸭,口中高喊电影《五十一号兵战》中台词:“我要把吴淞口封锁得水泄不通!”直打得水柱飞溅,群鸭奔腾,惊得远处劳作村民急忙赶来,赶紧逃之夭夭,好不过瘾!</p><p> 离开小河沟,有一段平缓山坡,坡上麦浪滚滾,小麦不久将收割了,顺手摘下几枝麦穗,用手搓开,将麦粒放入口中细细嚼来,一来品品麦香,二来将嚼碎麦粒吐出,用手拉成网状,在手中把玩。</p><p> 翻过缓坡,就是红旗魚场,再不远就到铁路了,这条铁路是六十年代初由犯人修建的。越过铁路,又是一条溪沟,溪水比小河沟还要清澈,随手翻开一块石头,十有六七都有螃蟹。溪沟上游,有一水磨,流水冲刷古老的木轮已届经年,哗哗之声不絕于耳。紧邻水磨房有一大片湿地。绍东在湿地的灌木丛中曾发现一只猫头鹰,用弹弓一槍打去,将腿打断,猫头鹰怒火中烧,拼命朝他扑来,欲用利嘴困斗,绍东情急不及装弹,用铝铸弹弓叉将之击倒,终捕获。我们小心将牠护在手中,虽一只腿骨断皮连,却毫无惧色目光炯炯。带回家中,好吃好喝侍候,然翌日伤重绝食而死,甚是可怜!</p><p> 歌乐山麓湿地附近,有马粪纸作坊,制作过程全是古法,所有设备不沾铁器,每每好奇而观之。</p><p> 光阴过去已是甲子,世事转烛,想今日少儿牢牢被起跑线束缚,临悖人性之教育,文山题海、趣班连连、远离造化,惶惶不可终日,何有野趣之幸福也!</p><p><br></p><p><br></p> <p>  这个位置曾是王前家。门前那棵桃树早已不见踪影,新栽的树已比碗口粗了许多。</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透过翠绿的树叶,看见一座亭子,亭子再上去一点就是黎海涛曾经的家了。如今房子被拆,上坡小路也被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此处是大院之腰,只有大路那么宽的最窄处——中桥。仔细寻找了一番,桥下那条通往岩脚的小路不知哪里去了。记得儿时到岩脚铁路旁的溪沟捉螃蟹,回来就翻过中桥的篱笆,一伙人拥在科中的家门口分螃蟹的情景。</p><p> 沿着通往岩脚的小路,一阵绵长陡峭的下坡后,有一棵黄葛树,我们从农村疯耍回大院,常在此歇脚。记得60年代初饥荒年时,一枯瘦如柴老婆婆在黄葛树下对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少年诉说着她的苦难,我隐约感到这一墙之隔,竞判若两个人间。</p><p><br></p><p><br></p> <p>  过去钓老鲫壳的小池塘连同中灶食堂,也被一幢幢住家楼压得严严实实。 那年不知哪位老兄钓起一条六七两重的黄斑老鲫壳,池边顿时响起一片欢呼。</p><p> 一阵秋风掠过,恍惚间,似听见老红军、王小南的老汉还在池旁念叨:小逢(红)魚,小房(黄)鱼,老鲫壳一一我还冒恰到呢!</p><p><br></p><p><br></p> <p>  黎海涛家与工人灶之间的那几排平房,如今已是幼儿园了。</p><p><br></p><p><br></p> <p>  此地就是工人灶的位置,也成了住家戶,这种不伦不类的建筑大院里还不少。</p><p><br></p><p><br></p> <p>  拐子(王建军)的家后来搬到此处,他家门口是二段娃儿常聚的窝子,其絕活是深吸一口中华香烟吞进肚里,如烟消云散般不露一丝踪迹,消失得一干二净。</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堡坎上面就是科学馆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梯坎上面,曾是科学馆的正门。记得门楣上曾有“科学馆”三个楷书大字,它的来龙去脉怕只有我的前辈才说得清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这张老照片就是在科学馆正门照的,摄于1968年夏。那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如今都年近古稀了,若他们能在这里再来一张合影,又是多么美妙啊!</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小树林,五、六十年代绿树成荫,清凉幽静,而今已滿是幢幢住家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小树林曾经的籃球场,摄于1968年夏。一年过后医大调访,他们也随着各自的命数漂泊四方。</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远近闻名的二食堂,糖包子是又便宜又好恰又恰得饱,如今房子拆了,连地貌都变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食堂故地。</p><p class="ql-block"> 记得六岁时同程勇、程毅兄弟偷偷爬上食堂买菜用的三轮车,三轮车没有锁,朝二食堂前的长下坡滑去,越滑越快,他倆急忙跳车,我来不及,随车侧翻,又被车斗倒扣在路边的坎坎下,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待清醒过来,一骨碌从车斗下爬出,一阵狂逃,居然连根毛都沒伤着!饮事员寻声追了出来,以为出大事了,见我魚贯而出才松了口气,吓得连叫骂的声音都发不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食堂正对一段下坡路,小树林有一条出路与它相连,在连接的附近有一座亭子和一栋平房,平房就是当年的俱乐部。这是现在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二食堂正对的下坡路,左边曾是几排平房,文子、盐巴就住在这里。