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小提琴是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巴顿提琴教学

<h3>学会小提琴是给孩子一生的财富!</h3><h3>有不少打算让孩子学习乐器的家长都会考虑这些问题:</h3><h3>1、学琴会不会耽误做功课</h3><h3>2、孩子几岁开始学琴合适</h3><h3>3、学琴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多大影响</h3><h3>&nbsp;&nbsp;&nbsp; 最近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大学教育研究所曾经联合做过一项研究表明,学琴五年以上的孩子,相比于没有接触过乐器的孩子而言,在认知水平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尤其在听觉辨别、手指灵巧、词汇和非语言推理能力方面的水平普遍比较高。可以说,那些连续接触5年以上乐器的孩子,他们的头脑和思维往往更灵活。</h3><h3>&nbsp;&nbsp;&nbsp; 研究团队找了5~7岁的孩子,分为了连续学乐器(A组)和没学乐器(B组)的2个小组。5年后,研究人员扫描他们的脑部发现,学乐器(A组)比没学乐器(B组)大脑皮层还要厚!大脑皮层厚薄是决定了认知能力强弱,也就是说,学乐器的孩子认知能力比没学乐器的孩子更强!</h3><h3>为什么学习乐器促进幼儿智力成长?</h3><h3>1 声音刺激了听觉器官</h3><h3>如同胎儿的智力在与外界声音的接触得以发展一样,年幼孩子的听觉器官,长期与不同音符的频繁接触,接受高低音频带来的听觉刺激,促进了智力的发育,提高了孩子的听觉能力对声音的敏感程度。莫扎特3岁便开始学钢琴,到7岁环欧洲演出时,已经识别出升A调或降E调,对声音极其敏感。</h3><h3>2 手指高强度的协调运动</h3><h3>手指作用于琴,在高低音,不同的位置、弦与弦、弓的角度等等之间高强度的协调运动,手指结合声音训练了屈曲、移动、触按等高强度的切换,长期下来不仅提高手指的灵活度以及协调性,最终是对孩子智力上的锻炼成长。</h3><h3>3 乐谱看视在大脑的录入与输出间快速转换</h3><h3>孩子拉琴必定有乐谱,孩子们需要在一边看乐谱,一边耳听、眼看、口唱、双手协调,帮助乐谱在大脑的录入和输出间快速转换,同时作用于左脑的语言功能和右脑的形象功能,最大程度地训练了大脑的反应能力和灵敏度。</h3><h3>专家们对孩子学乐器的建议年龄</h3><h3>钢琴、小提琴 :3-9岁</h3><h3>中提琴、大提琴:8-13岁</h3><h3>木管铜管:10-16岁</h3><h3>学琴培养孩子,需要家长引导和坚持</h3><h3>虽然每个孩子都可以学琴,但还是要提醒大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耐心和毅力和坚持,否则大多数都是有始无终。</h3> <h3>如何激发孩子学琴乐趣? 孩子的小提琴教学一般都是单独进行,但一个人极有可能让孩子对音乐失去兴趣。而参加乐团合奏是一种有趣的音乐学习方式。 很多大学乐团的学生强调参加乐团对自己的成长起了极大帮助。 都认为在乐队中与小伙伴们 一起演奏音乐的经历是弥足珍贵的, 而乐队合奏的乐趣, 只有体验过的人们才能懂! 例如原来极不愿练琴的孩子自从参加乐队后主动练琴了,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乐曲和音乐处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并获得很多不同演奏方法与技巧以及配合的相关知识。 如果你苦恼于孩子不爱练琴,或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方面不满意,请让孩子来参加我们的青少年弦乐室内团。 合奏训练对孩子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1 提升交流能力 乐队演奏学习者必须要学会团结协作,必须步调一致,这是产生悦耳音乐的基础。 合奏需眼神交流,耳朵互相倾听甚至人的第六感的领会与默契。 这些听和看的训练, 会帮助学员在与其他方面的沟通和合作更得心应手。 2 提高实干能力和积极主动的自理能力 小朋友们在乐团里会学会变得灵活和提高应变能力,也是人生成功不可或缺的实干能力。而实干家在小时候,还表现在主动动手做眼前看到的和预料到的事,我们乐团的小伙伴们现在一到排练场,都已经积极主动搬椅子,选好位置摆谱架,排练后抢着帮助收拾场地了,这是动手能力与肯动手的表现,是获得某种成绩的喜悦和鼓舞而带来的表现。实不实干,从是否主动和肯动手开始。 3 帮助大脑健康成长 音乐学习有助大脑开发,这个论调已被无数科学家实验所证实,现在的理论,则发现音乐学习会对语言和推理等具体领域有帮助。 通过对一些学术的了解和实践中,得出了音乐学习能帮助学生有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结论;合奏课的学生在置身其中感受了音乐的立体后,在立体感知与空间智能之间能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4 提升对共鸣的感受力 做到了耳朵与眼神的交流,对演奏水准会有立竿见影的提升,那种美妙的合作默契感,蔓延开来就成了乐手们共鸣的心声。乐团合奏里的每一个人,都亲历和见证了从排练到演出,乐曲从杂乱无章慢慢变成和谐美妙的全过程,那种共鸣感,是被合奏音响拥抱的温暖感受,这种美妙的体验不同于观众席上的音乐欣赏。 5 指导老师让人提高领悟力 指挥,是用手臂、手指、眼睛、脸部表情、姿体造型,还有那些可以启发音乐表达的各种提示,与乐手们保持感情的交流,激发乐手内心情感,极力引导乐手与听众进入音乐境界的人。 指挥当然不是一对一或小组课的专业器乐老师,但指挥是那位始终不渝地通过动作、表情甚至眼神, 向乐手传达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统一音准节奏强弱明暗,让乐手们在心领神会后将感受由衷地表达出来的“不一样”的老师。 还教会学生如何努力和坚持,指挥也许还要求学生必须表现得完美,必须安静或激动,必须保持专注来达到目的。不过,在被指挥这位“不一样”的老师各种指点后,学生会变得欣赏音乐,更乐意与别人交流,也会更有毅力。 6.提升对团队学习的认知 孟子曾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参加乐队训练,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美好音乐的乐趣。这种健康感受方式将会在生活中不断建立,也为人生带来各方面的裨益,为建造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打下基础。 我们今年夏令营之后,孩子们在没有老师带领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居然有了相互照应的意识, 不掉队不走散地在景区里轻松奔跑玩耍,他们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的每双眼睛, 一刻也没放过各种不同的建筑物、文字与图案和动植物,他们表面上是在玩耍,也许还讲些古怪逗笑的话, 他们的交流我们未必懂,可他们是在作各种发现和比较,在吸收新鲜事物,在对司空见惯的东西作再认识,在选择和接受更新颖的内容,他们拥有更多的欢乐,他们聚在一起确实比其他团体显得更亲切和更有朝气。这种欢乐感和团体感是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另一种良好体验,在为接下来的生命旅途构建和成为各种团体的一员做好准备。 7 帮助树立更高远的目标 一些学生参加学校文艺活动后或比赛后受到鼓励,他们的目标开始变得更高远了。开始自觉增加了不少的练琴时间。 儿童及青少年时代一晃就过去,家长如何做到不后悔不遗憾地给孩子引导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方法? 建议:让孩子参加我们的乐团——上海巴顿学生弦乐团请加微信了解情况:13818205723<br></h3> <h3>那些一开始说喜欢琴,但学了半年一年的又说不喜欢的孩子,充其量只是好奇使然,还谈不上兴趣。要想让孩子养成兴趣,最正确的培养孩子对乐器感兴趣的方法,应该是先让孩子多欣赏多接触,从熏陶中得出兴趣。</h3><h3>爱因斯坦从小听母亲波琳拉琴,3岁时便能听得如痴如醉,4岁开始学小提琴,因为音乐的熏陶,爱因斯坦爱上音乐,拉小提琴也成为爱因斯坦一生的爱好。