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系列之十一慈母篇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片献给我挚爱的母亲!(美篇书)

勿负今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h1><div><br></div><div> 我的妈妈生于1940年三月二十七日,丰润城内人,1960年就读于河北建社学院,大学学历。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学校下马,1962年肄业,毕业证书上盖着河北省省长刘子厚的手章。妈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她嘴中从来听不到任何不文明的字眼。她不仅不说,也不允许我们兄弟俩说。在农村,你能听到有把丈夫叫做“先生”的吗?我们家就是这样称呼的。</div><h3><br></h3> <h3>  我的妈妈是地道的城里人,姥爷家就住在老县政府(过去叫“衙门口”)的东隔壁,妈妈的祖上原本是浙江绍兴人,是跟着当时县令过来的师爷,以后就在丰润安了家。妈妈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姥姥去世的时候,她只有五岁。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从小便失去母爱,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妈妈从小非常要强,“大人做饭,小孩不能站锅边”,妈妈是听了一次,就可以记一辈子的。</h3><h3><br></h3> <h3>  妈妈在家里边排行老末,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舅舅一直非常挂念妈妈。在我小的时候,城里有什么热闹事,舅舅总会叫上我们一家人去看。正月十五闹花灯,妈妈爸爸用自行车驮着我和哥哥去城里赏灯。爸爸要先到舅舅家里喝上几杯烫过的老酒,然后才会带着我们逛花灯。有一次,舅舅逗我,用筷子蘸了些酒给我尝,辣的我直闭眼,他们却哈哈大笑起来。妈妈也非常惦记哥哥嫂子和侄子侄女,家里下来什么应季的东西,总要第一时间送过去。</h3><h3><br></h3> <h3>  我们家在本村是大户,我的奶奶育有六子三女,总共有11个孙子,8孙女;3个外孙,2个外孙女。奶奶年轻的时候当家,性子急,干什么活儿都快,而妈妈偏偏是个慢性子,所以奶奶常常使不上手,为此,没少挨骂。听妈妈说,她刚进门做第一顿饭时,向奶奶询问有没有酱油,奶奶诧异地笑了,“酱油,哪里有酱油,还要酱油,真是城里的姑娘,要求还挺高。”为此,妈妈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嘲笑。</h3><h3><br></h3> <h3>  即便如此,妈妈对奶奶的孝敬在村子里面是出了名的,每天早晚两遍问候,家里面只要做了好饭,第一口总要先给奶奶送过去。而我就充当了快乐的邮递员,奶奶住在深宅大院里面,到奶奶家要穿过几层院子,我健步如飞,像风一样地奔跑,奶奶则总是找一个空碗,把我端来的饭菜倒进去。奶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怎么拿这么多,我吃不了”,我就转述妈妈的话,“妈妈说剩下的,留着您晚上吃”。奶奶常常会笑眯眯的地拿出锁在柜子里的点心,招待她的第九个孙子。我经常会把奶奶水缸里的水打满再走。在我的记忆中,做好吃的给长辈送去和挨长辈骂,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那时,即便如此,我们一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但是妈妈从来没有感觉到郁闷、委屈,妈妈也从来不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们攀着,尽到自己的孝心就行了,这是她做人的原则。从小,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任性的孩子最受宠,可是妈妈从来不谙此道。让长辈安心,才是为人子女之道。</h3><h3> 奶奶到了晚年,脾气柔和了很多,经常有事没事到我家里来坐坐,和妈妈唠唠嗑,逢年过节也最爱在我家吃团圆饭。其实在奶奶心目中,妈妈一直是她最中意的儿媳妇。几年前奶奶去世,享年95岁,应属喜丧,当有的人谈笑风生时,妈妈躲在角落里,独自黯然神伤,低声抽泣。