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燕侨

<h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h3><h3>中秋节前,为了完成我多年的心愿,踏上了去延安的路。</h3><h3>五十二年前,1966年12月1日至1967年1月22日,我随七位同学一起,步行了2600多里路,爬山涉水,经历了艰苦的历程,由北京走到了革命圣地延安。那年我十七岁,充满了热情,充满了进取的精神。</h3><h3>再次踏上延安的土地,看到宝塔山、延河水……心头涌起一股热浪,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多少往事浮上心头,心潮澎湃。站在延河大桥上,感慨万千,日月如梭,沧海桑田。</h3><h3>当年我们没有相机,只能用眼睛记录下一切,那时延河两岸都是黄土高坡和土窑洞,别的什么都没有。如今,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了。到处高楼林立,有了万达广场,影剧院,星级酒店,娱乐场所,大商场……应有尽有了。</h3><h3>这一趟延安之行,实现了我多年想再看看延安的心愿,对延安的记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了。</h3> <h3>再次踏上延安的土地,映入眼帘的宝塔山、延河大桥。</h3> <h3>当年我们东方红长征队在延河大桥下的合影。(那时河水结冰了,我们是站在冰上的)</h3> <h3>长征队的袖标,是我们女生亲手秀制的。</h3> <h3>当年延安的纪念章,那时可是宝贝。</h3> <h3>这是我们三个女生在延河边照的像<br></h3> <h3>一定要在同一个地点照一张照片。(我手里拿的书,就是记录我们徒步到延安的《路在脚下》)<br></h3> <h3>延河边的万达广场(当年这里什么都没有)</h3> <h3>街头边区报纸的雕塑</h3> <h3>延安新闻纪念馆</h3> <h3>宝塔区小学</h3> <h3>幼儿园的校车</h3> <h3>高档住宅小区</h3> <h3>延河两旁的建筑</h3> <h3>延安大剧院</h3> <h3>大酒店</h3> <h3>王家坪,是中共中央进入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的所在地。</h3> <h3>军委礼堂</h3> <h3>大礼堂内景</h3> <h3>警卫室</h3> <h3>有游客换了服装和扮演毛主席的人合影</h3> <h3>毛主席旧居</h3> <h3>室内</h3> <h3>毛主席与毛岸英的合影</h3> <h3>上面的照片就是以当时这个防空洞为背景照的</h3> <h3>周恩来的旧居</h3> <h3>穿着八路军军服的培训人员在上课</h3> <h3>枣园的围墙。(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h3> <h3>枣园的大门口<br></h3> <h3>枣园里的枣树还挺多</h3> <h3>中共中央的五位主要领导人塑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人太多了,想单照一张塑像的照片太难了,只好把新兵帅小伙们一起拍下了。)</h3> <h3>枣园的作战室</h3> <h3>彭德怀旧居</h3> <h3>任弼时旧居</h3> <h3>朱德、王稼祥的旧居</h3> <h3>毛主席在枣园的旧居</h3> <h3>枣园的银杏大道</h3> <h3>街头雕塑</h3> <h3>这本书,就是由我们长征队战友樊立民写的,关于徒步到延安的纪实文学《路在脚下》</h3> <h3>延安之行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在这里的所有记忆,都铭刻在心间,永远不会忘怀。再见了,延安!</h3> <h3>这是我的战友樊立民,为此美篇写的诗,写出了我们的心声,深深的感动了我,谢谢立民!我把他的诗加在美篇中,与大家分享。</h3> <h3> 《五十二年的回眸》 ——长征战友燕侨重回延安有感 五十二年的回眸, 五十二年的思念, 再次踏上你的土地啊, 勾起往事一串串。 路在脚下,心在天边; 青春的脉动, 化作无畏的征途, 跋山涉水,一往无前。 那个风雪弥漫的夜晚, 我们投入了你的怀抱, 泪水裹着汗水和雪水, 浸透了单薄的衣衫。 …… 延安啊,我回来了!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一缕深情仍在心间, 一曲信天游萦绕耳边。 …… 延安啊,我回来了! 无悔的青春涌动, 无畏的激情点燃。 …… 延安啊,我回来了! 一把黄土捧在胸前, 一腔热血洒满苍天。 …… 延安啊,我回来了! 路在脚下,我心永恒, 一段征途不白来人世间。 fanlmn 18.09.26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