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红楼:“几千斤力量”写成的“一笔!

鲁焕清

<h3>  别人问我读《红楼梦》要读哪个版本,我的回答都是一个:“如果你想细读,那最好是脂评本。”我们先不用千方百计去考证脂砚斋究竟是谁,也不用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查究脂评所隐藏着的真相。<b><font color="#ed2308">我们只需把脂砚斋当作一位二百多年前和我们一样的“红迷”,想象他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边细细地翻动着《红楼梦》的抄本,一边拿着笔与曹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他在抄本原文旁边留下的那些片字只言,总能让我们共鸣,让我们沉思,让我们或报以会心之笑,或掬以同情之泪,</font></b>比如他的那句“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的“侧批”。 </h3><h3><br></h3> <h3><br></h3><h3> 那句石破天惊的“侧批”,出现在第3回林黛玉被见贾母之时。那段描写很短,算上标点,拢共也只有68个字:<b><font color="#ed2308">“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font></b>脂砚斋为什么会说“此一笔”是用“几千斤力量”写成的?如果将这段文字再仔细读上3遍,你就会发现:贾母直到黛玉长到6、7岁,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这个外孙女,而见到外孙女的时候,她视若掌上明珠的宝贝女儿贾敏却早已撒手人寰。</h3><h3><br></h3> <h3>  尽管我们完全可以对这祖孙俩何以这么多年居然都未曾相见而心存疑虑,但这寥寥数十字所刻画出来的肝肠寸断之相见场景,却不能不令人动容:弱不禁风的外孙女一见到外祖母,便怯生生地要拜见行礼;而“鬓发如银”的外祖母不待她跪拜,就立即将她“搂入怀中”,一边“大哭”,一边叫她“心肝儿肉”。<b><font color="#167efb">这生动逼真的一搂、一叫、一哭,真正的是力透纸背,读者读之则如在目前,味之则潸然泪下。</font></b>整个画面展示的就是一片泪的海洋!这当中,于贾母来说,有着对女儿英年早逝、临死也没见上一面的悲恸,有着对外孙女幼年丧母、成为孤儿的悲怜;于黛玉来说,有着对自己丧母别父、从此将寄人篱下的伤悲,也有着对这个从未见过却常听母亲说起的外祖母“又远又亲”的情怀;于旁观的众人来说,则有着悲喜交加、五味杂陈的复杂情感。 </h3><h3><br></h3> <h3>  为了这“几千斤的力量”所凝成的“此一笔”,曹公在此之前可以说是下足了铺垫的功夫。从“弃舟登岸”到“轿上偷看”,从“临到门前”到“走进荣府”,曹公用了大段大段的平铺直叙,写出了仆妇“不凡”的“吃穿用度”,写出了贾府所在之处的“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写出了宁府门口那“两个大石狮子”的气势和十来个列坐者的“华冠丽服”, 写出了荣府那眼花缭乱的垂花门、抄手游廊、大插屏和雕梁画栋,还写出了正房门口那些一见黛玉就“忙都笑迎”、“争打帘笼”的穿红着绿的丫头。曹公的描写可以说是不厌其烦,要多细有多细,<b><font color="#ed2308">一则借黛玉之眼,描状出了荣宁两府那“与别家不同”的令人瞠目的富贵,二则借景物之铺叙,衬托出黛玉平静外表下那忐忑不安的内心。</font></b> </h3><h3><br></h3> <h3>  </h3><h3> 曹公之所以进行了这么长这么厚的铺垫,就像跳高跳远一样,是为了助跑后的那一步起跳能够跳得更高、更远,是为了那一见面的场景能够更加直击人心。品赏这样的描写,你就如聆听千钧巨棍锤响的铜钟一样,耳边总会响起那绕梁不绝的美妙余音。</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