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故乡(四)浓浓战友情记9月8日和9月13日的两次知青战友小聚

果人先

<h3>9月8日晩上,也就是我们从下乡插队的“第二故乡”返回沈阳后的第三天晚上,我和丽冰在沈阳市原味斋烤鸭店宴请了一个青年点的知青战友周桓、刘勤、贺大元、陈宝骥,同时邀请了田仁芳、戚晓文、王留昌及周桓的朋友、“专职司机”小齐参加。</h3> <h3>酒过三巡后,因在电视台拍片姗姗来迟的晓文到了,大家又开始唠了起来。</h3> <h3>丽冰和晓文特别爱照相,我只好少吃点、少喝点为两个美女服务。</h3> <h3>为三个美女服务也很好。</h3> <h3>初三四班的王留昌(右一)当年和我们同属付庄子大队,他在二队,我们在三队。这次参加重返第二故乡活动后我才知道,他在农村整整待了7年,是真正的“资深知青”。而且我还了解到,1969年8月,我和贺大元横渡柴河到对岸的南山村为救一个被毒蛇咬伤的农民的生命去找的那个老中医(当时是被管制的“富农分子”)后来和王留昌也很熟悉,而且王留昌不知怎么竟然从这个老中医手中学到了那个专治疑难杂症的“祖传秘方”🤫!</h3> <h3>9月5日上午,我在柴河上的简易铁桥上感慨了一下。</h3> <h3>美女戚晓文同学背后的就是柴河,远处的简易铁桥现在是连接付庄子和南山村的纽带,当年我们下乡时河上还没有这座铁桥,两岸的来往水小的时候靠“摸石头过河”,涨水了就要多走几十里路从上游的桥上绕道走。从南山村顺着柴河再往上游走10几里路就可到达戚晓文插队6年的杨树林子村。</h3> <h3>三位美女同学又和帅哥合影。</h3> 图为当年在一个青年点共同生活过的知青战友。左起:<br><h3>果人先、周桓、陈宝骥、周丽冰、贺大元、刘勤。</h3> <h3>他们是同班同学,田仁芳下乡的地方是较为艰苦的杨树林子。50年前,我们沈阳39中学下乡插队时,基本上是每个班的同学分成两拨,分别下到两个大队,如初三四班和初二七班就分成了两拨,分别下乡到了付庄子村和杨树林子村。我之所以没有跟所在的初二三班下乡到三道沟村或付家堡子村(这两个村当时是全公社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是因为我有特殊情况,校革委会对我进行了特殊照顾,把我单独分到了条件较好的付庄子村。</h3> <h3>晓文真是具有审美情趣,把丽冰又拉到楼道里照了起来,我只好陪着为她俩服务了……😂</h3> <h3>继续……</h3> <h3>接着,继续……</h3> <h3>俩美女的这个姿势真的超级棒哦!😂</h3> <h3>“这个背景不错,人先,给咱俩在这儿照一张吧!”</h3> <h3>聊起青年点的话题,难免要谈到青年点的美女、帅哥,尤其是宝骥老兄,更是感慨万千……😭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啊!对吗,宝骥?</h3> <h3>几天过去了,大家还觉得没有唠够,于是,9月13日上午,宝骥又召集大家聚在了一起,还要就没唠完的话题继续唠,这次少了初二七班的美女戚晓文,多了初三四班、同在付庄子村二队青年点插队的美女冯洁同学。</h3><h3>图为大家在沈阳市政府广场前合影,左二为冯洁同学。</h3><h3>远处的老式建筑即是原沈阳市人民政府,2015年,市政府迁到浑南新区后,现在这里是沈阳市民服务中心。</h3><h3><br></h3><h3>下面,给朋友们科普一下【沈阳市政府的昨天】。作为土生土长的沈阳人,我也借机再学习一下故乡的历史:</h3><h3> 1907 年 4 月 20 日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在今沈阳市政府所在地建奉天公园。 1923 年 5 月 3 日,奉天省设立奉天市政公所筹备处,8 月 4 日奉天市政公所正式成立,隶属于奉天省长公署。 1929 年 4 月 12 日,改奉天市政公所为沈阳市政公所。 1931 年 " 九 · 一八 " 事变后,市政公所被迫解体。1931 年 9 月 20 日,也是 " 九 · 一八 " 事变的两天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任命关东军参谋大佐兼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为沈阳市伪市长,改市政公所为奉天市政公署。后来迫于国际国内舆论压力,10 月 20 日土肥原被撤换。 1937 年 沈阳市人民政府原址的前身是伪满奉天市政公署旧址,1907 年,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在沈阳市政府原址所在地建奉天公园。1937 年 12 月,日本人将奉天公园改建为伪满奉天市政公署大楼。该建筑呈天井型结构,由褐色外墙砖罩面。半地下室一层,地上三层,中央设塔楼相当于三层高度,室外地面以上总高度 27.8m。 1945 年 1945 年日本投降后,当年的 9 月 6 日,我十六军分区司令部搬进原伪满市政府大楼。不久,我军撤出,这里又成为国民党的市政府办公楼。 1948 年 1948 年 11 月 2 日,沈阳解放,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文革时期 " 文革 " 期间,红卫兵高举大旗在市府广场经过,市府大楼见证了那段疯狂的岁月。 </h3> <h3>宝骥通知是上午10点半到市府广场集合,我和丽冰一看时间来得及,就在家门口先照几张照片吧。