</h3><h3><br></h3> <h3>  大学毕业后,妈妈也有很多机会出来做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她的同学们有的发了财,有的当了官,大部分都端上了铁饭碗,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此,妈妈并不羡慕,也许在妈妈心目中,真正在乎的是家庭。妈妈最放在心上是我们一家人,生活上照顾我们,工作上帮助爸爸。不知道,这个是她不幸,还是我们的幸运?</h3><h3><br></h3> <h3>  一个好听的、有意义的名字,对人的一生来说十分重要,是父母给子女的第一份礼物。我们兄弟俩的名字全是妈妈给起的,响亮而有意义。在农村,家里行二的,不分男女,小名儿几乎没有不叫“二儿头”的,但一向随和的妈妈却和习俗较起了真儿,认为此名不雅,长大了叫出来,让人笑话。于是和别人叫上了劲,就是不允许别人叫我“二儿头”,只能叫“二磊”。所以从小到大,没人叫我“二儿头”,这都得感谢妈妈。我的名字里有一个“磊”字,是妈妈希望我为人光明磊落;哥哥的名字里有一个“润”字,是提示他做人勿忘本源。名字反映了妈妈对我们的美好期许,感谢妈妈给了我们一个涵义隽永,让人尊重的名字。还有我们家狗狗,别人家的狗叫“白儿头”,妈妈给它起名叫“赛虎”,不是谁家狗的名字,都这样有文艺范儿的。</h3><h3><br></h3> <h3>  妈妈平常干活非常慢,慢到哪种程度呢?反正早晨起来开始和面,赶中午12点不一定能够吃上饺子,但是慢工出细活,妈妈包出的饺子薄皮大馅、形状优美、大小均匀、口感上佳。慢会有慢的好处,在我记忆深处,有几样妈妈最拿手的饭菜,一个是妈妈做的手擀面,感觉每一次都能吃得一直达到嗓子眼儿。妈妈做的另一个大餐是菜饽饽,玉米面的皮儿,干白菜的馅儿,再放点辣椒酱,简直没得说。妈妈做的大酱,配上开春的小葱,和上“小葱蘸酱,越吃越胖”的童谣,才算不辜负这金色童年。妈妈做的锅巴,是饭后最好的零食。过年不吃妈妈做的粘豆儿包,就好像缺点什么。还有冬天大缸里腌的积菜,放上白薯粉、片儿肉,那可不是一般的好吃,是相当的好吃!这大概就是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时刻指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虽然近些年来慢慢这些饭菜,妈妈很少做了,但是在我记忆深处家的味道,却永远浓得化不开。</h3><h3><br></h3> <h3>  妈妈深知“笨鸟先飞早入林”的道理,所以在我上学时,总会提前掐好点做熟饭菜,而且饭菜赶我到家时总是不凉不热。因为她知道一旦老儿子放学回家,一定是“天下第一饿”的。放学回家熟饭,天下没有哪个妈妈,可以对这样的诉求置之不理。儿子到家的时间,就成了家里开饭的“北京时间”。那时家里条件一般,妈妈总是换着花样给我们做饭,我是不太喜欢吃高粱米饭的,除非妈妈把高粱米饭攥成球状。馅儿活,放虾皮我是不吃的,妈妈就做两样。外面买的馒头要吃凉的,家里蒸的馒头要吃热的,妈妈就区分开来。最爱吃妈妈捏的小耗子形状的饺子。饺子刚出锅太热,妈妈怕我着急,就逐个夹开。”总之我在家中享受着妈妈提供的种种特权,因为她的老儿子动不动就会绝食抗议。<br></h3><h3><br></h3> <h3>  在外面上学住宿后,我的枕头和枕巾经常分家,很多时候枕头都是翻着枕,妈妈就把枕头的正反两面都缝上枕巾。冬天天气凉了,还有妈妈亲手缝制的小棉垫。老儿子就是娇,弄得我哥哥醋意连连。其实哥哥挑剔的事,也不比我少。哥哥虽说有些近视,但饭菜里有根不起眼的毛发,他总能看得一清二楚,也是经常因此耍脾气。直到哥哥自己挑家过日子,每天做饭才知道,让饭菜里没有毛发有多难。即便剃光头,都不敢保证眉毛不往下掉。经过岁月的洗礼,我们的这些癖好,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但是有一些当年的禁忌至今妈妈还能清楚的记得,不时的提醒嫂子和妻子注意。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哪来那么多臭毛病,但这些被妈妈宠出来的坏习惯,也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幸福的记忆!</h3><h3><br></h3> <h3>  妈妈作为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见识要比普通人高明的多,她接受新事物能力超强。比如我们家在全村最早使用太阳能,最早用上沼气照明做饭,最早从事紫貂饲养。经过我家门口的乡亲们,羡慕不已。妈妈经常到外边学习,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所以说我们兄弟两个,只要遇到什么为难的事儿,都愿意和妈妈商量,妈妈会帮我们分析。