</p><p><br></p><p><br></p> <p>  护校大楼依然在,大院唯一尚存的民国时期老建筑,建筑风格与周围迥异。1956年第三幼儿园曾经驻此,我也曾是这里的娃儿。记得有段时间吃早餐,大班的一个娃儿老是对我作怪相。</p><p> 照片中的大楼,已不是原来的老建筑,且位置也朝东移了十多米,地下又新建了车库,乃修旧如旧的假文物也。尽管如此,望着它,浓浓的思绪也使我久久裹足不前。</p><p> </p><p><br></p><p><br></p> <p>  李科中母亲是护校老校长,文革中饱受磨难。2016年春节他到此凭吊,我写了一首打油诗附和,并嘱人书写成幅:</p><p> 护校大楼依然在,</p><p> 护校操场儿时園,</p><p> 遥忆巴翁音容貌,</p><p> 难忘艰辛娘亲前。</p><p> 巴翁即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創立者。当年大楼三楼正中掛有他的油画像。</p><p><br></p><p><br></p> <p>  这就是护校操场的位置。护校操场也时常放露天电影,放映前往往秩序很乱,街娃们打架过孽,闹得乌烟瘴气,护校学员就将其抓住往护校底楼解剖室里一塞,用尸体“说话”,让他们安静下来。</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这条小径直通大院之尾——屁股山,从岩脚向上打望,山脊上凸出一小山包,呈屁股状,故名。也是儿时经常光顾之地,特别是夏天的傍晚,坐在光秃秃的“屁股”上,望着岩脚昏黄的远景,享习习山风,很是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昔日的“屁股”山顶经人为改造,已成市俗的休憇之处。</p><p><br></p><p><br></p> <p>  山顶四周杂树枝叶密密匝匝,无法放眼。</p><p><br></p><p><br></p> <p>  终现一缺口,下面是一所学校,学校旁是精神病院和“南溪谷地”小区。曾经清沏的小河沟被重度污染后又大力整治,水是清了些但味道还未消除。</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从屁股山出来,一段下坡后就到了大院的后门,那座黑呼呼的二层楼招待所难从记忆中抹去,招待所正对曾还有一座民国留下的纪念碑,碑文字体大都被凿,剩下最高处的“精诚”二字,是委员长提字中用很多的一个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大院的后门,五十年后的目眸。</p><p><br></p><p><br></p> <p>  大院犹存,同聚游子。建国六十周年,调访40周年,2009年10月大院子弟相聚在西南医院新门诊部前。</p><p><br></p><p><br></p> <p>  2009年10月3号,大聚会在山隐秋鸣酒店举行,这是宴会中的情景。</p><p><br></p><p><br></p> <p>  2009年10月6日在天星桥某饭馆合影,至今转眼又是十年。</p><p><br></p><p><br></p> <p>  2009年10月6日大聚会时在屁股山合影。</p><p><br></p><p><br></p> <p>  大院的凝聚力,十年中将游子们聚拢三次。2019年10月26日,重庆的第二次大聚会又在山隐秋鸣酒店举行。</p><p><br></p><p><br></p> <p>  2019年10月26日山隐秋鸣酒店,部分大崽儿合影。</p><p><br></p><p><br></p> <p>  2019年10月在王前家中。</p><p><br></p><p><br></p> <p>  10年后的2019年10月27日在天星桥厨掌门民间菜合影,感谢大聚会组委会对老大哥们的的邀请。</p><p><br></p><p><br></p> <p>  生于民国三十五年的老大哥发表祝酒辞。</p><p><br></p><p><br></p> <p>  2019年10月27日,屁股山怀旧。</p><p><br></p><p><br></p> <p>  在二食堂原址,偶值两位前辈的千金,同是发小,于是请来合影一张。</p><p><br></p><p><br></p> <p>  几年前,陈、楊两家兄弟与老宅亲密合影,当时的老宅虽破败不堪,却保留了原来的外貌。</p><p><br></p><p><br></p> <p>  家门口的小乐队,手风琴插在中间,好象有点另类,洋为中用嘛。</p><p><br></p><p><br></p> <p>  几位生于民国三十三年到三十八年的子弟重聚老宅。</p><p><br></p><p><br></p> <p> 2019.10.27在仅存的两幢教授楼前。</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27日,游子们重返大院仅存的儿时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前的大院,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当此际,她却变了,变得那么臃肿和浮华,与旧时的记忆是那么格格不如。可是,一走近她,深埋在这块土地里的脚印,回响着儿时喧嚣的天空,嬉戏欢娱中的高树灌丛、篱笆小径,似乎扑面而来。乡愁是一种恋恋不舍的牵掛,如同啜饮一杯浓浓的酒,尽管这杯酒会变得愈发清淡,愈发清淡。</p><p class="ql-block"> “醒时同交欢,</p><p class="ql-block"> 醉后各分散。</p><p class="ql-block"> 永结无情游,</p><p class="ql-block"> 相期邈云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