</h3> <h3>秋高气爽的天气让丽冰的心情也格外兴奋。</h3> <h3>在我和丽冰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开照了。这张照片应该是大元照的吧?照的挺好的👌!</h3> <h3>上午10点半,我和丽冰准时赶到了市府广场。此时,应邀前来的同学们都已经到了。好像大家都有准备,都想在老沈阳市政府的建筑物前照张像。于是,我就先为同学们服务吧。</h3><h3>这是贺大元。</h3> <h3>王留昌。</h3> <h3>周桓。</h3> <h3>陈宝骥。</h3> <h3>田仁芳。</h3> <h3>刘勤。</h3> <h3>周丽冰。</h3> <h3>冯洁。前面介绍了,冯洁是初三四班的才女,我们在1971年回城后,冯洁在付庄子村办小学任教;1973年,冯洁被大队推荐参加了高考(这次高考是文革中唯一的一次高考)。据冯洁回忆,她那次参加高考的成绩很好,达到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全公社考的最好的两个知青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走成……😭</h3><h3>也就是在这一年,辽宁省出现了轰动全国的文革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反潮流英雄张铁生”事件,或许,她是受到了这个事件的影响而没有念成大学?😢</h3><h3><br></h3><h3>下面,为朋友们转发百度上发表的当年张铁生在考卷后面所写的一封信(其实,张铁生并不是“白卷先生”):</h3><h3><br></h3><h3>编者附注:此信是1973年辽宁知青张铁生在参加高校入学文化考试时写在理化试卷背后的一封信。信中方括号内的文字,是当年发表时被删节的内容。文中有字与现在不符,为方便阅览,编者已在括号内加以修改。 2张铁生在试卷背面给领导写的信 “尊敬的领导:书面考试的进行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人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质工作。每天近18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27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地)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所以愿意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法外的浪荡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烦(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他们的自由生活和为个人的努力,等于了我的为人民热忱忘我的劳苦工作和诚恳的心。人们把我送到这里来,谈些什么呢?总觉得实在委曲(屈)。]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专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的忙,在这个人与任何利益直截(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地方就在这里,几个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什么,总觉得实在的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抱着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但我印象很浅,有2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的并非可耻,可以勉强的(地)应负(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作(做),我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签(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白塔公社考生张铁生。]”<br></h3><h3><br></h3> <h3>这个白发老翁即是本人。许多同学说,我是同学之间变化最大的一个!😩</h3> <h3>我和丽冰在一起。</h3> <h3>仁芳姐又亮出了这个手势,这是胜利的喜悦吗?😄</h3> <h3>照完相,宝骥把我们领到了清真寺🕌️附近,先进了一个很大的清真农贸市场(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沈阳市还有这样的民族市场),又在市场里面把我们领到了一家回民饭店,说是让大家换换口味……😃</h3><h3>听宝骥的意思,我们这次小聚还属于“还乡团”的进行式,我们的聚会还要继续,我们的话暂时是唠不完了……</h3><h3>同学情,一辈子的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