哥哥高中毕业后养鸡,只身到内蒙古贩马,倒卖汽车,开车队都得到了妈妈力挺。有些事儿,怕爸爸那里通不过,也会先和妈妈说,让妈妈帮我们去打前站。有的时候爸爸不同意,妈妈就站在我们这一边为我们说话或就行使“一票赞成权”,甚至先斩后奏,来它个生米煮成熟饭,让爸爸无计可施。</h3><h3><br></h3> <h3>  我小的时候出了名的淘气,撒尿和泥,放屁嘣坑;招猫逗狗,跳墙爬寨子的事都没少干。扒了东家的瓜,摘了西家的枣,手拎着蛇玩,捅马蜂窝,砸人家的玻璃,点人家的柴火垛。很少在地上好好走路,从来都是从上房往下尿尿。最多一次被缴获的赃物,光柴火垛里藏着的甜瓜,就足足装几拔了筐。午休时不睡觉,偷邻居家的杏,上去的人太多了,结果把墙踩塌了,轰的一声,我们一大帮人一起跌了下来,我顾不上划坏了的大腿里子,赶紧逃跑。妈妈问起时,也不敢说实话。漆黑的夜里在马路上摆石头截道,趴在马路边上,专门看跌倒人的笑话。我这么坏,家里人大部分不知道,但也有我还没进家,告状的人就已经找上门来的时候,到时候少不了一顿打。“知道你错哪儿嘛?叫你淘气,叫你淘气......”我则是跑的了就跑,跑不了就认错。也有一些是妈妈知道的。比如,吃饭时不满意妈妈唠叨,胆大包天竟然把桌子给掫(读zhōu,唐山方言,有“掀翻”的意思)了。这回不是女子单打,也不是男女混合双打,应该是全家总动员。好在我跑得快!印象中挨妈妈打最多,我却屡教不改。直到有一次在准备转身逃跑的一刹那,我看到妈妈眼角的泪痕,瞬间愣住了。原来棍子打在我的身上,其实也打在了妈妈的心上。从此以后,我开始浪子回头。</h3><div><br></div> <h3> 妈妈特别喜欢爱读书的孩子,经常让我和姐姐(爸妈的干闺女,我的干姐姐)学习,因为她对于任何有文字的东西都不会放过。在妈妈的督促下,如今我可以自豪的宣布:我也是。妈妈非常重视我们兄弟俩的学习,只要我们想上学,妈妈永远支持,能走多远走多远,她都供着。我恰如其分地利用了妈妈的特点,经常打着学习、做作业、买书的旗号逃避劳动。</h3><div><br></div><h3><br></h3> <h3>  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来没有上过闹表,都是提前告诉妈妈,第二天我要几点起床,妈妈则每天清晨负责叫我们兄弟俩起床。我的点儿掐的比较狠,又喜欢赖床,不叫上三遍,基本是不会起的,往往稍晚一点就会迟到。因为迟到,没少挨老师批评。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丢三落四,连颠带跑,跑前还会迁怒妈妈,故意摔门,宣泄不满情绪。妈妈起的可要早得多了,不仅叫我们起床,还会给我们准备早餐、收拾书包。寒冬腊月,堂屋水缸里的水冻上了厚厚的冰,要先凿开冰,才能取水生火做饭。妈妈是过敏体质,冬天只要接触凉水,就会起成片的红疙瘩,真不知道当年妈妈是怎么熬过来的!说也奇怪这些年妈妈的过敏症状不治自愈了,甚至夏天葡萄园里的蚊子都不叮咬她。</h3><div><br></div> <h3>  说起上学,我可不是省油灯。打架、逃课、偷青、顶撞老师,没少惹事。上小学时偷了邻居家的黄瓜被告到学校,校长让我们回家取钱赔偿,我们哪敢回家,在外东游西逛整整流浪了一天,也不知道当时家里人是怎么过的,据说妈妈当时都快急疯了!上初中时顶撞数学老师那次,我印象最深。王老师出于对我们学习的负责,下午放学后留下我们班,为我们义务补课。但是我不知道好歹,很不满意,因为每天傍晚6:30,是演《圣斗士星矢》的时间;7:00,是播《白眉大侠》的时间。有意见保留也就罢了,千不该万不该,我把这种情绪借题发挥,写到了对老师的教学建议里,还自认为伸张正义、针砭时弊、文采斐然。直到当晚被老师留下,当老师歇斯底里地质问我,你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物极必反”,什么叫“占着茅坑不拉屎”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又闯祸了。好在老师宽容,没有和我一般见识。妈妈知道这件事后,教育我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主动给老师赔礼道歉。我也知错能改,端正了学习态度,慢慢的又赢得了老师的认可。中考前,王老师还深情的对我说:“好好考,我看你小子有脑瓜儿,将来肯定错不了!”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真的太淘气,太贪玩了,真不应该啊。日后我也当上了老师,才知道老师的艰辛不易,师者父母心啊!王老师的那份敬业和大度,真令人敬佩。