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怀疑,每所学校都有上中下

宁静的海

<h3>1.</h3><h3> 前年暑假,老家过来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这孩子要出国留学,特意来告别。</h3><h3> 四年前,这孩子高考失利,上了一所民办学校,那学校相对还算不错,但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整日忙于生计,除了经济支持,不可能给他更多的方向指引,他能顺利毕业找个差不多的工作,也就算功德圆满了。没曾想,四年后,小伙子要去澳洲留学了。</h3><h3> 问及这四年的经历,他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如何克服学校及自身的不足,如何考雅思,参加实践,当了雅思考试官,又申请了自己满意的学校。言谈中,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很自律、很有主见、也很优秀的学生,似乎与他的年龄和所读的本科学校均不相称。</h3><h3> 我去过一些民办学校,知道这些学校大致是什么现状,也相信高考成绩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比如孩子的智力、自制力等,但是如果说好学校的学生一定优秀,差学校的学生一定不行,我肯定也不认可。事物总在变化,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学校条件的好坏与个人的发展有关系,但不成比例,也不一定是正相关。</h3><h3> 俗话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凤尾是不是一定比鸡头好,不大好确定,那要看用在什么场合了。但是鸡头和凤尾的心态,我觉得是不会一样的。</h3><h3><br></h3> <h3>2.</h3><h3> 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是普通中学,当时中考基本是按分数来录取的,也就是说,高一开学初,重点中学的最后一名理论上应该比普通中学的第一名成绩要好。</h3><h3> 最初的状态和最终的结果会一致吗?</h3><h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所在县每年高考一般能考大约130个本科,大致与现在所考985高校的数量相当。重点高中应届一个班全加起来考不上20人,但即使考出去20人,一个班还是有30多人考不上。普通中学更残酷,应届生有可能一个也考不出去。</h3><h3> 复读在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复读的时候,从县一中来了一些复读生,其中有我初中时中考成绩很好的同学,慢慢发现,其实我们的水平都差不太多,没有谁特别聪明,也没有谁特别笨。谁用功,谁的成绩就会好些。所以,再一年高考时,大家就不分你我了,并不会因为他是重点中学来的就考的格外好,中考时的差别荡然无存。</h3> <h3>3.</h3><h3> 人生肯定有起跑线,但是不是起跑晚了就注定失败呢?肯定不是这样的。人与人的差距大都是一点点积累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有质变,质变其实就是不同的阶层或平台。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入学时情况差别不大,但毕业时就会有很明显的差别,毕业五年十年后,差别会越来越大。外在因素肯定有影响,但我更倾向于内在因素是关键。</h3><h3> 人是情绪的动物,很难不受情绪影响或支配。人最容易出现的状态是,得意了轻飘飘,失意了病恹恹。能把这个状态克服或改善一下,就不会停滞不前。内心安稳强大了,自会有转机。</h3><h3> 假期和同学吃饭,同学的孩子985学校刚毕业。问有没有不毕业的学生?回答说,有啊,一个专业七八个吧。想想刚入校的时候,这些学生和家长肯定都喜气洋洋,985学校,那意味着会有高大上的前程,谁会想到也有可能不毕业呢?</h3><h3> 人一生有无数次选择,但关键处也就那么几个。中考高考都是。一个关键处的选择错了,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有所改善,埋怨和放弃都无济于事。</h3><h3> 社会上,单位里,会出现按闹分配的怪胎,撒娇放赖耍横很多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利益,但中考高考这种事基本不会发生,这对相对弱势的群体来说是难得的公平。这样的机会如果不好好把握,上学这条路基本是走不顺的。</h3><h3> </h3>