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陆岗忆当年(七)

老树

<h3>  房子是我们亲手参与盖起来的。虽然只是做小工,但弄材料,搞物资,烧窑做砖、打地基、立门上檩、铺油毡、盖瓦、做地坪,每一步骤里,都附加有我们的劳动,处处凝结着我们的汗水。我们和这房子有感情!</h3><h3> 建房的时候,委派我在孝感交通所属单位联络,筹集换下来的旧门窗,加工木料,押运材料,城区农村的两头疯跑。但心里高兴着,一是受到带队干部的委派,可能觉得被认可。二是刚出校门,没有经历事,把鸡毛蒜皮的事很当回事的。三是新鲜感和成长感。一下子从不起眼的小一辈,弄得和原来的叔叔辈商议联系工作,不再是学生娃了。四是不弯腰驼背的做农活,工分照记。</h3><h3> 住在自己亲手盖出的屋子,享受两人一间的待遇。和那些居住农舍的人相比,明亮的窗户,水泥的地坪,刷白的墙壁,自我欣赏,真是欣慰得一塌糊涂。成就感、幸福感至今犹在,也我们多多少少忘记了一些农业劳动的辛劳苦楚。</h3><h3> 做房子的同时,我们利用瓦条和简单的工具做了一些小家具,说废寝忘食也不过分。业余时间,搞到半夜;没有工具,等木工下班,拿出他们的家什。自己选材,自己划线,锯、刨、钉,呼哩哗啦,热火朝天。做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脸盆架了,彻底改变了脸盆无处搁,床下地上乱放的杂乱无章,也改变了方凳上洗脸的窘境。</h3><h3>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不措几次都无数次说起让我们骄傲的脸盆架。那确实是我们俩的精心制作,也实在是我们知青点最实用,最漂亮的盆架了。与一般的盆架不同,除了有凉毛巾的横杆,上下两层外,还可以平放两个脸盆,两块香皂。那是我们的创造,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独特设计,没有之一。</h3><h3> 我们还自己做了一个挂在墙上的木架,一层放书,一层放饭碗等杂物。</h3><h3> 简陋的环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实现了设想,也展示了智慧。</h3><h3></h3><h3> 今天来到这里,看见历尽风霜雨雪,仍红瓦灰墙,屹立如初的老屋,不得不让人不胜感慨。真得感谢当年烧窑、设计、建造的师傅们,没有偷工减料,没有马虎糊弄,30多年后,还能让我们的记忆得到有实物证实,真实的呈现。</h3><h3></h3><h3> 抚摸着那一墙一柱,一门一窗,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犹如在探望一位老友,探望一位无言,而又满腹心愿的老友。我下意识的一间、一间房屋的端详,推开一扇门,再推开一扇门,一如当年我们劳作归来的穿行,虽然是静悄悄的,却仿佛回旋着当年伙伴们的余音,虽然没有了你出我进的擦肩而行,但分明能觉察人影穿梭的明明暗暗。</h3><h3> 看到了!我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小床。有些灰尘,古朴无华,我真想翻开底板,因为当年在上面写有单位名称,对号入座分给了我们。(小丁说是他们自己添置的,但我不信,那床的模样我记得啊!)</h3><h3> 40年的悠悠岁月,孤独的房屋,淹没的小路,废弃的水井。我们没有忘记它们,常常记挂着它们。如果它们有记忆,也一定记得我们。今天面对它们,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的劳动骄傲,为我们的青春骄傲。也祈望这老屋百年不倒,只要它还在,就会留住我们的恋想,留住我们的回望,也会把我们的故事继续流传。</h3> <h3>  历史总会有遗憾的。我们最先盖成并居住的、倾注更深感情的房屋,却被岁月的动荡轻轻抹去了。同样的房屋,一样的主人,今天却存毁不一,有如我们的人生,一个屋檐下走出了每个人不同的命运。物是人非啊,就是是因为有的物已非昨日之物,而有的物还如当初,但今天的我们,早已经不是当年青春洋溢的我们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