</h3> <h3>  五年之后,我妻子到我读初中的学校任教,而且和王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教同样的学科,真是缘分不浅!很快,我上学时的这点儿丑事,传到了妻子的耳朵里!“二磊真不是好东西”,这事儿是彻底做实了!日后,王老师看到我儿子来学校玩,显得分外亲切,叫他“小二磊”,并且拒绝我儿子叫他“大伯”,只能叫“师爷”,他还振振有词“你爸是我亲学生,叫错了,可就差辈了,哈哈哈!”</h3><h3><br></h3> <h3>  妈妈待人接物,非常实在,没闲情。我记得妻子初到我家的时候,和妈妈一起聊天,说到很多关于我过往种种不堪回首的经历。最后妈妈得出结论,二磊不是好东西。这句话成了妻子最被妈妈感动的一句话。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这个当妈的,怎么胳膊肘向外拐呀,该不会是故意把我哄骗走了吧?我则和妻子开玩笑:“这么好的小伙子,哪找去!我家提媒的人把水道眼子都快堵上了,你要是不麻溜的,错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其实,妈妈并没有使用什么高明的韬略,只是她待人以诚,不愿意人家闺女上当受骗,才坦诚相告。妻子万万没有料到,我妈妈就是这么实在。可越这样说,妻子越想看个究竟,“怎么就不是好东西了!”好奇心害死人啊,总之,妻子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我的怀抱。</h3><h3><br></h3> <h3>  日后只要我犯了错误,妻子都会拿这句话来评价我,“你妈说的对,真不是好东西。”而这句话也成了堵妻子嘴的最好的法宝,所以她很少向妈妈告我的状。“二磊不是好东西”,这是老婆婆老早就告诉你的事情。你不信,非要嫁他,吃了亏,可别赖我。真水无香,大道至简。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城里人的智慧可见一斑。</h3><h3><br></h3> <h3>  我想妈妈的话“儿子不是好东西”,对天下所有的婆婆们都有启示意义。遮丑不如扬丑,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就是家庭和睦的法宝。这也算妈妈对和谐社会做的一大贡献吧!比起当年为了混个媳妇,“借个大彩电撑门面,欺骗良家妇女”的家主儿,不知要强多少倍。</h3><h3><br></h3> <h3>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们做人勤快,爸爸就是我们的榜样。爸爸在外边上了一天班,回家照样抱柴火做饭,从无怨言。嫂子和妻子都有这样的感慨“要是你们哥俩随你妈的脾气,你爸的勤快劲儿就好了。”妈妈做饭,我们总要帮忙。一是妈妈做饭实在是太慢了,二是妈妈要求我们兄弟俩多学些东西,因为“艺不压身”。第一次去妻子家,我就稍微露了那么一小手。中午包饺子,我抄手就干,一个人赶面皮,供三个人包饺子,不落下风。按当地的风俗来讲,这么能干,是可以当家的。初次见面,加分满满。</h3><h3><br></h3> <h3>  妻子炖鱼、炖肉都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教会徒弟并没有饿死师傅,却把师傅养胖了。儿子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也是包饺子、蒸米饭,炒菜、煮馄饨样样都拿得起。用他的话说“比一般的闺女,会做的都多”。这些都是拜妈妈所赐。</h3><h3><br></h3> <h3>  妈妈每次到外面买东西都有个特点,那就是从来不讨价还价。这个特点我完全没有继承,我随我爸,知道要货比三家,多比较比较,先给低价,实在不行就加点儿,再不行就假装要走。俗语说得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妈妈从来不屑于爸爸的这些生活中小伎俩。妈妈总想多给别人钱,感觉别人生活不易。做买卖天寒地冻、风吹日晒的不容易,多卖点钱,好可以让他们快点回家。我哥哥继承并发扬了妈妈的特点,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为此妈妈买东西回来,因为价钱高,经常挨爸爸批评。这时城里人的聪明劲儿上来了,每次买回东西,妈妈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和爸爸玩捉迷藏的游戏,先问爸爸东西值多少钱?不管爸爸说多少钱,妈妈总会说出比他略低一点的价钱,或者恭喜他猜对了。爸爸总是将信将疑。真能这么便宜吗?