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之爱

颖子

<h3> ——读杜甫有感</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说明:图片与内容相关性不大,但是有朋友希望欣赏近期所摄图片,故放入此文。)</font></h3><h3><br></h3><h3>如果只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杜甫,我可能会借用叶嘉莹先生对他的形容词:忠爱仁厚。既对君主忠爱,也对众生百姓仁厚。<br></h3> <h3>忠,是孔孟思想铸造而成的坚定信仰。李白在仕途无望后是一副游山玩水的颓废出世心态,而子美尽管也是一生不得志,却以他强大的担负能力正视和面对所经历的战乱国殇和漂泊流离。从玄宗到肃宗历经两朝都没能实现他像“匡衡抗疏”与“刘向传经”一样的理想,却始终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h3> <h3>‘’枯荣咫尺异,惆怅难再述。”<br></h3><h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h3><h3>“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h3><h3>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读到的是昔今繁盛与凋零强烈对比后的惆怅与哀伤,是身老病残无法为国分忧的悲伤与遗憾。那些解读为讥讽统治者荒淫奢侈的,该是自己拘限的想法,与子美要表达的基调以及性情都不相符。</h3> <h3>这种博大深厚的人格,可能来自从小圣贤书中所熏陶,也极有可能来自其家族先祖们血液里遗传的骄傲与责任。<br></h3><h3>子美的出身绝对算得上是名门:他是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是杜审言的亲孙,杜并的亲侄。这三个人在历史上都是名满天下的人物:杜预是晋初的征南大将军,战略家,用计谋作战,能够以一当万,功名满天下。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文章四友”之一,诗名满天下。杜并因为替被冤的父亲(杜审言)报仇被杀,孝名满天下。这样的家世造就的诗圣,自然不是一般的绚烂。</h3> <h3>当然,对君主的忠爱虽然是他性格的宽厚,却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我想后世对子美的尊崇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对寒苦百姓的人文关怀,这是他最深情最伟大的地方。</h3> <h3>这种深厚感情常常在他的诗句中自然流露:<br></h3><h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h3><h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h3><h3>......</h3><h3></h3> <h3>这满纸的血泪,让人读来对战争产生深深的厌恨。人命如蝼蚁,那些骨肉分离与生离死别仿佛就在眼前,一遍一遍地抽打着我们的灵魂。子美亲身经历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种悲愤呢?<br></h3><h3>在这样悲愤的世情之下,子美却能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好不容易有了一间茅屋,没满足几天,却又被秋风捉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不是诙谐幽默却又心酸无比?</h3><h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圣这样的胸怀和精神,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感动和折服。现今的普世价值观,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不就是他这种思想吗?</h3> <h3>浦江清先生对比李白和杜甫,说李白是道家,神仙家,李诗是天才的流露。杜甫是纯粹儒者,关心时事,杜诗是用苦工做出来的。浦先生的总结我很认同。但是子美不仅刻苦,也有着不世出的天才禀赋,诗歌史上七言律诗的开创与完善几乎是他一己之力所成就的,他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李白。这种文学上的创新与开拓,既要感性与才情,又要有理性的思辨能力,这两者兼具的禀赋在文学史上几乎凤毛麟角。后世封他为“诗圣”,我想是名至实归、毫不夸张的。</h3> <h3>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说,希望一辈子都不要看得懂杜甫,不要切身体会出他诗歌中的那种悲哀与忧愁。我很想跟说这句话的人隔空击一掌。是的,我们这个时代不要读懂杜甫多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