</h3><h3><br></h3><h3>让孩子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应该是孩子从学琴中得到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孩子学琴学得很糟糕,这个孩子是很难喜欢上乐器的。但如果孩子学得很好,自我成就感以及旁人的赞扬,能让他们产生无穷的兴趣和喜爱。这其实也是心理学上的正反馈机制起作用。</h3><h3>所以说,兴趣就是接触多了产生爱意,但要想持续不断地爱,那还得靠接触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快乐”,孩子学琴便是如此。</h3> <h3>为什么艺术教育无法被替代?</h3><h3>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h3><h3>“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我可以保证,30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马云的这番话并不是没有道理。</h3><h3>艺术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h3><h3>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对1999-2000 学年度与 2009-2010 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时,做过一个有 5 万多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h3><h3>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颇感意外。</h3><h3>毕业 1-5 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h3><h3>毕业 6-10 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h3><h3>毕业 11-15 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h3><h3>而毕业 16 年以上的则提出:</h3><h3>艺术最有用。</h3><h3>这里说的“有用”</h3><h3>并非是直接转换成物质的有用,而是被艺术浸染后拥有的一种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的能力。</h3><h3>蔡元培认为,</h3><h3>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h3><h3>实际上,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艺术的心灵。艺术教育,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h3><h3>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当父母从内心爱上艺术的那一刻,这一切才真正发生。</h3><h3>对个体而言,</h3><h3>艺术教育在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所有年龄阶段中,儿童与艺术最近,每个儿童都天生,</h3><h3>拥有艺术的心灵。通过艺术的教育,能开发儿童的艺术本能,能使儿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种形式,</h3><h3>如色彩、声音、韵律等。</h3><h3>正因为如此,</h3><h3>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主张,</h3><h3>在 6-15岁期间,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h3><h3>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h3><h3>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h3><h3>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h3><h3>人类天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强弱也是考察</h3><h3>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h3><h3>艺术思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的特点,因此在很多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都会起到关键的链接作用。</h3><h3>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h3><h3>康德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h3><h3>“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h3><h3>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艺术创作具有原创性,是一个发明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h3><h3>艺术教育唤醒美感</h3><h3>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h3><h3>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h3><h3>而要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必不可少。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h3><h3>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唤醒,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h3><h3>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h3><h3>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艺术教育具有精神救赎的功能。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调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h3><h3>而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h3><h3>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h3><h3>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向“艺术化”转变,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h3><h3>绘画成为弗里达 自我慰藉和转移病痛折磨的方法。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心理疾病,</h3><h3>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如通过绘画疗法,让病人释放并表达自己;通过音乐疗法,让病人发泄情绪;通过戏剧疗法,让病人借助于表演回归自我......</h3><h3>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h3><h3>艺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h3><h3>文章来源于网络</h3> <h3>上海巴顿小提琴教室联系微信13818205723</h3><h3>联系手机18017420524</h3>

孩子

艺术

教育

音乐

乐器

学琴

乐团

能力

乐手

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