时间久了也就不问了,反正也问不出真话来,就由着她的性子来吧。</h3><h3><br></h3> <h3>  有的时候,村子里来了要饭的人,只要到我家,从来没有空碗出去的时候。有的时候连自己家都舍不得吃的东西,她也拿出来给这些要饭的吃。我有些不理解。妈妈说:“谁都有难处,能帮一把帮一把。他们逃荒不容易啊,旦有一点活路,谁愿意出来要饭呢?”这个时候,我们都静默无语。这辈子最感谢的是妈妈,她教会了我们善良。想起我们善良的妈妈,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该怎样修心,才配得上做她的儿孙!</h3><div><br></div> <h3>  妈妈是有脾气的。爸爸特别不愿意别人动他的东西,一次获奖得到的笔记本和墨水,偏偏被妈妈用了。爸爸非常生气,不停的抱怨。这个时候,妈妈“啪”的一下,把墨水瓶摔了个粉碎。从此以后,我家过上了幸福和睦的生活。另外妈妈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打冷战”,往往没几个回合,爸爸就会主动认输,赔礼道歉。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啊!这两招硬是把爸爸坏脾气给板了过来。</h3><div><br></div> <h3>  我们和街坊邻居相处得非常融洽,平常他们有时间就会到我家里串门。即使是偶尔到村子里串亲戚的客人,也愿意到我家和妈妈聊天。每次小孩来家里时,妈妈总会给他们找一些好吃的;老人则是坐在炕头上唠家常,一唠就是一个下午。妈妈为人处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个时候各家各户都非常穷,有的时候,东家西家的借头蒜,借碗醋,借个鸡蛋经常发生。妈妈的原则是有借有还,但是妈妈从来不在意别人是否也能如此,照样和别人和睦相处,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知道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愿意跟她相处。</h3><h3><br></h3> <h3>  近些年来,妈妈身体不太好,我每次到家里面去,街坊邻居看到我,总会说:“二磊回来啦!要经常回来看看你妈呀,陪她多待会儿。”我在家里面也经常能够吃到,街坊邻居们送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叔家刚摘的柿子,三嫂家的顶花带刺儿的黄瓜,六奶家刚出锅的肉饼。遇到春秋两季到医院调理身体,她们也一定要结伴同行,主动承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这么多年了,我们姐俩对劲儿。”街坊们言谈话语里自然流露出的浓浓邻里情,是对妈妈经年累月默默付出的最好回馈。</h3><h3><br></h3> <h3>  结婚以后,我一度窃喜于远离母亲的束缚,过上了“自由”的生活,甚至一度洋洋得意,自以为再也听不到父母的唠叨了。直到后来,有了孩子。在无数次筋疲力尽的哄睡中,在孩子生病时焦头烂额的陪伴中,我总能看到妈妈将幼时的我抱在怀中微笑的样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直到这时,我才真正开始长大成人。孩子们赤条条地来,却带着生活的真相。借由孩子,我们将童年重演一遍,拾起被遗忘的幸福,补全日渐冷漠的灵魂,感受曾经拥有的爱和丰盛。这时,我们的人生才真正变得完整。我也终于明白,原来孩子,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这些庸碌愚蠢健忘的大人的天使。</h3><h3><br></h3> <h3>  万事皆空善不空!善良滋生善良,妈妈的同情心教给我们如何爱人,尤其是弱者;妈妈的慷慨换来了我们心胸的豁达;妈妈几十年的默默付出、不计得失,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妈妈浑身上下,散发着美德的芬芳。妈妈是一个善良到让人惭愧的人,她血液里流淌着的高贵基因必将影响子孙后代。</h3><h3><br></h3> <h3>  一直以来,妈妈对我们兄弟俩有着不同的期望值,希望有经商头脑的哥哥,能够富甲一方、泽被乡里;希望爱读书的我,能够著书立说、传承家风。不知道,我们兄弟俩,有没有长成妈妈想要的样子。</h3><h3><br></h3> <h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片献给我挚爱的母亲!</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